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2014.1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 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 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文学作品 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 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而原著 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 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 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 《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 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小的修 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 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 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 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70年代初 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 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相关的研究者对照 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 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 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 读的记忆。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 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 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 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 人争议。 ④上述修订,牵涉因素很多,但均为自发,是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 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1949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 家不仅要对当下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 若、老舍、曹禺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 演进为马克思主义;《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 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 大加变化。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 列修订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 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⑤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 《沈从文文集》多达12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 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 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2014.1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 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 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文学作品 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 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而原著 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 80 年代重出《围城》 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 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 《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 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小的修 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 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 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 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 70 年代初 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 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相关的研究者对照 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 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 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 读的记忆。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 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 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 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 人争议。 ④上述修订,牵涉因素很多,但均为自发,是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 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1949 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 家不仅要对当下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 若、老舍、曹禺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 演进为马克思主义;《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 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 大加变化。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 列修订版,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 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⑤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 《沈从文文集》多达 12 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 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 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
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zhan),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这种“修订”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 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⑥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 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修缮活计”呈现不 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you)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 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 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有碍观(zhan) (2)良(yobu)掺 杂 2.第③段画线词语“小动干戈”的表达效果 是 (3分)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②③两段的大意。(30字以内)(2分 4.从全文看,第①段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对研究者的好处 是 。(2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忆沩的重写式修订具有不小的比较研究价值。 B.现代文学名作的修订版在新时期失去研究价值。 C.《沈从文文集》的被修订,对作者的伤害太大。 D.诸多因素使寻常的著述者的修订呈现不同面貌 6.《荷塘月色》在1949年之后选入髙中课文时,曾被编者删去“又如刚出浴的 美人”这一描写荷花的句子,本世纪初又恢复原版,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 这一现象。(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 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 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 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l1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 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 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一一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 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 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 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 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 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 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 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 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一一山水的 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zhān),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这种“修订”发生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 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⑥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 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修缮活计”呈现不 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yǒu)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 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 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1)有碍观(zhān) (2)良(yǒu)掺 杂 2.第③段画线词语“小动干戈”的表达效果 是 。(3 分)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②③两段的大意。(30 字以内)(2 分) 4.从全文看,第①段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对研究者的好处 是 。(2 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薛忆沩的重写式修订具有不小的比较研究价值。 B.现代文学名作的修订版在新时期失去研究价值。 C.《沈从文文集》的被修订,对作者的伤害太大。 D.诸多因素使寻常的著述者的修订呈现不同面貌。 6.《荷塘月色》在 1949 年之后选入高中课文时,曾被编者删去“又如刚出浴的 美人”这一描写荷花的句子,本世纪初又恢复原版,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 这一现象。(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 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 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 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 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 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 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 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 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 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 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 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 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 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 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 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 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 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 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 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 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 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 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髙兴。 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 “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 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一一鸟越叫,山 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 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 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点了, 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 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 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 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 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 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 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 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 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 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 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 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①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一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 是重瓣的那一种一一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 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 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 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 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⑩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 们的历史。 (有删改)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 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 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 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 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 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 ——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 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 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 “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 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 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 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 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 点了, 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 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 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 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 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 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 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 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 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 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 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 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⑪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 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 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 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 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 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⑫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 们的历史。 (有删改)
7.第③段加点词“巨帙”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8.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 兴”。你怎么理解?(3分) 9.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由衷地赞美了夕阳的壮美,极具表 现力。 B.第④段画线句描写群山化静为动,巧妙地抒发了作者为满眼的绿色而欣喜的 情感。 C.第⑦段加点词“梳”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枝条繁茂、秋风 柔和。 D.第①段中对山与人的关系作全景式的描绘,升华主旨,突出人是天地万物的 中 10.第⑦一⑨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写“神木”,用意何在?(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12.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6 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世胄蹑高位, (左 思《咏史》)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 调歌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 《劝学》) (4) ,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5)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欧阳修《醉 翁亭记》) 6)夕阳下 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 浦帆归》) 尽得风流。 (司空图 《诗品》) (8)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王实甫 《西厢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甲]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乙]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14.陶渊明是朝诗人。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 (2分)
7.第③段加点词“巨帙”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8.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 兴”。你怎么理解?(3 分) 9.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②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由衷地赞美了夕阳的壮美,极具表 现力。 B.第④段画线句描写群山化静为动,巧妙地抒发了作者为满眼的绿色而欣喜的 情感。 C.第⑦段加点词“梳”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枝条繁茂、秋风 柔和。 D.第⑪段中对山与人的关系作全景式的描绘,升华主旨,突出人是天地万物的 中心。 10.第⑦—⑨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写“神木”,用意何在?(4 分) 11. 联系全文,分析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3 分) 12. 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世胄蹑高位, 。 (左 思《咏史》) (2)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 调歌头》)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荀子 《劝学》) (4) ,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5) 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 翁亭记》) (6)夕阳下, ,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 浦帆归》) (7) ,尽得风流。 (司空图 《诗品》) (8)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 (王实甫 《西厢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甲]杂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乙]问来使 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14.陶渊明是 朝诗人。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 》。 (2 分)
15.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 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 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 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6.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 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对于这样的 比较分析,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土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 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 会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 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 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 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 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 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 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 “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 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 ④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柳州剌史,武陵 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 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 ③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脱有寇薄城( )(2)病权不归有司也( (3)郾谢已得其人( (4)坐事流永州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将待以宾友 请息交以绝游 B.而无逾月积 秦师轻而无礼 C.因出袖中书搢笏 因留沛公与饮 D.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尔,宜以赋见还。 (2)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20.“武陵不答”和“武陵勃然”等细节分别表现出吴武 陵 的性格特征。(2分) 21.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对刻画吴武陵形象有何作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游荷叶山记 袁中道
15.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 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 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 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6.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 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对于这样的 比较分析,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 (16 分)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 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①,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 会表置和籴②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 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 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 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 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③长乐, 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 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 “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 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 ④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柳州刺史,武陵 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 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 ③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脱有寇薄城 ( ) (2)病权不归有司也( ) (3)郾谢已得其人( ) (4)坐事流永州 ( )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将待以宾友 请息交以绝游 B.而无逾月积 秦师轻而无礼 C.因出袖中书搢笏 因留沛公与饮 D.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不尔,宜以赋见还。 (2)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20.“武陵不答”和“武陵勃然”等细节分别表现出吴武 陵 、 的性格特征。(2 分) 21.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对刻画吴武陵形象有何作用?(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 (12 分) 游荷叶山记 袁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