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4月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2014.4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 也。”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 丰厚积累的一面。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 独特的艺术之美 ②齐白石有三绝一一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自 称》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 理当成画理、把自然规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 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 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 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 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 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非常有趣 ③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赝品图版,但真 假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 齐白石画老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 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 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砣有重量,拴秤砣的 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砣的线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来。假画中 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砣,系秤砣的绳还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 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来,给秤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挂线之后,秤砣便 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来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砣的绳,靠 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经验 完全凭自己的想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来,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 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权当是题外适 ④齐白石还曾在他87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 的,题跋为“鸡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 信五德。齐白石画里有来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 来歌颂。 ⑤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 是两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来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 德一一仁德,就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 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 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来的呢?是教育的结 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 称》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来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他对那些 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来自实践的解读。 ⑥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 者,他日不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 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 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4 届高三 4 月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2014.4 一、 阅读 8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①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 也。”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 丰厚积累的一面。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 独特的艺术之美。 ②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自 称》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 理当成画理、把自然规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 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 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 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 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 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非常有趣。 ③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赝品图版,但真 假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 齐白石画老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 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 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砣有重量,拴秤砣的 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砣的线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来。假画中 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砣,系秤砣的绳还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 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来,给秤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挂线之后,秤砣便 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来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砣的绳,靠 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经验, 完全凭自己的想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来,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 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权当是题外话。 ④齐白石还曾在他 87 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 的,题跋为“鸡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 信五德。齐白石画里有来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 来歌颂。 ⑤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 是两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来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 一德——仁德,就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 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 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来的呢?是教育的结 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 称》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来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他对那些 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来自实践的解读。 ⑥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 者,他日不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 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 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
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像钱钟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 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 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画,这个很难画, 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髙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蹄踏了芳草 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个 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话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花 生活里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 盘中爬啊爬,显然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 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 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选自薛永年《画者之极一一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文之极”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从全文看,第③段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3分) 3.第④段齐白石为画作题跋“他日相呼”,表达了他怎样的哲理性思考?(2分) 4.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 的平衡 B.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 的传统 D.全文多出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绘画特征 5.请为文中插图“小鸡抢夺蚯蚓”写一段描写性文字。(80字以内)(3分) 6.请以齐白石几幅“趣作”为例,简要说明作者对传统中国画的文化性的认识。 (4分)
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像钱钟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 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 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画,这个很难画, 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蹄踏了芳草 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个 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话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花 生活里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 盘中爬啊爬,显然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 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 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选自薛永年《画者之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文之极”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从全文看,第③段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第④段齐白石为画作题跋“他日相呼”,表达了他怎样的哲理性思考?(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 的平衡。 B.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 的传统。 D.全文多出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绘画特征。 5.请为文中插图“小鸡抢夺蚯蚓”写一段描写性文字。(80 字以内)(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6.请以齐白石几幅“趣作”为例,简要说明作者对传统中国画的文化性的认识。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石磨忆和谷 ①山塬上的故乡人,无论是小康的日子,还是困顿的家境,自古都少不了有一盘 石磨的遗产。富则磨麦面,穷则磨糜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 ②故乡人将石磨叫“磑子”,磨坊也称为“磑窖”。磑窖不宽展的人家,石磨只 好盘在窑院里外的露天里。这种景况,加上窑洞和窗花以及门楣上挂的辣子串儿, 通常被异乡客与诗画之人作为山塬风情的一种标志 ③距村子十里不到的磑子河,兴许是出产石磨的地方。父亲年青的时候,常 吆喝着骡子,驮上磑子去陇东一带换粮食。上下两扇石磨,有二百来斤行当,各 搭在骡背的两侧,摇摇晃晃,风里雨里,走哪儿天黑在哪儿歇息,来回一趟得四 十余日。脚夫们为了生计,奔波的路径象磨道一样,循环重复,曲迂旋转,印满 疲惫的足迹。石磨毕竟是粗石头凿打成的两个简单圆圈状的石器,既沉重笨势, 又很廉价,生意也便逐渐萧条。再说,二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谁又能需要多 少盘呢? ④我记得家里是有一盘很好的石磨的,安置在村头窑边的磑窖里。因崖势低 矮,窑口只露出缺月似的上部的弧形,进了窑内却也不小,属于地窑之类。尽管 面朝东南,却很少照进日光,潮湿而黯淡,显出几分粗朴与丑陋。只有窑畔上的 野酸枣刺长得极盛,到了开花与结果的时节,磑窖上下似乎有了彩色的衣冠,米 芡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 童的笑声。 ⑤石磨却常是默默地呆在磑窑里,像一尊石雕。十天半个月之间,那么嚯嚯 地响上一大晌工夫。那些一个个大半天,是童年时的我,同母亲在这窑子里度过 了不少时光。 ⑥推磑的时候,我从饲养室里牵来了牲灵,将眼罩踮着脚戴在牲灵头上,再 钻到牲灵脖颈底下,系好轭头套绳,乞啾地吆喝着,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指 针似的拨子在磑顶上划着圆圈,麦粒从磑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末,小瀑布似地垂 落在磨盘上,积成一圈尖锥形的小山 ⑦母亲端着簸箕,一边揽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拢着磨顶上的麦粒,也习惯 地吆喝着磨道里缓慢行走的牲灵。而后又侧坐到木箱前,撬着用两根筷子似的木 棍支着的箩圈,面粉便被筛落在木箱里,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我也常争 着箩面,看粉白的麦面雪一样雾一样飘落,厚厚地积沉在木箱里。待末了,满身 满脸都成雪白的,一种柔腻而绵润的感觉。 ⑧拉磨的性灵,被蒙上了眼睛,据说是怕它晕眩。但性灵因负重和缰绳的牵 引,永远不会迷路似的,而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走着。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 和无数个蹄印,将磨道都要踏成一条沟了。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 终点。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 ⑨我总爱数着石磨与牲灵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一晌究竟能转多少圈儿,却从 来没有一次数清过,觉得是一种颇有趣味的神秘。可那粉雾弥漫的情景,麦香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石磨忆 和谷 ①山塬上的故乡人,无论是小康的日子,还是困顿的家境,自古都少不了有一盘 石磨的遗产。富则磨麦面,穷则磨糜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 ②故乡人将石磨叫“磑子”,磨坊也称为“磑窖”。磑窖不宽展的人家,石磨只 好盘在窑院里外的露天里。这种景况,加上窑洞和窗花以及门楣上挂的辣子串儿, 通常被异乡客与诗画之人作为山塬风情的一种标志。 ③距村子十里不到的磑子河,兴许是出产石磨的地方。父亲年青的时候,常 吆喝着骡子,驮上磑子去陇东一带换粮食。上下两扇石磨,有二百来斤行当,各 搭在骡背的两侧,摇摇晃晃,风里雨里,走哪儿天黑在哪儿歇息,来回一趟得四 十余日。脚夫们为了生计,奔波的路径象磨道一样,循环重复,曲迂旋转,印满 疲惫的足迹。石磨毕竟是粗石头凿打成的两个简单圆圈状的石器,既沉重笨势, 又很廉价,生意也便逐渐萧条。再说,一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谁又能需要多 少盘呢? ④我记得家里是有一盘很好的石磨的,安置在村头窑边的磑窖里。因崖势低 矮,窑口只露出缺月似的上部的弧形,进了窑内却也不小,属于地窑之类。尽管 面朝东南,却很少照进日光,潮湿而黯淡,显出几分粗朴与丑陋。只有窑畔上的 野酸枣刺长得极盛,到了开花与结果的时节,磑窖上下似乎有了彩色的衣冠,米 芡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 童的笑声。 ⑤石磨却常是默默地呆在磑窑里,像一尊石雕。十天半个月之间,那么嚯嚯 地响上一大晌工夫。那些一个个大半天,是童年时的我,同母亲在这窑子里度过 了不少时光。 ⑥推磑的时候,我从饲养室里牵来了牲灵,将眼罩踮着脚戴在牲灵头上,再 钻到牲灵脖颈底下,系好轭头套绳,乞啾地吆喝着,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指 针似的拨子在磑顶上划着圆圈,麦粒从磑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末,小瀑布似地垂 落在磨盘上,积成一圈尖锥形的小山。 ⑦母亲端着簸箕,一边揽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拢着磨顶上的麦粒,也习惯 地吆喝着磨道里缓慢行走的牲灵。而后又侧坐到木箱前,撬着用两根筷子似的木 棍支着的箩圈,面粉便被筛落在木箱里,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我也常争 着箩面,看粉白的麦面雪一样雾一样飘落,厚厚地积沉在木箱里。待末了,满身 满脸都成雪白的,一种柔腻而绵润的感觉。 ⑧拉磨的性灵,被蒙上了眼睛,据说是怕它晕眩。但性灵因负重和缰绳的牵 引,永远不会迷路似的,而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走着。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 和无数个蹄印,将磨道都要踏成一条沟了。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 终点。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 ⑨我总爱数着石磨与牲灵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一晌究竟能转多少圈儿,却从 来没有一次数清过,觉得是一种颇有趣味的神秘。可那粉雾弥漫的情景,麦香与
牲灵粪尘的气息,加上嚯嚯的磨声,哐哐的箩面声和母亲习惯性的吆喝声,以及 牲灵的响鼻,终是鲜亮而深切地留在我的忆念中了 ⑩后来,兴起食堂化,磑窑便成了蛛网、麻雀、老鼠的世界,门前也长起了 萋迷的篙草,成为一处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麦面馍成为记忆,从小学校里回家, 只盼望着饱尝那半黑瓷碗豆腐渣的香甜美餐。上顿完了愁下顿,故乡人生活的情 热和希冀,似乎被沉重的压力磨碎了。 ①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磨子。一个残留 已久的石器时代,在日、月、地球的旋转中,从我的山塬上的故乡结束了!跨沟 过梁的电线,套绳一样绷得紧紧,是新的时代在牵引着我祖祖辈辈所栖息的这 方磨盘状的山塬啊!钢磨子的形状不同于磨盘,滚动着,飞快地旋转着,故乡人 叫“钢滚子”。这钢滚子转得那么急促,响声那么昂奋,节奏那么雄沉,一下子 代替了全村上的几十盘石磨。 ⑩这几年,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转个不 停。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⑩我家从塬底下的古窑院里搬往塬畔,住新庄院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执意 要把那盘遗忘了的石磨搬来。我不解父母的意思,终还是搬了来,至今仍撂在新 院的墙角 7.故乡人把沉重的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是因为 分 8.第④段从孩童的视角描写磑窑外景色,是为了 。(3分)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提到异乡客与诗画之人把石磨等看做“山塬风情的标志”,洋溢 着对故土的自豪感 B.第③段画线句,用反问语气,能够更为深沉地表达作者对特定年代的父辈生计 艰难的感慨。 C.第⑦段用“雪一样雾一样”的状语描写麦面飘落,照应了第④段,说明我家石 磨很好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一组情景列举,突出童年与母亲磨麦面的印象失分深刻, 历历在目 E.第11段以石磨时代“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结束,写出了乡亲们时代的变 迁颇感意外。 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 表达方式。 10.第⑧段关于“拉磨”的文字耐人寻味,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牲灵“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拉磨,象征了山塬上祖祖辈辈默默地承受苦 难的坚忍
牲灵粪尘的气息,加上嚯嚯的磨声,哐哐的箩面声和母亲习惯性的吆喝声,以及 牲灵的响鼻,终是鲜亮而深切地留在我的忆念中了。 ⑩后来,兴起食堂化,磑窑便成了蛛网、麻雀、老鼠的世界,门前也长起了 萋迷的篙草,成为一处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麦面馍成为记忆,从小学校里回家, 只盼望着饱尝那半黑瓷碗豆腐渣的香甜美餐。上顿完了愁下顿,故乡人生活的情 热和希冀,似乎被沉重的压力磨碎了。 ⑪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磨子。—个残留 已久的石器时代,在日、月、地球的旋转中,从我的山塬上的故乡结束了!跨沟 过梁的电线,套绳一样绷得紧紧,是新的时代在牵引着我祖祖辈辈所栖息的这一 方磨盘状的山塬啊!钢磨子的形状不同于磨盘,滚动着,飞快地旋转着,故乡人 叫“钢滚子”。这钢滚子转得那么急促,响声那么昂奋,节奏那么雄沉,一下子 代替了全村上的几十盘石磨。 ⑫这几年,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转个不 停。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⑬我家从塬底下的古窑院里搬往塬畔,住新庄院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执意 要把那盘遗忘了的石磨搬来。我不解父母的意思,终还是搬了来,至今仍撂在新 院的墙角。 7.故乡人把沉重的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8.第④段从孩童的视角描写磑窑外景色,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②段提到异乡客与诗画之人把石磨等看做“山塬风情的标志”,洋溢 着对故土的自豪感。 B.第③段画线句,用反问语气,能够更为深沉地表达作者对特定年代的父辈生计 艰难的感慨。 C.第⑦段用“雪一样雾一样”的状语描写麦面飘落,照应了第④段,说明我家石 磨很好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一组情景列举,突出童年与母亲磨麦面的印象失分深刻, 历历在目。 E.第 11 段以石磨时代“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结束,写出了乡亲们时代的变 迁颇感意外。 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 表达方式。 10.第⑧段关于“拉磨”的文字耐人寻味,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牲灵“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拉磨,象征了山塬上祖祖辈辈默默地承受苦 难的坚忍
B.牲灵拉磨“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 迂循环重复。 C.“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意在悲叹故乡的无边苦难不知 何时是个尽头 D.拉磨旅程“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揭示苦难省会也会丰富人生阅历,成 为精神财富。 11.本文明写和暗写相结合,根据文意填写表格。(3分) 明写 暗写 石磨的沉重、廉价 山塬人的韧性 电磨和日月星辰、地球、山塬,一起运③ 转不停 12.文章结尾说“我不解父母的意思”,从全文看,你认为“我”对父母的意思 究竟是“解”还是“不解”?请说说你的根据。(4分) 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3)不知天上宫阙, (苏轼《水调歌头》 (4)彼童子之师, (韩愈《师说》) (5) 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 古》) (6)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8)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 作》)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永遇乐[南宋]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 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 南无路,鄘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 词
B.牲灵拉磨“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 迂循环重复。 C.“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意在悲叹故乡的无边苦难不知 何时是个尽头。 D.拉磨旅程“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揭示苦难省会也会丰富人生阅历,成 为精神财富。 11.本文明写和暗写相结合,根据文意填写表格。(3 分) 明写 暗写 石磨的沉重、廉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山塬人的韧性 电磨和日月星辰、地球、山塬,一起运 转不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2.文章结尾说“我不解父母的意思”,从全文看,你认为“我”对父母的意思 究竟是“解”还是“不解”?请说说你的根据。(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3)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 古》) (6)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8)漠漠水田飞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积雨辋川庄 作》)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永遇乐 [南宋]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 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 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