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 语文试卷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 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 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 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 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 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 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 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 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 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 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 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 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 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 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 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 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 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 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 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 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 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 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 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 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 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 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 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 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
上海浦东新区 2013 年高考预测试卷高三 语文试卷 3.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 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 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 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 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 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 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 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 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 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 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 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 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 17 世纪意大 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 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 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 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 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 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 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 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 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 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 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 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 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 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 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 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
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 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 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 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 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 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 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 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 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 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 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 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 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 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 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2分)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 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 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 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 ,原因是:(3分) (1)
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 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 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 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 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 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 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 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 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 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 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 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 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 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 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2 分)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 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 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 “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 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 一”,原因是:(3 分) (1) (2)
(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 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 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 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 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 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 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 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 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 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 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 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 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 出口。 ⑩0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 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11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12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 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 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 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13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 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
(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 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 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 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 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 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 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 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 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 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 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 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 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 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 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11 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12 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 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 ,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 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 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13 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 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
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 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14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 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 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 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15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 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 两次是听不到的一一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 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 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 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 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16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 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7.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 上的矛盾?(3分) 8.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9.第12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3分)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 多愁善感的人。 B.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 的深切感受。 C.第13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 不安的心情。 D.第14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 上历经波折。 E.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 博大与深沉。 F.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 的热烈歌颂。 11.第15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3分) 12.评析第16段画线句在全文的作用(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 头》) (2)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 永《雨霖铃》) ,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 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14 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 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 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 面,蓄着父亲满满 60 多年的沧桑。 15 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 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 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 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 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 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 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16 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 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7.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 上的矛盾?(3 分) 8.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2 分) 9.第 12 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3 分)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 多愁善感的人。 B.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 的深切感受。 C.第 13 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 不安的心情。 D.第 14 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 上历经波折。 E.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 博大与深沉。 F.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 的热烈歌颂。 11.第 15 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3 分) 12.评析第 16 段画线句在全文的作用(4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 头》) (2)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 永《雨霖铃》) (3) ,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4)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去年今日此门中, 。(崔护《题 都城南庄》) (6)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7)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 翁亭记》) (8) 唇亡齿寒。(《尚书》)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惜别 严仁 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枹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枹( lieduo): 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 (1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 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 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 离恨之重 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 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 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 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 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舄阙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 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②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 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③,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 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 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舄’,臣实不敢闻。 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 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 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5)去年今日此门中, 。(崔护《题 都城南庄》) (6)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7)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 翁亭记》) (8) ,唇亡齿寒。(《尚书》)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 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 。(1 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 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 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 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 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 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 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 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 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 天 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②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 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③,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 宗庙之祀 ’,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 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 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 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 ,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 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 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