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 政治思想 总第1期 Vol 1 No. 1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本刊特稿 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徐大同 【作者按语】欣闻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专业学术期 刊《政治思想史》已获国家新闻岀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我的喜悦和激 动之情难以言表,多年不能释怀的夙愿终于实现,我从事的专业终于有 了一块学术园地。我最大的愿景就是这块园地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绚丽花坛!为此,除由衷感谢出版主管部门、学校党政领 导及相关部门的鼎力协助外,我不顾年迈和酷暑特撰此文以表祝贺之心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 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现为“唯实政 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 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注重点自有其特色。这些重点包含 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等。与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构成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治国之道 我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特点之一是“专门之业不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学校总论》),除“经、史、子、集”之外就不再有专门学科的分类。按研究 作者简介:徐大同,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政治 思想史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刊特稿 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徐大同 【作者按语】欣闻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专业学术期 刊《政治思想史》已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我的喜 悦 和 激 动之情难以言表,多年不能释怀的夙愿终于实现,我从事的专业终于有 了一块学术园地。我最大的愿景就是这块园地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绚丽花坛!为此,除由衷感谢出版主管部门、学校党政领 导及相关部门的鼎力协助外,我不顾年迈和酷暑特撰此文以表祝贺之心! 摘 要: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 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 现 为“唯 实 政 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 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注重点自有其特色。这些重点包含 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等。与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构成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治国之道 我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特点之一是“专门之业不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学校总论》),除“经、史、子、集”之 外 就 不 再 有 专 门 学 科 的 分 类 。按 研 究 作者简介:徐大同,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资深 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政治 思想史。 3 2010年第1期 Vol.1 No.1 政 治 思 想 史 JournaloftheHistoryofPoliticalThought 总第1期 Sum No.1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对象的内容划分学科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1902年京师大 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先在法科中设立政治学科(开始时称“仕学馆”) 这是我国设置政治学专业的开始。中国、西方政治思想史(早期称“西洋 政治思想史”)也就成为该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最早一部研究中国政 治思想史的专门著作应该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年)。以 后更有诸多名家,如:杨幼炯(193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1937 年)、萧公权(1945年)、陶希圣(1932-1936、1942年)等诸多《中国政治 思想史》专著或教材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在大陆又有徐大同等合著、朱日曜主编、刘泽华主编、曹德本主编 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陆续出版。这些专著或教材各有所长,对教学 和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对人们认识、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所启示 但大部分著作都带有哲学、史学的痕迹,政治学学科色彩不够突出 于其他涉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专著和文章,无论建国前或后则比比皆是 许多哲学界、史学界名家都多有力作。 政治学无疑主要是研究政治问题的学科。什么是政治?说法甚多 不一一列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恩格斯有一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政 治的实质。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 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 争得统治”。①这就告诉我们统治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历史上任 何阶级要掌握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权,首先必须掌握、控制名义上代表 全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政权。通过国家整合社会,调节社会矛 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阶级的根本利 益和要求。政治学可简要说,就是为一定阶级或集团夺取或维护统治提 供理论根据和说明,或为其夺取或维护统治出谋献策。因此,如何认识 国家、如何组织国家、如何管理(治理)国家,应该是政治学学科的基本研 究对象。政治思想史也就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阶级思 想代表们对这几方面问题的思想观点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和欧美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各有轨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统治模 式,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史。本文主要是谈谈中国古代政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4页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象的内容划分学科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1902年 京 师 大 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先在法科中设立政治学科(开始时称“仕学馆”), 这是我国设置政治学专业的开始。中国、西方政治思想史(早期称“西洋 政治思想史”)也就成为该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最早一部研究中国政 治思想史的专门著作应该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年)。以 后更有诸多名家,如:杨幼炯(193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1937 年)、萧公权(1945年)、陶 希 圣(1932—1936、1942年)等 诸 多《中 国 政 治 思想史》专著或教材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在大陆又有徐大同等合著、朱日曜主编、刘 泽 华 主 编、曹 德 本 主 编 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陆续出版。这些专著或教材各有所长,对教学 和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对人们认识、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所启示。 但大部分著作都带有哲学、史学的痕迹,政治学学科色彩不够突 出。至 于其他涉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专著和文章,无论建国前或 后 则 比 比 皆 是, 许多哲学界、史学界名家都多有力作。 政治学无疑主要是研究政治问题的学科。什么是政治?说法甚多, 不一一列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恩格斯有一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政 治的实质。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 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 兴 的 阶 级 要 争得统治”。①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历史上任 何阶级要掌握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权,首先必须掌握、控制名义上代表 全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政权。通过国家整合社会,调节社会矛 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阶级的根本利 益和要求。政治学可简要说,就是为一定阶级或集团夺取或维护统治提 供理论根据和说明,或为其夺取或维护统治出 谋 献 策。因 此,如 何 认 识 国家、如何组织国家、如何管理(治理)国家,应该是政治学学科的基本研 究对象。政治思想史也就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阶级思 想代表们对这几方面问题的思想观点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和欧美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各有轨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统治模 式,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史。本文主要是谈谈中国古代政治 4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4页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思想史的对象和发展问题,兼及中西比较 以“治国之道”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我们考察研究中西两种政治思想史,首先会发现各自突出的重心不 同,也即其所研究的具体着重点有所差异。 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产生在古希腊奴隶占有制 社会后期。据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学园中曾讲授政治学课程,后经整理出 版,即现在流行的名著《政治学》。这本书被视为西方系统政治学的开创性著 作,它确立了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一直流传至今。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谓科学显然是对原因的知识的取得”,又说 “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 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是按照 他所确定的“科学”原则而编写的。当时希腊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制 度—城邦制正处在其发展末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内容主要是 研究城邦的产生、性质、作用、演变、形式及其种类等问题。而且,为了挽 救奴隶占有制城邦制度的危机,他还设计了最理想的城邦形式。在研究 方法上,他也主要是学理的分析判断、概念的说明以及对各种城邦形式 的比较、评价。这就表明西方政治学从一开始时起,就着重于探求学理 知识”和政权组织形式。西方政治学传统一开始就是着重于如何认识 国家和如何组织国家。直到19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才 把管理国家问题正式提上学术议程。我们可以说西方政治学的传统是 “唯理”(理论)政治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系统的政治思想产生于周代的春秋战国时 期。当时中国正在从东方奴隶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时期。②社会政治和 学术特点则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为了适应诸侯独霸天下的政治斗 争需要,各家各派也都“思以其道易天下”(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提出自己 的“治国之道”,以游说各国统治者。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編《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3年,第31页 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指称问题颇多讨论,如使用“封建社会”来称谓 秦朝以迄晚清的中国史是否适当等,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姑取传统说法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思想史的对象和发展问题,兼及中西比较。 一、以“治国之道”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我们考察研究中西两种政治思想史,首先会发现各自突出的重心不 同,也即其所研究的具体着重点有所差异。 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产生在古希腊奴隶占有制 社会后期。据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学园中曾讲授政治学课程,后经整理出 版,即现在流行的名著《政治学》。这本书被视为西方系统政治学的开创性著 作,它确立了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一直流传至今。 亚里士多德曾 说:“所谓科学显然是对原因的知识的取得”,又 说: “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 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是按照 他所确定 的“科 学”原 则 而 编 写 的。当时希腊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制 度———城邦制正处在其发展末期。亚里士多 德《政 治 学》的 内 容 主 要 是 研究城邦的产生、性质、作用、演变、形式及其种类等问题。而且,为了挽 救奴隶占有制城邦制度的危机,他还设计了最理想的城邦形式。在研究 方法上,他也主要是学理的分析判断、概念的说明以及对 各 种 城 邦 形 式 的比较、评价。这就表明西方政治学从一开始时 起,就 着 重 于 探 求 学 理 “知识”和政权组织形式。西方政治学传统一开始就是着重于如何认识 国家和如何组织国家。直到19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才 把管理国家问题正式提上学术议程。我们可以说西方政 治 学 的 传 统 是 “唯理”(理论)政治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系统的政治思 想 产 生 于 周 代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当时中国正在从东方奴隶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时期。② 社会政治和 学术特点则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为了适应诸侯独霸天下的政治斗 争需要,各家各派也都“思以其道易天下”(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提出自己 的“治国之道”,以游说各国统治者。 5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① ②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 主 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3年,第31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指称问题颇多讨论,如使用“封建社会”来称谓 秦朝以迄晚清的中国史是否适当等,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姑取传统说法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 道”更是各派思想家争论的核心议题之 什么是“道”?有天道与人道。①虽然“天命不可违”,但“天道远,人 道迩”。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定胜天”等说法。人们所着力考虑 的主要是“人道”问题。② 所谓“人道”,简单说就是“为人之道”,就是如何对己,如何待人,如何处 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修身处世之道。从政治学上讲主要包含 如何调整好各种人与人的公共关系,即所谓“治国之道”。先秦诸子的核心思 想就是提出各自的“治国之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天下一致而 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史记·太史公自 序》)。道家的《老子》尽管把“道”说得“玄而又玄”,但仔细考察,《道德经》的基 本思想是“以德辅道”,实际目的还是在“德”部,也就是它的“治国之道”。 从春秋战国直到唐朝,中国政治思想的主题就是“道统之争”,也就 是以谁家之“道”来治理国家。“道者路也”,所谓“治国之道”就是治理国 家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就是基本政治价值观以及具体的治理 策略和方法(即所谓“术”)。中国古代也讲“理”,但正如章学诚所说,先 秦诸子都不“离事”而“言理”(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因此,我们也可以 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称为“唯实政治学”、“治理政治学”。 如果说政治制度问题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那么政治统治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道术),即“做什么、怎么做”就成为中 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③ ①中国古代的”天道”思想,就如同西方的“自然法”一样,是一种人类不可创造、不可更改 只能认识和适应的客观规律。中国的道家把它形而上化,说成为创造并决定万物之母 后来有人进一步将其神秘化,成为宗教神秘观念,道,是各家各派所争论的焦点。大家都 提出各自对道”的内容的不同理解,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西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神权统治,直到15世纪才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 政治问题。中国则在古代就提出了“人道”。不过,中国和西方对“人”的了解有所不 同。西方着重人的性质,中国则着重人的关系 ③可参见我的文章《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收 入《文踪史迹——徐大同八秩文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与西方不同的这一特色,萧公权先生也曾说“就其大体言之,中国政治思想属于政术之 范围者多,属于政理之范围者少”(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 料绪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 “道”更是各派思想家争论的核心议题之一。 什么是“道”?有天道与人道。① 虽然“天命不可违”,但“天道远,人 道迩”。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定胜天”等说法。人们所着力考虑 的主要是“人道”问题。② 所谓“人道”,简单说就是“为人之道”,就是如何对己,如何待人,如何处 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修身处世之道。从政治学上讲主要包含 如何调整好各种人与人的公共关系,即所谓“治国之道”。先秦诸子的核心思 想就是提出各自的“治国之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天下一致而 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史记·太史公自 序》)。道家的《老子》尽管把“道”说得“玄而又玄”,但仔细考察,《道德经》的基 本思想是“以德辅道”,实际目的还是在“德”部,也就是它的“治国之道”。 从春秋战国直到唐朝,中国政治思想的主题就 是“道 统 之 争”,也 就 是以谁家之“道”来治理国家。“道者路也”,所谓“治国之道”就是治理国 家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就是基本政治价值观以 及 具 体 的 治 理 策略和方法(即所谓“术”)。中国古代也讲“理”,但正如章学诚 所 说,先 秦诸子都不“离事”而“言理”(章 学 诚《文 史 通 义·易 教 上》)。因此,我们也可以 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称为“唯实政治学”、“治理政治学”。 如果说政治制度问题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那么政治统治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道术),即“做什么、怎么做”就成为中 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③ 6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② ③ 中国古代的“天道”思想,就如同西方的“自然法”一样,是一种人类不可创造、不可更改, 只能认识和适应的客观规律。中国的道家把它形而上化,说成为创造并决定万物之母。 后来有人进一步将其神秘化,成为宗教神秘观念。道,是各家各派所争论的焦点。大家都 提出各自对“道”的内容的不同理解,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西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神权统治,直到15世 纪 才 开 始“用 人 的 眼 光”观 察 社 会 政治问题。中国则在古代就提出了“人 道”。不 过,中 国 和 西 方 对“人”的 了 解 有 所 不 同。西方着重人的性质,中国则着重人的关系。 可参见我的文章《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收 入《文踪史迹———徐大同八秩文 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与西方不同的这一特色,萧公权先生也曾说“就其大体言之,中国政治思想属于政术之 范围者多,属于政理之范围者少”(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 想 史 参 考 资 料绪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线索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一般来说,有可信资料证 明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的起点,确定为殷商时代已无所争议了。①殷 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范 畴,侯外庐先生称其为“早熟”)。从东周战国(公元前476年)开始,直到 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属于封建社会性质,这段时 期是中国系统政治思想形成、繁荣和发展时期 在这几千年中,中国政治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殷商、西 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缘起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秦汉到唐 是儒、道、法三家争“道统”和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儒法结合、儒道结 合、儒道法结合)时期,宋明是儒道释三家合流的理学时期,明清之际是 新生产方式萌芽和批判专制统治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则是“西学东渐”、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时期。下面分别做些简要说明。 (一)殷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缘起 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后世政治思想发展的基础 殷商崇尚祖宗神 2.西周以天代祖,宣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宗法制、分封制的确立 3.《易》、《诗》、《书》、《礼》、《春秋》等古代文献中反映的政治思想。 这些文献曾经孔子修订整理,被后世儒家奉为经典,垄断起来。实际上 都是一些古代政治文献,所谓“皆为政典 且在诸子时代还“有古籍 留遗,并非尼山所手订”(皮锡瑞:《经学历史》) (二)自从周王朝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直到清中叶西 方列强入侵,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其间两千多年中国社会 的封建性质一贯未变。史学界一般把唐以前作为封建前期,宋以后作为 封建后期。在这两千多年中,社会制度未变,政治制度基本未变;所变的 ①根据我国考古界学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研究认为,“最早的中国”应该是在河南 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后又发展为“满天星斗”,即在许多地方发现古代遗址。这样中 华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1000年(参阋杨雪梅:《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人民 日报》.2000-11-13)。 7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线索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一般来说,有可信资料证 明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的起点,确定为殷商时代已无所争议了。① 殷 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范 畴,侯外庐先生称其为“早熟”)。从东周战国(公元前476年)开始,直到 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属于封建社会性质,这段时 期是中国系统政治思想形成、繁荣和发展时期。 在这几千年中,中国政治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殷商、西 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缘起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秦 汉 到 唐 是儒、道、法三家争“道统”和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儒法结合、儒 道 结 合、儒道法结合)时期,宋明是儒道释三家合流的理学时 期,明 清 之 际 是 新生产方式萌芽和批判专制统治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则是“西学 东 渐”、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时期。下面分别做些简要说明。 (一)殷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也是中国 古 代 政 治 思 想 的 缘 起 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后世政治思想发展的基础。 1.殷商崇尚祖宗神; 2.西周以天代祖,宣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宗法制、分封制的确立; 3.《易》、《诗》、《书》、《礼》、《春 秋》等古代文献中反映的政治思想。 这些文献曾经孔子修订整理,被后世儒家奉为 经 典,垄 断 起 来。实 际 上 都是一些古代政治文献,所谓“皆为政典”。而且在诸子时代还“有 古 籍 留遗,并非尼山所手订”(皮锡瑞:《经学历史》)。 (二)自从周王朝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 代 之 后,直 到 清 中 叶 西 方列强入侵,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其间两千多年中国社会 的封建性质一贯未变。史学界一般把唐以前作为封建前期,宋以后作为 封建后期。在这两千多年中,社会制度未变,政治制度基本未变;所变的 7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① 根据我国考古界学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研究认为,“最早的中国”应该是在河南 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后又发展为“满天星斗”,即在许多地方发现古代遗址。这 样 中 华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1000年(参阅杨 雪 梅:《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人 民 日报》,20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