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台沿2014年第3期 第四,中国的产业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散,出于市场、国际技术分工、 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将本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寻求更大的利 润,于是出现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承接了 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转移的较大份额。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低端产业,但随着经 济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从低端日用品到中高端电子、机械产品等品类比较齐 全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一定的开发能力,开始挑战之前美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品 以及它们所制定的相关产业和技术标准与规则。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 产品中,之前占主导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初级产品)的比例 大大下降,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呈现上升的趋势。①随着中国产业的 升级和换代,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中美的经贸关系由过去的互补性变为竞争性,中美 在经贸领域的摩擦也会日益增多。 第五,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海洋战略从浅蓝发展到了深蓝。对中国而言,中国发 展海洋战略主要出于经济增长而非军事目的的考虑。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对 外贸易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根据《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2 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 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潜力巨大的海洋经济 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 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主要出于保持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军事目的。中国并没有意愿挑战美国的海 上霸权。但是,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加剧,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日趋复杂化。另外,随着中国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与提高,中国的海外利益也 相应地在不断拓展,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维护国际海洋安全的责任。在此 背景下,中国海上力量的有限发展以及为承担国际义务而进行的亚丁湾反海盜巡逻、 新增航母等行为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周边有些国家和西方国际舆论开 始炒作“中国海权威胁论”。这种言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有甚嚣 尘上的态势。例如,美国亚太安全研究学者亚历山大·武温( Alexander I. Vuving) ①参见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概况》,ht- 中p:// countryreport. mofcom.,gow.cn/ record./iewl10209.ap?news_id=33266,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②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局网站,htp://w gi/201302/2013022726159h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③刘中民:《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载《东方早报》,2012年5月22日
2014 年第 3 期 第四,中国的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散,出于市场、国际技术分工、 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将本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寻求更大的利 润,于是出现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冶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承接了 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转移的较大份额。 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低端产业,但随着经 济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从低端日用品到中高端电子、机械产品等品类比较齐 全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一定的开发能力,开始挑战之前美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品 以及它们所制定的相关产业和技术标准与规则。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 产品中,之前占主导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初级产品)的比例 大大下降,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呈现上升的趋势。淤 随着中国产业的 升级和换代,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中美的经贸关系由过去的互补性变为竞争性,中美 在经贸领域的摩擦也会日益增多。 第五,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海洋战略从浅蓝发展到了深蓝。 对中国而言,中国发 展海洋战略主要出于经济增长而非军事目的的考虑。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对 外贸易的 90% 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根据《2012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2 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 6% 。于 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 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潜力巨大的海洋经济 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 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应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主要出于保持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军事目的。 中国并没有意愿挑战美国的海 上霸权。 但是,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加剧,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日趋复杂化。 另外,随着中国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与提高,中国的海外利益也 相应地在不断拓展,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维护国际海洋安全的责任。 在此 背景下,中国海上力量的有限发展以及为承担国际义务而进行的亚丁湾反海盗巡逻、 新增航母等行为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周边有些国家和西方国际舆论开 始炒作“中国海权威胁论冶。 这种言论作为“中国威胁论冶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有甚嚣 尘上的态势。盂 例如,美国亚太安全研究学者亚历山大·武温(Alexander L. Vuving) ·55·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参见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 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概况》,ht鄄 tp: / / countryreport. mofcom. gov. cn / record / view110209. asp? news_id = 33266,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 国家海洋局:《 2012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局网站, http: / / www. coi. gov. cn / gongbao / jingji / 201302 / t20130227_26159. html,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 刘中民:《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载《东方早报》,2012 年 5 月 22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认为,面对中国崛起且越来越想掌握海权,美国应维持自己在亚洲海权的支配地位,防 止中国挑战美国海洋霸权。①还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军事现代化一直有明 确指向,它旨在以多种防区外攻击的方式让美国完全远离中国的周边海域,以便形成 一个西太平洋的封闭外壳,让中国在该区域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美国对此区域 军事力量的中立化”。2美国认为,中美之前和平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当时 只是地区性的陆地大国,还不是海上大国。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海 陆兼备的国家。对于中国这一海洋战略,美国认为这会对其造成巨大挑战。 第六,中国对美政策形成共识的难度有所加大。一般而言,中国之前对美政策的 制定大致由外交精英主导,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并达成统一的行动,但随着中国经济结 构与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行为体在对美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 同,发出的声音也有所差异。加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及时性条件,公众意见 也会对对外政策产生影响。此外,中国对外事务所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多,其外交行 为体不再仅仅限于国家的一些专有权限部门(如外交部、商务部和国防部等),对外交 决策的统筹与协调更加复杂,难度加大。美国要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决策方式的多样 化,调整之前的交往方式,关注中国诸多外事行为体的利益诉求与差异性方案,并分别 对它们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对华外交政策。 第七,中国道路与美国模式之辩。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关 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随后有关中国发展模式的探讨日益增多。③中国和平发展取得 的成就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除了美国模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 可以使本国经济取得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在未来这种由外及内对中国发展道路进 行解读的方式以及在此概念上衍生的观念将越来越多。指导人们决策的其实还是政 策制定者的观念,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方式,这些理念将 继续形成世界对发展模式的分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如果形成一个集体的共识,即在 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个“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又与意识形态(资本 O Alexander L. Vuving, "What Regional Order for the Asia-P and Inclusive Leadership,"htp://ww.apes.og/wp- -content/ uploads/2012/09/ Chapterl7.pdf,登录时间:2014年1 月21日。 2 Ashley J. Tellis, "Uphill Challenges: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 in Ashley J Tellis and Travis Tanner, eds,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3)JoshuaCooperRamo,"theBeijingConsensus,"theForeignPolicyCentre,London2004,http://fpc org.uk/ sublobe244.pd,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俞可平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 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认为,面对中国崛起且越来越想掌握海权,美国应维持自己在亚洲海权的支配地位,防 止中国挑战美国海洋霸权。淤 还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军事现代化一直有明 确指向,它旨在以多种防区外攻击的方式让美国完全远离中国的周边海域,以便形成 一个西太平洋的封闭外壳,让中国在该区域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美国对此区域 军事力量的中立化冶。于 美国认为,中美之前和平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当时 只是地区性的陆地大国,还不是海上大国。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海 陆兼备的国家。 对于中国这一海洋战略,美国认为这会对其造成巨大挑战。 第六,中国对美政策形成共识的难度有所加大。 一般而言,中国之前对美政策的 制定大致由外交精英主导,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并达成统一的行动,但随着中国经济结 构与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行为体在对美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 同,发出的声音也有所差异。 加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及时性条件,公众意见 也会对对外政策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对外事务所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多,其外交行 为体不再仅仅限于国家的一些专有权限部门(如外交部、商务部和国防部等),对外交 决策的统筹与协调更加复杂,难度加大。 美国要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决策方式的多样 化,调整之前的交往方式,关注中国诸多外事行为体的利益诉求与差异性方案,并分别 对它们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对华外交政策。 第七,中国道路与美国模式之辩。 早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关 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随后有关中国发展模式的探讨日益增多。盂 中国和平发展取得 的成就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除了美国模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 可以使本国经济取得进步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未来这种由外及内对中国发展道路进 行解读的方式以及在此概念上衍生的观念将越来越多。 指导人们决策的其实还是政 策制定者的观念,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方式,这些理念将 继续形成世界对发展模式的分野。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如果形成一个集体的共识,即在 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个“中国模式冶,这个模式又与意识形态(资本 ·56·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Alexander L. Vuving, “ What Regional Order for the Asia鄄Pacific? China蒺s Rise, Primacy Competition, and Inclusive Leadership,冶 http: / / www. apcss. org / wp鄄content / uploads/ 2012 / 09 / Chapter17. pdf,登录时间:2014 年1 月 21 日。 Ashley J. Tellis, “Uphill Challenges: China蒺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冶 in Ashley J. Tellis and Travis Tanner, eds. ,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蒺s Military Challenge,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2, pp. 2-24. 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冶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ondon, 2004, http: / / fpc. org. uk / fsblob / 244. pdf,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俞可平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冶:超越“ 华盛顿共 识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