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与技术 培养规格要求2一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 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 0.1 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 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主 0.1 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要的信息技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 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 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 0.1 素养。 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课程达成度要求 0.3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科学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技术、脑科 学等方面关于学习的理论,较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学习 和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 观、评价观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理解国内外主要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方法: 2.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法、工具、技术与手段: 3.运用新的学习观念与方法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纳多元智能评价理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评价手段,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 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成果评价与团队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学 习评价方式。主要评价内容: 1.小论文 2.团队和个人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成绩评定 本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习成 绩的计算方法上,平时成绩占50%一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一50%:平时成绩由个人学 习成绩和团队学习成绩组成,其中个人学习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组成, 学习团队成绩为小组协作完成作业成绩。期末考试采取写小论文的形式。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导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终身学习者 重点:课程目标与教育理念。 难点: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 29
29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学习科学 与技术 培养规格要求 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 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 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主 要的信息技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 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 素养。 指标点 2-2 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 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1 指标点 2-4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 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1 指标点 3-8 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 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1 课程达成度要求 0.3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科学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技术、脑科 学等方面关于学习的理论,较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学习 和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 观、评价观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 理解国内外主要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方法; 2. 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法、工具、技术与手段; 3. 运用新的学习观念与方法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纳多元智能评价理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评价手段,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 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成果评价与团队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学 习评价方式。主要评价内容: 1. 小论文 2. 团队和个人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成绩评定 本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习成 绩的计算方法上,平时成绩占 50%—70%,期末考试成绩占 30%—50%;平时成绩由个人学 习成绩和团队学习成绩组成,其中个人学习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组成, 学习团队成绩为小组协作完成作业成绩。期末考试采取写小论文的形式。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导论 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终身学习者 重点:课程目标与教育理念。 难点: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习科学与技术》 二、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三、怎样学好这门课 第二章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 重点:e-learning、“21世纪能力素质”、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目标模式的影响。 难点: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 一、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及其文化内涵 二、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一教育三大基石中引发的革命 三、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第二节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二、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三、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也更困难 四、关注和参与E一Learning引发的学习革命 第三节信息素养和教育目标模式的时代转变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三、 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 第三章思维导图与可视化学习 重点:思维导图绘制 难点:知识可视化工具学习与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思维导图概述 一、8 什么是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产生背景和定义 三、思维导图的脑科学依据 30
30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习科学与技术》 二、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三、怎样学好这门课 第二章 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 重点:e-learning、“21 世纪能力素质”、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目标模式的影响。 难点: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 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 一、 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及其文化内涵 二、 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引发的革命 三、 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第二节 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二、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三、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也更困难 四、关注和参与 E-Learning 引发的学习革命 第三节 信息素养和教育目标模式的时代转变 一、 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 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三、 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 第三章 思维导图与可视化学习 重点:思维导图绘制 难点:知识可视化工具学习与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 思维导图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产生背景和定义 三、思维导图的脑科学依据
第二节思维导图绘制 一、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工具 二、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与规则 第三节知识可视化 一、知识可视化概述 1.知识可视化的由来 2.知识可视化的定义 3.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二、几种知识可视化工具 L.概念图(Concept Map) 2.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s)) 3.因果图(Causal Maps) 4.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 5.思维地图(Thinking Map) 第四章学习究竟是什么 重点:心理学不同学习流派对学习的理解:教育学学习定义,学习观念的更新。 难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教育学学习定义的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经验中的学习概念及其演变 一、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概念及其局限 二、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三、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的“学习”定义和当前流行的“学习”概念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与认识的深化 一、 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二、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三、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理论的探索 第三节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 第五章人是如何学习的 重点:专家与新手在学习与认知上的差异:信息加工心理学对学习机制的研究:建构主 义的知识观,元认知理论。 31
31 第二节 思维导图绘制 一、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工具 二、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与规则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 一、知识可视化概述 1. 知识可视化的由来 2. 知识可视化的定义 3.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二、几种知识可视化工具 1. 概念图 (Concept Map) 2. 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s) 3. 因果图(Causal Maps) 4. 语义网络 (Semantic Networks) 5. 思维地图 (Thinking Map) 第四章 学习究竟是什么 重点:心理学不同学习流派对学习的理解;教育学学习定义,学习观念的更新。 难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教育学学习定义的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 经验中的学习概念及其演变 一、 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概念及其局限 二、 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三、 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的“学习”定义和当前流行的“学习”概念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与认识的深化 一、 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二、 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三、 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理论的探索 第三节 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 第五章 人是如何学习的 重点:专家与新手在学习与认知上的差异;信息加工心理学对学习机制的研究;建构主 义的知识观,元认知理论
难点:专家与新手在学习与认知上的差异:元认知概念与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让学习科学的前沿探索进入大学生学习的课堂 一、 学习科学主题的时代转变 二、 专家学习智慧的发现 三、 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 第二节感觉与记忆的重新解读 一、 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模型 三、 脑科学与学习生理基础研究的深化 四、大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策略 第三节从记忆和陈述信息到发现和使用信息 一、人总是基于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 二、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三、 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方法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四节在反思性学习中发展元认识能力一一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 一、 元认知的涵义 二、 元认知的作用 三、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学习的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重点: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学 习方式方法,学习者要善于在反思中分析和认识自己学习的个性特点。 难点: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差异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学习的分类 一、 根据学习对象和内容划分学习类型 二、依据学习方式划分学习类型 第二节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一、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学习 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 三、多元智能与个性差异 32
32 难点:专家与新手在学习与认知上的差异;元认知概念与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 让学习科学的前沿探索进入大学生学习的课堂 一、 学习科学主题的时代转变 二、 专家学习智慧的发现 三、 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 第二节 感觉与记忆的重新解读 一、 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模型 三、 脑科学与学习生理基础研究的深化 四、 大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策略 第三节 从记忆和陈述信息到发现和使用信息 一、 人总是基于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 二、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三、 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方法 四、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四节 在反思性学习中发展元认识能力——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 一、 元认知的涵义 二、 元认知的作用 三、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学习的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重点: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学 习方式方法,学习者要善于在反思中分析和认识自己学习的个性特点。 难点: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差异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 学习的分类 一、 根据学习对象和内容划分学习类型 二、 依据学习方式划分学习类型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一、 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学习 二、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 三、 多元智能与个性差异
第七章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 重点:全面掌握学习评价理论,更新评价观。 难点:新评价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学习评价一一为学习照镜子 一、什么是学习评价 二、 学习评价的功能 三、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 四、 学习评价新理念 五、学习的自我评价 第二节学习评价技术 一、测试:古老而常用的评价技术 二、档案袋评价:再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三、 量规:开发能体现“标准”的规则 四、学习契约: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责 五、反思评价表:培养反思力 六、概念图评价:展示可视化思维 第三节追求高效率的学习 一、 什么是学习效率 二、 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分析 三、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八章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技术 重点:学习化团队的六要素和基本技能,需结合本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应用与实践。 难点:深度汇谈、系统思考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 一、个体学习、协作学习与团队学习 二、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 三、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 第二节在团队学习中创建学习型组织 33
33 第七章 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 重点:全面掌握学习评价理论,更新评价观。 难点:新评价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 学习评价——为学习照镜子 一、 什么是学习评价 二、 学习评价的功能 三、 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 四、 学习评价新理念 五、 学习的自我评价 第二节 学习评价技术 一、 测试:古老而常用的评价技术 二、 档案袋评价:再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三、 量规:开发能体现“标准”的规则 四、 学习契约: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责 五、 反思评价表:培养反思力 六、 概念图评价:展示可视化思维 第三节 追求高效率的学习 一、 什么是学习效率 二、 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分析 三、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八章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技术 重点:学习化团队的六要素和基本技能,需结合本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应用与实践。 难点:深度汇谈、系统思考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 第一节 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 一、 个体学习、协作学习与团队学习 二、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 三、 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 第二节 在团队学习中创建学习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