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教育技术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学研究方 法 毕业要求2一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 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 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1 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 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 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 0.2 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 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课程达成度要求 0.3 2.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 教育技术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学研究方 法 毕业要求2一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 0.1 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 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 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 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 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 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 0.2 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课程达成度要求 0.3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围绕课题研究的完整流程,系统介绍课题选择、方案论证、资料收集、数据分析、 结论报告等内容。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围绕实际研究案例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实施与 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选题,并围绕实际选题开展研究设计、 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成果汇报,让学生体验课题研究的全流程,培养学生以系 统观来审视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 的理解。并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研究热点及重要领域,把握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与 趋势: 2.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 3.了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明确各类研究方法的特点、联系、适用情境及操作规程: 4.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工具与手段,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 19
19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教育技术 学研究方 法 毕业要求 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 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 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 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 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 2-3 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 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1 指标点 2-8 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 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2 课程达成度要求 0.3 2.创客与 STEAM 教育方向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教育技术 学研究方 法 毕业要求 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 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 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 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 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 2-3 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 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1 指标点 2-8 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 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 教 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2 课程达成度要求 0.3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围绕课题研究的完整流程,系统介绍课题选择、方案论证、资料收集、数据分析、 结论报告等内容。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围绕实际研究案例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实施与 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选题,并围绕实际选题开展研究设计、 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成果汇报,让学生体验课题研究的全流程,培养学生以系 统观来审视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 的理解。并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 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研究热点及重要领域,把握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与 趋势; 2. 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 3. 了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明确各类研究方法的特点、联系、适用情境及操作规程; 4. 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工具与手段,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
5.分析法、评价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质的研究方法: 6.掌握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的一般工具及方法: 7.掌握SPSS在教有统计中的应用: 8.掌握研究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能初步判断研究方案的优劣及研究报告的价值。 9.使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研究意识与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素养,体悟科学的研究 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二)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闭卷考试的试题将突 出对基本理论的测试,并将理论测试和具体的应用情境相结合,强化应用能力的考察,避免 死记硬背。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组成,分别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作 业、课堂讨论与互动、线上学习组成。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5%、25%、20%、30%。如学生 在开课学期内公开发表论文,取得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类获奖, 可以获得总评成绩的额外加分(总评成绩不超过100分)。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 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3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概述 重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至第四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五届 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课题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教有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 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 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经验方法 二、理论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 第三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一、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二、探求科学规律 20
20 5. 分析法、评价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质的研究方法; 6. 掌握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的一般工具及方法; 7. 掌握 SPSS 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8. 掌握研究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能初步判断研究方案的优劣及研究报告的价值。 9. 使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研究意识与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素养,体悟科学的研究 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二)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闭卷考试的试题将突 出对基本理论的测试,并将理论测试和具体的应用情境相结合,强化应用能力的考察,避免 死记硬背。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组成,分别占 5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作 业、课堂讨论与互动、线上学习组成。分别占平时成绩的 25%、25%、20%、30%。如学生 在开课学期内公开发表论文,取得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类获奖, 可以获得总评成绩的额外加分(总评成绩不超过 100 分)。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 纲命题,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卷面分值 100 分。总评成绩达到 60 分为及格,获得 3 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概述 重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至第四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五届 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课题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 第一节 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一、 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二、 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 经验方法 二、 理论方法 三、 系统科学方法 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一、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二、 探求科学规律
三、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第四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一、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三、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四、推广应用教育技术成果 第五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概述 二、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教有技术的研究设计 重点:研究变量的确定、研究假设的建立、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选择一个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一份研究方案,结合教师的案例分析 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研究方案的撰写与评价。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二、课题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研究变量的确定 一、研究变量的类型 二、教育技术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 第三节研究假设的建立 一、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 二、假设的陈述 第四节研究样本的抽取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 二、常用的抽样方法 第五节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方案的内容 二、典型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第三章数据资料的收集 重点: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 21
21 三、 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第四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一、 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 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三、 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四、 推广应用教育技术成果 第五节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 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概述 二、 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重点:研究变量的确定、研究假设的建立、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选择一个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一份研究方案,结合教师的案例分析 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研究方案的撰写与评价。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 研究课题的来源 二、 课题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 研究变量的确定 一、 研究变量的类型 二、 教育技术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建立 一、 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 二、 假设的陈述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抽取 一、 抽样的基本概念 二、 常用的抽样方法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 研究方案的内容 二、 典型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第三章 数据资料的收集 重点: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
难点:问卷与量表的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文献检索部分的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问卷设计与结构化观察主要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具体案例分析问卷量表与观察表格的设计, 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文献检索 一、文献检索概述 二、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 三、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 第二节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概述 二、问卷与量表的设计 三、 调查的实施 四、问卷调查研究案例 第三节结构化观察 一、 结构化观察概述 二、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 三、结构化观察的实施与结果的分析 第四章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重点:教育技术实验设计基本类型、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难点: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采用课堂讲 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技术试验研究的特点 二、教育技术试验变量的类型与控制 三、 教育技术试验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技术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二、 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后测设计 三、 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设计 四、所罗门四组设计 第三节教有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教育技术试验反应变量的选择 22
22 难点:问卷与量表的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文献检索部分的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问卷设计与结构化观察主要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具体案例分析问卷量表与观察表格的设计, 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 文献检索 一、 文献检索概述 二、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 三、 基于 Internet 的文献检索 第二节 问卷调查 一、 问卷调查概述 二、 问卷与量表的设计 三、 调查的实施 四、 问卷调查研究案例 第三节 结构化观察 一、 结构化观察概述 二、 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 三、 结构化观察的实施与结果的分析 第四章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重点:教育技术实验设计基本类型、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难点: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采用课堂讲 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概述 一、 教育技术试验研究的特点 二、 教育技术试验变量的类型与控制 三、 教育技术试验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技术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二、 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后测设计 三、 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设计 四、 所罗门四组设计 第三节 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一、 教育技术试验反应变量的选择
二、 教育技术试验反应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一、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二、 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第五节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典型案例 第五章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 重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并结合案例分析法,第三节主要采用 教师演示与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统计描述方法概述 二、总体水平特征分析一x一5平面分析模型 三、高层次分布特征分析一利用正态分布进行层次分析 四、单项内容掌握情况分析一达标度分析 第二节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一、差异程度检验原理 二、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 三、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 四、计数资料的差异检验 第三节SPSS的应用 一、SPSS统计软件概述 二、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 第六章内容分析法 重点:内容分析的步骤、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难点: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概述 一、内容分析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的步骤 三、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23
23 二、 教育技术试验反应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 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一、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二、 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第五节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典型案例 第五章 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 重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并结合案例分析法,第三节主要采用 教师演示与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 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统计描述方法概述 二、总体水平特征分析—— 平面分析模型 三、高层次分布特征分析——利用正态分布进行层次分析 四、单项内容掌握情况分析——达标度分析 第二节 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一、差异程度检验原理 二、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 三、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 四、计数资料的差异检验 第三节 SPSS 的应用 一、SPSS 统计软件概述 二、SPSS 统计软件的应用 第六章 内容分析法 重点:内容分析的步骤、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难点: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 一、 内容分析的意义 二、 内容分析的步骤 三、 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