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重点: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构成及干扰: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关键:教育传播媒体的 功能及特性: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及利用。 难点: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及利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 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教师控制全 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教育传播通道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 二、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三、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第二节教育传播媒体 一、教育传播媒体的概述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三、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与特点 第三节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利用 一、教育传播媒体选择利用的一些观点 二、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选择模型 三、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重点:教师的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学生的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 理。 难点: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根据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 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 力。 第一节教育传播中的教师 14
14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重点: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构成及干扰;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关键;教育传播媒体的 功能及特性;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及利用。 难点: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及利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 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教师控制全 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 教育传播通道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 二、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三、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第二节 教育传播媒体 一、教育传播媒体的概述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三、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与特点 第三节 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利用 一、教育传播媒体选择利用的一些观点 二、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选择模型 三、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重点:教师的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学生的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 理。 难点: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根据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 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 力。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传播行为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二节教育传播中的学生 一、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 二、学生的传播行为 三、学生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理 一、教师的传播心理 二、学生的传播心理 三、师生互动传播机制 第六章教育传播环境 重点: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难点: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 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教师控制全 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教育传播环境 一、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二、网络传播环境 第二节教有传播环境的功能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二、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三、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 一、教育传播环境评价的标准 二、教育传播媒体评价的内容 第七章教育传播中的效果 重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15
15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传播行为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二节 教育传播中的学生 一、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 二、学生的传播行为 三、学生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理 一、教师的传播心理 二、学生的传播心理 三、师生互动传播机制 第六章 教育传播环境 重点: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难点: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 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教师控制全 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 教育传播环境 一、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二、网络传播环境 第二节 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二、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三、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 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 一、教育传播环境评价的标准 二、教育传播媒体评价的内容 第七章 教育传播中的效果 重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难点: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 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教师控制全 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也可以从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 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传播效果理论简述 一、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 二、有限效果论 三、强效果论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第三节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第四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一、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三、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五、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备 章 讲 实 讨 课 其 小 主要内容 题量 注 节 授 验 论 题 外 它 计 一 绪论 2 2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2 2 4 三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4 2 6 1 四 教育传播媒体与通道 4 6 五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与 2 2 16
16 难点: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 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 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教师控制全 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也可以从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 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 传播效果理论简述 一、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 二、有限效果论 三、强效果论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第四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一、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三、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五、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 注 章 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一 绪论 2 2 二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2 2 4 三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4 2 6 1 四 教育传播媒体与通道 4 6 五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与 2 2 4 1
学生 六 教育传播环境 4 2 6 1 七 教育传播效果 4 合计 24 8 323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南国农等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教学参考书 [1]奚晓霞等著.教育传播学教程.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赵健国著.传播学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李煜编著.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邵培仁著.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八、其他说明 无 1
17 学生 六 教育传播环境 4 2 6 1 七 教育传播效果 4 4 合计 24 8 32 3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南国农等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二)教学参考书 [1] 奚晓霞等著.教育传播学教程.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 赵健国著.传播学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年。 [3] 李煜编著.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5]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八、其他说明 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Research Methods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执笔者:王玉龙 审核人:孔晶 编写日期:2017年8月10日 一、 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 开课单位 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 学时数 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 先修课程 教育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 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论文) 二、课程简述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八门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基础理论 与工具学科,兼具专业性和通用性的方法论性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形成, 严谨、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意识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由哲学方 法、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构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方法、 观察与实地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行动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应答信息分析法 等具体研究方法。此外还将深入探讨如何进行研究选题、研究设计、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 研究方案、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等重要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 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工具、手段,逐步建立良好的研究意识与习惯,形成科 学严谨的研究素养,基本掌握常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软件及研究论文撰写,具备基本的研 究能力,并能深刻体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能有意识的将知识应用于工作 实践及相关领域。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18
18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Research Methods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执 笔 者:王玉龙 审 核 人:孔晶 编写日期:2017 年 8 月 10 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 开课单位 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 学时数 总学时 48 ,其中:实验(实训)0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教育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 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论文) 二、课程简述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八门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基础理论 与工具学科,兼具专业性和通用性的方法论性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形成, 严谨、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意识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由哲学方 法、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构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方法、 观察与实地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行动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应答信息分析法 等具体研究方法。此外还将深入探讨如何进行研究选题、研究设计、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 研究方案、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等重要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 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工具、手段,逐步建立良好的研究意识与习惯,形成科 学严谨的研究素养,基本掌握常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软件及研究论文撰写,具备基本的研 究能力,并能深刻体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能有意识的将知识应用于工作 实践及相关领域。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