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护生命的本能出发,以生死智悊为跳扳,超越了本能和自然,创造 出充满灵性的各种文化、进入文明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死问 题具有社会本体论的意义。 工作十余年来,“读书、教书、写书”枘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主旋 律,其间虽主要神思于薄笺之间,但也曾到寒窗之外的喧闹世界去 体悟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和市场大潮的风起云涌,从中深切感受 到,当今中囚不仅正在经历着经济、政治结构的强烈震荡和变革冲 动,而且也日益表现出对新型文化价值观念的空前需要。然而,当 人们已经普遍感觉到历史脚步的滞重,意识到丈化发展的危机,并 致力于社会的改造和文化的重建时,却很少有人醒悟到生死智慧 对于文化生成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殊不知,生死智慧的再造,才是 丈化新生的精义所在。如果说西方近现代文化蔽响了中国千余年 封建社会日落西山的晚钟,使中国人从漫漫长夜的迷梦中醒来。 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愿更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加盟到生 死智慈的研究行列中来,并以此为支点,同其它文化同仁一道为托 起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轮红日而尽绵薄之力。 耕夫有秋之获,乐哉!本书付梓,亦属作者一乐事。然而,其 写作与出版多仰赖我的家人、同事及新老朋友的鼎力相助。河北 大学王俊丽女士、秦明霞女士、贺志朴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丁丈楼先生、周金才先生等,他们或指点迷失,或雅扶生机,方使该 书得以面世,在此谨向以上诸君深表谢意。 靳风林 九九九年十二月于河北大学南苑
录 目录 第一章窥视生死线的文化意义 导论 永生的渴望与终死的必然,激荡出人类命运的交响。倾最大 心智与死亡仝力相搏,是人类注定的宿命。文化,其核心之处就是 生与死的智慧,就是阴影下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对恢博 大观而又独具灵性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作现代诠释,窺视中华民 族生死智慧的规脚,进而描绘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弧线,便是本项研 究的意义所在 、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对象 ○死亡文化的涵义 ○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范围 4 二、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方法 (6 O唯物史观的方法…………………………………(6 ○心理学的方法… (7) ○社会学的方法 4B444B。省、、B1D省省D、面B (8) ○人类学的方法 ……………(10) Q考古学的方法 三、中国死亡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O拓展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 I3) ○丰富和加深对传统人生理论的理解…………(14) Q促进中西死亡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15) ○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7) 四、中国死亡文化研究的社会实战意义………………(19) ○改善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19)
2 录 ○正确解决二十一世纪与死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21) ○安乐死和临终关怀——最大的实践性课题………(23) 第二章在道德价值的开拓中超越死亡 儒家死亡文化研究……(26) 坚信天命的存在,并自觉地把个体的生命与之融合为一,使自 我的生命历程充溢着宇宙精神,突破有限,趋于无限,直至与天地 并立。在族类绵延、创业垂统、成仁成义的价值开拓之路上,矗立 起巍峨的生命丰碑,这便是儒家终极关怀之所在。 个体死亡与天地变化的关系………… ○个体死亡与“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 ……(27) ○墓地文化与犬人的相互消溶……………………(29) ○死亡的意象描写与中国文人“思与境谐的审美心态 (31) 二、个体死亡与家族存续的关系…………………………(34) ○在族类繁衍中超越死亡 (35) 个体死亡与血族复仇……………… t甲甲由·,,鲁 (37) ○宗族祭祀的文化寓意与社会功效 ……(39) 三、个体死亡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41) ○刨业垂统,死而不朽 (42) ○杀身成亻,舍生取义…… (44)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47) ○儒学在死亡问题上善恶与真假的冲突 (49) ○历代大儒的临终时刻 (5【) 第三章对生死命题的审美观照 道家死亡文化研究……(53) 彻悟生命的形成及本质构成,使人之心灵与天地周流不息的
录 大道和通为一,不悲于死,不喜于活,顺物而化。力求解脱人世欲 望的枷锁,让生命在“小因寡氏”的桃花乐园里,含哺而熙,鼓腹而 游,在绝对自由的“逍遥”中,领略生死齐一的洒脱与欢欣,这便是 道家的终极理想之所在。 个体死亡与道家的“道论”…… (54) ○“道"周行而不殆,人有生必有死…………………(55 ○生命之流的逆向潮动与生死齐一…………………(57) ○死亡,至乐之道…………(60) O老庄对死亡的审美观照……………………………(62 二、个体死亡与道家的人生观… (64) O全生避死的人生目的 (64) O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66) ○至人、神人的人格理想………………………(69) ○迎向永恒的哲人之心 ……………(72) 三、个体死亡与道家的社会观 (74) ○携时代创伤,逃回原始乐园………………(74) 仁义既出,残生损性之事不穷……… (77) ○灵与肉的冲突与外园内方的社会选择…………(79) 第四章虚幻梦境中的浅薄欢乐 道教死亡文化研究……(82) 以生命无限的执著追求为核心,建立起众多生命信仰的神仙 谱系,着力宣砖内外双修的不死决窍,激发起人类对彼岸仙界的幻 想和对人间太平的幢憬,向在死亡面前颤抖和感受到生存压力逼 迫的人类伸出一只救援和抚慰的手,在人类心灵中架起一座从有 服此岸通向无限彼岸的瑰丽金桥。 、超越死亡的人生目标…………………………(83)
4 录 ○道教不死理论的历史渊源 qpq甲甲qpB (84) ○神仙的谱系与特征…………………………………(88) ○神仙的生活乐园——洞天福地 ……(95) 二、羽化成仙的基本途径 (100) ○内修:精气神的长存之道… (100) ○外炼:符咒镜剑的奇异功能… pdp画4甲q、PDD步 (103) ○体道守一:内修外炼的核心原则 幽,,着、、4垂 106) 三、神仙学说的的社会践覆…………………………(108) ○荒谬诡谲的求仙运动…………………………(108) ○此起彼伏的太平梦幻……………………………(111) ○从人的终级关怀看道教的精神实质…… (116) 第五章从苦难哀歌到极乐涅樂 佛教死亡文化研究……(119 佛教一方面给芸芸众生展示出一幅充满苦难宸歌、痛苦呻吟 和在死亡面前绝望挣扎的可怕的人生画面,另一方面又通过其浩 繁缜密的理论及种种神话传说,帮助世人穿透生与死的屏障,摆脱 晦暗的“无明”认识,从而把澄明澹然、常乐我净的涅繁世界作为 人生的终极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从事物的反面为世人找 到了如何渡过现实人生和何以生存的依据。 、死亡与佛教的形成发展及宗旨… …………(121) ○死亡恐惧与佛教成因………………………(121) ○毁灭杀戮、鬼怪灵异与佛教的传播…(24) ○佛教的宗旨:了生死………………………(129) 二、死亡与佛教的基本理论…………………………(132) ○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 ………(133) ○物我两空与心、识念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