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 起居注中国帝王的言行录。汉成孛时有《禁中起居注》、东汉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已 失),都成于宫内。魏晋以下设有著作郎、起居舍人、起居郎等职,负責撰写起居注。唐宋起居 注最详,为修史的重要根据。唐代起居注今存温大粮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元明以下、制度虽 存,而记載渐燈简单,黄料价值远不知前。 实录中国古代所修每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编年大事记。最早兒于记载的有南朝梁周兴嗣撰 《粱皇帝实录》,记梁武帝事。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继位之君,必命史臣撰修实录,沿为定例 至清末光绪朝止,揚统计历朝实录共有116部,但绝大多数已失传。唐代仅存《顺宗实录》。宋代 仅存《太宗实录》残本,比较完整的为明清两代的各朝实录。实录都由当代人奉诏编撰、于史事 时有忌讳,有的后人还有所修改,但貫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 正史南朝梁阮孝绪有《正史削繁》,“正史”之名始见于此。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史 部以《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历代沿用其说。《明史·艺文志》史部采用唐人 刘知叩∏的主张,并称纪传体、编年体皇朝史为正史。清修《四库全书》史部,确定以纪传体史书 为正史,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人们能够超越历史吗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听到或者读到这样的话:超越厉史。其实,人是无法超越历 史的。这是因为,历史是连续的、不能割断的,任何人都存在于这种连续不断的历史运 动之中,因而也都受到历史运动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认清历史潮流,顺 应历史发展趋势。 人们不能超越历史,还因为任何时代的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都是以继承前人的一切 成果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们的创造活动就失去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前人 的一切历史创造活动的积极成果,就是尊重历史。因此,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都应当学 会尊重历史。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资料回放】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又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 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貴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 国是历史的中国妁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斷历史。从孔夫子到 孙中山,我们应当給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费的遺卢。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 帮助的。 毛泽赤《中国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见《毛泽东选染》第2卷 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历史”有哪些含义? 客观的历史与撰写的历史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为什么说人们不能超憨历史? 2.阅读与思考 课文中列举了对“历史”的几种不同的解释,你怎样理解? 第1课历史是什么7
清明宋新线三溪 史 国边 第2课历史学是什么言志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说过,他已发现“史之阙文”,即史书的阙文 但是,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由皇家正式提出来,却是软晚的时候。或许你不曾想到、最早设 立“史学”之学的,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石勒。公元319年,石勒称赵王,在朝廷设立经学祭 酒、律学祭酒、史学祭酒等职,并任命专人出任。这是中国历史上,“史学”立为官学的敦早的记 录 【探究的主要问题】 【重要概念】 为什么说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 历史学 O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O历史观 O历史文献 ◎历史资料 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间。它同其他许多学问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许多学问 都是以现实的实际为研究对象,而它是以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实际为研究对象。可见,厉史 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的研究对象即客观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一去不复 返”,从而增加了研究上的困难 第二,它的研究对象即客观历史是运动的,而这个运动又是没有止境的,但是历史学 的研究成果即历史著作所反映的内容,却是相对静止的。这种运动与静止之间,有区别, 也有联系。 第三,它的研究对象即客观历史所包含的内容无限广泛,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即历史著 作所能容纳的内容是有限的。这种有限与无限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它的研究对象即历史运动是客观的,而它的研究者即作为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 在反映客观历史运动的过程中,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客观与主观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即随着客观历史运动的发展,历史学家以至于整个人类,在反映厉史运动和认识历史运动 方面,也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8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资料回放】 这枰讲来、我们所谓活的历史、不是些写的纪的东西,乃是些迹展的行动的东西。写的纪的 可以任意始终于一定的范国内:而历史的事实的本身,則永远生动无已。不但这整个的历史是活的 东西,就是这些写入紀录的历史的事实,亦是生动的,邊步的,与时僎变的。只有紀录的卷帙册 籍、是印版的、定规的。纪录可以终結的、纪入纪录的历史事实没有终結;纪录是可以完全的 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的、在事实上則完全的亦极少),紀入紀录的历史事实、则没有完全。不但那 全个的历史正在那里生动,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事实亦天天在郎里翻新。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 事实:实在的事实,虽是一趟过去,不可复返的。但是吾人对于那个事实的解喻,是生动无已的, 隨叶变迁的,这枰亍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喻中的事实。解喻是活鸲,是含有 邊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亦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紀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有 克分的解喻,才算历史的真实 季守常《史学要论》 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就目前所知,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是现存最早的 史书。后来,司马迁写出历史名著《史记》,提出“成一家之言”,表明了史学走向独立发 展的趋势。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标志着“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问,正式列于官学。这个过程,显示出史学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从宏观方面看,有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和人类史 又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天文史、地理史、海洋史、生物史等,都是关于自然史的部分。 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教育史、军事史、民族史、城市史、社区史、村镇史、移民史、 工业史、农业史以及个人传记等,都是人类史的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有地区史、国 别史、国际关系史等。 研究历史学发展的学科,称作史学史。反映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叫做中国史学史,反映 西方史学发展史的叫做西方史学史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 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间祸福、社会治乱,都是“天命”所定。这是一 种唯心史观。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天”是没有意志的,它不能决定人间祸福、杜会 治乱;人间祸福、社会治乱,都是“人事”决定的,这是唯物史观的萌芽。在中国历史上, 有人说,人类社会是古时候好,今不如昔,这是倒退史观;有人说,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 进步,这是朴素的进化史观:还有人说,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法则周而复始地变化,这是 循环史观。其中,朴素的进化史观是进步的历史观,在历史发展中日益为多数人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用以观察和解释人 第2课历史学是什么9
类社会历史而形成的历史观,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指导 【资料回放】 思想。唯物史观同其他历史观的主要区别在于:唯物史观要 求研究全部历史,即整体的历史;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唯物史观要求 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 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 人们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的发展;唯物史观最鲜明 会現象领域,消除了以往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历史资料包括历史 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文献、官府档案、公私文书、实物资料、遗址、墓葬、社会 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调查、口述资料等等。这些历史资料,是人们研究、认识历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史的依据。确凿而又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的存在及其 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价值的基石。 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是基本方法。对史实进行分类和 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 比较,是必要的方法。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是重要的方法。历 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 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是深层次的方法。此外还有社会 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1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等。任何方法,都直接、间 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接地受到厉史观的支配和影响。 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 历史学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历史编纂学。历史编 这些条件的变更 纂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经过整理、考订的历史资料,按 到宁《十尔·马克 思》,见《列宁选朵》第2卷 照一定的撰述内容、撰述宗旨和规范的体裁、体例编辑起来, 成为有系统的历史著作。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历史学具有教育的功能,人们把这种功能称作历史教育。这在中外史学上具有普遍的 意义 中国史学历史悠久,史籍丰厚,内容繁富,这使它赋予了历史教育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历史教育在教育程度上具有多层次性。历史教育的对象是包括史学工作者在内 的广大的杜会公众,它必须适合于具有不同的年龄阶段、文化水平、知识水平的人们的需 要。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三字经》《十七史蒙求》一类的 书,是蒙学读物;《稽古录》《纲鉴易知录》一类的书,是通俗读物;“二十四史”、《资治 通鉴》等,是高层次读物。即以《三字经》而论,近代学者章太炎曾称赞“其叙历代废兴 事”“启导蒙稚者略备”。司马光撰写的《稽古录》,在当时是一部适合于各种年龄阶段和 文化程度的人阅读的书。 第二,历史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超职业性。历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 教育,而是提高每个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因此具有超职业性。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通 过学习丰富的历史典籍,可以得到知识方面、经验方面、道德方面的许多启发。如军事家 10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