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0.32015 ●政治与法律 在剑与犁之间 安全环境对中国国有工业的塑造 黄琪轩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国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几经变迁。国有工业既可以服务于国防 建设的需要,也可以服务于经济效率的需要。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政府需要对二者做出选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朝鲜战争爆发,严峻的安全环境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的战略。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环境,中国政府加强了“三线 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变得相对宽松,此时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建立的国有工业面 临巨大的转型与挑战,开始逐渐转向追逐经济效率。苏联解体以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趋 复杂,国有工业也在做相应调整,与国防建设相关的国有工业再度获得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史 上,安全环境常常影响工业布局与技术轨迹。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政府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 济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因此,要理解中国国有工业的发展与变迁,离不开对中国安全环境的考 察。 [关键词]安全环境国有工业经济效率中国 [基金项目]本文的写作受康奈尔大学雷受研究基金资助,感谢彼特·卡赞斯坦(Pter Katzenstein)、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朱天飚、李巍、叶静等老师提供的意见和帮助。 [作者简介]黄琪轩(1981-),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国 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5)03-0078-12 1959年,苏联送给了联合国一尊化剑为犁的 本文主要考察建国后中国国有工业的变迁, 青铜雕塑。这尊雕塑表达了人们期望消灭战争, 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中 把毁灭人类的武器转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以造 国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重视国防建设,又在什 福全人类的希望。二战结束以后,推动落后地区 么时候侧重于经济效率?国家安全环境的变迁塑 实现工业化,以经济发展来化解国际冲突逐渐成 造了政府的选择。建国以后,中国国有工业的兴衰 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一个国家推动工业化 就体现了政府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做出的选择。 的进程却受到安全环境的显著影响。在不同的安 一、安全环境对工业化的塑造 全环境下,国家需在国防建设与经济效率之间做 出权衡,需要在“剑”和“犁”之间做出选择。 政府需要在权力和财富之间做出权衡。财富 -78-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63 2021415 1959 年,苏联送给了联合国一尊化剑为犁的 青铜雕塑。这尊雕塑表达了人们期望消灭战争, 把毁灭人类的武器转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以造 福全人类的希望。二战结束以后,推动落后地区 实现工业化,以经济发展来化解国际冲突逐渐成 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一个国家推动工业化 的进程却受到安全环境的显著影响。在不同的安 全环境下,国家需在国防建设与经济效率之间做 出权衡,需要在“剑”和“犁”之间做出选择。 本文主要考察建国后中国国有工业的变迁, 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中 国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重视国防建设,又在什 么时候侧重于经济效率?国家安全环境的变迁塑 造了政府的选择。建国以后,中国国有工业的兴衰 就体现了政府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做出的选择。 一、安全环境对工业化的塑造 政府需要在权力和财富之间做出权衡。财富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国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几经变迁。国有工业既可以服务于国防 建设的需要,也可以服务于经济效率的需要。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政府需要对二者做出选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朝鲜战争爆发,严峻的安全环境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的战略。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环境,中国政府加强了“三线 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变得相对宽松,此时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建立的国有工业面 临巨大的转型与挑战,开始逐渐转向追逐经济效率。苏联解体以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趋 复杂,国有工业也在做相应调整,与国防建设相关的国有工业再度获得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史 上,安全环境常常影响工业布局与技术轨迹。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政府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 济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因此,要理解中国国有工业的发展与变迁,离不开对中国安全环境的考 察。 [关 键 词]安全环境 国有工业 经济效率 中国 [基 金 项 目] 本文的写作受康奈尔大学雷曼研究基金资助,感谢彼特·卡 赞 斯 坦(Peter Katzenstein)、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朱天飚、李巍、叶静等老师提供的意见和帮助。 [作者简介]黄琪轩(1981-),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国 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 2015) 03-0078-12 在剑与犁之间 ——安全环境对中国国有工业的塑造 黄琪轩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政治与法律 - 78 -
政治与法律 是获得权力的重要手段:权力又是获得和保有财 展型政府实施有选择的产业政策加速了工业化 富的重要工具。因此,权力和财富二者都是政府 的步伐。 力图实现的目标。①如果说国防建设代表了政府 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三块基石,其一是 的权力,而经济效率代表了财富,那么,在推动工 它以“国家”为分析单位:其二是它认为国家会追 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效 求“国家利益”:其三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 率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也就是需要在“剑”和“犁” 态”。⑦作为后发展国家,由于工业化的时间更紧 之间做出选择。中国国有工业的兴衰沉浮,就显 迫,产业进入壁垒更高。同时,在新中国建立之 著受到安全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 初,由于缺乏强大的民营经济,新中国早期的工 政府需要做出不同的优先排序。在什么时候,国 业化主要依靠国有工业来实现。“国家”在中国的 有工业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又 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新中国建 在什么时候,国有工业则相对消沉?以往的研究 立之初,就面临严峻的安全环境,中国追求国家 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利益,离不开国际环境约束。在严峻的安全环境 赫希曼指出人们的失望情绪会影响经济发展 约束下,中国的“国家利益”既包括国防建设,也 方向。他认为:由于人们对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包括经济效率。只是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对二 都会逐渐感到失望,所以当人们对私人生活失望 者的侧重有所不同,需要在“剑”与“犁”之间做出 的时候,会转向公共生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 选择。 随之增多:当人们对公共生活感到失望的时候, 当安全环境比较严峻的时候,政府会更加重 人们会转向私人生活,市场的作用会逐渐取代政 视与国防建设相关的产业发展,此时安全的逻辑 府对经济的干预。②人们对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会掩盖经济效率的逻辑。在这一时期,与国防建 的失望情绪此起彼伏,代表政府卷入经济活动程 设相关的国有工业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当安全 度的国有工业也会随之兴起或消沉。 环境比较缓和的时候,政府会让市场力量对工业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隆强调:越是后发展国家, 布局和技术走向发挥更显著的影响,此时政府会 越需要政府的强组织力以促进技术变革。因此工 业化起步较早的英国可以放手让私人企业来影 响技术进步的方向:而起步较晚的德国则需要靠 1 DJacob V iner,"Power Versus Plenty as 0b ectives of Foreign 更强有力的银行来推动工业化:起步更晚的俄国 Polic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 ighteenth Centuries",W orld 则不得不借助强大的国家来推动产业升级。@作 Politics,VoLl,No.1,1948. 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庞大的国有工业是后发展国 2 A bertH irschm an,Shifting Involvem ents:Private Interestand Public Ac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PP.9-24. 家的重要特征。不过,格申克隆却需要回答,在改 3 A lexander G erschenkron,Econom ic Backwardness in H istorical 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有工业为何会再度经历沉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Cam 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浮。 Pes,1962,PP.5-30. 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 age Reversed".Intemational 古诺维奇强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军事压 0 rgan ization,Vol32,No.4,1978. 力对国家政策制定构成的显著约束,影响了国内 5 R ichard Stubbs,"W ar and Econom ic Develpm ent:Export 的政治行为。®斯塔布斯的研究展示了二战后的 0rien ted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与备战塑造了 Com parative Politics,Vol31,No.3,1999. 6 Tianbiao Zhu,"D evelopm ental States and Threat Perceptions in 东亚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朱天飚展示了东北 Northeast A sia Joumal of Conflict",Security and D evebpm ent 亚国家和地区对持续的、激烈的外部威胁的感知 Vol.2,No.1,2002. 推动了“发展型政府”的形成。®基于安全考虑,在 7 Jonathan K irshner,"R ealist political econom y:Traditional Them es and Contem porary Challenges",In M ark B lyth,Ed.. 强烈发展意愿的驱使下,通过经济导航机构(如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m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New 日本的通商产业省、韩国的经济企划院),东亚发 York:Routledge,2009,P.36. -79-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是获得权力的重要手段;权力又是获得和保有财 富的重要工具。因此,权力和财富二者都是政府 力图实现的目标。①如果说国防建设代表了政府 的权力,而经济效率代表了财富,那么,在推动工 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效 率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也就是需要在“剑”和“犁” 之间做出选择。中国国有工业的兴衰沉浮,就显 著受到安全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 政府需要做出不同的优先排序。在什么时候,国 有工业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又 在什么时候,国有工业则相对消沉?以往的研究 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赫希曼指出人们的失望情绪会影响经济发展 方向。他认为:由于人们对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都会逐渐感到失望,所以当人们对私人生活失望 的时候,会转向公共生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 随之增多;当人们对公共生活感到失望的时候, 人们会转向私人生活,市场的作用会逐渐取代政 府对经济的干预。②人们对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的失望情绪此起彼伏,代表政府卷入经济活动程 度的国有工业也会随之兴起或消沉。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隆强调:越是后发展国家, 越需要政府的强组织力以促进技术变革。因此工 业化起步较早的英国可以放手让私人企业来影 响技术进步的方向;而起步较晚的德国则需要靠 更强有力的银行来推动工业化;起步更晚的俄国 则不得不借助强大的国家来推动产业升级。③作 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庞大的国有工业是后发展国 家的重要特征。不过,格申克隆却需要回答,在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有工业为何会再度经历沉 浮。 古诺维奇强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军事压 力对国家政策制定构成的显著约束,影响了国内 的政治行为。④斯塔布斯的研究展示了二战后的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与备战塑造了 东亚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⑤朱天飚展示了东北 亚国家和地区对持续的、激烈的外部威胁的感知 推动了“发展型政府”的形成。⑥基于安全考虑,在 强烈发展意愿的驱使下,通过经济导航机构(如 日本的通商产业省、韩国的经济企划院),东亚发 展型政府实施有选择的产业政策加速了工业化 的步伐。 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三块基石,其一是 它以“国家”为分析单位;其二是它认为国家会追 求“国家利益”;其三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 态”。⑦作为后发展国家,由于工业化的时间更紧 迫,产业进入壁垒更高。同时,在新中国建立之 初,由于缺乏强大的民营经济,新中国早期的工 业化主要依靠国有工业来实现。“国家”在中国的 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新中国建 立之初,就面临严峻的安全环境,中国追求国家 利益,离不开国际环境约束。在严峻的安全环境 约束下,中国的“国家利益”既包括国防建设,也 包括经济效率。只是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对二 者的侧重有所不同,需要在“剑”与“犁”之间做出 选择。 当安全环境比较严峻的时候,政府会更加重 视与国防建设相关的产业发展,此时安全的逻辑 会掩盖经济效率的逻辑。在这一时期,与国防建 设相关的国有工业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当安全 环境比较缓和的时候,政府会让市场力量对工业 布局和技术走向发挥更显著的影响,此时政府会 ① JJacob Viner,“Power Versus Plenty as Objective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World Politics,Vol.1,No.1,1948. ② Albert Hirschman,Shifting Involvements:Private Interest and Public Ac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PP. 9-24. ③ Alexander Gerschenkro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PP.5-30. ④ 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2,No.4,1978. ⑤ Richard Stubbs,“Wa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omparative Politics,Vol.31,No.3,1999. ⑥ Tianbiao Zhu,“Developmental States and Threat Perceptions in Northeast Asia Journal of Conflict”,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Vol.2,No.1,2002. ⑦ Jonathan Kirshner, “Realist political economy: Tradition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In Mark Blyth,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Routledge,2009,P.36. 政治与法律 - 79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0.32015 更加关注经济效率。因此,安全环境的改善使得 样的呢?首先,我们必须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 与国防建设高度相关的国有工业逐步让位于更 经济事业,并使那些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的己有工 有经济活力的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从建国后中 厂尽可能独立地进行生产。其次,要以主要力量 国国有工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政府对国有工业的 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 强调并非一以贯之。随着安全环境的变迁,政府 防工业。”@刘少奇还对工业化的步骤做出了规 与企业的关系也随之变迁,国有工业的布局与技 划,“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发展农业和轻 术方向也随之转变。 工业为重心。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 二、朝鲜战争、“一五计划”与中国的国有 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 场。只有轻工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农民需要的大 工业 量工业品,交换农民生产的原料和粮食,并积累 1949年6月,毛泽东宣布了新中国将实行 继续发展工业的资金。同时,在农业和轻工业发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明新中国会站在以苏联 展的基础上,也可以把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提高的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外交政策体现了 十分低下的生活水平提高一步,这对于改进人民 中国领导人对外部威胁的评估,尤其认为以美国 的健康状况,在政治上进一步团结全体人民,也 为首的西方国家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①1950 是非常需要的。而建立一些必要的急需的国防工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时 业,则是为了保障我们和平建设的环境所不可缺 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到,他会 少的。只有在这一步有了成效之后,我们才有可 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能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一切 后,中国仍然面临美国的敌视与包围。1955年,美 基础,并发展重工业。”④ 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特别咨文, 因为新中国缺乏资金,而优先发展农业和轻 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动员美国军队 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刘少奇的看法在当时 来保障台湾和澎湖列岛安全。1958年中国人民解 有不少支持者。但是刘少奇设想的相对和平的安 放军炮轰金门,美国急忙增兵台湾海峡,并派舰 全环境并没有实现。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原本拟 队为国民党舰队护航。因此,建国后初期,中国面 定的经济建设方案开始调整。在1950年11月召 临较为严峻的安全环境,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开的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中国政府确定1951 中国政府需要尽快推动中国的工业化。不过,在 年的财经工作方针要强调“战争第一”,把财经工 这样的安全环境下,新中国的工业化却按非常规 作的重心建立在为抗美援朝服务的基础上。主管 的路线展开。 经济工作的陈云强调:“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当时 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朝鲜停战协 只有东北、以煤矿工业为主的山西以及为抗击日 定签署以后,中国领导人对局势的评估仍然没有 本侵略而建设的四川重庆等三个区域有比较成 型的工业体系。②新中国的决策者对工业化的模 式也还在摸索中。当时,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 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一致 1 Jian Chen,M ao's China and the Cold W ar,Chapel Hill:The 的看法。两类因素都在影响政策制定者,国防建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PP.44-45. 2 Chris Bram all,Chinese Econom ic Developm ent,New York: 设和经济效率。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刘少 Routledge,2009,P.88. 奇在一份手稿中写道:“如果我们联合世界保卫 ③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和平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障了世界的和 年版,第172-173页。 ④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 平,也就是说,保障了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和平 页。 环境,那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大体步骤应该是怎 ⑤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8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63 2021415 更加关注经济效率。因此,安全环境的改善使得 与国防建设高度相关的国有工业逐步让位于更 有经济活力的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从建国后中 国国有工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政府对国有工业的 强调并非一以贯之。随着安全环境的变迁,政府 与企业的关系也随之变迁,国有工业的布局与技 术方向也随之转变。 二、朝鲜战争、“一五计划”与中国的国有 工业 1949 年 6 月,毛泽东宣布了新中国将实行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明新中国会站在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外交政策体现了 中国领导人对外部威胁的评估,尤其认为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①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时 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到,他会 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后,中国仍然面临美国的敌视与包围。1955 年,美 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特别咨文, 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动员美国军队 来保障台湾和澎湖列岛安全。1958 年中国人民解 放军炮轰金门,美国急忙增兵台湾海峡,并派舰 队为国民党舰队护航。因此,建国后初期,中国面 临较为严峻的安全环境,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中国政府需要尽快推动中国的工业化。不过,在 这样的安全环境下,新中国的工业化却按非常规 的路线展开。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当时 只有东北、以煤矿工业为主的山西以及为抗击日 本侵略而建设的四川重庆等三个区域有比较成 型的工业体系。②新中国的决策者对工业化的模 式也还在摸索中。当时,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 工业、轻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一致 的看法。两类因素都在影响政策制定者,国防建 设和经济效率。在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刘少 奇在一份手稿中写道:“如果我们联合世界保卫 和平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障了世界的和 平,也就是说,保障了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和平 环境,那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大体步骤应该是怎 样的呢?首先,我们必须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 经济事业,并使那些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的已有工 厂尽可能独立地进行生产。其次,要以主要力量 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 防工业。”③刘少奇还对工业化的步骤做出了规 划,“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发展农业和轻 工业为重心。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 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 场。只有轻工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农民需要的大 量工业品,交换农民生产的原料和粮食,并积累 继续发展工业的资金。同时,在农业和轻工业发 展的基础上,也可以把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提高的 十分低下的生活水平提高一步,这对于改进人民 的健康状况,在政治上进一步团结全体人民,也 是非常需要的。而建立一些必要的急需的国防工 业,则是为了保障我们和平建设的环境所不可缺 少的。只有在这一步有了成效之后,我们才有可 能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一切 基础,并发展重工业。”④ 因为新中国缺乏资金,而优先发展农业和轻 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刘少奇的看法在当时 有不少支持者。但是刘少奇设想的相对和平的安 全环境并没有实现。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原本拟 定的经济建设方案开始调整。在 1950 年 11 月召 开的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中国政府确定 1951 年的财经工作方针要强调“战争第一”,把财经工 作的重心建立在为抗美援朝服务的基础上。主管 经济工作的陈云强调:“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 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⑤朝鲜停战协 定签署以后,中国领导人对局势的评估仍然没有 ① Jian Che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PP.44-45. ② Chris Bramall,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2009,P.88. ③ 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2-173 页。 ④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 页。 ⑤ 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2 页。 - 80 -
政治与法律 实质性的改变。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 一五计划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而这个计 党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帝国主义势力 划是在当时严峻的安全环境下制定出来的。 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 此时国有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也显著体现了当 然事变。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 时的安全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因 有工业技术进步的“半自主性”。一五计划的顺利 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 实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为制定一五计划的方 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① 案,1952年周恩来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访问莫斯 领导人对安全形势的评估反映到了新中国的 科,其间两次与斯大林会晤。因此才有这样的说 经济建设中。在酝酿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 法,中国的一五计划,“一半是在莫斯科制定的, 中,中央发出指示:按“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 一半是在中国制定的。”@苏联不仅援建了156项 从事国家经济建设:以发展重工业为建设重点, 重点工程,还派遣了苏联专家支持中国的工业化 集中有限资金和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与国防工 建设,接收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其二,重化工 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要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 业优先发展。在1952年到1957年间,重工业部门 性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 的产出年增长率为24.8%,轻工业为12%,重工业 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同时强调工业建设的速度, 的增长是轻工业的两倍多。®人民消费被极大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力求迅速发展中国的工业。一五 压缩,以动员有限的资源支持与国防建设和战略 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全部是重 发展相关的国有工业。第三,远离沿海而偏重东 工业,军事工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共计44项, 北与内地。出于安全考虑,一五计划的工厂选址 其中航空工业12项、电子工业10项、兵器工业 要远离沿海地区,以避开美军飞机的轰炸范围。⑦ 16项、航天工业2项、船舶工业4项。其他工业建 中央在审查厂址的时候,“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 设也主要围绕为军事工业服务展开,如治金工 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 业、机械加工工业、能源工业等。② 的距离,说明美国什么型号的飞机可以攻击到 为了建设现代国防,中央更强调重工业的优 它。”®因此,此时国有工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东 先发展而相对忽视轻工业。当时,有意见反对中 北以及内地。东北建设了一大批国有工业,既因 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认为需要更重视发展轻工业 为东北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也因为东北临近苏 以改善民生,施行仁政。毛泽东认为优先发展轻 联,有利于我们工业建设的展开。 工业,照顾短期利益的做法是“小仁政”。他强调, 我们施行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这 是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才是“大仁政”。我们不能 为了实施“小仁政”,而妨碍了“大仁政”。®发展重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化工业,实施“大仁政”,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安 1991年版,第62页。 ②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全和民族自立。而国有工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99年版,第269页。 成长起来的。周恩来在1956年回顾说:“当我们开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 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朝鲜战争还在进 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行,那时候设想,应该加紧发展的不仅是重工业, ④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236页。 国防工业也要平行发展。”④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5 Barry Naughton,The Chinese Econom y:Transitions and Grow th, 和技术规划,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就是安全环 M assachusetts:M IT Press,2007,P.66. 境。在当时安全环境约束下,领导人很难选择优 6 Chris Bram all.Chinese Econom ic Devebpm ent,P.89. ⑦David Bachm an,“Defense Industrialization in Guangdong”,The 先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轻工业。因此,这一 China Quarterly,No.166,2001,P.274. 时期,国防建设的考虑压倒了经济效率的考虑, ⑧同③,第299页。 -8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实质性的改变。1955 年 3 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 党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帝国主义势力 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 然事变。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因 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 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① 领导人对安全形势的评估反映到了新中国的 经济建设中。在酝酿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 中,中央发出指示:按“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 从事国家经济建设;以发展重工业为建设重点, 集中有限资金和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与国防工 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要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 性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 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同时强调工业建设的速度, 在可能的条件下力求迅速发展中国的工业。一五 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全部是重 工业,军事工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共计 44 项, 其中航空工业 12 项、电子工业 10 项、兵器工业 16 项、航天工业 2 项、船舶工业 4 项。其他工业建 设也主要围绕为军事工业服务展开,如冶金工 业、机械加工工业、能源工业等。② 为了建设现代国防,中央更强调重工业的优 先发展而相对忽视轻工业。当时,有意见反对中 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认为需要更重视发展轻工业 以改善民生,施行仁政。毛泽东认为优先发展轻 工业,照顾短期利益的做法是“小仁政”。他强调, 我们施行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这 是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才是“大仁政”。我们不能 为了实施“小仁政”,而妨碍了“大仁政”。③发展重 化工业,实施“大仁政”,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安 全和民族自立。而国有工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成长起来的。周恩来在 1956 年回顾说:“当我们开 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朝鲜战争还在进 行,那时候设想,应该加紧发展的不仅是重工业, 国防工业也要平行发展。”④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和技术规划,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就是安全环 境。在当时安全环境约束下,领导人很难选择优 先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轻工业。因此,这一 时期,国防建设的考虑压倒了经济效率的考虑, 一五计划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而这个计 划是在当时严峻的安全环境下制定出来的。 此时国有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也显著体现了当 时的安全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国 有工业技术进步的“半自主性”。一五计划的顺利 实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为制定一五计划的方 案,1952 年周恩来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访问莫斯 科,其间两次与斯大林会晤。因此才有这样的说 法,中国的一五计划,“一半是在莫斯科制定的, 一半是在中国制定的。”⑤苏联不仅援建了 156 项 重点工程,还派遣了苏联专家支持中国的工业化 建设,接收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其二,重化工 业优先发展。在 1952 年到 1957 年间,重工业部门 的产出年增长率为 24.8%,轻工业为 12%,重工业 的增长是轻工业的两倍多。⑥人民消费被极大地 压缩,以动员有限的资源支持与国防建设和战略 发展相关的国有工业。第三,远离沿海而偏重东 北与内地。出于安全考虑,一五计划的工厂选址 要远离沿海地区,以避开美军飞机的轰炸范围。⑦ 中央在审查厂址的时候,“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 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 的距离,说明美国什么型号的飞机可以攻击到 它。”⑧因此,此时国有工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东 北以及内地。东北建设了一大批国有工业,既因 为东北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也因为东北临近苏 联,有利于我们工业建设的展开。 ①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2 页。 ②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69 页。 ③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91 页。 ④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36 页。 ⑤ Barry Naughton,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s and Growth, 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7,P.66. ⑥ Chris Bramall.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P. 89. ⑦ David Bachman,“Defense Industrialization in Guangdong”,The China Quarterly,No.166,2001,P.274. ⑧ 同③,第 299 页。 政治与法律 - 81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0.32015 18日,苏联驻华盛顿领事馆工作人员几乎直言不 三、中苏关系恶化、“三线建设”与国有工业 讳地询问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苏联打击中国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朝鲜停战 的核设施,美国将持何种态度?随后,苏联秘密通 协定的签署,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中 知东欧国家,宣称苏联可能先发制人地打击中国 国领导人开始试图调整国有工业的发展战略。 的核设施。①毛泽东担心爆发核战争,认为中国领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与国 导人都集中在北京太危险。因此,在1969年10 有工业相关的是毛泽东强调要调整重工业与轻 月,毛泽东去了武汉,林彪去了苏州,周恩来则转 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移到了西山可以防御原子弹的战备指挥中心。②当 以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体现了在国 时中国领导人提出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要“两面 际安全环境相对缓和的情况下,新中国领导人试 开弓”,“两个拳头打人”,这一时期的中国与美苏 图平衡国防建设与经济效率的意愿,调整国有工 两个超级大国对抗。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 业发展路径。但是这一调整被日益恶化的中苏关 临的安全环境严峻程度比五十年代更甚,这也给 系打断。 中国国有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显著的影响。 如果说“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中国 日益严峻的安全环境促使中国领导人对战争 政府在比较严峻的安全环境下侧重国防建设,推 危险做出了严峻的估计,从最坏的可能出发,立 动与国防相关的国有工业发展:那么“三五计划” 足于早打,大打,立足于几个方面都来打。备战成 的制定和实施,则更为深刻地受到当时安全环境 为影响党的政治战略和经济战略的重要因素。@ 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威胁主要 与三线建设直接相关的是“三五计划”的制定。 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到了六十年代, “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是以农、轻、重为序安排 中国则是腹背受敌,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国民经济发展。1962年初,陈云在讲话中指出: 就对美关系而言,1961-1962年间发生了一 “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障市场供应, 系列重大事件,如美国开始大规模派遣特种部队 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④周恩来插话说,可以 进入越南南部作战:艾森豪威尔实施“放蒋出笼” 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 政策,国民党军队突袭中国沿海地区:美国组织 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1963年8月,邓小 流亡分子袭击社会主义古巴等。周边和世界局势 平在工业决定起草委员会上提出:“我考虑,在一 强化了毛泽东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危机感。不仅 定时期内,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 如此,这一时期的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问题重 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这个 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持续恶化。 意见成为正在酝酿的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但 1962年5月,苏联策动了伊犁暴乱,迫使中国边 境6万多公民越境到苏联:1962年,中印爆发了 边界冲突,中国领导人认为苏联在此次冲突中偏 祖印度:1964年4月21日,苏联《真理报》发文称 ①[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一基辛格回忆录》,新华出版 中国为“叛徒”,同年苏联的《真理报》以及苏联外 社1981年版,第201页。 长宣称:中苏同盟条约并不保证在战争期间,苏 ②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451页。 联会援助中国:从1964年起,苏联在中国北部边 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版,第429页。 境大规模增兵:1965年3月,在莫斯科会议上,中 ④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 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试 页。 图摆脱其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事件也给中 ⑤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中因时代经济 出版社2010年版,第514页。 国领导人极大的刺激:1969年3月发生了“珍宝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岛”事件,中苏在边境爆发武装冲突:1969年8月 335页。 -82-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63 2021415 三、中苏关系恶化“、三线建设”与国有工业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朝鲜停战 协定的签署,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中 国领导人开始试图调整国有工业的发展战略。 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与国 有工业相关的是毛泽东强调要调整重工业与轻 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以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体现了在国 际安全环境相对缓和的情况下,新中国领导人试 图平衡国防建设与经济效率的意愿,调整国有工 业发展路径。但是这一调整被日益恶化的中苏关 系打断。 如果说“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中国 政府在比较严峻的安全环境下侧重国防建设,推 动与国防相关的国有工业发展;那么“三五计划” 的制定和实施,则更为深刻地受到当时安全环境 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威胁主要 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到了六十年代, 中国则是腹背受敌,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就对美关系而言,1961 -1962 年间发生了一 系列重大事件,如美国开始大规模派遣特种部队 进入越南南部作战;艾森豪威尔实施“放蒋出笼” 政策,国民党军队突袭中国沿海地区;美国组织 流亡分子袭击社会主义古巴等。周边和世界局势 强化了毛泽东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危机感。不仅 如此,这一时期的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问题重 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持续恶化。 1962 年 5 月,苏联策动了伊犁暴乱,迫使中国边 境 6 万多公民越境到苏联;1962 年,中印爆发了 边界冲突,中国领导人认为苏联在此次冲突中偏 袒印度;1964 年 4 月 21 日,苏联《真理报》发文称 中国为“叛徒”,同年苏联的《真理报》以及苏联外 长宣称:中苏同盟条约并不保证在战争期间,苏 联会援助中国;从 1964 年起,苏联在中国北部边 境大规模增兵;1965 年 3 月,在莫斯科会议上,中 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1968 年,苏联军队入侵试 图摆脱其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事件也给中 国领导人极大的刺激;1969 年 3 月发生了“珍宝 岛”事件,中苏在边境爆发武装冲突;1969 年 8 月 18 日,苏联驻华盛顿领事馆工作人员几乎直言不 讳地询问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苏联打击中国 的核设施,美国将持何种态度?随后,苏联秘密通 知东欧国家,宣称苏联可能先发制人地打击中国 的核设施。①毛泽东担心爆发核战争,认为中国领 导人都集中在北京太危险。因此,在 1969 年 10 月,毛泽东去了武汉,林彪去了苏州,周恩来则转 移到了西山可以防御原子弹的战备指挥中心。②当 时中国领导人提出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要“两面 开弓”,“两个拳头打人”,这一时期的中国与美苏 两个超级大国对抗。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 临的安全环境严峻程度比五十年代更甚,这也给 中国国有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显著的影响。 日益严峻的安全环境促使中国领导人对战争 危险做出了严峻的估计,从最坏的可能出发,立 足于早打,大打,立足于几个方面都来打。备战成 为影响党的政治战略和经济战略的重要因素。③ 与三线建设直接相关的是“三五计划”的制定。 “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是以农、轻、重为序安排 国民经济发展。1962 年初,陈云在讲话中指出: “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障市场供应, 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④周恩来插话说,可以 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 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⑤1963 年 8 月,邓小 平在工业决定起草委员会上提出:“我考虑,在一 定时期内,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 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⑥这个 意见成为正在酝酿的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但 ① [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新华出版 社 1981 年版,第 201 页。 ②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 451 页。 ③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 版,第 429 页。 ④ 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5 页。 ⑤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14 页。 ⑥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5 页。 -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