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思考题1.从旅游的产如何看旅游的基本属性?2.试论中国旅游史的研究对象。3.简述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的主要类型。4.谈一谈对中国旅游史学科的基本定位及学习方法的认识。学习参考书目1.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2.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王子今,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
中国旅游史理专业HR古代旅游活动概览这本章学习目标一总体把握中国古代的帝王巡游、军旅、外交朝使、宦游、士游、商旅、宗教旅游和民间旅游等旅游活动的从元到有、由简单到多样性的发展脉络,掌迹这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能够把古代旅游活动与现存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历史问题。本章难点→朝贡贸易选官制发“重农抑商”宗教思想“天人合一”中国占代旅游活动的类型繁多,社会各阶层的旅游活动形形色色。这些“旅行”与“远足”活动都存在一个产生、沿革、发展和提高的基本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探索古代旅游活动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到时代在前进,历史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作为社会的人,全面发展和进步将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本章,我们选择最具普遍意义的旅游活动作为重点讲授与研究的对象,来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2.1政治军事旅游通过对远古先民最早的出行做一些推理性探寻,我们可以发现:离开自已长期居住的地域出行,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归回到原居住地,或者虽然长期不再回到定居地却把旅居地的信息传回到原居地的行为,在远古时期,与政治活动与军事行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18
2古代旅游活动概览2、1.1政治军事旅游产生的背景2.1.1.1社会性聚落的出现社会性聚落的出现,即氏族部落的形成。我们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跨区域的旅行就已经开始了。旅行是有其基本前提条件的。从人类社会的组织发展来看,人类早期社会大致脱离了原始人群以后,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的出现及其相关组织,为社会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可能与方便。先民们一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聚落,他们会为寻求更为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迁徙奔走,这也可以说是先民们族行的最初行为。人们习惯于把神话时代的炎、黄二帝率部寻找芳草地的迁移之旅着作是人类最早的旅行,原因是炎帝、黄帝等部落离开了曾经牛活的昆仑之巅,远涉他乡,定居于今天陕西一带水草丰美的地区,结束了流徒漂泊的生活。炎黄二帝以后,在早期国家的建立者中,像夏王朝和商王朝的部族首领在立国之初,也都经历过较大规模、较大范围的迁徙,也大抵都与组织较为严密的氏族部落为寻觅适宦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迁徙还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部族战争导致原来生活环境的恶化,二是由于定居的条件利观念还不稳固,人们迁徙或出于符猎与采集,或出于交换剩余物品等月的2.1.1.2定居我们不排除先民们在早期为厂牛存询持续、盲目地游走,甚至再也没有回到原来居住地情况的存在这种“迁”或“漂泊”虽然更多地带有动物生存木能的基本特征,但他们在这种为了牛存而进行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子孙避免重复漫无月的的漂泊、为定居生活创造条件。人类社会一旦实现了定居,不仅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也使族游成为可能。定居足人类展开族游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换言之,没有定居地,何谈出外旅游?2.1.1.3剩余产品的出现在生产力的不断推动下,礼会分工的细分,剩余产品源源不断,剩余产品归属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最终导致了贫富的分化与阶级对立,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等级)社会,或者是早期国家阶段,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水恒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产品,也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就物质产品的丰富而音,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剩余产品的出现有了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处置方式,则使人们的旅行活动成为可能和必需。一则,剩余产品要交换,交换则要有市场、有流通、有交流。二则,职业化的商品经营者一一商人的出现,促进了贸迁之旅的产生与不断的发展。一则,剩余产品的大虽出现,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可以使劳动者不必在所有的时间都为了生存需要而碌碌劳作,相对于劳动时问而存在的闲暇时间的存在,使以族游观光和娱乐消闲的生活方式成A-19
中国旅游史为可能,并且其所占的比例旱逐步增加的趋势。从社会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看,正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剩余产品的支配者和所有者成为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社会出现了阶级对立,统治阶级脱离了生产领域,并通过掌管国家政权过上奢华的生活,这些人成为最早一批享受旅游娱乐生活的群体。2.1.1.4阶级社会的催生物早期国家脱胎于原始的部落,这种部落的建立又依存于区域性的氏族社会聚居群体。一方面,他们集中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为理顺组织内部的秩序而努力;另一方面,又要为改善部落的生存状况、拓展生存空间,进行艰苦的探索之旅,开展和大自然、其他部族之间的殊死搏斗。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政治利军事行动,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斗争与军事行动,较多地表现为捍卫疆土的统一、抵御敌对力量、或消再管辖区内的反叛力量。这种政治的、军事的行动,其地域性特征表现为统治者对自已辖区内安全感的判断,以及来采取措施的实施效果。这种地域性特征,对于研究历史时期旅游活动的展开具有特别的意义,如统治者对本辖区经营的需要,或者对辖区以外不安定因素的判断,都会带来影响深远的“旅”或“游”的行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帝王对疆域内进行的狩猎、巡游等活动,行政官员异地任职制度,在辖区内驿站的设立、水利的兴利、运河的开辟和海道的实行等。军事方面,主要表现为统-战争、开疆拓土、屯垦成边和中西交通等。2.1.2帝王巡游帝上巡游是早期政治军事游的重要形式。帝王巡游,在史前时代和早期国家时期,被称之为“巡狩”,稍后亦称“巡守”。它是指作为权力的最高挪有者,帝王本人率众到他的权势所能覆盖的范围内(统治区域)内进行的巡视、巡狩、视察等行为。这种行为既可能是早期英雄时代的个人巡游(包括早期国家时期的迁都以寻找稳定的可控制地区),或者是在政局稳定以后,定期或不定期的体察民情、宣威四方的出行。据说史前时代的帝王“五年一巡”,其他四年,各地诸侯王到都城觐见,以示臣服与监察之意。国家出现后,帝王首先要做到政局稳定、长治久安。为此,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统治,亲临天下、监察四方就是其重要的力法。帝王是社会权力地位的至尊者,是社会财富最具权威的调配者,也是最有条件享受最奢华生活的人。帝七的出游最然带有巡视天下的性质,但往往具有旅行四方、游览观光的真实目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帝巡游,呈现不同的态势和特征。2.1.2.1“史前时代”“帝”“王”的神秘之旅“史前时代”,即人们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原始社会形态”,或称“前国家时代”。这一时期的“帝”、“王”以三皇五帝为代表。历史上,“三皇”和“五帝”有不同的含义和所指。“三皇五帝”之称最初见丁《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其名传说有伏羲神农黄帝、天皇地皇泰皇、伏羲神农泰皇、伏羲女娲祝融、.20·
2古代旅游活动概览天皇地皇人辜、伏羲神农隧人等多称说法;“五帝”的说法则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和黄帝、颛项、帝警、尧、舞,以及少昊、颛项(高阳)高辛、尧、舜等不同的说法。尽管如此,他们都是远占时期的部落音领,都生活在神话传说时代,这是一个蒙味的时代,一个与大然不断抗争的时代,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几位伟岸、勇敢、智慧的英雄,率领远古的先民,创造了中华民族最悠远的历史,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这一时期的迁与游走,除了为生存需要而存在的迁本能之外,氏族部落之间的地域之争渐显端倪,并愈演愈烈。由于缺乏可信的文字记载和充分的考古资料,加上儿千年来人们的传说,使得这一时候帝王之游踪变得神奇而诡秘,我们姑.H.称之为“神秘之旅”。这一旅游形式的主要内容有:第·,率领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迁居。史前时代行旅的最显著特点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所付出的艰辛探索他们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共同开创好的生活,女娲补人的努力,神农(炎帝)踏遍千山万水尝百草以疗百姓,人氏钻燃取火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氧,增强抵御自然的能力等。炎黄二帝所辖部族最初生活在西北的昆仑山区,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和改善生活环境,他们都选择了迁徙,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为探寻适宜的生活坏境,他的行踪遍布神州大地。《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善游,而尤以名山大川为乐,“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据说他“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日游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息。”①与黄帝同时代的炎帝、虽尤同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在选择牛活区域方面发生了争执,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争夺。这大概是中国早期社会形态之间比较常见的关系。在自然生态与部落争斗的双重压方下,部落徙与整合是当时社会的·种普遍现象,是早期的一种行旅之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旅行的“祖神”—一修。据《风俗通义·祀典第八》载,“共工之子日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这单不排除古人在“大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影响下附会对山岳的崇拜,但先祖的神游,被后人尊为旅游义化的始祖却流传至今。第二,以帝王为统帅,部族之间的争夺导致人!的流动。早期国家中的夏、商、周三朝族人都是从最初的氏族部落发展壮大、并逐步建立起国家政权的。建立国家之前的夏族人、商族人和周族人都经历了长期的、持续的、人规模和大范用的迁活动,这也是部族战争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些部落的迁徙多以部落族长或酉长为统领而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首领的个人英雄义行为性质,所以我们也把这类迁徒并人帝上的巡游。夏部落是由十几个族部分联合发展而来的,这种联合以武力右并为代价,导(1王嘉:《拾遗记》卷一《恒流沙澜》。人·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