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致部族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与社会变迁。夏人的活动地域大致相当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传说当时黄河流域大水频发,舜派禹治水,禹治水有功,声望提高,在打败南方三苗部落后,死后传位于儿子启,以世袭制代替氏族民主制。商的始祖契与夏禹生活时代大体一致,其活动区域遍及今天河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周族是一种古老的部族,自称为“有夏”,可能曾为夏族的一个分支,其最早生活在今陕西渭水中游一带。三代的共同特点是从西部迁至中原,并把活动的足迹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第三,帝王对其所辖区域的巡视和治理。神话时代的地理观,我们只能从目前尚无法确信的文献典籍中去探寻,这些观点不论是来自他们的直接经验还是传闻、甚至是想象,都不妨碍我们对先人的地理方位、地理观念及其管辖权观念等水平给予高度的评价,毕竞那是先人从直立行走、一步步近向他们陌生的世界时,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并试图去管理它们所必经的阶段。这些地理观对后世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自不待言。据《尚书·夏书·禹贡》,九州为冀、豫、雍、扬、充、徐、梁、青、荆等,九州又称“九域”,后来泛指中国。古人以他们真实的眼睛与丰富的想象去感知和理解他们生活的空间,如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地倾东南”的地貌观,以及“五藏之山、四方之海”的原始世界地理观。这些方位与地理观,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群体相结合,就形成某一社会组织的辖区观。据动物学家们研究,群居性的动物有一种辖区观,即生活空间的独享性或排它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尤其是在剩余产品出现以后,在权力欲的作用下,捍卫、扩展生活空间的动力会大大增加,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史前时代”的帝毛对其所辖区域巡视和治理背景下的旅行活动,在这一时期就凸现出来。这类“巡视”主要出现在史前时代的后期,巡游的意图非常清楚:“王者巡狩,以诸侯自专一国,威福任已,恐其雍遇上命,泽不下流,故巡行问人疾苦也犹恐诸侯国异,或不齐同,因狩合正之”。例如,舜有“人于山林川泽”的野外探险的本领,所以“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治理山川,开拓疆王,还经常外出巡视,他最远时竟然到达南国广西苍梧一带,打通了江南与中原的通道,史载他“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②大禹治水的故事,数于年来妇孺皆知。据说,大禹治水时,对其游历地区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奇异物产悉数记录,将中国的山岳河湖悉数记载分录,著成《禹贡》。此外,流传广泛、对后世地理典籍产生重大影响的《山海经》也与禹有很天关系。禹在位期间,足迹几乎遍及天下,治水修河、降魔除《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2《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22·
2古代旅游活动概览、安抚黎民,他最终死在巡视天下的途中,据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2.1.2.2早期国家时期国王的巡游活动此处所指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酉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从氏族部落社会向传统国家时代转变的时期。国家,从某一角度可以解释为“一个阶级压迫另个阶级的工具”。氏族社会晚期,巾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后,剩余产品的归属与利用,以及统治地位确立的需要,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器的创立亦属必然。在氏族社会未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禹的儿子启战胜竞争对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一一夏朝。夏王朝活动的区域大致是:黄河至长江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区域。由于缺乏足够的文献材料,夏代历史的真实面日尚不清晰。“商人善迁”。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朝代,有六白余年的历史,活动的区域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长江与黄河流域一带。商王朝曾经有过八次迁都(一说五次迁都)。大规模的延都有五次:仲丁白亳(今河南商丘)迁于器(今河南荣阳):河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居底(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底迁庵(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庵迁殷(今河南安阳市)。盘庚股是商代历史巨大的转折点,结束了屡次辽都的动荡岁月,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白姓出宁,殷道复兴”的局面,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商人善迁”的原因引起了学者多方面的思考,主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大体概括为,自然灾害的原因、生产方式及水平的原因,以及政治和军事的的等,其中最后一种原因更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为了寻我更适宜的生活环境,也是为了稳固白己的统治,在商王的率领下,商族贵族与普通百姓一次又一次地大规模迁徙。国王多次率主要宫员迁移,以期建立稳定的统治,这在中国历上还足罕见的。周穆土西游。西周时期,周大子的地位确立后,多封众建大量的诸俊国,以构建统治体系。为建立稳定的统治,周王在其“封建”的诸侯国内巡游各地,或旅游,或固化其统治,也借以彰显其“普大之下,莫非干上”的特殊地位。周代有三位天子喜欢旅游,周昭王(武王曾孙)、周宣公和周穆王。其中,周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驭黄金碧玉之车,傍风乘气,起朝阳之岳,自明及嗨,穷宇县(即天下)之表”②,其颇具传奇色彩的巡事迹主要载于《周天子传》一书中。《周天子传》又称《穆干传》、《周工游行记》,晋代时从一座战国墓室中发现(I)《史记》卷二《夏本纪》②王嘉:《拾遗记》卷三《穆王八骏》:A.23
中国旅游史的先秦古书(《汲家书》)之**,作者不可考,属传奇小说类著作,是在历史故事基础之上加以演绎编辑而成。该书前五卷写周大子驾八骏西游之事,后一卷记穆王妃盛姬之死和葬事。该书的大致情节是,周天子乘八骏马、率“七萃之士”,从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附近)出发,西行到西王母所居之地,沿途经过许多诸侯国,游览沿途风光。最唇周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聚,诗酒和唱,两情依依,难舍难分。周天子游历所到之地,受到西北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高规格接待。诸侯国地域分布数万里,令人震惊。据考证,穆王旅行的路线是从河南洛阳出发,北越太行山,至河套,再折向西,渡黄河至西宁,经过大积历山,上溯至黄河之源,登昆仑山(古人认为昆仑山为黄河之源),又沿叶尔羌河北上到巴基斯坦的石罕,最后从喀什东归。有人甚至认为穆王西巡,最远到达波斯(今伊朗)等国,是中国通往西方道路的最早开辟者。其次,周王所到之处,均有非常虔诚的祭祀活动,“隆礼”盛况空前。第三,这次巡狩带有极大的娱乐性。游记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沿途秀美的风光,以及周朝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2.1.2.3泰始皇的全国巡游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曾五次大规模出游。他巡视的名义是因循三皇五帝时的“巡狩”,背景则是在初定天下之时,希望提高自己已的威望,打击六国旧贵族势力,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巡游的地域涉及今天的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他西出咸阴,游历甘肃、宁夏,意在加强对西北匈奴的防范。次年,他选择了向东巡视,东行郡县,登上邹峰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此次出行历经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经武关返回咸阳。公元前218年,泰始皇再次向东游历,并到“东海”(渤海)边求神问仙,欣赏沿海风光。公元前215年,他巡游至碣石(今秦皇岛附近),瞭望沧海,历河北、山西、内蒙和陕西等北边边塞而返。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南巡荆楚之地,游嬉于云梦,扬帆于长江,到今安徽、浙江和江苏、山东等地。秦始皇所经之处,造访名山,探访圣水,下海捕鱼,渡水问舟,“乐而忘归”。秦始皇的出巡,政治和军事目的兼而有之。第一:到巡游地刻石,批评战国纷争的灾难,宣传统一的优越性;第二,刻石以宣传各项政策与规定;第三,泰山、东海之游体现了秦始皇的山水旅游情结,并对后代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秦始皇出巡,看到边地的交通极为不便,遂下令拆除原来诸侯国所建障碍物,修建驿道、驰道和直道,道边植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1.2.4汉武帝大规模的出游经过汉初70年的体养生息,至武帝时,国力渐盛,“都部庚尽满,而府库余①《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24·
2古代旅游活动概览财太仓之粟陈陈相风,充溢露积}外,腐败不可食”沙,为帝王人规模的巡游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武帝在位53年,巡游全国达数十次之多,以其“爱巡游、喜猎射、嗜山川、慕神仙”而著称。汉武帝重视对各都县的巡视,足迹遍及陕西、山西、内蒙、宁夏、辽宁、河南、山东、湖北、江西等地,以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公元前119年,他巡厉至陕西、1h西和内蒙等地。公元前110年,“天子巡边,亲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2。武帝一朝,匈奴问题终得以解决。汉武帝还有巡视海上的经历,意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方。据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武帝第·次东巡前往海滨是在无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第二年,又有公孙卿者称在东莱山看到神人,汉武帝拜公孙卿为中大大再来到东莱,宿留数日,以期能找到神仙。此后的四年间,他义三巡东海,“考神仙之局,未有验者”。他一次次来到海边,期望找到求仙之路,然而方上们编造的神话,始终没有得到应验。2.1.2.5隋炀帝的龙舟巡游隋朝结束了东汉以后长达270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国之若文帝克勤克俭,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至炀帝时,他强调:天子巡游,乃治国之道,他“巡幸”不断,在位十四年期间,留居京城的时问不足二年。隋炀帝巡游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他说“联故建立东京,射亲存问。今将巡历准海,观省风俗。卷求说言,徒繁词翰,而乡校之内,阙尔无闻;然夕惕,用劳兴復。其民下有知,州县它人政理苟刻,害百姓,背公询私,不使丁于民者,听谐朝堂封奏。庶乎四聪以达,天下无兔。”帝即位不久,便征调工匠艺人数十方修建东都洛阳,广建御苑宫殿。他在长安和江都等地兴建了40多处行宫作为皇家游览区。他开凿大运河,为巡游江南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他三次乘龙舟巡游江南,后面跟随九艘层的楼船作为宫殿的浮影,带上数千卷属、美女、人臣和必需日用品,队伍浩浩荡荡,每次巡游“羽仪填街溢路,旦二十余里”①。除南巡之外,炀帝还到北边和东北巡视,考察边塞及长城布防等。为此,他下令数十万人修建“驰道”、“御道”。由」隋炀帝人兴土木、劳力伤财过甚,百姓恕声载道,导致丧国。2.1.2.6明武宗的荒诞嬉游明武宗朱厚联是·个极其荒诞的帝王,他生活在承平月久的明中期,自幼“好《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②《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西上》3《北史》第十二《隋本纪下》,4司马光:《资治通签》卷一百八,大业二年二月。A25
中国旅游史逸乐”。他即位后,在宦官刘瑾和俸臣江彬等人的恐惠下,四处巡游,做出许多荒诞嬉游的事情。明武宗特勇暹强,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亲率大军四处游荡。江彬投其所好,“导帝微行”,甚至“夜至教坊观乐”,常常经宿始回。正德十二年(1517年),他率军士数人,至顺天府大街而还,又“微行至石经山、汤峪山、玉泉亨”②。他的大规模出巡,第一次到达京畿长城沿线,如宣府、大同等地,历时达半年之久。第二年,仍沿旧路巡历。第三次,至昌平、密云,达四十余天。回京不久,他再次出游,至宣府、大同、太原等地,又有半年之久,武宗最大规模的一次巡游是在正德十四年,他借宁王朱宸濠反叛之际,以“亲征”为名南下,沿途经过今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江苏、江西等地,巡幸所至,捕得鱼鸟,分赐左石,受一衡一毛者,各献金帛为谢”,到清江浦后,义打鱼数口,到扬州后,又在水面嬉戏数日。直到第一年的九月,正德皇帝才有返回北京的意思,一路上歌乐声色,还居然掉到水电,落下病根,并于次年三月病死③。武宗出巡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为所欲为、追求个人享受与荒淫的腐朽性。2.1.2.7清帝南方巡游与娱乐满族人主中原建立清王朝,既是中国传统统治制度的延续,也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属性。清帝巡游,以康熙和乾隆二帝为甚。二人各六次下江南。自唐代以后,大规模的帝王巡游已不常见,何以到清代又有如此之胜呢?究其原因,第一是满族以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以夷治华”,统治者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采取最为严酷的专制和独裁统治:他们大多居安思危、勤于政事,惟恐天下出现什么变故,尤其是南明时期南方如火如茶的“反清复明”运动让清统治者心存忌惮。清帝加强对南方巡视的政治及军事意图显而易见。第二,清帝的巡视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的正统观。他们到南方后,与南方士人交流,既体现满族作为统治者的尊崇,又强调满汉一家,尊重汉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政治稳定的目的。第三,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巡游也都带有明显的游山玩水的性质。二人都喜欢汉族园林艺术,喜欢汉族的传统文化。每次到南方巡游,都要仿照南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在北方构建皇家园林。帝王出巡以唐朝为分界,前期主要以固邦定国为主要任务,秦汉之时还有炫耀国力之意。隋朝灭亡之后,唐朝皇帝慎重对待出行,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汲取了隋亡教训,约束自已及后世帝王的巡游行为,限制巡游。他说“沟滥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①夏梦《明通鉴》卷四十。②夏梦《明通鉴》卷四十六、四十七。?夏愛《明通鉴》卷四十八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