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人有题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不同的旅游者享受的交通服务内容是不相同的。官员的出游,无论是交通线路、工具、食宿等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而私人或民间的旅行形式比较灵活。1.2.3.2食宿服务饮食和住宿是旅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旅游过程中的食宿问题通常是由旅馆来解决的,类似于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宾馆或酒店业。不同的旅游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食宿方式供选择。就提供者来说,官员出行多为公费食宿,由官方机构负责接待;商人或以个人身份出行的士人往往会选择经营性旅馆,普通民间人十出行除选择经营性旅馆外,还有可能选择等庙、书院等善性接待机构,选择投亲靠友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食宿的重要方式。在古代旅游的历史上,以满足长足远行需要的饮食服务已经出现,如烹饪技术的提高,熟食、保鲜食品、快餐等技术的出现等;满足人们远足需要的食品,像酸米饭、油条等的出现也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饮食要求。1.2.3.3旅游科技知识正如今天许多自助游的游客出行之前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一样,古人的旅行也需要掌握较多的知识,对旅行者知识水平的要求很高。如山水知识、物理学知识、自然知识,以及天文航海、历算、医药、救荒和气象等知识。从《徐霞客游记》就可以看出,为了适应长年在外的旅游生活,徐髓客掌握了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知识,才得以保证旅游的正常进行,尽管这样,也依然有无数次可能丧命的遭遇。总体而言,旅游服务可以满足旅游者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服务内容是随着人们消费要求与水平而不断变化、卡富和发展的。,因此,旅游服务体系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完菁过程中。1.2.4旅游典籍与思想文化旅游典籍是指较为集中地、专门介绍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涉及旅游纪行、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旅游知识的著作,这些著作的编落者主要出于政治、军事、商贸或娱乐、体闲等目的,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旅游活动如其目的、或其经过、或其感受等加以描述。其中既有纯粹性自然之旅,如《徐霞客游记》等大批的旅游志书等,又有人文之旅的《广志绎》,还有出洋之旅,如根据郑和下西洋经历编写的多种著作等。此外,还有大量外国人到中土旅游的著作,如《利玛窦中国纪行》等。早期的旅游,多以政治、军事、商费、宗教信仰为主要目的,尽管带有纯粹性的休闲、娱乐性质的旅游活动不是很多,但是这些建立在远离家居、涉足他乡异域基础之上的旅行活动,对现代旅游业所关注的旅游观点、旅游理论、旅游习俗,颇有启①伊水文:《宋代市民生活》,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1: 12:
1号论发和建设意义。这些旅游活动留下了内容丰富、体裁各异的典籍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思想一一从旅游观念的萌生,到知识内容的丰富和完备,创造了中国旅游文化辉煌的历史,铺就了现代旅游业的文化基础。1.2.4.1旅游典籍旅游典籍楚我们探寻历史时期先人旅游活动与旅游关系真相的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消费水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旅游服务业水平低下,加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主流更学以政治更,经济史为中心,以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为主旨,旅游史典籍的整理、研究水平还比较低下,对旅游典籍的整理与研究还不尽如意。可喜的是,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要,与之密切相关的旅游生活史的研究也得到较快的开展与旅游史有关的史料典籍内容比较丰富:“-是旅游文学作品,如游记、纪游诗、名胜神话传说等传统文献形式二是金石器物史料,如金石、器物、雕塑、壁画、碑铭等图文影像资料:第三,其他类典籍,中国传统历史典籍中所包含的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资料非常十富,如典籍“四部分类”法中的“史部”中正史的“地理志”即是较为集中的山川河流地理沿革资料:杂史和别史中均有相关地理志书,而史部中的时令部、地理部相关资料也非常丰富。在“子部”中,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农家类的典籍中,也多有相关的记载。“集”部是历代文人文集著作的总汇,也是旅游文学类作品最为集中的部分。1.2.4.2旅游观念与旅游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旅游观念的萌4。动物,当然包括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其活动总有一定的区域,拥有或疏或密的“社会”组织这·特征决定了他们既要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即使是游牧民族也不例外)内,其组织内部又要与其他区域内的“组织”进行交流,离开自已相对固定的店住地,流动到别的店住地开展必要的活动是“动物们”在生活过程的基本需要,对这种“离开所隶属住地而到外地”行动等直接经验的总结和间接经验的传播与获取,实际上就是十期旅游观点和思想产生的渊源。具体到社会活动和旅行活动,如蒙味时代的部落征战,早期国家时期的商贸活动,诸侯国之间的朝聘、盟誓与征战,等等,人们已经初步总结了些出门旅行的经验与方法,如交往礼仪、行旅方式和地理环境等,并形成了一些与旅游、交流与社会发展关系等有关的观念,其次,旅游基本指导思想的形成。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反思社会变常,这一时期,列国纷争,大国称,小国自保,都在寻求变革方法。出身各异的思想家,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角度出发,阐述施政治国的策略。这些思想家,求学四方,游说诸国,在战国时期出现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是较早旅游的实践者,也是旅游思想和理论的建设者。这些旅游思想虽然是·13·
中国旅游史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泛化和延伸,却与之,脉相承,且不乏真知灼见,并对后世的旅游思想和观点产生至深的影响这些思想包括:①“君子比德”的思想。“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见贤而思齐”“心为物移”等,君子与圣人的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标,②“游必有方”的思想,即旅行要有明确的的、方向和规划等。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想。近游与远足并不矛盾,读书人要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读书的同时么游学游说,积极地入世,丰富知识,陶冶情操。④“道遥游”恐想纯粹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不计功利,不受外界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感悟白然的魅力,品味人生。这类思想来源有一:·是失意于名利场,看破红尘,皈依佛门、顿入空门,“红尘滚滚,聚散总有时,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何不潇酒走一回?”等;二是宗教性逍遥游,如道家追寻长生不老之术;三是按照消费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或者是白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消费者的收人水平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行为。③“返璞归真”的感悟。道家认为,白然放任是最利谐的状态。思想家们的山水情,无不缘于对人牛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思想,以及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即对天、地、生、人、鬼、神、道等的思考:1.2.4.3旅游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汉初黄老道思想统治思想界80年,东汉时,儒家想已经取得独尊的地位,并直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导,这一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旅游活动。另--方面,中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中西交流的增多,儒学、道学思想的崇教化,以及佛学思想传入和广泛影响,儒、佛、道三教思想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行旅生活,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异彩纷是,旅游思想大大丰富。就旅游思想!而言,“儒治国”、“佛治心”、“道治身”。隋唐以后儒、佛、道三家合流,旅游思想也呈现融合的趋势。对作为旅行者的恩想家而言,他们在对先秦诸子白家的旅游思想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既是旅游活动的践履者,也是旅游思想的建设者。1.2.4.4旅游习俗习俗,指风俗习惯。出行,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下,入们认为这种社会行为应当遵循·定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如出行的口期、出行的方式、地点的选择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旅游风俗,风俗贝有一定月发的约束特性。出行神繁祀引发的旅游活动是中国古代游乐活动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的仪式有若非常严格的限制与要求,从帝上祭祀五岳山川,到尊祖敬宗的典制,再到宗教祭拜的仪式,无不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或者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就是普通的远足旅行,也不乏相应的程式,比如古时出行有占下择吉之说,以便于安排行期,并往往有相送礼俗。民族地区的旅游风情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民族风情最大的特点是以各民族的民俗民风为特点的,这类旅游活动也有严格的仪式和规定,不允许参与者A.14
1导论“借制越礼”通过认识和理解这些习俗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旅游资源的来龙去脉、思想内涵。对我们进·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势与市场潜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1.3学习中国旅游史的目的及基本要求中国旅游更是一部社会文化史,是一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等历史学科方方而面的专门史,在学科建设中有若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历史学学科的延伸,义是旅游学研究的新领域,它应该成为一门学科综合、建立在扎扎实实历史研究基研之上、以旅游管理学原理为基础的博大精深的学科。为此,我们拟定以历史时期的活动为分析对象,以现代旅游业的构成为要素,围绕学科建设,总结历史时期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旅游业的规划、设计和管埋提供积极的借鉴为握写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对这门课学习提出相应的基本要求。1.3.1学习中国旅游史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分析研究历史时期旅游活动类型人于,立足下旅游文化史的研究,分析某一时期旅游活动的特点、在追导旅游思想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第,中国旅游史的学寸.是从“个新的角度透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固历史的再恐考,从中我们可以明印一个道理:在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需要我们多角度的审视,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在旅游活动4同样连绵不断这门课同样承载着弘扬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第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仪是年轻的科学知识,其实它凝聚了数千年历史知识的积淀。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厉史义化旅游资源,就要尊重科学,就要掌握历史知识,正视历史经验和教训。几干年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知识是我们发展尚代旅游业的巨大的宝贵财常。第三,旅游史的学习,叮以让历史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和普通的游客科学地理解和常撑“历史”、“旅游”和“文化”一者之间的关系,把神话、传说,历史既区分开来,义能找到其的关联,从而达到真正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的,第四,对国旅游史的研究和学习.是为广适应H益[司际化的我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的品要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时,我们更多的是借鉴现当代方旅游业的经验,这是非常必要的、必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丰厚的历史资源是我们在旅游业投融资过程、在平等交流和加深发谊过程中的项重15
中国旅游史要的资本。我们必须避免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参与国际融资,在合资和合作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获取更为平等、有利的合作机会等。1.3.2学科建设及学寸的要求首先,开拓历史的视野。对于一门新兴的、融合了历史学和旅游学的新兴学科而言,中国旅游史研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一定要宽阔,要着眼于现代化、放眼世界和未来。着眼于现代化和未来,就是着眼于它的科学性,利用多学科的科学知识去分析解读旅游现象;着眼于世界,就要从世界的高度看中国,要有与外国旅游史接轨的意识与尝试,现清中国旅游史的发展规律,参加世界文化竞争,让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为辉熄灿烂的乐章之-一。其次,转换恩维方式。旅游业是一种正在遵勃发展中的产业,可以利用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我国史学界原来的研究多侧重于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生活,相对比较简单,转换思维范式,要从传统的两极化、绝对化,到多元融合化方向转变。努力避免长期形成的主观判断性非是即非、非此即彼式的观点。第三,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历史是一门最硬的学问,不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旅游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野和新领域,在研究过程中切忌穿凿附会,曲意解读。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特别是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总用现代的恩维与视角去简单评判当时人的作法。在对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的类比方面,要尽可能恰切一些,【本章小结)1.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旅行的历史。如帝王的巡游、军伍的军旅、官员的宦游、文人游学等,这些旅行虽然不能与近世旅行观光完全相同,却也具备近现代旅游活动的某些特质,或者说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早期或初期形式。2.旅游史是以完全发生在过去的客观存在的旅游事实、旅游现象及其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时期旅游活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旅游典籍与思想文化以及近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及发展,等等。3.学习中国旅游史,有助于总结历史时期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旅游业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积极的借鉴。学习本课程,要注意开拓历史的视野;转换思维方式;要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活学活用,以服务于当代旅游眼务业。【重点概念】旅行旅游旅游史: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