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先生也认为:“黄帝本人也就无可非议地兼征了汉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山大师”,人类的旅游活动始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持这些观点的学者大抵是受过系统更学教育和长期从争史学研究的学者,他们以当代旅游服务业的基本特征类比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特征,从而得出了上述结论长期从事旅游服务业或者把旅游服务作为一-种行业或者职业者,则认为“旅游”应当是从近代以后,才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而存在的:他们认为,旅游是一种自古有之的人类活动,“其实这是·种常会产生误导的模糊观点”,所调“古代”一词,内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发历史不同而在使用上并无统一年代界定,“因此人类的旅游活动究竞古及何时也就成了难以回签的问题”;其次,“如果说旅游活动自古有之,那么,无论是在我国占代的经典辞书中,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占代词典上,都找不到旅游的字样”②。在古代有没有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究竞是如何产生的,古代有没有旅游服务业?这要从旅游的基本属性以及占人的旅行活动来考察。对中国古代以“旅”“游”“旅游”等具有旅游性质的社会活动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以观光休闲为月的旅游源于古代的离家远行,这类活动在远占时期大虽存在,这种“远足”活动的日的从最初的功利性发展为随后的娱乐性、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易经》中有“旅”一卦,有“行走”“寄居”等意义,在《易经·观》节又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之语,是说帝王巡游四方辖境,以利于治国安邦,同时也有巡游消遣之意。有关帝工巡游的用语较多,如巡狩、巡幸、巡视等。“旅”与“游”有所区别清代经学大师段下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言鹅旅,义取乎庐;庐,寄也”3“游”,浮行于水上,意思为“行走”“游玩”“游冶”“远足”等。可见,“旅”与“游”的主要区别在于:“旅”侧重于出行者内某种原因离开自巴的定居地,居住的生活空问发生了变化,如旅客、旅居、商旅游、旅馆、旅师、旅店、旅次等,而“游”更侧重于动态的行走,如交游、游玩、游赏、游学、游艺、游方僧、游说等关于“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是否出现过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一调系外来语,中国晚清以前没有旅游可言。这大抵是把旅游的溯义限定得过于狭窄。针对有学者对“占代”和“旅游”二个词语的质疑,我们的理解是:首先,尽管世界各地的“古代”不可能统一始于相同的时间,任出现人类最初的时期就起最远古时期,大抵就是古代”的总判定标准;其次,中外占代的辞书中没有出现“旅游”二字,并不能作为否定旅游活动存在的理由,称谓毕竞与活动的本质是两回事。其实,在中国古代很4就出现了“旅游”一词,并且与现代旅游的概念一-一J阜必功:《中国京游史》,第2,云南人民出版径,1992年版。2李关元:《游学概冷》,第7斤,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3.许慎虞,投玉裁:说文解字注》,第3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1:2·111
1导论意义非常接近。在南北朝时,沈约的《悲哉行》中就行“旅游媚年,年春媚游人”之句。抵《唐·赵隐传》,赵隐的次了赵光商为避废立之乱,曾“旅游表以避”的记载:刃据《旧五代更》卷八十九《桑维翰传》,案氏初为武因相貌Ⅱ陋,怀小不遇,“马希范入,途经淮,时案维翰旅游楚、泗间,知其来,遵谒之”,后案氏考中进!,被委以革任,表现出超强的小华,此处“旅游”指案氏客店漂泊楚、泗间,寻机以图出化报效家另据郁龙余先生对《全周诗》的电子文献检索得知,《全唐诗》中以“旅游”为题的诗就有6首,如贾岛的《旅游》、李马符的《旅游伤春》、刘沧的《春H旅游》、高适的《东平旅游本赠辟太守」四韵》等,而“旅游”一词在许句中出现的次数达25次,这此许作大部是义人骚客在全国客地观光旅游时留下的作品,“旅游无近远,要白别魂销”(灵《送法师之西川》),“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门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过岭方余甲,旅游经此稀"(张籍《岭表逢故人》)等。1:上述的“旅游“活动然与近此旅行观光不能完全等同,供它们确实具备了近现代旅游活动的桌些特质,或名说它们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尽期或初期形式过游认为,现代意义1的“旅游”与历更时期的“旅行”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以欢娱消闲为的的活动,而店者则造有明显的功利性质,如商旅之求利、聘旅之功利,军旅之战守等,两者的的性有根本区别但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功利性的政治、经济、车邦和外交活动之中.往往义渗透着随心所欲、“优战游哉”的自出欢乐的旅行一一旅游!两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不可回避的是,真到今人。人们往往是在商贸之余,工作之便或闲暇之时,进行了规光休闲的旅游活动,有学若说现代意义的旅游是源了古代早期的旅行活动,大抵是准确的但在研究历史时期的旅行与旅游活动时,我们很难将省俄然分,历研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研究对象非常重要。人们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往往陷入,种历更的分期,标志性事件或性质突变的预设”怪圈之中,致使以自然科学的量化标准人衡量礼1会现象战规待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与客观的历更或现实的历史悼的内此,我们不能依据现代西方旅游业的标准来考量历史时斯的旅游活动,正像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的学科体系来研究中固的礼间题一样到前为止,学界对"旅游”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和混淆,!「纳起来,旅游活动的属性有:第一,人们离开其通常店作和工作的地行,这是-种旅行地点上的属性。第二这是一种短新的离开,即游行者应该再同到他的定居地,而不是永久地1章必功:《中国京所安和2市,云南人只比版礼.1992年张夏落称22次据笔者检率,“旅总”-次出切在诗与户然25次之多13:
中国旅游史离开,这是一种时间上的要求。第三,人们出于日常工作之外任何原因,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行动或活动,它们是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自的而进行的旅行,这是目的性要求。第四,旅游地(或流动人口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建立的各种设施。当代人给旅游所下的定义,是指人们出于非定店的目的,暂时离开自己长期店住的地点或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活动的通称,它还包括这些旅行活动引起的各类现象利关系,如围绕旅行活动而进行的服务设施,以及有可能对后来的旅游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现象和关系的总称。在上述旅游的概念中,并未明确提及旅游的目的性,也没有明确指出旅游服务的行业及职业性,基至产业性特征。需要特别明确的是,通常,人们并不把两类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列人“旅游”的研究范畴,一是以赢利为的的跨地区流动,二是军事行动。但考虑到历史时期这两项活动在开辟旅游线路,认识和开展旅游资源方面,甚至其中交织的游览观光的因素等,我们认为商贸之游和征成之旅应当作为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人的旅游活动大体具备了上述基本的属性和特征,称之为“旅游”大体是准确的。当然,在区别不同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时,为科学起见,称谓应当尽可能准确。比如,古代的旅游服务体系虽然从无到有、从宫办到私营,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但称之为“旅游业”或“旅游服务业”还是不太严谨,这首先是因为“某某业”的从业人员的称谓就是在近代机器大工业以后出现的行业分工,古代服务体系中的旅馆、饭店、酒肆、交通、程图,甚至-些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利用等,如果称之为旅游业,很容易混淆。所以,把旅游服务分为占代旅游服务与近现代旅游服务业,更恰切一些。1.2中国旅游史的研究对象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旅游史。“白从有了人类活动,也就有了人类的历史”。入是社会的、群居性高级动物,他们之阅的来往与交流,具备了旅游的基本元素。旅游史的研究对象与其他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它是以完全发生在过去的客观存在的旅游事实、旅游现象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因此,我们在确定它的研究对象时,惟有立足于历史的客观存在,结合旅游学的基本特征,来确定其研究对象。而研究对象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系统、更完备地研究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社会关系。4
1导论1.2.1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主要类型,针对旅游活动木身的特点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以旅游活动的主体米划分。按中国传统的“土、农、工、商”的分类方法结合占代的职业细分,可以分成帝王的巡游、宫员的宦游、商贾贸迁之旅、土人阶层的游学之旅、民问百姓游和外交朝使之旅等,第二,以旅游时间周期划分,可以分成定期旅游和不定期旅游两类。定期旅游是指周期性进行的旅游,如代表皇权的祭大、祭地、祭山等祭祀活动,地方宦府在朔望之期举行的乡贤教化之会,官员每年的休假之旅,或民问定期的时令节口或集市庙会之期,各民族的固定节日等。不定期旅游比较复杂,商人的贸迁之旅、传教工来华之游、海外移民、军事上的成守远征等均属此类。第一,以旅游的客体来划分,有城镇游、山水游、宗教寺观建筑游、民间集市庙会游、海洋湖泊之行等,第四,从旅游的目的来看,有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宗教等。第五,从旅游的组织管理来看,可以分成官方组织的、宗教组织的、民间团体的(书院、存会、里甲组织、商业帮会等)和个人(商人、十人)白助等。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不同的划分方法,其所涵盖的内容多有交叉。参考具体的历史事实、史料的详略,及其对近现代旅游业的影响程度,我们主要结合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旅游对象等分类,对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活动加以研究。1.2.1.1政治、军事旅游这是指为满足政治统治的需要、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对国家、民族、各阶级和阶层统治的需要进行的旅、游、巡、视等旨在沟通、交流、出使、征战等旅行活动。这类性质的旅游主要包括帝王出游与巡视、官员到各地的巡按监察、使节出游,以及因牢事需要引发的大规模的征调与成守等。根据现代旅游学的理论,高级使节的出行和巾统一战争所引发的军旅,不应当纳入旅游的范畴,这大抵是有道现的,原因是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部门统计十,应当将外交和军事之旅排除在外。供从旅游事业发展史来看,上朝战争与维扩统一的军事行动,以及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开展诸多征成调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旋律之一,并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厉史文献与遗存,它们对后世旅游资源的形成、开发与利用产生了重人的影响。历史学的研究应当为现实服务提供积极的借鉴,旅游史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当代旅游业的限制,而将上述因为政治和军争因素引发的旅行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1.2.1.2商贸旅游内于商品交换和流通引发的跨地区的人员流动,以及商费在其经营地或客居地进行的游览观光活动足历史时期颇!特色的旅游活动,它足指职业商人或在部-5
中国旅游史分时间内从事商品经营利贸证者,周绕其经营活动或在经活动之余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利用闲暇时间在客居地、经营途中或专门到第三地进行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者既包括走南闯北的行商,也包括就地取利的坐贾;既包括家资富饶的商帮财团,也包括走街串巷的市开小贩。他们的旅游地区有可能足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甚至到五湖四海、东海西洋等。行商坐费的贸迁之举之所以能成为旅游之先,原因有二:第一,商品牛产与交流的需要,这是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市场的因素所决定的,商贸之旅顿开中国旅游之先河,旅游线路、交通要道等开发,多与商人有关;其次,中国传统的“四民”分类中,虽然商人的地位不高,但商业利润之高是不争的事实,“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商人优厚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其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毕竞,旅游是人们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1.2.1.3士人阶层的游览纯粹性观光旅游在工人阶层中最为普遍,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水与文化素养有密切的关系,早期国家时期的“士”主要指武七,春秋战国时期胸怀为国为民的武七,奔走往来于各诸侯国,怀才以期遇明主、实现自已宏人的抱负。战国以后,“七也开始指代读书人,士人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社会群体,他们以读书论道入什为社会行为方式。“士为风俗先”,士者,或寓志于游,寓志于变,寓志于乐;或侣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读巧、交游,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还有一些士人一“隐士”,他们无不透露山寄情山水的情榛,大人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思想。“(.”人阶层的旅游往往又与宦游交织在一起,原因是唐以后,随着此族的衰落与士族的兴起,国家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学而优则仕”变为-种现实的可能,“朝是山舍郎,登天子堂”,“士”与“官”往往是一些人在不问时期的不同身份;一些人入任为官后,双重身分使他们在旅游时也需要有个身份的界定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足以读书人的个人行为进行的精神义化方面的游览观光,属“十”人之旅如果是以公务的身份,即“宫”的身份进行的旅游,则属于“政治游”。十人阶层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求学、讲学、交友、结社、门客、隐逸等。1.2.1.4基层群体的旅游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传统史学往往忽视广人数众多、牛活在社会中下层的芸芸众生。人们往往认为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是息帝、1绅、地、商人等政治和经济上“强势群体”的行为,似乎旅游与碌碌劳作、艰于生计的普通白姓无关,其实这是一种对旅游的误解或对基层礼会群体真实生活的漠视。每个阶层都有自已的娱乐方式:牛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自姓,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推遣郁闷,子觅或创造游览观光,寻欢作乐的机会。尤其是唐中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H益繁荣,从事于工业及商业的市民阶层,以及服务丁统治者阶层精神文化消费的基层群体,使旅游的基本设施和服务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