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 调研题(A) I卷(阅读70分) 甲必考题(40分) 、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 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 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 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 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 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 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 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 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 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
1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 调 研 题(A) Ⅰ卷 (阅读 70 分) 甲 必考题(40 分) 一、现代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 1—3 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 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 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 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 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 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 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 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 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 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
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 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 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 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 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 衡。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 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 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 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2 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 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 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 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 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 衡。 (节选自 2005 年 8 月 9 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 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 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 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D. 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 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 状态。 B. 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 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 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 “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E.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 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古代诗文阅读(30分)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 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 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 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 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 须蠲(jua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 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 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 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 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注】①递:驿站。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 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白:报告。 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丢失
3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㈠ 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 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 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 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 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 须蠲( juā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 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 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 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 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注】①递:驿站。 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 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白:报告。 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俟: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失:丢失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息:休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 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后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 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 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 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3分 译文: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3分) 译文 (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3分) 白诗歌阅读(7分)
4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息:休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 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后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 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 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 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3 分) 译文: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3 分) 译文: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3 分) 译文: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 诗歌阅读(7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干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送送”句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难舍之情:“遑遑”句是写作者想象中将来友人在沿途问路时一 种不安的心情 B.颔联两句紧承首联的“穷路”、“问津”,作者设想了友人未来道路的险恶,可能遭遇的厄运。其 ,也表达了作者亲身的感受。 C.尾联两句,前一句紧扣着诗题中的一个“别”字: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会永远怀 念友人的一种借别之情。 D.诗中的“穷路”是借用了晋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在诗中,作者以此来表达他与友人身处 困窘而悲凉的境况。 请对本诗的颈联作一简要的赏析。(4分) 答: 白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绝云气,负青天。(《庄子逍遥游》) (2)想当年,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30分)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别 薛 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送送”句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难舍之情;“遑遑”句是写作者想象中将来友人在沿途问路时一 种不安的心情。 B.颔联两句紧承首联的“穷路”、“问津”,作者设想了友人未来道路的险恶,可能遭遇的厄运。其 实,也表达了作者亲身的感受。 C.尾联两句,前一句紧扣着诗题中的一个“别”字;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会永远怀 念友人的一种惜别之情。 D.诗中的“穷路”是借用了晋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在诗中,作者以此来表达他与友人身处 困窘而悲凉的境况。 9. 请对本诗的颈联作一简要的赏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 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 分) ⑴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绝云气,负青天。(《庄子•逍遥游》) ⑵想当年, _______ , 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3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