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2007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 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肩胛j缱绻quan丰腴yu影片pidn B、憎恶zeng炊烟cu契约qi亲呢ni C、褶皱功he殷勤yin角色jo混沌hin D、发怔 zheng楸然qo内疚j疼痛to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琐碎告磬手饰惊慌失措 B、坍缩缔听债券人烟阜盛 C、央浼跌宕盥洗味同嚼蜡 D、呕歌谪亲埋单掎角之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点燃了沈善增重读《庄子》的兴趣,孰料找来《庄子》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 之感。 B、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C、由于他身上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批判意识,使得他在众多的唯唯诺诺的声音中显得卓尔不 凡,他自然成了他身边学子们喜欢的人 D、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 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个高耸的土山,那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B、姚明透露他下周将接受一次右胫骨骨裂伤处的检査,以确定恢复情况,虽然并未确定复 出时间表,但估计至少需要五周时间才能恢复训练。 C、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D、有关部门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 度等一系列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教育的功能
1 濉溪县 2007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 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肩胛.jiǎ 缱绻.quǎn 丰腴.yú 影片.piàn B、憎.恶 zèng 炊.烟 cuī 契.约 qì 亲昵.nì C、褶.皱 zhé 殷.勤 yīn 角.色 jiǎo 混.沌 hùn D、发怔.zhèng 愀.然 qiǎo 内疚.jiǔ 疼痛.tò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碎 告磬 手饰 惊慌失措 B、坍缩 缔听 债券 人烟阜盛 C、央浼 跌宕 盥洗 味同嚼蜡 D、呕歌 谪亲 埋单 掎角之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点燃了沈善增重读《庄子》的兴趣,孰料找来《庄子》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 .... 之感。 B、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 ....,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C、由于他身上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批判意识,使得他在众多的唯唯诺诺的声音中显得卓尔不 ... 凡.,他自然成了他身边学子们喜欢的人。 D、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胸无城府 ....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个高耸的土山,那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B、姚明透露他下周将接受一次右胫骨骨裂伤处的检查,以确定恢复情况,虽然并未确定复 出时间表,但估计至少需要五周时间才能恢复训练。 C、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D、有关部门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 度等一系列工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教育的功能
教育既有效率的功能,又有公平的功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不仅无法截然分开, 而且经常产生冲突。例如,有限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就反映了对公平 与效率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此,就有二者如何兼顾和协调的问题。就效率而言,大致有这样 两个方面:其一,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其二,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活动,在投入为一定的条件下,就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的问题。 就公平而言,也有两点是必须关注的:其一,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其二,教育作为实 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其对于克服贫富差距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教育产出的数量方 面,即规模问题,是比较容易衡量的。教育产出仅仅用数量衡量是不够的,但质量方面的衡 量又比较困难,尤其在短期是如此。在短期,我们往往用一些考试、考级的通过率,以及获 奖,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比较片面。在长期,社会可以通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 功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质量,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在投入为一定时,还有一个投入结构(比例)的问题,如多投入义务教育,还是多投入 高等教育。这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以中国现阶段为例,将本来可以用于义务教育、从 而有利于改善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状况的政府投入,用来建设那些由指标定义的世界一流大 学,那么,这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十分值得怀疑了。我认为,义务教育的边际产出是大于建 设“一流大学”的投入的 教育要做到的公平,首先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这里,受教育权主要是指受义务教育 权,而公平则包括机会和选择的公平。非义务教育权的公平主要是指机会的公平,而选择则 由个人根据自身条件作出。在受教育权方面,我们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这是因为,长期 的二元结构,使身处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城市的人,享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而身处落后地区 农村的人,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教育资源。过去我们经常用教育资源稀缺来解释这个问题。但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何用法制以及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来强行 规定公民受教育权和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 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面对贫富差距,各国政府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最常见 的就是对穷人和落后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能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已经被证明 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P阿格亨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谜:收入在不同群体(受高等教 育与没受高等教育群体)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以及收入在教育水平相同的群体内部也拉开了 距离。阿格亨的回答是,在工资结构与技术创新过程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知识与技术的创 新必然扩大收入鸿沟。解决的办法是,尽一切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公平,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劳 动者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这将有效实现提高效率基础上的公平 综上所述,就教育的经济性而言,效率是其主要方面:就教育的社会性而言,公平是其 主要方面。如果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教育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在现代社会,强调教育权 的公平,以及教育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05 年22期,有删节) 5.关于教育资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如果用于义务教育,不用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就会低。 B.衡量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既要从教育产出的数量方面出发,又要从教育产出的质 量方面出发 C.有限的教育资源如果多用于义务教育,就体现了追求教育公平功能,忽视效率功能的价 值取向 D.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教育既是追求实现社会人际平等的经济活动,又是生产人力资本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既有效率的功能,又有公平的功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不仅无法截然分开, 而且经常产生冲突。例如,有限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就反映了对公平 与效率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此,就有二者如何兼顾和协调的问题。就效率而言,大致有这样 两个方面:其一,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其二,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活动,在投入为一定的条件下,就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的问题。 就公平而言,也有两点是必须关注的:其一,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其二,教育作为实 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其对于克服贫富差距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生产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教育产出的数量方 面,即规模问题,是比较容易衡量的。教育产出仅仅用数量衡量是不够的,但质量方面的衡 量又比较困难,尤其在短期是如此。在短期,我们往往用一些考试、考级的通过率,以及获 奖,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比较片面。在长期,社会可以通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 功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质量,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在投入为一定时,还有一个投入结构(比例)的问题,如多投入义务教育,还是多投入 高等教育。这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以中国现阶段为例,将本来可以用于义务教育、从 而有利于改善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状况的政府投入,用来建设那些由指标定义的世界一流大 学,那么,这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十分值得怀疑了。我认为,义务教育的边际产出是大于建 设“一流大学”的投入的。 教育要做到的公平,首先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这里,受教育权主要是指受义务教育 权,而公平则包括机会和选择的公平。非义务教育权的公平主要是指机会的公平,而选择则 由个人根据自身条件作出。在受教育权方面,我们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这是因为,长期 的二元结构,使身处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城市的人,享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而身处落后地区 农村的人,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教育资源。过去我们经常用教育资源稀缺来解释这个问题。但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何用法制以及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来强行 规定公民受教育权和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 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面对贫富差距,各国政府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最常见 的就是对穷人和落后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能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已经被证明 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P•阿格亨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谜:收入在不同群体(受高等教 育与没受高等教育群体)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以及收入在教育水平相同的群体内部也拉开了 距离。阿格亨的回答是,在工资结构与技术创新过程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知识与技术的创 新必然扩大收入鸿沟。解决的办法是,尽一切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公平,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劳 动者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这将有效实现提高效率基础上的公平。 综上所述,就教育的经济性而言,效率是其主要方面;就教育的社会性而言,公平是其 主要方面。如果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教育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在现代社会,强调教育权 的公平,以及教育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05 年 22 期,有删节) 5.关于教育资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如果用于义务教育,不用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就会低。 B.衡量教育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既要从教育产出的数量方面出发,又要从教育产出的质 量方面出发。 C.有限的教育资源如果多用于义务教育,就体现了追求教育公平功能,忽视效率功能的价 值取向。 D.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教育既是追求实现社会人际平等的经济活动,又是生产人力资本的社会活动
B.考级、考试的通过率是教育产出数量方面的衡量指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功状况,是 教育产出质量方面的衡量指标 C.哈佛大学P·阿格亨教授的两个谜,每个谜有各自的答案。 D.教育,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有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的公平,也就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而受教育权,主要是指受义务教育权 B.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我国目前存在的受教育权不公平的现象将不复 存在。 C.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是普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教育的经济性 D.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既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又有助于实现 教育公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 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 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 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 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 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 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 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 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 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 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十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 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 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 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 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 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一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 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祢。嘉 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 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亦遇事尽其能(遇合) B、其考自远来县治(指父亲)
3 B.考级、考试的通过率是教育产出数量方面的衡量指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功状况,是 教育产出质量方面的衡量指标。 C.哈佛大学 P•阿格亨教授的两个谜,每个谜有各自的答案。 D.教育,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有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的公平,也就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而受教育权,主要是指受义务教育权。 B.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我国目前存在的受教育权不公平的现象将不复 存在。 C.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是普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教育的经济性。 D.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公平的分布,既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又有助于实现 教育公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 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 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 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 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 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 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 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 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 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 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 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 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 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 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一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 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嘉 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 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亦遇.事尽其能 (遇合) B、其考.自远来县治 (指父亲)
C、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到,往) D、两世阡同,铭是幽宫(指坟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喜,笼归,举家庆贺 C、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皆以贫游幕四方 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一类文字必须写墓主姓名、字号、籍贯、世系等,极易犯板滞的毛病,而这篇墓 志铭的结构独具匠心,既把墓志铭里该讲到的都点了,又富于开阂变化,是墓志铭中的精品。 B、袁枚二十一岁时,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 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枚很快就写出了文采斐然的 好文章 C、袁枚的夫人王氏没有生子,于是他们领养了袁枚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后来,袁枚的偏 房钟氏生了儿子袁迟 D、袁枚为官和为文都有出色的才能,但他向来无意仕进,放情山水,极意诗文,因而他的 文章享有盛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ll、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3分) ②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4分) ③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967~1028),宋钱塘人。隐居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以自娱,终身不仕,亦不 婚娶,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②狎:亲近。 (1)古人梅尧臣称誉好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本诗颔联是 写梅“绝调”’,试分析本联从哪些角度写梅花的醉人风韵?又兼用什么艺术手法来突出梅花 的独特个性?(4分) (2)寄意于物,是咏物诗的缘起,也是作品的成败所在。无所寄寓,则平板无味;寄寓过于明 显或鄙俗,则夺走诗美。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在写梅的同时,还透露了哪些幽微意趣或精 神形象特征。(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4 C、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 (到,往) D、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指坟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C、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皆以.贫游幕四方 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一类文字必须写墓主姓名、字号、籍贯、世系等,极易犯板滞的毛病,而这篇墓 志铭的结构独具匠心,既把墓志铭里该讲到的都点了,又富于开阂变化,是墓志铭中的精品。 B、袁枚二十一岁时,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 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枚很快就写出了文采斐然的 好文章。 C、袁枚的夫人王氏没有生子,于是他们领养了袁枚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后来,袁枚的偏 房钟氏生了儿子袁迟。 D、袁枚为官和为文都有出色的才能,但他向来无意仕进,放情山水,极意诗文,因而他的 文章享有盛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3 分) ②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4 分) ③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山园小梅 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②, 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967~1028),宋钱塘人。隐居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以自娱,终身不仕,亦不 婚娶,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②狎:亲近。 ⑴古人梅尧臣称誉好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本诗颔联是 写梅“绝调”,试分析本联从哪些角度写梅花的醉人风韵?又兼用什么艺术手法来突出梅花 的独特个性?(4 分) ⑵寄意于物,是咏物诗的缘起,也是作品的成败所在。无所寄寓,则平板无味;寄寓过于明 显或鄙俗,则夺走诗美。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在写梅的同时,还透露了哪些幽微意趣或精 神形象特征。(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滕王阁序》) (3)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诗意(节选)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 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 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 每刻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以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 写诗行,也可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 一首诗。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 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 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 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 如在音乐中翩然起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的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 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 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 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的相遇,却毫无阻隔地也看见了 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 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的智 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迸洒出悲戚 的热泪,发出哀恸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 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 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已无法体会到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 是多么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人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 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 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 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 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 枯枝
5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 诗 意(节选)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 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 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 每刻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以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 写诗行,也可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 一首诗。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 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 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 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 如在音乐中翩然起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的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 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 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 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的相遇,却毫无阻隔地也看见了 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 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的智 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迸洒出悲戚 的热泪,发出哀恸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 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 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已无法体会到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 是多么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人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 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 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 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 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 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