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 农村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职业、社会地位或位置的变动。 社会流动有多种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的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纵向流功,也称垂直流动或上下流动 即一个人从较低的阶级、阶层转入较高的阶级、阶层(称为向上流动或从较高的阶级、阶层转向 较低的阶级、阶层(称为向下流动),纵向流动能够优化各层次的人员结构,能促进人们激发向上的意 志。人们流动的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向上流动,但对社会发展来说,向下流动也是必要的 (二)横向流动,也称水平流动 就是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体系中,处于相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尽管没有改变人们 的等级层次,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们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 (三)代际流动 是指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级、阶层转向另一个阶级、阶层的流动,在封建时 代,阶级界限森严,所谓“士之子恒以为士“、“农之子恒以为农“。充分说明了阶级、阶层地位的世 袭相传。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从事体力劳动 的人的比例不断减少,从事脑力出动的人的比例将逐渐增加,这必然导致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差异与 所属分层等级层次的不同。 (四)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 分布的变化。如过去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得个体农民变为集体农民。又如,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从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成为乡镇企业工人,或变为各种专业户。自由流 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间的移动。无论是结构性流 动还是自由流动,都是社会诸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社会分层结构以及结 构体系内部关系的不同,造成社会流动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也各异。 上面所概述的是研究社会流动的一般形式框架,也是我们研究农村社会流动的基本构架,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 农村社会流动不是近代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了农业与非农业的大分工并形成 了若干以特定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专门的社会行业或社会职业集团之后便开始发生。这种情况发生 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奴求社会的形成时期。在农村较大范周内,并对大批农村
第六章 农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 农村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职业、社会地位或位置的变动。 社会流动有多种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的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纵向流功,也称垂直流动或上下流动 即一个人从较低的阶级、阶层转入较高的阶级、阶层(称为向上流动)或从较高的阶级、阶层转向 较低的阶级、阶层(称为向下流动),纵向流动能够优化各层次的人员结构,能促进人们激发向上的意 志。人们流动的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向上流动,但对社会发展来说,向下流动也是必要的。 (二) 横向流动,也称水平流动 就是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体系中,处于相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尽管没有改变人们 的等级层次,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们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 (三) 代际流动 是指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级、阶层转向另一个阶级、阶层的流动,在封建时 代,阶级界限森严,所谓"士之子恒以为士"、"农之子恒以为农"。充分说明了阶级、阶层地位的世 袭相传。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从事体力劳动 的人的比例不断减少,从事脑力出动的人的比例将逐渐增加,这必然导致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差异与 所属分层等级层次的不同。 (四) 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 分布的变化。如过去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得个体农民变为集体农民。又如,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从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成为乡镇企业工人,或变为各种专业户。自由流 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间的移动。无论是结构性流 动还是自由流动,都是社会诸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社会分层结构以及结 构体系内部关系的不同,造成社会流动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也各异。 上面所概述的是研究社会流动的一般形式框架,也是我们研究农村社会流动的基本构架。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 农村社会流动不是近代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了农业与非农业的大分工并形成 了若干以特定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专门的社会行业或社会职业集团之后便开始发生。这种情况发生 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在农村较大范周内,并对大批农村
社会成员、农村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除了在大的社会动荡时期(如历代王朝的更替) 外,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为农村社 会成员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机会,而且破除了阻碍社会流动的封建等级制度,因此,我们对农村社会 流动的考察应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一)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 传统型的农民杜会流动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流动极为缓慢并具有较强刚性的农民的 社会流动。所谓”刚性”是指难以突破某一极限,在此具体指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世界各国的居民 构成中,农民几乎毫无例外地占绝大多数,其比重一般都在95%以上,有时虽然因一定程度的社会 流动其比重下降了,但后来往往又回升了。发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为 什么会那么缓慢并且有较强的刚性呢?这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一是社会生产力低下。这种生产 力是建立在以世代相传的实际经验而不是建立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的基础之上的,生产 方式的技术形式是手工式的,其中体力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劳动生 产率普遍低下,农业人口的剩余产品极其有限。这就限制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低下的农业生产 力,从整体上约束与抑制了农民的社会流动,其农民队伍始终相当稳定。二是封建的领主和庄园制 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农奴制。这类制度不仅死死地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农业劳动者束缚在土地 上,甚至还剥夺了他们的人身自由,这一点,在中世纪的欧洲和我国解放以前的西藏,都曾明显地 表现出来。三是各种僵硬目封闭性极强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类制度既定死了人们终身的社会地位与 身份,又定死了人们从事社会活动与职业的范围,而且一般都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并目还是世代相 袭的。这样一来,社会分工几乎是凝固不变的。四是封建行会制度,凡实行这类制度的地方,农民 离开农业而向城市行业流动的途径,基本上已被堵死。因为封建行会不仅有排他的性质和很强的封 闭性,而且往往还伴有职业世袭、手艺不外传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除个别农民因某种特殊情况 而能进入这些行业外,一般农民是很难打入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农民社会流动之所以缓慢和具有较 强的刚性,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落后,同时上述二种制度的特定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除此 之外,像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并将其奉为基本国策的"重农轻商”思想和流行于广大农民中 的"安土重迁"等观念,也阻碍了农民的社会流动。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传统型农民的社会流动 除了流动缓慢和具有刚性外,还具有流动规模小、流动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规模小是指经常性流动 犹如涓涓流水,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和起伏,也没有引起什么社会震荡:流动 的稳定性差是指许多农民的流动,都带有浪子离乡的性质,一有时机,便又回归农田。 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其流动规模小、流动速度缓慢的特性,仅描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职业 与不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事实上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除了数量很少的职业与不同等级层次间的 流动外,更多的是异地流动,即流民。流民问题是古代历代王朝始终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它的主要 特点是规模大、突发性、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甚至使社会动荡不安。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多少流 民,谁也无法统计精确,但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等笼而统之的记载,却不绝于史籍。元代,流 民常达全体居民的1/3以上。明代,在当时全国的6000万在籍人口中,至少有600万人成为流民。 流民这种非常态的农民社会流动的产生,其直接原因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大规模的职业转化
社会成员、农村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除了在大的社会动荡时期(如历代王朝的更替) 外,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为农村社 会成员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机会,而且破除了阻碍社会流动的封建等级制度,因此,我们对农村社会 流动的考察应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一) 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 传统型的农民杜会流动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流动极为缓慢并具有较强刚性的农民的 社会流动。所谓"刚性"是指难以突破某一极限,在此具体指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世界各国的居民 构成中,农民几乎毫无例外地占绝大多数,其比重一般都在95%以上,有时虽然因一定程度的社会 流动其比重下降了,但后来往往又回升了。发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为 什么会那么缓慢并且有较强的刚性呢?这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一是社会生产力低下。这种生产 力是建立在以世代相传的实际经验而不是建立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的基础之上的,生产 方式的技术形式是手工式的,其中体力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劳动生 产率普遍低下,农业人口的剩余产品极其有限。这就限制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低下的农业生产 力,从整体上约束与抑制了农民的社会流动,其农民队伍始终相当稳定。二是封建的领主和庄园制 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农奴制。这类制度不仅死死地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农业劳动者束缚在土地 上,甚至还剥夺了他们的人身自由,这一点,在中世纪的欧洲和我国解放以前的西藏,都曾明显地 表现出来。三是各种僵硬且封闭性极强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类制度既定死了人们终身的社会地位与 身份,又定死了人们从事社会活动与职业的范围,而且一般都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并且还是世代相 袭的。这样一来,社会分工几乎是凝固不变的。四是封建行会制度,凡实行这类制度的地方,农民 离开农业而向城市行业流动的途径,基本上已被堵死。因为封建行会不仅有排他的性质和很强的封 闭性,而且往往还伴有职业世袭、手艺不外传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除个别农民因某种特殊情况 而能进入这些行业外,一般农民是很难打入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农民社会流动之所以缓慢和具有较 强的刚性,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落后,同时上述二种制度的特定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除此 之外,像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并将其奉为基本国策的"重农轻商"思想和流行于广大农民中 的"安土重迁"等观念,也阻碍了农民的社会流动。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传统型农民的社会流动 除了流动缓慢和具有刚性外,还具有流动规模小、流动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规模小是指经常性流动 犹如涓涓流水,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和起伏,也没有引起什么社会震荡;流动 的稳定性差是指许多农民的流动,都带有浪子离乡的性质,一有时机,便又回归农田。 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其流动规模小、流动速度缓慢的特性,仅描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职业 与不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事实上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除了数量很少的职业与不同等级层次间的 流动外,更多的是异地流动,即流民。流民问题是古代历代王朝始终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它的主要 特点是规模大、突发性、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甚至使社会动荡不安。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多少流 民,谁也无法统计精确,但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等笼而统之的记载,却不绝于史籍。元代,流 民常达全体居民的1/3以上。明代,在当时全国的6000万在籍人口中,至少有600万人成为流民。 流民这种非常态的农民社会流动的产生,其直接原因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大规模的职业转化
它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赋税负担过重以及天灾人祸等因素引起的,但追其根源,与其他传统的农 民流动一样,是落后的生产力和封建制度。 (二)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 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农民社会流动。它和传统型农民社会流 动相对应,并在流动方向、性质、特点、规模以及流动速度等各方面都与之有根本区别的一种农民 社会流动类型。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虽然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诞生而出现的,但其真正 兴起,却是在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产业革命以后。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 动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为大批 农村劳动者脱离农业生产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业化生产的发 展,特别是与此相伴随的城市化浪潮,使得大批农业劳动者实现职业转化,流向二、三产业成为可 能,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封律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随着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与成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替代了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身份制度的 解体,扫除了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拥有者可以 自由买卖,这从制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自由流动。再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树立起与市 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利益成了驱动人们流动的巨大动力。与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相 比,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这主要是在产业革命开 始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批农业劳动者脱离农村流向城市,转向二、三产业。二是其流动 方向主要是流入随着资本主义出现而产生与形成的新产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早期和中期,从 农村流出的农民,大部分都流入了工业部门。到后期,流出的农民则主要是流入第三产业。三是现 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的稳定性比较高,在流动中流出又返回的情况比较少。四是现代型的农民社会 流动还带来了农民自身的巨大变化,使之成为新型的、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农业劳动者,这是 与传统型农民社会流动极不相同。 (三)当代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趋势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几乎都有长足的进展,同时又仍然保持着它们 过去便一直存在着的种种差异,并使当今世界各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以各国 和各地区农民社会流动现已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可以把当今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划分为以下五 大类别。而这些类别,又可以被视为所有国家或地区农民社会流动都要经历的不同阶段。这些类别 是: 1、A类或最高水平类。这一类别包括了今日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民社会流 动。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生和完成的时间较早。他们的农民社会流动也很早便由传统型 转变成了现代型并经过大约两个世纪的不断进展,至20世纪70或80年代,都大体相继在全国范围内 完成了本国农民由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根本性转移。现在,在这些国家内,仍然还保留在农业中 的农民,都已只占全国劳动人口的10%以下,最低者(如英国和美国)仅为2%左右。就目前农业技术 条件和经营水平而论,这几乎是这些国家维持自己农业生产并使之能满足其据民生活需要、难以再
它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赋税负担过重以及天灾人祸等因素引起的,但追其根源,与其他传统的农 民流动一样,是落后的生产力和封建制度。 (二) 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 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农民社会流动。它和传统型农民社会流 动相对应,并在流动方向、性质、特点、规模以及流动速度等各方面都与之有根本区别的一种农民 社会流动类型。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虽然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诞生而出现的,但其真正 兴起,却是在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产业革命以后。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 动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为大批 农村劳动者脱离农业生产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业化生产的发 展,特别是与此相伴随的城市化浪潮,使得大批农业劳动者实现职业转化,流向二、三产业成为可 能,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封律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随着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与成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替代了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身份制度的 解体,扫除了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拥有者可以 自由买卖,这从制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自由流动。再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树立起与市 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利益成了驱动人们流动的巨大动力。与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相 比,现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这主要是在产业革命开 始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批农业劳动者脱离农村流向城市,转向二、三产业。二是其流动 方向主要是流入随着资本主义出现而产生与形成的新产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早期和中期,从 农村流出的农民,大部分都流入了工业部门。到后期,流出的农民则主要是流入第三产业。三是现 代型的农民社会流动的稳定性比较高,在流动中流出又返回的情况比较少。四是现代型的农民社会 流动还带来了农民自身的巨大变化,使之成为新型的、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农业劳动者,这是 与传统型农民社会流动极不相同。 (三) 当代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趋势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几乎都有长足的进展,同时又仍然保持着它们 过去便一直存在着的种种差异,并使当今世界各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以各国 和各地区农民社会流动现已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可以把当今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划分为以下五 大类别。而这些类别,又可以被视为所有国家或地区农民社会流动都要经历的不同阶段。这些类别 是: 1、A类或最高水平类。这一类别包括了今日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民社会流 动。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生和完成的时间较早。他们的农民社会流动也很早便由传统型 转变成了现代型并经过大约两个世纪的不断进展,至20世纪70或80年代,都大体相继在全国范围内 完成了本国农民由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根本性转移。现在,在这些国家内,仍然还保留在农业中 的农民,都已只占全国劳动人口的10%以下,最低者(如英国和美国)仅为2%左右。就目前农业技术 条件和经营水平而论,这几乎是这些国家维持自己农业生产并使之能满足其居民生活需要、难以再
有大的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因此,这类国家农民大规模流动的时代已经过去,农民大量离开农村和 土地投奔城市的状况已经终止。目前,这些国家虽然还有农民在继续向农业以外流出,但其规模和 速度都已经相当微小和缓慢,由此而使这些国家的现有农民队伍在数量上显得相对稳定。A类国家农 民的社会流动,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一是农民社会流动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与 之同步进行,既没有什么人为的干扰或阻碍,也没有出现与工业化、城市化脱节和超前的现象。二 是农民向非农产业的社会流动,都同时既表现为职业、身份、地位上的变化,又表现为空间的位 移。而且,这种改变一般都是彻底的和稳定的,很少有亦工亦农和流而复返的现象。三是农民大量 离开士土地奔向城市,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的应用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工商业的 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不是由于农业经济的不断调敝和农业生产的日益菱缩以及农民的 大量破产所导致的。四是农民社会流动过程与农村土地制度的资本主义化过程是密切结合或直接相 互联系。五是农民流动的最终结果,对农民自身的变化来说,是双重的: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民已转 变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级或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成员;另一力面是少数尚留在 农村与农业中的农民,已经完全改变成为能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能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 农业劳动者与经营者。 2、类或次高水平类。这一类别主要是指那些经济社会的发展虽还不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却 与它们比较接近并大体上已完成了工业化与城沛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因此,农民由第 一产业向其他产业大流动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总的水平与A类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民或浓村 人口一般保持在其总人口的10%一30%之间。B类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的特点 一是流动的进展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不如八类国家那么平坦、顺利和协 调。二是流动的彻底性也不如A类国家。三是流动未能像A类国家那样普遍带来小农所有制的泯灭和 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广泛诞生。 3、C类或中上水平类。这是指那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虽然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却尚 未完全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根本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的情况。农民由第一产业向其 他产业的流动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现在还保留在农业中的农民或农业人口,都已在占全国人口的 50%以下,最少的大约只有30%左右。和B类国家或地区的情况相比,c类国家或地区的农民社会流 动,遭遇和道路都更为曲折,常遭受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社会冲突与政治事变的干扰,在流动的 不彻底性和带有传统遗迹等特点上,比D类更为显著。c类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几乎都没怎 么触动小农所有制,也没带来农民自身的根本变化。 4、D类或中下水平类。这是指那些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整 个社会还未摆脱农业社会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农民向城市从非农产业的流动水平也 不太高,滞留在农村从事衣业生产的农民,至少要占其总的从业人口的50%以上,最多的在80%左 右。这类农民社会流动的特点,除了与c类相同的部分外,还特别表现在其人口压力和农村相对贫 困、凋敝对农民流动的巨大影响上,即农民流向城市主要是由于不断增长的过剩人口和农村普遍的 贫困、凋敝所促使。流入城市的农民,由于不能为城市所完全消化,而形成数量庞大的无业游民
有大的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因此,这类国家农民大规模流动的时代已经过去,农民大量离开农村和 土地投奔城市的状况已经终止。目前,这些国家虽然还有农民在继续向农业以外流出,但其规模和 速度都已经相当微小和缓慢,由此而使这些国家的现有农民队伍在数量上显得相对稳定。A类国家农 民的社会流动,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一是农民社会流动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与 之同步进行,既没有什么人为的干扰或阻碍,也没有出现与工业化、城市化脱节和超前的现象。二 是农民向非农产业的社会流动,都同时既表现为职业、身份、地位上的变化,又表现为空间的位 移。而且,这种改变一般都是彻底的和稳定的,很少有亦工亦农和流而复返的现象。三是农民大量 离开土地奔向城市,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的应用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工商业的 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不是由于农业经济的不断凋敝和农业生产的日益萎缩以及农民的 大量破产所导致的。四是农民社会流动过程与农村土地制度的资本主义化过程是密切结合或直接相 互联系。五是农民流动的最终结果,对农民自身的变化来说,是双重的: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民已转 变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级或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成员;另一力面是少数尚留在 农村与农业中的农民,已经完全改变成为能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能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 农业劳动者与经营者。 2、B类或次高水平类。这一类别主要是指那些经济社会的发展虽还不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却 与它们比较接近并大体上已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因此,农民由第 一产业向其他产业大流动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总的水平与A类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民或农村 人口一般保持在其总人口的10%一30%之间。B类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的特点: 一是流动的进展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不如A类国家那么平坦、顺利和协 调。二是流动的彻底性也不如A类国家。三是流动未能像A类国家那样普遍带来小农所有制的泯灭和 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广泛诞生。 3、C类或中上水平类。这是指那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虽然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却尚 未完全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根本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的情况。农民由第一产业向其 他产业的流动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现在还保留在农业中的农民或农业人口,都已在占全国人口的 50%以下,最少的大约只有30%左右。和B类国家或地区的情况相比,c类国家或地区的农民社会流 动,遭遇和道路都更为曲折,常遭受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社会冲突与政治事变的干扰,在流动的 不彻底性和带有传统遗迹等特点上,比D类更为显著。c类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几乎都没怎 么触动小农所有制,也没带来农民自身的根本变化。 4、D类或中下水平类。这是指那些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整 个社会还未摆脱农业社会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农民向城市从非农产业的流动水平也 不太高,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至少要占其总的从业人口的50%以上,最多的在80%左 右。这类农民社会流动的特点,除了与c类相同的部分外,还特别表现在其人口压力和农村相对贫 困、凋敝对农民流动的巨大影响上,即农民流向城市主要是由于不断增长的过剩人口和农村普遍的 贫困、凋敝所促使。流入城市的农民,由于不能为城市所完全消化,而形成数量庞大的无业游民
5、类或最低水平类。属于这一类的,是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收入最低或最贫穷国家的农民社会 流动情况。这些国家还基本上都处于农业社会状态,国家的居民绝大部分(90%或90%以上)是由农民 构成。因此,农民社会流动的原因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便存在的,其流向也没有摆脱传统浓业社会的 约束 以上五类,大体上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来,现代农民社会流动的五个发展阶段:类代表 初始阶段、D类代表起步阶段、c类代表快速发展阶段、B类代表基本完成阶段,A类代表完成或最高 阶段,可以断言,现代世界上各国、各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不管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遭遇,都 必然要经历上述各阶段。现在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不论处于何种阶段,都在继续不断地向前 进行着,既没有静止,也没有倒退。但是,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属于A类的农民社会 流动,其速度日渐趋缓;二是除八类以外的其他类型农民社会流动的国家,其流动基本上呈上升的趋 势,其中c类和D类表现最强烈,B类和E类表现则弱一些。 (四)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像当今其他国家的农民社会流动一样,都是由过去传统的农民社会流 动演变而来的,这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大约始于1840年鸦片战净之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 侵,以及连年不断的战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育在旧中国始终未 能完成,于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还没有摆脱传统型的痕迹。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对于消灭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但却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90年版)显示,1949、1950、1951、1952年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7,4%、16. 6%、15.4%、14.4%,即1950年至195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非农业人口下降,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的局面,这主要是在土改过程中,一些已离开农村在城市谋生的农村人口,为了获得一份土地又重 返农村,充分说明了建国前后农村社会流动的不稳定性。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除了1953年以后的一 个较短时期内,由于各地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劳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流 向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劳动以外,自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特别是 城乡户籍隔离制度的实施,农村社会流动几乎长期处于停顿状态。 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进行,随后体制改革由农村延伸到城币,随 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加速农村社会流动提供与创造出了一系列条件,其中对推动农村社会流 动起显著作用的因素有:首先是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劳动率,为农 民的职业转化提供了物质保证。其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即有 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使得广大农民有了重新选择职业的可能。再次是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职 业成为可能,并且这种职业间的流动是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所 致,带有显著的现代型社会流动的属性。再次,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政 策的实施,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从事二、二产业劳动,实现了地域与职业的双重流动。可以说中国 城乡体制改革是农村社会流动出现新转机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规模
5、E类或最低水平类。属于这一类的,是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收入最低或最贫穷国家的农民社会 流动情况。这些国家还基本上都处于农业社会状态,国家的居民绝大部分(90%或90%以上)是由农民 构成。因此,农民社会流动的原因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便存在的,其流向也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社会的 约束。 以上五类,大体上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来,现代农民社会流动的五个发展阶段:E类代表 初始阶段、D类代表起步阶段、c类代表快速发展阶段、B类代表基本完成阶段,A类代表完成或最高 阶段,可以断言,现代世界上各国、各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不管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遭遇,都 必然要经历上述各阶段。现在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不论处于何种阶段,都在继续不断地向前 进行着,既没有静止,也没有倒退。但是,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属于A类的农民社会 流动,其速度日渐趋缓;二是除A类以外的其他类型农民社会流动的国家,其流动基本上呈上升的趋 势,其中c类和D类表现最强烈,B类和E类表现则弱一些。 (四) 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像当今其他国家的农民社会流动一样,都是由过去传统的农民社会流 动演变而来的,这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大约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 侵,以及连年不断的战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育在旧中国始终未 能完成,于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还没有摆脱传统型的痕迹。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对于消灭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但却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90年版)显示,1949、1950、1951、1952年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7,4%、16. 6%、15. 4%、14.4%,即1950年至195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非农业人口下降,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的局面,这主要是在土改过程中,一些已离开农村在城市谋生的农村人口,为了获得一份土地又重 返农村,充分说明了建国前后农村社会流动的不稳定性。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除了1953年以后的一 个较短时期内,由于各地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劳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流 向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劳动以外,自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特别是 城乡户籍隔离制度的实施,农村社会流动几乎长期处于停顿状态。 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进行,随后体制改革由农村延伸到城币,随 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加速农村社会流动提供与创造出了一系列条件,其中对推动农村社会流 动起显著作用的因素有:首先是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劳动率,为农 民的职业转化提供了物质保证。其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即有 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使得广大农民有了重新选择职业的可能。再次是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职 业成为可能,并且这种职业间的流动是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所 致,带有显著的现代型社会流动的属性。再次,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政 策的实施,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从事二、二产业劳动,实现了地域与职业的双重流动。可以说中国 城乡体制改革是农村社会流动出现新转机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