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在内容和理论体系上至今尚未定型的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农村社会学要 作一个统一的界定是不容易的,也许目前也是不必要的。过去学者们都是根据他们对农村的实际研 究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的研究重点而对农村社会学给予某些定义的。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 村生活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组织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问题的,还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一 种特殊的纯粹社会科学“,认为”农村社会的局部的问题“属应用科学,不属纯粹科学。近年来我国社 会学者给农村社会学以更新的定义,袁亚愚在其《乡村社会学》一书中称:“乡村社会学是以整个乡 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9科。”他除了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整个乡村社会”,还 特别强调了"城乡关系"。这是结合了我国社会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情况而提出的新的看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不准备对不同的界说作过多的讨论,现在只就人们的认识作一简要的论述。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人们的社会关 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这样一个 定义,可以作如下的解释: 首先我们认为,研究农村社会要从农村的“整体出发”,这是社会学的一个传统的观点,即把社会 看做是一个整体,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结合的生活的共同体。其次,把农村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究竟应该从什么地方人手呢?就像宰杀一头牛,一只羊,它们是一个整体,应该从什么地方 入手,给它们致命的第一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呢?我们认为这"第一刀"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 行为。社会是人的结合,人与人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行为的。一种 社会关系两端的两个社会角色总是要按一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的,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 活动,从行为入手,也就是从最简单明白的活动开始。第三,所谓”综合的观点”,是指社会学强调社 会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综合并不是没有重点, 并不是平铺直叙。第四,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即它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它的功能,即 它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它的发生、发展,即它的产生和演变的 来龙去脉,因此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研究。第五是研究的目的,要得到社会运行的规律性,即 寻找它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的特性、规律,从而我们就可以推演出一定的理论。规律和理论是不 同的,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许多事物发展变化中本身就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 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屉变化的必然性、重复有效性和客观性,规律只能被发现、被认识,而不能被创 造,被改变、被消灭,但可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社会,为人类服务,也可限制它对人类生活的不利 影响。而理论则是对规律进行的解释、说明。理论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企图发现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从而建立 套自己的解释体系,一套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在内容和理论体系上至今尚未定型的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农村社会学要 作一个统一的界定是不容易的,也许目前也是不必要的。过去学者们都是根据他们对农村的实际研 究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的研究重点而对农村社会学给予某些定义的。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 村生活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组织的,有的认为是研究农村问题的,还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一 种特殊的纯粹社会科学",认为"农村社会的局部的问题"属应用科学,不属纯粹科学。近年来我国社 会学者给农村社会学以更新的定义,袁亚愚在其《乡村社会学》一书中称:"乡村社会学是以整个乡 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9科。" 他除了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整个乡村社会",还 特别强调了"城乡关系"。这是结合了我国社会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情况而提出的新的看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不准备对不同的界说作过多的讨论,现在只就人们的认识作一简要的论述。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人们的社会关 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这样一个 定义,可以作如下的解释: 首先我们认为,研究农村社会要从农村的"整体出发",这是社会学的一个传统的观点,即把社会 看做是一个整体,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结合的生活的共同体。其次,把农村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究竟应该从什么地方人手呢?就像宰杀一头牛,一只羊,它们是一个整体,应该从什么地方 入手,给它们致命的第一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呢?我们认为这"第一刀"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 行为。社会是人的结合,人与人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行为的。一种 社会关系两端的两个社会角色总是要按一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的,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 活动,从行为入手,也就是从最简单明白的活动开始。第三,所谓"综合的观点",是指社会学强调社 会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综合并不是没有重点, 并不是平铺直叙。第四,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即它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它的功能,即 它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它的发生、发展,即它的产生和演变的 来龙去脉,因此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研究。第五是研究的目的,要得到社会运行的规律性,即 寻找它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的特性、规律,从而我们就可以推演出一定的理论。规律和理论是不 同的,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许多事物发展变化中本身就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 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屉变化的必然性、重复有效性和客观性,规律只能被发现、被认识,而不能被创 造,被改变、被消灭,但可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社会,为人类服务,也可限制它对人类生活的不利 影响。而理论则是对规律进行的解释、说明。理论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企图发现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从而建立一 套自己的解释体系,一套理论
二、农村社会学的显著特征可被概括为:整体性、实用性和本土性 (一)整体性 社会学的一个不同于别的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它总是要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农村社会学作为 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要从整体出发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人们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它的整 体,比如一张床、一座钟、一棵树、一个人、一场格斗等等,但是我们的兴趣往往并不在于整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小孩子玩玩具时总是出于好奇把各种活动的、能发出响叫的玩具拆开,企 图对玩具的整体内部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明究竞。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整体”拆开分析 时,往往原来的“整体“就不见了,可见,一个整体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单单是分裂开来的各个部分, 就像一座钟拆开后,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把拆开的零件组合起来,那么这堆零件就是一堆无 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座钟。所以,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算术上的相加之和,也就是说1+1=2,认识 了整体内部的各个部件,并不等于完全认识了那个整体。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既要看到它的各 个部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整体。整体的概念是从生物学上发展出来的,然后又发展到心理学、社 会学人类学,以至于历史学、政治学等。整体论的思想大致上有如下几个论点,即1.内在联系 论。在任何场合都必然存在着一个把发生联系的各个事物包含在内的整体。2.整体在内容上多于其 部分的总和.3.整体决定着各个部分的本质,在整体之内,各个部分的性质是曼整体性质的影响和 决定的.4.若把部分和整体分离开来孤立地加以考虑,就不能够理解这些部分。5.各个部分在动 态上是相互联系、相百依存的。 (二)实用性 从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过程看,是农村社会发生了问题,才会产生对农村的研究。从这样的背景 看,农村社会学确实具有其实用性。首先,这种实用性表现在它的经验性,即研究农村社会学必须 从实际出发,以实证的观点,多调查、了解、从历史的发展来追寻许多问题。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本 质上并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要到农村去观察、了解,这就是它的经验性。其次是农村社会学 具有工具性。它是作为改善农村的思想工具而发生、发展的。再次,其实用性质体现在它必须用实 践的方法进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始终依靠它对农村生活深入的实践。最后,农村社会学的实 用性更体现在它的具有效用性,即它的一切理论和实际方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效果、效应,能够 对农村生活的改进、发展作出贡献。 (三)本土性 社会科学最近几十年来都逐渐重视本国、本民族、本乡、本土的研究,吸取本乡本土的营养,发 展本乡本土的学术水平,并能够解释和解决本乡本士的问题。本土性在理论上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特 殊性,人的行为都是一些有意识的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表现出各个民族、国家、地域的特点,重 视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社会的研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只研究外来理论,生搬 硬套,往往不能解决自己所在社会的现象,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并在一定 意义上具有古老性质的社会,所以它的本土性是非常显著的。研究农村就要注重它的本乡、本土、 本民族的情况,既要研究它的共性,更要着重研究它的个性,以小见大。对一个小的社区研究得越
二、农村社会学的显著特征可被概括为:整体性、实用性和本土性 (一)整体性 社会学的一个不同于别的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它总是要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农村社会学作为 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要从整体出发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人们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它的整 体,比如一张床、一座钟、一棵树、一个人、一场格斗等等,但是我们的兴趣往往并不在于整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小孩子玩玩具时总是出于好奇把各种活动的、能发出响叫的玩具拆开,企 图对玩具的整体内部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明究竟。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整体"拆开分析 时,往往原来的"整体"就不见了,可见,一个整体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单单是分裂开来的各个部分, 就像一座钟拆开后,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把拆开的零件组合起来,那么这堆零件就是一堆无 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座钟。所以,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算术上的相加之和,也就是说1+1=2,认识 了整体内部的各个部件,并不等于完全认识了那个整体。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既要看到它的各 个部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整体。整体的概念是从生物学上发展出来的,然后又发展到心理学、社 会学、人类学,以至于历史学、政治学等。整体论的思想大致上有如下几个论点,即1.内在联系 论。在任何场合都必然存在着一个把发生联系的各个事物包含在内的整体。2.整体在内容上多于其 部分的总和.3.整体决定着各个部分的本质,在整体之内,各个部分的性质是曼整体性质的影响和 决定的.4.若把部分和整体分离开来孤立地加以考虑,就不能够理解这些部分。5.各个部分在动 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二)实用性 从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过程看,是农村社会发生了问题,才会产生对农村的研究。从这样的背景 看,农村社会学确实具有其实用性。首先,这种实用性表现在它的经验性,即研究农村社会学必须 从实际出发,以实证的观点,多调查、了解、从历史的发展来追寻许多问题。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本 质上并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要到农村去观察、了解,这就是它的经验性。其次是农村社会学 具有工具性。它是作为改善农村的思想工具而发生、发展的。再次,其实用性质体现在它必须用实 践的方法进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始终依靠它对农村生活深入的实践。最后,农村社会学的实 用性更体现在它的具有效用性,即它的一切理论和实际方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效果、效应,能够 对农村生活的改进、发展作出贡献。 (三)本土性 社会科学最近几十年来都逐渐重视本国、本民族、本乡、本土的研究,吸取本乡本土的营养,发 展本乡本土的学术水平,并能够解释和解决本乡本土的问题。本土性在理论上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特 殊性,人的行为都是一些有意识的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表现出各个民族、国家、地域的特点,重 视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社会的研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只研究外来理论,生搬 硬套,往往不能解决自己所在社会的现象,问题,农村社会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并在一定 意义上具有古老性质的社会,所以它的本土性是非常显著的。研究农村就要注重它的本乡、本土、 本民族的情况,既要研究它的共性,更要着重研究它的个性,以小见大。对一个小的社区研究得越
深,就能使反映的面越广。所以本土化是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农村社会学突出 体现出来的特征。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一)农民群体结构以及它的社会关系 农民群体结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 (二)农村社区生活 农村是社区型的社会,农民在社区中的活动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就农民的生理行为说是 生育,就农民的生存行为说是生产,就农民的社会行为说是社区生活。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可以看 到三者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农民通过从小到大,从个人、家庭到整个农村社区的不同范围、 不同层次的行为,构成了农村杜区生活的全景。我们要研究农村社会生活不同层次的情况和意义, 彼此的制约和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因素及其活动规律。 (三)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农村社会问题。从上述农民群体结构的农民、农业、农村三个层次 及从农村社区生活的生育、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看,它们在不同条件下会反映出许多影响农民生活 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从农民的方面看,会反映出农村的人口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文化教 育问题:从农业生产看,会反映出农业资源问题、劳动问题、土地问题:从农村整个生活看,会反 映出环境问题、贫穷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农村社会学需要大力探 索,作出实际贡献的领域。 (四)城乡关系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第四个领域是城乡关系。农村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与外界,特别是城 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还要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从农村中分化出去的,也就是说 在人类的定居生活中,先有农村,后有城市,并逐步产生了城乡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城乡对 立“,而社会主义就要逐步消灭这些差别和对立,现在有人提出“农村城市化”,而农村社会学的一个 重点就是要探讨、研究这些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观点 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我们这里也提供一些基本观点。所谓观点,即作为 个农村社会学者,如何看待农村社会、理解农村社会。我们的基本观点有: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作为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社会学,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展我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人是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我们认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所谓的”社会 人“而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个体,也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人有双重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
深,就能使反映的面越广。所以本土化是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农村社会学突出 体现出来的特征。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一)农民群体结构以及它的社会关系 农民群体结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 (二)农村社区生活 农村是社区型的社会,农民在社区中的活动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就农民的生理行为说是 生育,就农民的生存行为说是生产,就农民的社会行为说是社区生活。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可以看 到三者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农民通过从小到大,从个人、家庭到整个农村社区的不同范围、 不同层次的行为,构成了农村杜区生活的全景。我们要研究农村社会生活不同层次的情况和意义, 彼此的制约和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的因素及其活动规律。 (三)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农村社会问题。从上述农民群体结构的农民、农业、农村三个层次 及从农村社区生活的生育、生产、生活三个层次看,它们在不同条件下会反映出许多影响农民生活 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从农民的方面看,会反映出农村的人口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文化教 育问题;从农业生产看,会反映出农业资源问题、劳动问题、土地问题;从农村整个生活看,会反 映出环境问题、贫穷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是农村社会学需要大力探 索,作出实际贡献的领域。 (四)城乡关系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第四个领域是城乡关系。农村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与外界,特别是城 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还要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从农村中分化出去的,也就是说 在人类的定居生活中,先有农村,后有城市,并逐步产生了城乡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城乡对 立",而社会主义就要逐步消灭这些差别和对立,现在有人提出"农村城市化",而农村社会学的一个 重点就是要探讨、研究这些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观点 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我们这里也提供一些基本观点。所谓观点,即作为 一个农村社会学者,如何看待农村社会、理解农村社会。我们的基本观点有: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作为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社会学,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展我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人是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我们认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所谓的"社会 人"而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个体,也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人有双重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
价值就是作为“人”这个主体以及他要认知的那个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为集 体的生存和发展而活者。 (三)系统的观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甚至是一个人,一个个体,都把它作为是一个系 统。所谓系统,即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系统的内部一定要由许多互相联系、互相影 响、互相制约的要素所组成,这个观点在后面的论述中扣仃更多的阐述。 (四)社区的观点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不同。前己言之,它是一个以农业生活为主的社会,我们观察一个农村,实 际上是视察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小的社区。社区是可以看见的,是比较具体“社会“则是比较抽象的概 念。因此,我们研究农村社会就要研究“社区”。所谓社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的观念, 由于社区不可能得到对农村全面的认识,所以应对不同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差异和共性,进 行比较和分析 (五)城乡共同发展的观点 前已言之,城市是从农村分化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的劳动和劳动产品, 才会交换,才会产生集市并逐步发展为城市。城市表现文明的进步,而农村则落后,因此就产生 了“城市化“问题。如中国的“民工潮”,有人持赞成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民 工”确实是在向城市流动。在世界各地,这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我们讨论城乡发展时,我们主张 既不要消灭城市,更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追求城乡的共同发展。 (六)热情投入和虚心求教的观点 在研究农村社会学时,我们要有同情的观点。在我们用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的 生活时,不能采取轻蔑的态度。农民的生活、性格、思想都有他们一定的道理。由于农业的特性, 农民看待事物是最现实的,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顽固”和“保守“。所以,研究农村社会学首先要抱 着同情、理解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同情“和反应,即对方的信任,从而才可以收集到 更多、更真实的资料。毛泽东曾告诚进行农村调查的干部说:”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 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 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 知识。“ 第二节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美国学者在中国的农村调查
价值就是作为"人"这个主体以及他要认知的那个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不仅为自己而活着,而且为集 体的生存和发展而活着。 (三)系统的观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甚至是一个人,一个个体,都把它作为是一个系 统。所谓系统,即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系统的内部一定要由许多互相联系、互相影 响、互相制约的要素所组成,这个观点在后面的论述中扣仃更多的阐述。 (四)社区的观点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不同。前已言之,它是一个以农业生活为主的社会,我们观察一个农村,实 际上是视察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小的社区。社区是可以看见的,是比较具体"社会"则是比较抽象的概 念。因此,我们研究农村社会就要研究"社区"。所谓社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的观念, 由于社区不可能得到对农村全面的认识,所以应对不同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差异和共性,进 行比较和分析。 (五)城乡共同发展的观点 前已言之,城市是从农村分化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的劳动和劳动产品, 才会交换,才会产生集市并逐步发展为城市。城市表现文明的进步,而农村则落后,因此就产生 了"城市化"问题。如中国的"民工潮",有人持赞成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民 工")确实是在向城市流动。在世界各地,这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我们讨论城乡发展时,我们主张 既不要消灭城市,更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追求城乡的共同发展。 (六)热情投入和虚心求教的观点 在研究农村社会学时,我们要有同情的观点。在我们用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的 生活时,不能采取轻蔑的态度。农民的生活、性格、思想都有他们一定的道理。由于农业的特性, 农民看待事物是最现实的,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顽固"和"保守"。所以,研究农村社会学首先要抱 着同情、理解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同情"和反应,即对方的信任,从而才可以收集到 更多、更真实的资料。毛泽东曾告诫进行农村调查的干部说:"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 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 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 知识。"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美国学者在中国的农村调查
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 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 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调查始于何时,未能考证,但它应早于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其中较著名的研究是,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公理会牧师A.11.明思溥在中国农村进行的调查,并在 1899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生恬 一个社会学的研究》一书。其内容,一为中国农村本身:二为中 国乡村家庭生活;三为中国农村的未来—基督教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这最后一部分内容暴露了牧 师们考察中国农村的政治目的, 进入20世纪10年代,美国在中国任职的社会学教授,组织中国大学生开展了多项农村调查。 1919一1920年,沪江大学美国教授葛学博指导社会学系学生,在广东潮州对有650户人家的凤凰村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一书1925年在美国出版。1922年,华洋赈救灾 总会请C.B.马伦、J.B.戴乐尔等教授,指导9所大学的61名学生,分工调查河北、山东、江 苏、浙江4省的240个村庄,包括1097户人家。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英文)一书.。 1921一1925年,金陵大学教授J.L.L凯(仅译巴克)组织的中国农场调查,规模较大,包括7省17县 的2866个农场,1930年出版了《中国农场经济》(英文)一书。其后卜凯又在中国组织了22个省16 786个农场的调查,1937年出版《中国的土地利用》(英文)专著。沪江大学的.S.白克令指导学生 开展农村调查,于1923年出版《沈家行实况》。这是外国学者第一本中文本调查报告。这些调查自 有其目的,但客观上将农村调查方法引进中国,在实践中使中国学生和学者得到了体验与锻炼。 (二)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者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 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以下两项。 (1)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1926年前后,由燕京大学社会学兼任讲师李景汉主持,对北水郊 区黑山扈村、挂甲屯村、马连洼村和陈村进行了家庭调查。李景汉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先后在 市郊四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对这四个村的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及支出作了系统的描述 与分析,并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这是我国社会学家实证研究农村的一部著作。 (②)京郊清河镇实验区。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教授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共同主持 创办了实验区,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社会调查,他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清河镇的历 史、环境、经济、人口、家庭、卫生、教育、民俗民仪、村镇组织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写了 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如杨开道、许仕廉、步济时、张鸿钧和余万等合著了一本书,英文版又译为 《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 (三)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一个外来的学科能否扎根本土,除了它是否适合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重要的是看它能否 在大学设立课程和开展学术研究。农村社会学的传入比社会学晚些,但一经为中国学者所认可,其 发展总体上是与社会学的发展同步,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未和30年代
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学,获得学位后回国 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 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调查始于何时,未能考证,但它应早于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其中较著名的研究是,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公理会牧师A.11.明思溥在中国农村进行的调查,并在 1899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生恬——一个社会学的研究》一书。其内容,一为中国农村本身;二为中 国乡村家庭生活;三为中国农村的未来——基督教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这最后一部分内容暴露了牧 师们考察中国农村的政治目的。 进入20世纪10年代,美国在中国任职的社会学教授,组织中国大学生开展了多项农村调查。 1919—1920年,沪江大学美国教授葛学博指导社会学系学生,在广东潮州对有650户人家的凤凰村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一书1925年在美国出版。1922年,华洋赈救灾 总会请C.B.马伦、J.B.戴乐尔等教授,指导9所大学的61名学生,分工调查河北、山东、江 苏、浙江4省的240个村庄,包括l 097户人家。1924年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英文)一书。 1921—1925年,金陵大学教授J.L.L凯(又译巴克)组织的中国农场调查,规模较大,包括7省17县 的2 866个农场,1930年出版了《中国农场经济》(英文)一书。其后卜凯又在中国组织了22个省16 786个农场的调查,1937年出版《中国的土地利用》(英文)专著。沪江大学的H.s.白克令指导学生 开展农村调查,于1923年出版《沈家行实况》。这是外国学者第一本中文本调查报告。这些调查自 有其目的,但客观上将农村调查方法引进中国,在实践中使中国学生和学者得到了体验与锻炼。 (二)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赴欧美留学攻读社会学的学者先后回国,有的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 农村社会调查,扎实地推动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以下两项。 (1)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1926年前后,由燕京大学社会学兼任讲师李景汉主持,对北水郊 区黑山扈村、挂甲屯村、马连洼村和东村进行了家庭调查。李景汉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先后在 市郊四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对这四个村的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及支出作了系统的描述 与分析,并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这是我国社会学家实证研究农村的一部著作。 (2)京郊清河镇实验区。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开道教授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共同主持 创办了实验区,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社会调查,他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清河镇的历 史、环境、经济、人口、家庭、卫生、教育、民俗民仪、村镇组织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写了 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如杨开道、许仕廉、步济时、张鸿钧和余万等合著了一本书,英文版又译为 《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 (三)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一个外来的学科能否扎根本土,除了它是否适合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重要的是看它能否 在大学设立课程和开展学术研究。农村社会学的传入比社会学晚些,但一经为中国学者所认可,其 发展总体上是与社会学的发展同步,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