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村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社会学研究 一、社会学什么要研究家庭 (一)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农村社会 (二)从家庭对社会的影响看,研究农村家庭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 (三)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个人成长 (四)从现实生活看,开展婚姻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农村婚姻家庭问题 二、家庭的社会学含义 (一)什么是家庭 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由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判断 家庭的第一标准。 2、以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血缘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二种主要关系,是判 断家庭的第二条标准。 3、家庭还可以是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合理延伸 (二)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1、社会是有亿万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同社会息息相关。 2、家庭是历史的范畴。 3、家庭是基本社会群体。 4、家庭是普遍的社会制度。 第二节 农村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一、家庭的结构 (一)什么是家庭结构 (二)农村家庭结构的类型
第四章 农村家庭 第一节 家庭的社会学研究 一、社会学什么要研究家庭 (一) 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农村社会 (二) 从家庭对社会的影响看,研究农村家庭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 (三) 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个人成长 (四) 从现实生活看,开展婚姻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农村婚姻家庭问题 二、家庭的社会学含义 (一) 什么是家庭 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由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判断 家庭的第一标准。 2、以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血缘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二种主要关系,是判 断家庭的第二条标准。 3、家庭还可以是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合理延伸。 (二) 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1、社会是有亿万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同社会息息相关。 2、家庭是历史的范畴。 3、家庭是基本社会群体。 4、家庭是普遍的社会制度。 第二节 农村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一、家庭的结构 (一) 什么是家庭结构 (二) 农村家庭结构的类型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 二、家庭关系 (一)夫妻关系 (二)亲子关系 (三)祖孙关系 (四)婆媳关系 三、家庭功能 (一)经济生活功能 1、生产功能 (1)生产的极大分散性。这是由农业生产对象是活的动植物有机体所决定的。这些活的有机体 不能像工业生产中的对象那样可以高度密集在一起投入生产过程,而必须依照生物本身固有的生长 规律,任其分散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照管、培育和控制。谷物和其他农作物,主要是依靠吸收阳 光、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物(包括人工投入的肥料等)而不断生长的,大量地栽培、种植,必须分布 在极广的地域。为了便于管理、培育和控制这些分布极广的生产对象,农业生产必须分散进行,而 不能集中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形式也必须是小型、灵活的,而不能是庞大、规整的。农村社 会家庭正适应了这种需要,故无论过去和现在,它们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特殊的生产经营功能。 (②)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的生产,要受许多人类无法完全控制的 因素的制约。变幻莫测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随时都会影响和改变原预想的生产过程。为了及 时、正确地反应这方面的变化和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情况,农业生产往往要求像母亲 照看小孩于那样随时有人进行照料。这样,生产者便必须随着劳动对象的分散而分散并经常吃住在 它们身旁,而不能像在工业生产中那样上班才和自己的劳动对象在一起,下班便可远离,能够适应 这种要求并长期地坚持下去的,也只有乡村社会的家庭。 (③)用工的不确定性。除饲养业外,农业生产都带有鲜明的季节性。在农忙季节,用工量极大 甚至需要人们不分昼夜干活,而在农闲季节则用工量极少、甚至有时完全不用工。另外,自然灾害 的侵袭或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用工不规则,造成了普遍地按企业方式组织生产的困难, 而可以不计工时、不分上下班和不分彼此的乡村社会家庭,则能超越这一困难满足灵活用工的需 要。 (④)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或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劳动成果主要是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不是 与劳动过程完全同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一切付出,都要视最终成果而定,如果过程中一切都 做得很有成效(如整地、施肥都很合乎要求且庄稼生长也很好),但最后却因意料不到的灾害而颗粒 无收,便会使已付出的劳动付诸东流。这种情况要求有一种不考虑过程中的劳动报酬而能齐心协 力、共同争取最终成果的群体或组织,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乡村社会的家庭则因其血缘的、情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 二、家庭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祖孙关系 (四) 婆媳关系 三、家庭功能 (一) 经济生活功能 1、生产功能 (1)生产的极大分散性。这是由农业生产对象是活的动植物有机体所决定的。这些活的有机体 不能像工业生产中的对象那样可以高度密集在一起投入生产过程,而必须依照生物本身固有的生长 规律,任其分散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照管、培育和控制。谷物和其他农作物,主要是依靠吸收阳 光、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物(包括人工投入的肥料等)而不断生长的,大量地栽培、种植,必须分布 在极广的地域。为了便于管理、培育和控制这些分布极广的生产对象,农业生产必须分散进行,而 不能集中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形式也必须是小型、灵活的,而不能是庞大、规整的。农村社 会家庭正适应了这种需要,故无论过去和现在,它们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特殊的生产经营功能。 (2) 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的生产,要受许多人类无法完全控制的 因素的制约。变幻莫测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随时都会影响和改变原预想的生产过程。为了及 时、正确地反应这方面的变化和掌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情况,农业生产往往要求像母亲 照看小孩于那样随时有人进行照料。这样,生产者便必须随着劳动对象的分散而分散并经常吃住在 它们身旁,而不能像在工业生产中那样上班才和自己的劳动对象在一起,下班便可远离,能够适应 这种要求并长期地坚持下去的,也只有乡村社会的家庭。 (3) 用工的不确定性。除饲养业外,农业生产都带有鲜明的季节性。在农忙季节,用工量极大 甚至需要人们不分昼夜干活,而在农闲季节则用工量极少、甚至有时完全不用工。另外,自然灾害 的侵袭或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用工不规则,造成了普遍地按企业方式组织生产的困难, 而可以不计工时、不分上下班和不分彼此的乡村社会家庭,则能超越这一困难满足灵活用工的需 要。 (4) 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或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劳动成果主要是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不是 与劳动过程完全同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一切付出,都要视最终成果而定,如果过程中一切都 做得很有成效(如整地、施肥都很合乎要求且庄稼生长也很好),但最后却因意料不到的灾害而颗粒 无收,便会使已付出的劳动付诸东流。这种情况要求有一种不考虑过程中的劳动报酬而能齐心协 力、共同争取最终成果的群体或组织,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乡村社会的家庭则因其血缘的、情
感的、伦理道德和共同利益方面的联系而产生的特点,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其他形式的群体和 组织,则无法在这方面与乡村社会的家庭相比。 (⑤)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行动、灵活的决策。大型的组织难以很好地办到这一点,而 小型的家庭经营则对此毫无困难,这也是乡村社会家庭得以继续保持和发挥其生产经营功能的重要 原因。它说明,我国过去关于农业生产及其组织形式的”一大二公“的观念,是十分脱离实际的,包 产到户后,我国乡村社会家庭在组织农业生产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归根到底,就在于它们都取得了 根据情况而采取主动、灵活决策的自主权。 农村社会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并不是独立于整个社会联系之外,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存在和 发挥的,而是在确定的社会联系之内和依赖于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能保持和发挥的。例如:现代资本 主义国家的家庭农场,就要依赖高度发达的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系统,此外,还要依靠政 府在财政和农业政策上的支持,依靠各农户的彼此帮助、支援与合作(包括建立合作组织)。离开了 这些条件,它们是很难生存的。 我们承认和主张发挥乡村社会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不能因此而把它与社会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 与支援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是完全统一的,社会和国家有力的支持与支援,是任何国家乡村社会 家庭充分发挥其生产经营功能的基本条件,如果除去了这个条件,无疑是对乡村家庭发挥这方面功 能的"抽底火”。这样,必然会给乡村社会家庭及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整个国家和社会,也会 由此而尝到灾难性的后果。 2、积累和组织消费的功能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乡村社会家庭,都是集生产与消费、消费与积累于一身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 位。积累功能是从这种特定的统一体中产生出来的,并且是其生产经营功能的延伸和必然的组成部 分。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乡村社会家庭的积累功能并不明显,明显的是表现在扩大再生产的形 式中,一般地讲,只要乡村社会家庭成了一个独立经营的经济单位,且外部条件是鼓励它们自我发 展的,绝大多数家庭便会产生一种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冲动,使各个家庭尽可能地将能节省下来的财 力和物力,投入扩大再生产,由此也就会形成乡村社会家庭的某种自我积累机制。这一机制发挥的 情况或程度如何,除了要受各年生产经营成效的决定外,还要受各家庭主持或决策人的思想观念与 外在环境(如国家的农业政策与市场需求及由此而决定的农产品价格状况)的制约。生产经营的成效 决定着有无余钱剩米和有多少余钱剩米投入未来的扩大再生产,家庭决策人的眼界制约着他们将余 钱剩米投向何方(消费或积累)与用多少数量(按何种比例)投向何方:而外在环境(特别是市场供需状 况)则决定着他们可不可能扩大再生产,能扩大到何种程度。我国乡村实行包产到户后,许多乡村家 庭在丰收和增加收入之后,不把增收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或者投入很少,而是把它大量地用于建 房、添制家庭用具、改善生活、甚至大办婚丧事项,既和这些家庭的主持人满足于小富的小生产者 意识有关,又和国家未能从外部创造能吸引广大乡村家庭积极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环境有关,例如国 家未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各种矛盾,并常常不按市场规则去收购农 民的农副产品,在收购这些农副产品时把收购价格压得很低,而又让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升得很
感的、伦理道德和共同利益方面的联系而产生的特点,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其他形式的群体和 组织,则无法在这方面与乡村社会的家庭相比。 (5) 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行动、灵活的决策。大型的组织难以很好地办到这一点,而 小型的家庭经营则对此毫无困难,这也是乡村社会家庭得以继续保持和发挥其生产经营功能的重要 原因。它说明,我国过去关于农业生产及其组织形式的"一大二公"的观念,是十分脱离实际的,包 产到户后,我国乡村社会家庭在组织农业生产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归根到底,就在于它们都取得了 根据情况而采取主动、灵活决策的自主权。 农村社会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并不是独立于整个社会联系之外,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存在和 发挥的,而是在确定的社会联系之内和依赖于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能保持和发挥的。例如:现代资本 主义国家的家庭农场,就要依赖高度发达的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系统,此外,还要依靠政 府在财政和农业政策上的支持,依靠各农户的彼此帮助、支援与合作(包括建立合作组织)。离开了 这些条件,它们是很难生存的。 我们承认和主张发挥乡村社会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不能因此而把它与社会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 与支援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是完全统一的,社会和国家有力的支持与支援,是任何国家乡村社会 家庭充分发挥其生产经营功能的基本条件,如果除去了这个条件,无疑是对乡村家庭发挥这方面功 能的"抽底火"。这样,必然会给乡村社会家庭及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整个国家和社会,也会 由此而尝到灾难性的后果。 2、积累和组织消费的功能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乡村社会家庭,都是集生产与消费、消费与积累于一身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 位。积累功能是从这种特定的统一体中产生出来的,并且是其生产经营功能的延伸和必然的组成部 分。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乡村社会家庭的积累功能并不明显,明显的是表现在扩大再生产的形 式中,一般地讲,只要乡村社会家庭成了一个独立经营的经济单位,且外部条件是鼓励它们自我发 展的,绝大多数家庭便会产生一种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冲动,使各个家庭尽可能地将能节省下来的财 力和物力,投入扩大再生产,由此也就会形成乡村社会家庭的某种自我积累机制。这一机制发挥的 情况或程度如何,除了要受各年生产经营成效的决定外,还要受各家庭主持或决策人的思想观念与 外在环境(如国家的农业政策与市场需求及由此而决定的农产品价格状况)的制约。生产经营的成效 决定着有无余钱剩米和有多少余钱剩米投入未来的扩大再生产,家庭决策人的眼界制约着他们将余 钱剩米投向何方(消费或积累)与用多少数量(按何种比例)投向何方;而外在环境(特别是市场供需状 况)则决定着他们可不可能扩大再生产,能扩大到何种程度。我国乡村实行包产到户后,许多乡村家 庭在丰收和增加收入之后,不把增收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或者投入很少,而是把它大量地用于建 房、添制家庭用具、改善生活、甚至大办婚丧事项,既和这些家庭的主持人满足于小富的小生产者 意识有关,又和国家未能从外部创造能吸引广大乡村家庭积极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环境有关,例如国 家未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各种矛盾,并常常不按市场规则去收购农 民的农副产品,在收购这些农副产品时把收购价格压得很低,而又让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升得很
高,从而使农民扩大再生产无利可图。这就告诉我们,乡村社会家庭的积累功能,虽因其成为独立 的经济单位而为其自身所固有,但其作用,既可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也可能受到抑制。 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已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 一。乡村社会家庭组织消费的功能,与城市社会家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是由于许多 生活消费品可以通过家庭生产自我满足,因而在安排生活上往往便与家庭的生产劳动安排直接地结 合在一起,即使是像前苏联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的家庭,情况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家庭都拥有直接 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宅旁园地“和自养的禽畜等,其次是当一个乡村社会家庭受自己内部扩张冲动的 驱使和外在环境的刺激,正倾其全力去扩大再生产时,它便会想方设法减少生话方面的开支、扩大 积累,即使那些原来是为了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也会省吃俭用,把它们变换成钱 和生产的物资,投入扩大再生产(包括购置土地等永久性生产资料)。这样,组织家庭的消费功能便 会服从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或者完全相反,有关乡村社会家庭组织消 费的功能,便会突出起来并可能压抑其积累的功能。 (二)精神生活功能 (三)教育功能 (四)生育功能 (五)抚养、赡养功能 (六)稳定社会功能
高,从而使农民扩大再生产无利可图。这就告诉我们,乡村社会家庭的积累功能,虽因其成为独立 的经济单位而为其自身所固有,但其作用,既可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也可能受到抑制。 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已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 一。乡村社会家庭组织消费的功能,与城市社会家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是由于许多 生活消费品可以通过家庭生产自我满足,因而在安排生活上往往便与家庭的生产劳动安排直接地结 合在一起,即使是像前苏联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的家庭,情况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家庭都拥有直接 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宅旁园地"和自养的禽畜等,其次是当一个乡村社会家庭受自己内部扩张冲动的 驱使和外在环境的刺激,正倾其全力去扩大再生产时,它便会想方设法减少生话方面的开支、扩大 积累,即使那些原来是为了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也会省吃俭用,把它们变换成钱 和生产的物资,投入扩大再生产(包括购置土地等永久性生产资料)。这样,组织家庭的消费功能便 会服从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或者完全相反,有关乡村社会家庭组织消 费的功能,便会突出起来并可能压抑其积累的功能。 (二) 精神生活功能 (三) 教育功能 (四) 生育功能 (五) 抚养、赡养功能 (六) 稳定社会功能
第三节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特点 (一)、以家庭利益为主的婚姻动机 (二)、父权单系的家庭制度 (三)、夫妻之间的感情满足压到最低线 (四)、复式家庭结构 (五)、家庭管理中的家长制 (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二、中国农村家庭的演变 (一)、家庭的基础一一婚烟发生了变化 (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五)、家庭轴心的转移 三、中国农村的家族和家族关系 (一)中国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家族社会的延续 1、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与组织结构 宗族的人口规模比家庭要大得多,因此,它内部的秩序仅靠血缘情感来维持就显得不够了。既然 发展成组织,就需要按照群体发展规律,形成严密的等级秩序和组织结构。 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是由一种叫做“辈”、“行”的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来维持的。所谓“辈”,即辈 份,它是宗族内部血缘等级的标志,一般以某某字来表示。例如吴氏宗族的辈份有”国士之宏凤兆大 业克佑后昌恒怀祖德贤才焕启运庆文明散宗敦本世泽维新“22宁辈。 “国“字辈高于“士“字辈一 辈,高于“之“字辈两辈。辈份规定一个人在宗族内部的杜会地位,在与族人相处时,可以受到的权 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按照“礼“教的要求,晚辈应该尊敬长辈,说话办事,一切唯长辈的马首是 瞻。尤其是在一些严肃的社交场合,上下辈之间的界线是很清楚的,用农民的话来说,便是“”上 人“,“下人”。当”上人“的,要象一个”上人”,当“下人“的,也要懂得做”下人“的规矩。值得注意的 是,辈份标明的是血缘差别,而与年龄无关。年龄小,但如果他辈份高,他也是长辈,年龄虽老, 但如果他辈份低,他也是晚辈。长辈称呼晚辈叫侄、孙,晚辈称长辈叫叔,爷(南方叫爹)、太爷(老 爹),不管他们年龄大小如何。所谓“行”,即排行,同辈之间的尊卑秩序,年龄大的,称兄,年龄小 的称弟,兄弟姐妹在英文小区别不大,但在汉语中区别明显。年长的兄可以支配年幼的弟,如果父 母去世的长兄,长嫂就是弟妹的“爷、娘”,既要抚养他们,又要管教他们。有了辈行的规定,宗族 内部的人际关系秩序就基本上确定了
第三节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特点 (一)、以家庭利益为主的婚姻动机 (二)、父权单系的家庭制度 (三)、夫妻之间的感情满足压到最低线 (四)、复式家庭结构 (五)、家庭管理中的家长制 (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二、中国农村家庭的演变 (一)、家庭的基础——婚姻发生了变化 (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五)、家庭轴心的转移 三、中国农村的家族和家族关系 (一) 中国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家族社会的延续 1、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与组织结构 宗族的人口规模比家庭要大得多,因此,它内部的秩序仅靠血缘情感来维持就显得不够了。既然 发展成组织,就需要按照群体发展规律,形成严密的等级秩序和组织结构。 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是由一种叫做"辈"、"行"的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来维持的。所谓"辈",即辈 份,它是宗族内部血缘等级的标志,一般以某某字来表示。例如吴氏宗族的辈份有"国士之宏凤兆大 业克佑后昌恒怀祖德贤才焕启运庆文明敬宗敦本世泽维新"22宁辈。 "国"字辈高于"士"字辈一 辈,高于"之"宇辈两辈。辈份规定一个人在宗族内部的杜会地位,在与族人相处时,可以受到的权 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按照"礼"教的要求,晚辈应该尊敬长辈,说话办事,一切唯长辈的马首是 瞻。尤其是在一些严肃的社交场合,上下辈之间的界线是很清楚的,用农民的话来说,便是"上 人","下人"。当"上人"的,要象一个"上人",当"下人"的,也要懂得做"下人"的规矩。值得注意的 是,辈份标明的是血缘差别,而与年龄无关。年龄小,但如果他辈份高,他也是长辈,年龄虽老, 但如果他辈份低,他也是晚辈。长辈称呼晚辈叫侄、孙,晚辈称长辈叫叔,爷(南方叫爹)、太爷(老 爹),不管他们年龄大小如何。所谓"行",即排行,同辈之间的尊卑秩序,年龄大的,称兄,年龄小 的称弟,兄弟姐妹在英文小区别不大,但在汉语中区别明显。年长的兄可以支配年幼的弟,如果父 母去世的长兄,长嫂就是弟妹的"爷、娘",既要抚养他们,又要管教他们。有了辈行的规定,宗族 内部的人际关系秩序就基本上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