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 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在 《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 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 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 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 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 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 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 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 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 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 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 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 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 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 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 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 2010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6 页,第Ⅱ 卷第 7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在 《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 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 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 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 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 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 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 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 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 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 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 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 “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 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 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 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
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 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 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 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 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 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2010年3月3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本心流于不善的现实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 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 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 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 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 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 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2010 年 3 月 3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D.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本心流于不善的现实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C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 择在外的路向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 的价值。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 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 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 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 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 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 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萄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 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 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 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 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 特立之士也
B.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C.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 “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 择在外的路向。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 的价值。 二、(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 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 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 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 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 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 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 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 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 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 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 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 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 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 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 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 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盜”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 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C.不牵世俗趋舍 牵:被牵连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 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 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 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 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 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 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 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C.不牵世俗趋舍 牵:被牵连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 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 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 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 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 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 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宋】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寒, 云绕前岗水绕村, 雪堆遍满四山中 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 天寒日暮吹香去 树梅前一放翁 尽是冰霜不是春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_《见梅》中的喻体 是(2分) 9、这两诗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 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 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 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7.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8~9 题。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宋】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寒, 云绕前岗水绕村, 雪堆遍满四山中。 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 天寒日暮吹香去, 一树梅前一放翁。 尽是冰霜不是春。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的喻体 是 (2 分) 9、这两诗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试作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