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 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 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 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 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 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 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 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 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 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 “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 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 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 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 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 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 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 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 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
- 1 - 安徽省马鞍山市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 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 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 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 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 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 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 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 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 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 “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 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 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 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 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 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 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 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 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
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 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 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的关系就是文化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C.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D.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明文化哲学生成的原因,是论述的前提。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化哲学的内容、兴起和本质,回答“文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从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人要反思文化的根源,是前文的递进。 D.文章对文化哲学的阐发是按“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一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然”世界是被科学关注的“事实”世界,其不同于“未然”“应然”世界 B.为减少文化实践中的盲目性,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反思与批判 C.文化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存在的方式,但它的否定性大于肯定性,导致人要超越 D.文化创造与哲学发展相辅相成,哲学助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让哲学具有现实性 【答案】1.C2.D3.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笼 陈忠实 县纪委书记焦发祥一早走进县委大门,瞧见传达室旁边围着一堆人,他瞥了一眼,从人 头攒动的缝隙中,瞅见了一只灯笼,也凑上前去
- 2 - 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 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 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 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的关系就是文化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C. 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D. 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明文化哲学生成的原因,是论述的前提。 B. 第二段侧重阐述文化哲学的内容、兴起和本质,回答“文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C.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从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人要反思文化的根源,是前文的递进。 D. 文章对文化哲学的阐发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然”世界是被科学关注的“事实”世界,其不同于“未然”“应然”世界。 B. 为减少文化实践中的盲目性,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反思与批判。 C. 文化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存在的方式,但它的否定性大于肯定性,导致人要超越。 D. 【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头攒动的缝隙中,瞅见了一只灯笼,也凑上前去。 文化创造与哲学发展相辅相成,哲学助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让哲学具有现实性 县纪委书记焦发祥一早走进县委大门,瞧见传达室旁边围着一堆 1. C 2. D 3. C 3 小题,15 陈忠实 灯笼 分) 人,他瞥了一眼,从人
大伙儿围观的确是一只灯笼。外边糊着一层红纸,里面点燃着一支小蜡烛。 挑着这只灯笼的是一位乡下老农民。一张脸没有生气,只有几根微微颤抖着的胡子,表 明他心里憋着气 “喂!你在这儿干什么?”焦发祥问 那双似睁似闭的眼睛闻声看过来,似乎在掂量问话人的身份。“寻找真理!”他的干瘪 的嘴唇动了一下。围观的干部们笑起来 “你说具体点?”焦发祥提醒他。 他的眼睛忽地一翻,露出一缕难受不堪的神光,盯住焦发祥,反问:“我给你说了,你 给管? “问你就是想管。”焦发祥肯定说 “啊呀!我可找到包青天了一—”打灯笼的农民嘴里叨叨着。 我跟村支书刘治泰家原住一个院子。这是土改时分的,两家挤一院。这二年,我申请庄 基地,没批;刘支书却自己划了庄基地建了新房,搬走了,按规定老庄基地归我。没料到, 他搬了家,不提老房子的事了。我找他,他先说忙,后来,干脆说要在老屋里拴牛。 我急慌了!我的三个娃子连一个媳妇也没娶,净等房子喀!没办法,我就说买下来,支 书要价的口开得多大!大得怕怕!我的天,这老房子椽也朽了,瓦也朽了,雨天漏得像草筛。 这不明摆着坑人吗?我找乡政府,不下八回,总说忙,抽不出时间解决这号鸡毛蒜皮的事 我实在想不下好办法,就打上灯笼来了 “杨书记吗?喂!你们乡的清水湾,有个叫田成山的农民,居然挑着灯笼闹到县上来了。” 焦发祥平静地说。 我一定处理好!”杨书记在电话里连连自责 第三天早晨,焦发祥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急促地响着。 电话是市纪委打来的,说是本县清水湾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挑着灯笼到市委大门口 名为“寻找真理”,实际是喊冤 焦发祥真有点火了,直接拨通了乡上的电话。 “焦书记,我昨天已经处理了,”焦发祥耐着性子听着,“昨天,我严肃批评了田成山 打着灯笼大闹县委,影响了县委机关的正常工作…经调查,田成山没参加派性组织,但他 老婆是个厉害手,这件事背后有没有背景,尚待进一步了解……” “好了好了,你真是动了脑筋了!”焦发祥真是哭笑不得。放下话机,对司机传话:“走 趟清水湾
- 3 - 大伙儿围观的确是一只灯笼。外边糊着一层红纸,里面点燃着一支小蜡烛。 挑着这只灯笼的是一位乡下老农民。一张脸没有生气,只有几根微微颤抖着的胡子,表 明他心里憋着气。 “喂!你在这儿干什么?”焦发祥问。 那双似睁似闭的眼睛闻声看过来,似乎在掂量问话人的身份。“寻找真理!”他的干瘪 的嘴唇动了一下。围观的干部们笑起来。 “你说具体点?”焦发祥提醒他。 他的眼睛忽地一翻,露出一缕难受不堪的神光,盯住焦发祥,反问:“我给你说了,你 给管?” “问你就是想管。”焦发祥肯定说。 “啊呀!我可找到包青天了——”打灯笼的农民嘴里叨叨着。 我跟村支书刘治泰家原住一个院子。这是土改时分的,两家挤一院。这二年,我申请庄 基地,没批;刘支书却自己划了庄基地建了新房,搬走了,按规定老庄基地归我。没料到, 他搬了家,不提老房子的事了。我找他,他先说忙,后来,干脆说要在老屋里拴牛。 我急慌了!我的三个娃子连一个媳妇也没娶,净等房子喀!没办法,我就说买下来,支 书要价的口开得多大!大得怕怕!我的天,这老房子椽也朽了,瓦也朽了,雨天漏得像草筛。 这不明摆着坑人吗?我找乡政府,不下八回,总说忙,抽不出时间解决这号鸡毛蒜皮的事。 我实在想不下好办法,就打上灯笼来了…… “杨书记吗?喂!你们乡的清水湾,有个叫田成山的农民,居然挑着灯笼闹到县上来了。” 焦发祥平静地说。 “我一定处理好!”杨书记在电话里连连自责。 第三天早晨,焦发祥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急促地响着。 电话是市纪委打来的,说是本县清水湾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挑着灯笼到市委大门口 名为“寻找真理”,实际是喊冤。 焦发祥真有点火了,直接拨通了乡上的电话。 “焦书记,我昨天已经处理了,”焦发祥耐着性子听着,“昨天,我严肃批评了田成山 打着灯笼大闹县委,影响了县委机关的正常工作……经调查,田成山没参加派性组织,但他 老婆是个厉害手,这件事背后有没有背景,尚待进一步了解……” “好了好了,你真是动了脑筋了!”焦发祥真是哭笑不得。放下话机,对司机传话:“走 一趟清水湾
清水湾三面被坡丘包围,一面出水路,坡地上多柿树,杏树和桃树。村前有一弯簸箕似 的平川,种麦又种稻。这个小小的村庄是本县山区一个独厚于天的角落。七八十户村民,村 长从东到西吆喝了一遍,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村子中间的会场上来了。 焦发样让村支书刘治泰把县政府关于给村民划拨庄基地的文件宣读一下。刘治泰大声宣 读完文件,一只手挂在桌子上,一只手插在腰间,向全体村民讲话:“我先作检讨……”焦 发祥不由地瞧瞧这位刘支书,真是聪明剔透! “听说你想把朽房子卖给田成山?”焦发祥问。刘治泰面不改色,满口应承。 焦发祥站起来,说:“治泰同志,据说这房子原是地主家的,你要是把这号都快倒塌的 房子卖给成山,我说一句不大中听的话,你的心就太黑了一一”焦发祥停顿一下,侧过头瞅 瞅,刘治泰的脸红了,红得像个猪肝 焦发祥说到这儿,动情地说:“乡亲们,我没来过这儿,想不到咱们县竟然有这样一块 好风水的地方。刘治泰同志呀!你甭把这样好山好水好百姓的清水湾,给搅和成一个混水 湾……”他的嗓门被清水湾村民的呼喊和掌声淹没了 吉普车驶出清水湾,在土石公路上疾驰。秋天的田野,秋庄稼收获净尽了,冬小麦泛起 抹新绿。夕阳如金。 焦发祥和杨书记并排坐在后座上。“谈谈你对田成山的处理问题吧!”焦发祥盯着杨书 杨书记自责说,“我只是考虑田成山影响县委的工作……” “出一点问题,先在田成山身上查根子,找背景,这是一种什么习惯呢?”焦发祥盯着 杨书记,“实在说,刘治泰这样的作风问题并不难纠正,难就难在我们的这个可怕的习惯! 你想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习惯呢?”杨书记红着脸,渗出汗水来了 两人告别时,焦发祥手里挑着一只灯笼,笑着说:“把这只灯笼送给你做个纪念。关于 那个‘习惯’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只灯笼里。”杨书记红着脸,接过了那只小灯笼。 (有删减)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灯笼”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围绕田成山打灯笼“找真理”展开,同时标题有象征 意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正常的干群关系 B.小说写了一个农民田成山不满庄基地划拨的政策,与村支书发生纠纷后,又得不到乡政府 的妥善解决,于是一步步向上级反映的故事 C.小说的人称运用灵活多变,总体采用以焦发祥为视角的第三人称,为了突出事件的真实性
- 4 - 清水湾三面被坡丘包围,一面出水路,坡地上多柿树,杏树和桃树。村前有一弯簸箕似 的平川,种麦又种稻。这个小小的村庄是本县山区一个独厚于天的角落。七八十户村民,村 长从东到西吆喝了一遍,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村子中间的会场上来了。 焦发样让村支书刘治泰把县政府关于给村民划拨庄基地的文件宣读一下。刘治泰大声宣 读完文件,一只手挂在桌子上,一只手插在腰间,向全体村民讲话:“我先作检讨……”焦 发祥不由地瞧瞧这位刘支书,真是聪明剔透! “听说你想把朽房子卖给田成山?”焦发祥问。刘治泰面不改色,满口应承。 焦发祥站起来,说:“治泰同志,据说这房子原是地主家的,你要是把这号都快倒塌的 房子卖给成山,我说一句不大中听的话,你的心就太黑了——”焦发祥停顿一下,侧过头瞅 瞅,刘治泰的脸红了,红得像个猪肝。 焦发祥说到这儿,动情地说:“乡亲们,我没来过这儿,想不到咱们县竟然有这样一块 好风水的地方。刘治泰同志呀!你甭把这样好山好水好百姓的清水湾,给搅和成一个混水 湾……”他的嗓门被清水湾村民的呼喊和掌声淹没了。 吉普车驶出清水湾,在土石公路上疾驰。秋天的田野,秋庄稼收获净尽了,冬小麦泛起 一抹新绿。夕阳如金。 焦发祥和杨书记并排坐在后座上。“谈谈你对田成山的处理问题吧!”焦发祥盯着杨书 记。 杨书记自责说,“我只是考虑田成山影响县委的工作……” “出一点问题,先在田成山身上查根子,找背景,这是一种什么习惯呢?”焦发祥盯着 杨书记,“实在说,刘治泰这样的作风问题并不难纠正,难就难在我们的这个可怕的习惯! 你想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习惯呢?”杨书记红着脸,渗出汗水来了。 两人告别时,焦发祥手里挑着一只灯笼,笑着说:“把这只灯笼送给你做个纪念。关于 那个‘习惯’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只灯笼里。”杨书记红着脸,接过了那只小灯笼。 (有删减)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灯笼”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围绕田成山打灯笼“找真理”展开,同时标题有象征 意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正常的干群关系。 B. 小说写了一个农民田成山不满庄基地划拨的政策,与村支书发生纠纷后,又得不到乡政府 的妥善解决,于是一步步向上级反映的故事。 C. 小说的人称运用灵活多变,总体采用以焦发祥为视角的第三人称,为了突出事件的真实性
插叙田成山与村支书纠纷时又用第一人称 D.小说中焦发祥书记处理完问题返回时,写到祥和宁静的乡野风光,目的是烘托焦发祥此时 的畅快心情,也烘托出焦发祥为官的良好形象。 5.小说中村支书刘治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文末焦发祥提到的“习惯”有何内涵?请简要概括。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这种“习惯”的 具体表现。 【答案】4.B5.①对百姓,仗势欺人,故意刁难。不给田成山划庄基地,面对田成山的 着急,又不拆老房,故意拖延,甚至想卖一笔钱。②对领导,察言观色,为人圆滑。抢在焦 发祥书记批评他之前作检讨。 6.这是一种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为官陋习。表现:①先己后人,甚至仗势欺人的为官陋习, 如刘治泰先为自己划庄基地,而对同院的田成山却故意刁难。②无视百姓要求的为官陋习, 乡政府对田成山反映的问题以忙为借口而采取不理睬的态度。③唯上不管下的为官陋习,如 杨书记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影响上级,而不是为百姓解决为题。④不实地考察,不实事求 是的处理问题陋习,杨书记处理问题只在田成山身上找原因,而不考虑刘治泰的问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 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 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 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 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 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 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 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 5 - 插叙田成山与村支书纠纷时又用第一人称。 D. 小说中焦发祥书记处理完问题返回时,写到祥和宁静的乡野风光,目的是烘托焦发祥此时 的畅快心情,也烘托出焦发祥为官的良好形象。 5. 小说中村支书刘治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 文末焦发祥提到的“习惯”有何内涵?请简要概括。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这种“习惯”的 具体表现。 【答案】4. B 5. ①对百姓,仗势欺人,故意刁难。不给田成山划庄基地,面对田成山的 着急,又不拆老房,故意拖延,甚至想卖一笔钱。②对领导,察言观色,为人圆滑。抢在焦 发祥书记批评他之前作检讨。 6. 这是一种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为官陋习。表现:①先己后人,甚至仗势欺人的为官陋习, 如刘治泰先为自己划庄基地,而对同院的田成山却故意刁难。②无视百姓要求的为官陋习, 乡政府对田成山反映的问题以忙为借口而采取不理睬的态度。③唯上不管下的为官陋习,如 杨书记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影响上级,而不是为百姓解决为题。④不实地考察,不实事求 是的处理问题陋习,杨书记处理问题只在田成山身上找原因,而不考虑刘治泰的问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 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 心联合问卷网,对 2022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 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 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 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 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 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 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