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 基础知识。(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唾弃沉睡千锤百炼捶胸顿足 B.憔悴粉碎猝不及防出类拔萃 C.啜泣拾掇缀玉连珠苦学不辍 D.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2分) A.轻飏耸恿战战兢兢 唉声叹气 B.伶俐酒馔安然无恙 今兹捧 诀 C.促狭潦水垂头丧气 碎琼乱玉 D.亲眷央浼诚皇诚恐登高作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8月15日,在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别的比赛中,中国选手佟文不孚众望, 在比赛进行到最后14秒时,以一个一本战胜日本选手壕田真希,夺得奥运金牌。 B.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投机者是这场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但是现在却要纳税人 为他们的过错埋单,这是不公正的。 C.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舱外的摄像机拍摄到了太空日落的美丽景象 金色的太阳给地球和神舟七号镶上了金边,景色美轮美奂,分外壮观。 D.《水浒传》英译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英译为《猴》,《红 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这种译法简直不可理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 B.由于建设规模大,建设经验缺乏,目前不少在建公租房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 成本控制难、后期维护不便等问题。 C.全国有90%以上的人观看春晚,可见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每 年春晚的质量也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D.“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 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分)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收 获 如果你勤读书、读 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安徽省马鞍山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 10 月月考语文 一、基础知识。(1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 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 A. 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 憔悴 粉碎 猝 不及防 出类拔萃 C. 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D. 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2 分) A.轻飏 耸恿 战战兢兢 唉声叹气 B.伶俐 酒馔 安然无恙 今兹捧 诀 C.促狭 潦水 垂头丧气 碎琼乱玉 D.亲眷 央浼 诚皇诚恐 登高作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2 分) A.8 月 15 日,在女子柔道 78 公斤以上级别的比赛中,中国选手佟文不孚众望, 在比赛进行到最后 14 秒时,以一个一本战胜日本选手壕田真希,夺得奥运金牌。 B.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投机者是这场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但是现在却要纳税人 为他们的过错埋单,这是不 公正的。 C.2008 年 9 月 27 日,神舟七号舱外的摄像机拍摄到了太空日落的美丽景象, 金色的太阳给地球和神舟七号镶上了金边,景色美轮美奂,分外壮观。 D.《水浒传》英译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英译为《猴》,《红 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这种译法简直不可理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 分) A.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 B.由于建设规模大,建设经验缺乏,目前不少在建公租房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 成本控制难、后期维护不便等问题。 C.全国有 90%以上的人观看春晚,可见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每 年春晚的质量也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D.“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 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 分)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收 获。 。 , , , 。 ,如果你勤读书、读 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 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 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 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 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课文默写(8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3) ,烟光凝而暮山紫。 (4)渔舟唱晚, ;雁阵惊 寒 (5)关山难越, ,尽是他乡之 客 三、阅读理解(32分) (一)诗词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8分,每题4分)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髙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 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7.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4分) 8.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 (二)文言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 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 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⑤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 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二、课文默写(8 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每空 1 分) (1) ,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_____ ____; 穷且益坚, 。 (3) ,烟光凝而暮山紫。 (4)渔舟唱晚, ;雁阵惊 寒, 。 (5)关山难越, ? ,尽是他乡之 客。 三、阅读理解(32 分) (一)诗词鉴赏(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7—8 题。(8 分,每题 4 分)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 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7.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4 分) 8.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 分) (二)文 言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 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 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9.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三径就荒 就:近于 C.悟已往之不谏 谏:进谏 D.策扶老以流憩 流:周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相同一项是( )(2分)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家叔以余贫苦 B.①归去来兮 ②复驾言兮焉求 C.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或植杖而耘耔 D.①知来者之可追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2,3两节都是描写“今是昨非”的,包括对景物和心理的描写,而且 行文注意到对仗、骈偶,从而保持了赋的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是说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 这里“松菊”既表明诗人的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中的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 物中自然流露出来,喻示着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D.本文采用楚辞的体式,叙写了田园生活的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抒写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中的心情。 12.翻译。(6分) 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3分)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3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2分) 悬崖上的杀手 [英]毛姆 “出什么事了,爸爸?”男孩被声音弄醒了,问道。他跑出屋去,看见他 爸爸手握步枪正站在台阶上 孩子,是 dingo,一定是它一直在杀我们的羊。” 夜晚的寂静被 dingo——一种澳大利亚野狗又长又尖的嚎叫声①(划、惊、刺) 破了。嚎叫声是从离屋子大约四分之一英里远的悬崖上传来的。 孩子的父亲举起步枪,朝悬崖的方向开了几枪。“这应该把它吓跑了。”他说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9.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三径就荒 就:近于。 C.悟已往之不谏 谏:进谏 D.策扶老以流憩 流:周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相同一项是 ( )(2 分)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家叔以余贫苦 B.①归去来兮 ② 复驾言兮焉求 C.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 或植杖而耘耔 D.①知来者之可追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文中的 2,3 两节都是描写“今是昨非”的,包括对景物和心理的描写,而且 行文注意到对仗、骈偶,从而保持了赋的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是说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 这里“松菊”既表明诗人的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中的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 物中自然流露出来,喻示着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D.本文采用楚辞的体式,叙写了田园生活的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抒写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中的心情。 12.翻译。(6 分) 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3 分)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3 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6 题。(12 分) 悬崖上的杀手 [英]毛姆 “出什么事了,爸爸?”男孩被声音弄醒了,问道。他跑出屋去,看见他 爸爸手握步枪正站在台阶上。 “孩子,是 dingo,一定是它一直在杀我们的羊。” 夜晚的寂静被 dingo——一种澳大利亚野狗又长又尖的嚎叫声 ① (划、惊、刺) 破了。嚎叫声是从离屋子大约四分之一英里远的悬崖上传来的。 孩子的父亲举起步枪,朝悬崖的方向开了几枪。“这应该把它吓跑了。”他说
第二天早晨,孩子骑马出去,沿着旧石崖慢慢骑着,寻找着野狗的足迹。突然, 他发现了它一一它正平躺在从峭壁上伸长出去的一棵树的分枝上。它一定是在 夜晚的追逐中从悬崖上摔下来的。当它摔下来时一定掉在分枝上,树下是60英 尺深的悬崖。这只野狗被逮住了,男孩跑回去告诉他的父亲 “爸爸,你打算开枪打死它吗?”当他们返回悬崖时男孩问道。 “我想如此,它在那儿只会饿死。”他举起步枪瞄准,男孩等待着射击声 但枪没有响起来,他爸爸已把枪放下了。 “你打算打死它吗?”男孩问道 “现在不,儿子。 “你打算放了它吗?” “儿子,如果我可以帮助它的话,我不会放的。” “那你干吗不开枪打死它?” “只是似乎不公平。” 第二天,他们骑马外出,野狗还在那儿。它似乎在测算树和悬崖顶的距离一一也 许它会跳上去。男孩的爸爸仍没有开枪。 到了第三天,野狗开始看上去又瘦又弱。男孩的爸爸几乎伤感地慢慢举起步枪, 他射击了。男孩首先看看地面,期待着看到野狗的尸体。当他发现地上什么也没 有后,他抬头朝树上望去 野狗还在那儿。他爸爸以前从未在这么容易的射击中失手过。受到惊吓的野狗② (收、抽、挪)回了它的两条腿。 “爸爸,它要跳了,快,开枪!” 突然,野狗一跃而起。男孩看着,等着它摔到崖下。相反,他看到它停在悬崖壁 上,并在滑动的岩石上疯狂地挣扎着,它的后腿在往上③(蹬、踢、抓)。 “爸爸,快,”男孩催促道,“否则它要跑了。” 他爸爸并没有动。 野狗虚弱地爬上了悬崖顶。他爸爸仍没有举起枪。野狗沿着悬崖边跑远了一一慢 慢地跑出了视线。 “你放了它。”男孩叫道 “是的,我放了它。”爸爸回答道 “为什么?” 我想我心肠变软了。” “但让一只野狗跑了!在它吃了所有的羊之后!” 他爸爸望着在微风中摇动的空荡荡的树感慨道:“儿子,有些事人们似乎就是不 能那么做。 选自《读者文摘》1993 年第5期,略有改动 13.请找出文中爸爸的话语中最能体现其思想特色的两个句子。(2分) 14.请为文中画线的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 15.结合所在段落和全文内容,赏析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3分)
第二天早晨,孩子骑马出去,沿着旧石崖慢慢骑着,寻找着野狗的足迹。突然, 他 发现了它—— 它正平躺在从峭壁上伸长出去的一棵树的分枝上。它一定是在 夜晚的追逐中从悬崖上摔下来的。当它摔下来时一定掉在分枝上,树下是 60 英 尺深的悬崖。这只野狗被逮住了,男孩跑回去告诉他的父亲。 “爸爸,你打算开枪打死它吗?”当他们返回悬崖时男孩问道。 “我想如此,它在那儿只会饿死。”他举起步枪瞄准,男孩等待着射击声 ——但枪没有响起来,他爸爸已 把枪放下了。 “你打算打死它吗?”男孩问道。 “现在不,儿子。” “你打算放了它吗?” “儿子,如果我可以帮助它的话,我不会放的。” “那你干吗不开枪打死它?” “只是似乎不公平。” 第二天,他们骑马外出,野狗还在那儿。它似乎在测算树和悬崖顶的距离——也 许它会跳上去。男孩的爸爸仍没有开枪。 到了第三天,野狗开始看上去又瘦又弱。男孩的爸爸几乎伤感地慢慢举起步枪, 他射击了。男孩首先看看地面,期待着看到野狗的尸体。当他发现地上什么也没 有后,他抬头朝树上望去。 野狗还在那儿。他爸爸以前从未在这么容易的射击中失手过。受到惊吓的野狗 ② (收、抽、挪)回了它的两条腿。 “爸爸,它要跳了,快,开枪!” 突然,野狗一跃而起。男孩看着,等着它摔到崖下。相反,他看到它停在悬崖壁 上,并在滑动的岩石上疯狂地挣扎着,它的后腿在往上 ③ (蹬、踢、抓)。 “爸爸,快,”男孩催促道,“否则它要跑了。” 他爸爸并没有动。 野狗虚弱地爬上了悬崖顶。他爸爸仍没有举起枪。野狗沿着悬崖边跑远了——慢 慢地跑出了视线。 “你放了它。”男孩叫道。 “是的,我放了它。”爸爸回答道。 “为什么?” “我想我心肠变软了。” “但让一只野狗跑了!在它吃了所有的羊之后!” 他爸爸望着在微风中摇动的空荡荡的树感慨道:“儿子,有些事人们似乎就是不 能那么做。” ——选自《读者文摘》1993 年第 5 期,略有改动。 13.请找出文中爸爸的话语中最能体现其思想特色的两个句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4.请为文中画线的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 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15.结合所在段落和全文内容,赏析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3 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在探讨人如何处理与动物的关系,也有人认为 它主要折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文本主旨的?请作简要阐述。(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就业 人口供给将达2500万,但实际能供应的就业岗位约为1200万个,即意味着有 1300万人难以就业。在农村,仍有2亿左右的劳动力没有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材料二春节过后,东南沿海的劳动力缺口再次出现,许多企业招不到员工。“用 工荒”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 甚至蔓延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河南等地。东莞企业重奖推荐老乡来务工 的员工。福建部分企业的招工重点也从川渝鄂等人力资源大省转移到了陕甘滇等 人口相对稀少的省区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2分) 答 (2)你是如何看待“用工荒”现象的?请简要阐述。(100字左右)(2分) 答 8.上世纪50年代初,梅兰芳和俞振飞演出《断桥》,当梅先生用手戳许仙“这 个冤家”的额头时,俞先生被这突如其来的狠狠一戳身子向后一仰,险些就要跌 倒,梅先生见状赶紧伸手去搀,等到搀住,心想白娘子不应该如此怜惜这个负心 人,于是,再伸手向外一推。这里的“一戳、一搀、一推”的连续动作,完全是 即兴的补救做法,居然化腐朽为神奇,演绎成了让人竞相模仿的一段经典表演。 (2分) “一戳”、“一搀”、“一推”从艺术上讲是非常成功的,其潜台词是: 戳,表示白娘子对负心丈夫的怨恨和有些不屑一顾。 搀,表示 推,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在探讨人如何处理与动物的关系,也有人认为 它主要折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文本主旨的?请作简要阐述。(4 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17.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 分) 材料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就业 人口供给将达 2500 万,但实际能供应的就业岗位约为 1200 万个,即意味着有 1300 万人难以就业。在农村,仍有 2 亿左右的劳动力没有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材料二 春节过后,东南沿海的劳动力缺口再次出现,许多企业招不到员工。“用 工荒”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 甚至蔓延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河南等地。东莞企业重奖推荐老乡来务工 的员工。福建部分企业的招工重点也从川渝鄂等人力资源大省转移到了陕甘滇等 人口相对稀少的省区。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你是如何看待“用工荒”现象的?请简要阐述。(100 字左右)(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8.上世纪 50 年代初,梅兰芳和俞振飞演出《断桥》,当梅先生用手戳许仙“这 个冤家”的额头时,俞先生被这突如其来的狠狠一戳身子向后一仰,险些就要跌 倒,梅先生见状赶紧伸手去搀,等到搀住,心想白娘子不应该如此怜惜这个负心 人,于是,再伸手向外一推。这里的“一戳、一搀、一推”的连续动作,完全是 即兴的补救做法,居然化腐朽为神奇,演绎成了让人竞相模仿的一段经典表演。 (2 分) “一戳”、“一搀”、“一推”从艺术上讲是非常成功的,其潜台词是: 一戳,表示白娘子对负心丈夫的怨恨和有些不屑一顾。 一搀,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一推,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