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衰,并且得以发 展和繁荣,是因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戏曲艺人越来越纯熟地掌握了戏曲 艺术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戏曲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出于对 艺术美的执着而不懈地追求,逐渐摸索并掌握了戏曲的艺术规律,使戏曲的艺术 水平不断提高 在戏曲的艺术规律中,戏曲艺术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自然不可能是戏曲艺人自觉 创造的,很可能是戏曲艺人为了表现艺术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有意无意摸索 到的表演门道,正好符合辩证法的规律 两个相反相对的艺术因素和艺术表演手段相辅相成地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艺术 作品,体现了艺术辩证法。例如美与丑是一对对立的、相反的美学概念,然而在 戏曲中却互相映衬、互相依存,统一在完整的一出戏中 虽然在戏曲中,脸谱是性格的象征和符号,如红脸象征忠义,白脸象征奸诈,黑 脸象征刚正等;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戏曲艺术为了深层次地刻画人物,往往突破 了“以貌取人”的惯例,而采取外形与内心相反相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 般说来,传统戏曲中俊扮的角色都是正面人物,但是有的戏突破了这个惯例,俊 扮的角色偏偏是反面人物。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相反,丑扮的角色是正面 人物。当然,丑角中也不乏反面人物,如《一捧雪》中的汤勤等。 传统戏曲中还有刚与柔的对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花脸应工, 可谓威猛孔武,刚强无比;而帐下美人虞姬则旦行应工,美艳绝伦,柔情似水。 净一旦,一刚一柔,一出《霸王别姬》演绎了英雄与美人的凄美爱情与悲歌。 传统戏曲中的刚柔对照,相辅相成,从人物的角度看,可以从对比中使人物性格 更加鲜明:从戏曲艺术的角度看,避免了单调,增强了丰富性和艺术张力。 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化也许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为独特的表现手法。因而虚与实的 关系也就成为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统戏曲虚拟化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舞台上的虚拟化被台下的观众所认 同,这才完成了虚拟化。虚拟化是与假定性相联系的,传统戏曲的假定性必须合 情合理,这合情合理就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上。比如,传统戏曲中挥舞马鞭代表骑 马,这就带有假定性,观众认可,那是因为马鞭是骑马必备的工具,马鞭作为道
安徽省阜阳市 2017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衰,并且得以发 展和繁荣,是因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戏曲艺人越来越纯熟地掌握了戏曲 艺术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戏曲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出于对 艺术美的执着而不懈地追求,逐渐摸索并掌握了戏曲的艺术规律,使戏曲的艺术 水平不断提高。 在戏曲的艺术规律中,戏曲艺术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自然不可能是戏曲艺人自觉 创造的,很可能是戏曲艺人为了表现艺术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有意无意摸索 到的表演门道,正好符合辩证法的规律。 两个相反相对的艺术因素和艺术表演手段相辅相成地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艺术 作品,体现了艺术辩证法。例如美与丑是一对对立的、相反的美学概念,然而在 戏曲中却互相映衬、互相依存,统一在完整的一出戏中。 虽然在戏曲中,脸谱是性格的象征和符号,如红脸象征忠义,白脸象征奸诈,黑 脸象征刚正等;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戏曲艺术为了深层次地刻画人物,往往突破 了“以貌取人”的惯例,而采取外形与内心相反相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一 般说来,传统戏曲中俊扮的角色都是正面人物,但是有的戏突破了这个惯例,俊 扮的角色偏偏是反面人物。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相反,丑扮的角色是正面 人物。当然,丑角中也不乏反面人物,如《一捧雪》中的汤勤等。 传统戏曲中还有刚与柔的对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花脸应工, 可谓威猛孔武,刚强无比;而帐下美人虞姬则旦行应工,美艳绝伦,柔情似水。 一净一旦,一刚一柔,一出《霸王别姬》演绎了英雄与美人的凄美爱情与悲歌。 传统戏曲中的刚柔对照,相辅相成,从人物的角度看,可以从对比中使人物性格 更加鲜明;从戏曲艺术的角度看,避免了单调,增强了丰富性和艺术张力。 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化也许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为独特的表现手法。因而虚与实的 关系也就成为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统戏曲虚拟化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舞台上的虚拟化被台下的观众所认 同,这才完成了虚拟化。虚拟化是与假定性相联系的,传统戏曲的假定性必须合 情合理,这合情合理就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上。比如,传统戏曲中挥舞马鞭代表骑 马,这就带有假定性,观众认可,那是因为马鞭是骑马必备的工具,马鞭作为道
具使观众联想到骑马,台上演员动作的假定性与台下观众的联想性结合在一起, 于是就完成了戏曲的虚拟化 传统戏曲的虚拟动作如果做得自然、流畅和娴熟,总会赢得满场喝彩声。为什么 虚拟动作会赢得满场喝彩声?因为这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虚拟动作的 灵魂还是生活的真实。因为从生活中来,所以虚拟动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成熟 成功的虚拟动作逐渐成为程式而被保留下来,成为经典。 (摘编自刘士杰《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曲能至今不衰,离不开戏曲艺人们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他们掌握了 戏曲的艺术规律,提高了戏曲的艺术水平 B.戏曲艺人不可能自觉地创造戏曲艺术辫证法,但他们可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 中摸索出表演门道,而这恰好符含辩证法规律。 C.《霸王别姬》中的刚与柔相辅相成,既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避免了 戏曲表演的单调,增强了丰富性和艺术张力。 D.虚与实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虚拟 化也是世界其它戏剧所不具有的表现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两个对立的、相反的美学概念可以统一在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里,互相映衬、 互相依存,这便是艺术辩证法的体现 B.传统戏曲中,如果俊扮的角色是反面人物,那往往是为了突破“以貌取人” 的惯例,采取外形与内心相悖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C.一个是美人虞姬、一个是英雄项羽,一旦一净,前者倾国倾城,柔情似水, 后者里能扛鼎,威猛孔武,一柔一刚,互相映衬 D.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化带有假定性,如果有观众不参与、不联想,也得不 到他们的认同,那么这种虚拟化就无法完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看,传统戏《翠屏山》中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不守妇道, 与和尚私通,虽然貌美如花,但在舞台上也必须要丑扮。 B.在传统戏曲中,脸谱是人物性格的象征和符号,比如,在京剧三国演义人物 中,关羽是红脸,曹操是白脸,则分别象征忠义与奸诈。 C.京剧《拾玉镯》中,孙玉娇又是赶鹅、喂鸡,又是捻线、纳鞋底,演员用虚 拟动作表演赢得喝彩,说明虚拟动作也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一些经典的戏曲虚拟动作之所以成为程式被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这些动作 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且具有极强生命力,已相当成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棵洋槐树 王奎山 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 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 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 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 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
具使观众联想到骑马,台上演员动作的假定性与台下观众的联想性结合在一起, 于是就完成了戏曲的虚拟化。 传统戏曲的虚拟动作如果做得自然、流畅和娴熟,总会赢得满场喝彩声。为什么 虚拟动作会赢得满场喝彩声?因为这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虚拟动作的 灵魂还是生活的真实。因为从生活中来,所以虚拟动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成熟 成功的虚拟动作逐渐成为程式而被保留下来,成为经典。 (摘编自刘士杰《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戏曲能至今不衰,离不开戏曲艺人们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他们掌握了 戏曲的艺术规律,提高了戏曲的艺术水平。 B.戏曲艺人不可能自觉地创造戏曲艺术辫证法,但他们可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 中摸索出表演门道,而这恰好符含辩证法规律。 C.《霸王别姬》中的刚与柔相辅相成,既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避免了 戏曲表演的单调,增强了丰富性和艺术张力。 D.虚与实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虚拟 化也是世界其它戏剧所不具有的表现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两个对立的、相反的美学概念可以统一在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里,互相映衬、 互相依存,这便是艺术辩证法的体现。 B.传统戏曲中,如果俊扮的角色是反面人物,那往往是为了突破“以貌取人” 的惯例,采取外形与内心相悖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C.一个是美人虞姬、一个是英雄项羽,一旦一净,前者倾国倾城,柔情似水, 后者里能扛鼎,威猛孔武,一柔一刚,互相映衬。 D.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化带有假定性,如果有观众不参与、不联想,也得不 到他们的认同,那么这种虚拟化就无法完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看,传统戏《翠屏山》中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不守妇道, 与和尚私通,虽然貌美如花,但在舞台上也必须要丑扮。 B.在传统戏曲中,脸谱是人物性格的象征和符号,比如,在京剧三国演义人物 中,关羽是红脸,曹操是白脸,则分别象征忠义与奸诈。 C.京剧《拾玉镯》中,孙玉娇又是赶鹅、喂鸡,又是捻线、纳鞋底,演员用虚 拟动作表演赢得喝彩,说明虚拟动作也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一些经典的戏曲虚拟动作之所以成为程式被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这些动作 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且具有极强生命力,已相当成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棵洋槐树 王奎山 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 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 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 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 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
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 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 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 树。这惟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 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 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 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 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 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虽然气愤,但为了不闹出更大 的乱子,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 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 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 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 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 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 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仼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 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 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 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 应了 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 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对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 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 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 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 完全是自己的 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 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 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 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 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 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 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 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 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4.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石头对长在自己屋后的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为他认为树长在自己的 宅子上就是自己的,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B.小说中的村主任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试图调解石头和结实的纠纷,这个人 物的出现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 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 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 树。这惟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 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 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 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 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 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虽然气愤,但为了不闹出更大 的乱子,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 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 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 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 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 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 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任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 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 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 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 应了。 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 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对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 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 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 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 完全是自己的。 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 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 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 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 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 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 一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 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 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4.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石头对长在自己屋后的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为他认为树长在自己的 宅子上就是自己的,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B.小说中的村主任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试图调解石头和结实的纠纷,这个人 物的出现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关于石头和结实刨树的场面描写略带戏谑和夸张,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人物丑态跃然纸上,透露出作者轻视和不屑的态度。 D.小说在石头和结实的争吵声中开始,在围观人群的哄笑声中结束,争吵说明 了人物的互不相让,围观人群的笑体现了“看客”心态 石头和结实在争持中,互不相让,最后将一棵树劈成一堆碎木片,谁也没有 得到好处,这批判了宁不利己,也不利他的褊狭思想。 5.小说中的结实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6.小说最后以“笑”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7~9题 “感动中国”的大爱 陈辽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的一个炼 钢工人家庭。其父亲祖籍黎巴嫩,阿拉伯人。1933年,马海德在瑞士日内瓦医 科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准备不远万里去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马海德的 举动不仅让身边的教师和同窗们大为惊异,而且远在美国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因 为当时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陷入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之中,而马海德 居然要冒险前去中国调査所谓的地方皮肤病情况!但马海德很坚定。他给父母写 信时表示:“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所以才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了医治病人, 就不能分哪个国家了。”一年多后,同行的两位年轻的医生都回去了,他却留在 了中国 后来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他对革命的同情与热情,取得了宋 庆龄的信任。1935年9月,宋庆龄把海德姆约到她的寓所,向他交代了一项重 要任务:“明天晚上有两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去莫斯科,麻烦你亲自开车送他们上 船。”海德姆勇敢、机智地完成了这一嘱托,一直把两位行人送到船上安顿好, 确定两人安全无虞后,才告辞下船。回到他自己的诊所不久,他接到宋庆龄打来 的感谢电话,称赞他做了件大好事。后来得知,他送走的两位客人之一,就是其 后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 1936年5月底,毛泽东、周恩来请末庆龄帮助邀请“一位可以信赖的外国记者 和一位外国医生到陕北苏区访问,让他们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帮助改善根据地 的医疗条件。宋庆龄安排斯诺和海德姆前往。两人到达陕北后,受到毛泽东和周 恩来的接见。事实上,他俩是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后最早接见的外宾。当周恩来 得知海德姆祖先是阿拉伯人后,向海德姆提议说:“(陕甘宁)回族地区姓马的 人比较多,你就自称马海德吧!”从此,海德姆就有了中国名字马海德,马海德 的名字逐渐为陕甘宁地区干部和人民群众所知晓 1936年10月中旬,马海德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2年后的1948年,毛泽东 主席在西柏坡说过:“马海德是在根据地中共党员、红军战士损失百分之九十的 情况下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对马海德作出了罕有的好评。马海德加入红军后, 党中央、毛泽东任命马海德这位美国医学博士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标志 着他正式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员。1937年2月10日,马海德经申请成为中国共 产党党员。以美国专家的身份参加红军,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在中国人民军队军 史和中共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马海德自成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后,切实负起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保健医 生的责任。他担心毛主席过度疲劳,影响健康,就想方设法来调节毛主席的紧张
C.关于石头和结实刨树的场面描写略带戏谑和夸张,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人物丑态跃然纸上,透露出作者轻视和不屑的态度。 D.小说在石头和结实的争吵声中开始,在围观人群的哄笑声中结束,争吵说明 了人物的互不相让,围观人群的笑体现了“看客”心态。 E.石头和结实在争持中,互不相让,最后将一棵树劈成一堆碎木片,谁也没有 得到好处,这批判了宁不利己,也不利他的褊狭思想。 5.小说中的结实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6.小说最后以“笑”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 7~9 题。 “感动中国”的大爱 陈 辽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 年 9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的一个炼 钢工人家庭。其父亲祖籍黎巴嫩,阿拉伯人。1933 年,马海德在瑞士日内瓦医 科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准备不远万里去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马海德的 举动不仅让身边的教师和同窗们大为惊异,而且远在美国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因 为当时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陷入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之中,而马海德 居然要冒险前去中国调查所谓的地方皮肤病情况!但马海德很坚定。他给父母写 信时表示:“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所以才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了医治病人, 就不能分哪个国家了。”一年多后,同行的两位年轻的医生都回去了,他却留在 了中国。 后来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他对革命的同情与热情,取得了宋 庆龄的信任。1935 年 9 月,宋庆龄把海德姆约到她的寓所,向他交代了一项重 要任务:“明天晚上有两位非常重要的朋友去莫斯科,麻烦你亲自开车送他们上 船。”海德姆勇敢、机智地完成了这一嘱托,一直把两位行人送到船上安顿好, 确定两人安全无虞后,才告辞下船。回到他自己的诊所不久,他接到宋庆龄打来 的感谢电话,称赞他做了件大好事。后来得知,他送走的两位客人之一,就是其 后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 1936 年 5 月底,毛泽东、周恩来请宋庆龄帮助邀请“一位可以信赖的外国记者” 和一位外国医生到陕北苏区访问,让他们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帮助改善根据地 的医疗条件。宋庆龄安排斯诺和海德姆前往。两人到达陕北后,受到毛泽东和周 恩来的接见。事实上,他俩是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后最早接见的外宾。当周恩来 得知海德姆祖先是阿拉伯人后,向海德姆提议说:“(陕甘宁)回族地区姓马的 人比较多,你就自称马海德吧!”从此,海德姆就有了中国名字马海德,马海德 的名字逐渐为陕甘宁地区干部和人民群众所知晓。 1936 年 10 月中旬,马海德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2 年后的 1948 年,毛泽东 主席在西柏坡说过:“马海德是在根据地中共党员、红军战士损失百分之九十的 情况下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对马海德作出了罕有的好评。马海德加入红军后, 党中央、毛泽东任命马海德这位美国医学博士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标志 着他正式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员。1937 年 2 月 10 日,马海德经申请成为中国共 产党党员。以美国专家的身份参加红军,参加中国共产党,这在中国人民军队军 史和中共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马海德自成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后,切实负起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保健医 生的责任。他担心毛主席过度疲劳,影响健康,就想方设法来调节毛主席的紧张
神经,比如拉着毛主席打乒乓球。周恩来曾经从马背上摔下来,右胳膊粉碎性骨 折。由于边区没有X光透视设备,马海德与柯棣华大夫两人只能凭着感觉和经验 给周恩来做接骨手术。在周恩来骨头长好后,才发现其右臂再也不能自由弯曲了, 只能在一定角度内活动。后来的很多年里,每当马海德在电视里看到周总理的时 候,心中都不由得对当年接骨手术不甚理想而感到遗憾。马海德对延安五老(董 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和谢觉哉)的健康尤为关心,定期给他们检査身 体。马海德不只是给中央首长做保健医生,还坚持为延安地区广大军民治病。据 有病案可查的记录,仅在1944年到1947年期间,马海德在延安地区诊治的伤病 员就达到了4万多人次。 是马海德筹建了陕甘宁边区医院,为发展八路军和红色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是马海德,在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后,作为白求恩的好友于 1939年11月15日写了《我认识的诺尔曼·白求恩》最早在海外媒体上宣传白 求恩事迹。还是马海德,和中央军委卫生部的领导共同商量后,建立了白求恩国 际和平医院总院,其下先后发展了8所中心医院,24所分院,形成了总计拥有 11800张病床的医疗网。 马海德不仅是医疗专家,还是一位人民外交家。多年来,他参与了大量外事工作。 1944年7月,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派了一个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中央决 定由马海德和黄华两人担任美军观察组的顾问。观察组成员十分欣赏马海德从不 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作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美国、中共和国 民党三方代表参加的军调处执行部在北京成立,每当马海德有机会和美国代表团 的成员在一起时,他便会对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多年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 诉他们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人民多么渴望和平,以及中共为了争取和平、制止内战 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在此工作期间,他还陪同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女士飞往延 安访问毛主席。正是在这次访问中,毛主席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 著名论断。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了开国大典。随即,他申请加 入中国国籍。周恩来在延安时曾承诺说,在建立新中国后,可以让马海德入中国 籍。现在,周总理兑现了这一承诺,亲自在马海德的国籍证明上签了字。于是 马海德成为第一位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成为中国人后,马海德只 享受中国高级干部的待遇,比之后来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待遇要差很多,但马 海德不以为意,为自己成为国家干部而自豪。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他带领防治性病的医疗队走 遍了全国各地,终于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 是“由于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 成就,全国麻风病患者大大减少,不少县、市已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因此, 他获得了美国、印度、黎巴嫩等国颁发的医学奖和国家勋章等。 (《马海德一一一位真正的 国际主义者和我们时代的杰出人物》,黄华) ②2009年马海德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神经,比如拉着毛主席打乒乓球。周恩来曾经从马背上摔下来,右胳膊粉碎性骨 折。由于边区没有 X 光透视设备,马海德与柯棣华大夫两人只能凭着感觉和经验 给周恩来做接骨手术。在周恩来骨头长好后,才发现其右臂再也不能自由弯曲了, 只能在一定角度内活动。后来的很多年里,每当马海德在电视里看到周总理的时 候,心中都不由得对当年接骨手术不甚理想而感到遗憾。马海德对延安五老(董 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和谢觉哉)的健康尤为关心,定期给他们检查身 体。马海德不只是给中央首长做保健医生,还坚持为延安地区广大军民治病。据 有病案可查的记录,仅在 1944 年到 1947 年期间,马海德在延安地区诊治的伤病 员就达到了 4 万多人次。 是马海德筹建了陕甘宁边区医院,为发展八路军和红色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是马海德,在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后,作为白求恩的好友于 1939 年 11 月 15 日写了《我认识的诺尔曼·白求恩》最早在海外媒体上宣传白 求恩事迹。还是马海德,和中央军委卫生部的领导共同商量后,建立了白求恩国 际和平医院总院,其下先后发展了 8 所中心医院,24 所分院,形成了总计拥有 11800 张病床的医疗网。 马海德不仅是医疗专家,还是一位人民外交家。多年来,他参与了大量外事工作。 1944 年 7 月,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派了一个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中央决 定由马海德和黄华两人担任美军观察组的顾问。观察组成员十分欣赏马海德从不 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作风。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 1 月,由美国、中共和国 民党三方代表参加的军调处执行部在北京成立,每当马海德有机会和美国代表团 的成员在一起时,他便会对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多年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 诉他们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人民多么渴望和平,以及中共为了争取和平、制止内战 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在此工作期间,他还陪同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女士飞往延 安访问毛主席。正是在这次访问中,毛主席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 著名论断。 1949 年 10 月 1 日,马海德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了开国大典。随即,他申请加 入中国国籍。周恩来在延安时曾承诺说,在建立新中国后,可以让马海德入中国 籍。现在,周总理兑现了这一承诺,亲自在马海德的国籍证明上签了字。于是, 马海德成为第一位正式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成为中国人后,马海德只 享受中国高级干部的待遇,比之后来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待遇要差很多,但马 海德不以为意,为自己成为国家干部而自豪。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他带领防治性病的医疗队走 遍了全国各地,终于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二 是“由于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 成就,全国麻风病患者大大减少,不少县、市已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因此, 他获得了美国、印度、黎巴嫩等国颁发的医学奖和国家勋章等。 (《马海德——一位真正的 国际主义者和我们时代的杰出人物》,黄华) ②2009 年马海德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