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 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髙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 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 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 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 而是要提髙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 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 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 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 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 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 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 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 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 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 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 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 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 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 髙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 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 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 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 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 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 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 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 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 愧的“轴心组织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 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 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 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 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 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 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 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 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 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 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 育,l946 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 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 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 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 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 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 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 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 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 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 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 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 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 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 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 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 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 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 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 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 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 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 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 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 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 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 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 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 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 判者的大本营。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 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 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 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 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 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 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 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 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
(选自2012 年6月《看 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 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 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 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 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 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 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 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 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 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 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 判者的大本营。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 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 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 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 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 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 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 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 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
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 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 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 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 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 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 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 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使张唐往相燕 相:辅佐 B.女焉能行之 女:你 C.甘罗说而行之 说:说服 D.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到郊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君其试臣 其熟能讥之乎 C.应侯之用于秦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 D.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想去说服张唐,吕 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大,而应侯范雎本想 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权势 威逼之下,张唐只好同意前往燕国 C.张唐出行日期己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五辆马车,为张唐送 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完成使命。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 出使赵国。 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不但让赵国主动割 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 谷的十一座城邑,因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 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5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 城以广河间。(5分)
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 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 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 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 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 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 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 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使张唐往相燕 相:辅佐 B.女焉能行之 女:你 C.甘罗说而行之 说:说服 D.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 到郊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君其试臣 其熟能讥之乎 C.应侯之用于秦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 D.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想去说服张唐,吕 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大,而应侯范雎本想 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权势 威逼之下,张唐只好同意前往燕国。 C.张唐出行日期已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五辆马车,为张唐送 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完成使命。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 出使赵国。 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不但让赵国主动割 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 谷的十一座城邑,因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 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5 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 城以广河间。(5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8-9两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 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8.诗的颈联(第三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 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 (3) (4) (5)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 骚》) (2)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 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 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 王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 贺《李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 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①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②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 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 8-9 两题。(8 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 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8.诗的颈联(第三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 , (2) 。 (3) , (4) 。 (5) ,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 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 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 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 王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 贺《李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 零丁洋》)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①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②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 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
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 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 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 为之深深地震撼? ③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 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 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 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 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 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 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④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 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 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 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 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 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 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 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⑤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 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 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 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 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 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 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 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 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⑥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 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 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 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 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8年第 3期) 11.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述。(6分) 12.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 我整个心灵”这句话?(4分) 13.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 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6分)
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 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 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 为之深深地震撼? ③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 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 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 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 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 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 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④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 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 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 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 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 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 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 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 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⑤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 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 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 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 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 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 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 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 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⑥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 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 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 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 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 年第 3 期) 11.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述。(6 分) 12.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 我整个心灵”这句话?(4 分) 13.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 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