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 1. 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 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 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 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 1884 年由丹麦医生 Gram 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 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 G + 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 G -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 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 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 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 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 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 (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的 作用象在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 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 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 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 95%的酒精(ethanol)。复染 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 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 成 G +和 G -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器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 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12~20h 斜面培养物;革兰氏染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 1. 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 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 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 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 1884 年由丹麦医生 Gram 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 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 G + 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 G -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 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 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 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 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 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 (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的 作用象在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 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 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 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 95%的酒精(ethanol)。复染 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 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 成 G +和 G -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器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 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蜡样芽孢杆菌(B. cereus)12~20h 斜面培养物;革兰氏染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 涂片 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 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2. 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 3. 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 2~3 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 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 胞形态。 4. 染色 (1)简单染色法: ① 染色 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吕氏碱性美蓝染 色 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 1min。 ② 水洗 倾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液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段流下,水流不易过 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③ 干燥 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④ 镜检 涂片干燥后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① 初染 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 1~2min,水洗。 ② 媒染 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 1min,水洗。 ③ 脱色 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 95%酒精滴洗至流出 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 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④ 复染 用番红液染 1~2min,水洗。 ⑤ 镜检 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 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3) 混合涂片法: 按上述方法,在同一玻片上,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 涂片、染色、镜检进行比较。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 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 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 应
1. 涂片 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 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2. 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 3. 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 2~3 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 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 胞形态。 4. 染色 (1)简单染色法: ① 染色 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吕氏碱性美蓝染 色 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 1min。 ② 水洗 倾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液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段流下,水流不易过 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③ 干燥 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④ 镜检 涂片干燥后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① 初染 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 1~2min,水洗。 ② 媒染 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 1min,水洗。 ③ 脱色 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 95%酒精滴洗至流出 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 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④ 复染 用番红液染 1~2min,水洗。 ⑤ 镜检 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 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3) 混合涂片法: 按上述方法,在同一玻片上,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 涂片、染色、镜检进行比较。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 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 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 应
实验二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芽孢和荚膜染色法 2. 初步了解芽孢和荚膜的形态。 二、基本原理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 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 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 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 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 品红(basic 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进入菌体,而且 也可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 于区分。 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 染色,故常用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和背景着色,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 出来。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 三、器材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腊样芽孢杆菌(B. cereus),球形芽孢 杆菌(B. sphaericus),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或胶质芽孢杆菌(B. mucilaginosus)约 2d 无氮培养基琼脂斜面培养 物;孔雀绿染液,番红水溶液,苯酚品红溶液,黑色素溶液。 荚膜染色液:绘图墨水,1%甲基紫水溶液,1%结晶紫水溶液,6%葡萄糖 水溶液,20%硫酸铜水溶液,纯甲醇等。 四、操作步骤 (一)荚膜染色技术 方法一: (1)将培养 24h 左右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作涂片、干燥、固定。 (2)滴加 3~5 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 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 4~5min。 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染 10min。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退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 1min,水洗。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方法二:
实验二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芽孢和荚膜染色法 2. 初步了解芽孢和荚膜的形态。 二、基本原理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 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 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 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 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 品红(basic 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进入菌体,而且 也可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 于区分。 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 染色,故常用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和背景着色,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 出来。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 三、器材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腊样芽孢杆菌(B. cereus),球形芽孢 杆菌(B. sphaericus),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或胶质芽孢杆菌(B. mucilaginosus)约 2d 无氮培养基琼脂斜面培养 物;孔雀绿染液,番红水溶液,苯酚品红溶液,黑色素溶液。 荚膜染色液:绘图墨水,1%甲基紫水溶液,1%结晶紫水溶液,6%葡萄糖 水溶液,20%硫酸铜水溶液,纯甲醇等。 四、操作步骤 (一)荚膜染色技术 方法一: (1)将培养 24h 左右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作涂片、干燥、固定。 (2)滴加 3~5 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 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 4~5min。 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染 10min。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退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 1min,水洗。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方法二:
(1)取两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加入 0.2mL 无菌水,再往一管中加入 2~3 接 种环的腊样芽孢杆菌的菌苔,另一管中加入 2~3 接种环的生孢梭菌的菌苔,两管 中各自充分混合成浓厚的菌悬液。 (2)在菌悬液中分别加入 0.2mL 苯酚品红溶液,充分混合后,于沸水浴中加热 3~5min。 (3)用接种环分别取上述混合液 2~3 环于两载玻片上,涂薄,风干后,将载 玻片稍倾斜于烧杯上,用 95%乙醇冲洗至无红色液流出。 (4)再用自来水冲洗,滤纸吸干。 (5)取 1~2 接种环黑色素溶液于涂片处,立即展开涂薄,自然风干后,油镜 观察,在淡紫色背景的衬托下,菌体为白色,菌体内的芽孢为红色。 (二)荚膜染色技术 1. 湿墨水法 (1)制备菌和墨水混合液 加一滴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然后挑取少量菌体与其 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 将一洁净的盖玻片盖在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 纸,轻轻按压以吸去多余的混合液。 (3)镜检 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若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效果更好。 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菌体周围呈现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2. 干墨水法 (1)在载玻片一端滴一滴 6%葡萄糖水溶液,取少许培养了 72h 的圆褐固氮 菌在水滴中制成菌悬液,充分混匀。 (2)取一滴新配好的黑色素溶液(也可用绘图墨水)与菌悬液混合,另取一 块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一端平整的边缘与菌悬液以 30°角接触后,顺势将菌 悬液推向前方,使其成匀薄的一层,风干。 (3)用纯甲醇固定 1min。 (4)加番红液数滴于涂片上,冲去残余的甲醇,并染 30s,以细水流适当冲 洗,吸干后油镜检查,背景黑色,荚膜无色,细胞红色。 3. Anthony 法 (1)涂片 按常规取菌涂片。 (2)固定 空气中自然干燥。不可加热干燥固定。 (3)染色 用 1%结晶紫水溶液染色 2min。 (4)脱色 以 20%硫酸铜水溶液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残液。 (5)镜检 干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染成深紫色,菌体周围的荚膜呈淡紫色
(1)取两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加入 0.2mL 无菌水,再往一管中加入 2~3 接 种环的腊样芽孢杆菌的菌苔,另一管中加入 2~3 接种环的生孢梭菌的菌苔,两管 中各自充分混合成浓厚的菌悬液。 (2)在菌悬液中分别加入 0.2mL 苯酚品红溶液,充分混合后,于沸水浴中加热 3~5min。 (3)用接种环分别取上述混合液 2~3 环于两载玻片上,涂薄,风干后,将载 玻片稍倾斜于烧杯上,用 95%乙醇冲洗至无红色液流出。 (4)再用自来水冲洗,滤纸吸干。 (5)取 1~2 接种环黑色素溶液于涂片处,立即展开涂薄,自然风干后,油镜 观察,在淡紫色背景的衬托下,菌体为白色,菌体内的芽孢为红色。 (二)荚膜染色技术 1. 湿墨水法 (1)制备菌和墨水混合液 加一滴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然后挑取少量菌体与其 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 将一洁净的盖玻片盖在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 纸,轻轻按压以吸去多余的混合液。 (3)镜检 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若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效果更好。 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菌体周围呈现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2. 干墨水法 (1)在载玻片一端滴一滴 6%葡萄糖水溶液,取少许培养了 72h 的圆褐固氮 菌在水滴中制成菌悬液,充分混匀。 (2)取一滴新配好的黑色素溶液(也可用绘图墨水)与菌悬液混合,另取一 块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一端平整的边缘与菌悬液以 30°角接触后,顺势将菌 悬液推向前方,使其成匀薄的一层,风干。 (3)用纯甲醇固定 1min。 (4)加番红液数滴于涂片上,冲去残余的甲醇,并染 30s,以细水流适当冲 洗,吸干后油镜检查,背景黑色,荚膜无色,细胞红色。 3. Anthony 法 (1)涂片 按常规取菌涂片。 (2)固定 空气中自然干燥。不可加热干燥固定。 (3)染色 用 1%结晶紫水溶液染色 2min。 (4)脱色 以 20%硫酸铜水溶液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残液。 (5)镜检 干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染成深紫色,菌体周围的荚膜呈淡紫色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并初步掌握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 2.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基本原理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的一 项这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01~0.02μm,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鞭 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 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 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 然后再进行染色。鞭毛染色方法很多,本实验介绍硝酸银染色法和改良的Leifson氏染色法,前 一种方法更容易掌握,但染色剂配制后保存期较短。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运动性,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可用 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时,要适当减弱光强度以增强反差,若光线太强,细菌和周围的液体难以 区分。 三、器材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gsi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金黄色葡萄球菌;硝酸 银鞭毛染色液,Leifson氏染色液,0.01%美蓝水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凹载玻片,无菌水,凡 士林,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一)鞭毛染色技术 1. 硝酸银染色法 (1)菌种的准备 要求用活跃生长期菌种作鞭毛染色和运动性的观察。对于冰箱保存的菌 种,通常要连续移种1~2次,然后可选用下列方法接种培养作染色用菌种:a.取新配制的营养琼 脂斜面(表面较湿润、基部有冷凝水)接种,28~32℃培养18~30h,让菌种扩散生长,取菌落边缘 的菌苔(不要取菌落中央的菌苔)作染色观察的菌种材料。 良好的培养物,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基本条件,不宜用已形成芽孢或衰亡期培养物作鞭毛染色 的菌种材料,因为老龄细菌鞭毛容易脱落。 (2)载玻片的准备 将载玻片在含适量洗衣粉的水中煮约20min,取出用清水充分洗净, 沥干后置95%乙醇中,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酒精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玻片要求光滑、洁净,尤其忌用带油迹的玻片(将水滴在玻片上,无油迹玻片水能均匀散开) (3)菌液的制备取斜面或平板菌种培养物数环于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成轻度 混浊的菌悬液用于制片。也可用培养物直接制片,但效果往往不如先制备菌液。 挑菌时,尽可能不带培养基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并初步掌握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 2.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基本原理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的一 项这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01~0.02μm,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鞭 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 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 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 然后再进行染色。鞭毛染色方法很多,本实验介绍硝酸银染色法和改良的Leifson氏染色法,前 一种方法更容易掌握,但染色剂配制后保存期较短。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运动性,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可用 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时,要适当减弱光强度以增强反差,若光线太强,细菌和周围的液体难以 区分。 三、器材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gsi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金黄色葡萄球菌;硝酸 银鞭毛染色液,Leifson氏染色液,0.01%美蓝水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凹载玻片,无菌水,凡 士林,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一)鞭毛染色技术 1. 硝酸银染色法 (1)菌种的准备 要求用活跃生长期菌种作鞭毛染色和运动性的观察。对于冰箱保存的菌 种,通常要连续移种1~2次,然后可选用下列方法接种培养作染色用菌种:a.取新配制的营养琼 脂斜面(表面较湿润、基部有冷凝水)接种,28~32℃培养18~30h,让菌种扩散生长,取菌落边缘 的菌苔(不要取菌落中央的菌苔)作染色观察的菌种材料。 良好的培养物,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基本条件,不宜用已形成芽孢或衰亡期培养物作鞭毛染色 的菌种材料,因为老龄细菌鞭毛容易脱落。 (2)载玻片的准备 将载玻片在含适量洗衣粉的水中煮约20min,取出用清水充分洗净, 沥干后置95%乙醇中,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酒精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玻片要求光滑、洁净,尤其忌用带油迹的玻片(将水滴在玻片上,无油迹玻片水能均匀散开) (3)菌液的制备取斜面或平板菌种培养物数环于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成轻度 混浊的菌悬液用于制片。也可用培养物直接制片,但效果往往不如先制备菌液。 挑菌时,尽可能不带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