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所处环境条件之间的 相互作用规律性的科学。 ◼ 研究内容: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 (microflora)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对 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 生态学研究范围:生物圈(biosphere)、生态 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 种群(population)。 ◼ 研究意义: ◼ 理论: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原因 ◼ 实践:开发菌种资源、防治有害微生物、新的微生物农 药、菌肥、医药、混菌发酵、生态农业,促进探矿、冶 金、环保、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生物能等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 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所处环境条件之间的 相互作用规律性的科学。 ◼ 研究内容: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 (microflora)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对 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 生态学研究范围:生物圈(biosphere)、生态 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 种群(population)。 ◼ 研究意义: ◼ 理论: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原因 ◼ 实践:开发菌种资源、防治有害微生物、新的微生物农 药、菌肥、医药、混菌发酵、生态农业,促进探矿、冶 金、环保、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生物能等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几个概念 ◼ 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结合、相 作用、相调控而成的动态系统。 ◼ 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 上的连锁而构成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集团。 ◼ 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 繁殖集团。与同种别地的种群有隔离、有界限
几个概念 ◼ 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结合、相 作用、相调控而成的动态系统。 ◼ 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 上的连锁而构成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集团。 ◼ 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 繁殖集团。与同种别地的种群有隔离、有界限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 布与菌种资源 本节内容: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 布与菌种资源 本节内容: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土壤中的微生物 ◼ 土壤中的环境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 压和温度条件都适于微生物的生活,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也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按种类递减 ◼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 -108 -107 -106 -105 -104 -103个/g ◼ 耕作土壤中,细菌湿重约90 -225kg;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计算,则所含细菌干重约为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 ◼ 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 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 若按生物量计算则各种微生物的生物量基本相当。 一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中的微生物 ◼ 土壤中的环境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 压和温度条件都适于微生物的生活,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也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按种类递减 ◼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 -108 -107 -106 -105 -104 -103个/g ◼ 耕作土壤中,细菌湿重约90 -225kg;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计算,则所含细菌干重约为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 ◼ 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 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 若按生物量计算则各种微生物的生物量基本相当。 一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 ◼ 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直接关系。 ◼ 表层耕作土中含量最高,耕作层厚度20- 30cm,地表土受阳光直接照射,其中微生 物含量较低。 ◼ 采取土样时一般要刮开表土2-3cm后采样
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 ◼ 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直接关系。 ◼ 表层耕作土中含量最高,耕作层厚度20- 30cm,地表土受阳光直接照射,其中微生 物含量较低。 ◼ 采取土样时一般要刮开表土2-3cm后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