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课标1高考压轴卷 语文 试题分为第I卷(阅读卷)和第II卷(表达卷)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 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 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 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 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 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 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 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 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 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 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 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 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 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 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 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 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 “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 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 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 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 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 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 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4 新课标 1 高考压轴卷 语 文 试题分为第 I 卷(阅读卷)和第 II 卷(表达卷)两部分。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 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 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 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 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 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 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 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 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 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 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 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 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 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 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 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 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 “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 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 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 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 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 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 50 年代、70 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 为 90 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 20 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 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 就没有“乡土”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 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 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 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 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 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 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 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 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 离别的韵味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髙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 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 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 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 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 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给 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 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 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 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 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 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 乃复视事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 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 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 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 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 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 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 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 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 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 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 50 年代、70 年代的“农村题材”,继 而变为 90 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 离别的韵味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 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 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 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 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 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给 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 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 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 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 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 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 乃复视事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 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 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 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 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 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 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选自《明史·魏大中传》, 有删改) [注]①夤(yi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馈赠的 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 率:全都 B.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 狱:案件 C.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 故事;旧例 D.与光斗等交通文言 交通:沟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 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 出,大中乃复视事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 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 B.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 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 C.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 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 D.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 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5分) (2)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①。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 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①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 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 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 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 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 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 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选自《明史•魏大中传》, 有删改) [注]①夤(yin)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ū):馈赠的 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 率:全都 B.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 狱:案件 C.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 故事;旧例 D.与光斗等交通文言 交通:沟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3 分) 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 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 出,大中乃复视事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 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 B.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 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 C.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 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 D.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 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10 分) (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5 分) (2)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①。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 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①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8.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 分) 9.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日 任重而 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 (3)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 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 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 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 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 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 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 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 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 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 这地方 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 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 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
8.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 分) 9.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曾子日:“ ,任重而 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3)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 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 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 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 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 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 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 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 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 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 这地方 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 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 ﹗”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 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
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 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 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 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 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 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 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 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 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 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 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 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 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 “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 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 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 盼得更直。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又过一小时,一股厚厚实实的荤腥气 捂上了人脸。 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家四口坐卧不宁。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 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它太浓太醇,逗人太甚,因 此人近乎要室息在它之中。 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老萧站起身,掀窗 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全都挤到窗 前,于是全没了话。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 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家老萧被下放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足以说明那个狂热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受 的磨难, 也说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受打击、被压制的社会现实。 B.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是因为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 C.老萧家想吃点肉都得瞒着大家,帮人写对联都怕写要喜要福要发财的内容, 可以看 出那里的人思想愚昧落后
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 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 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 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 词。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 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 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 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 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 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 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 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 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 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 “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 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 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 盼得更直。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又过一小时,一股厚厚实实的荤腥气 捂上了人脸。 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家四口坐卧不宁。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 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它太浓太醇,逗人太甚,因 此人近乎要窒息在它之中。 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老萧站起身,掀窗 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全都挤到窗 前,于是全没了话。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 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作家老萧被下放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足以说明那个狂热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受 的磨难, 也说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受打击、被压制的社会现实。 B.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是因为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 饨”。 C.老萧家想吃点肉都得瞒着大家,帮人写对联都怕写要喜要福要发财的内容, 可以看 出那里的人思想愚昧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