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新课标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 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 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 象深刻。 ③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 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④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 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 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 落常套。 ⑤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 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 较远的西山景,毎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⑥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 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 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
1 高考语文模拟新课标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 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 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 象深刻。 ③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 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④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 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 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 落常套。 ⑤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 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 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⑥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 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 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
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 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⑦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 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 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 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 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 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 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 ⑧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 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 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⑨"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 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 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硫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幅极 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 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 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⑩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 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⑦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 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 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 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 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 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 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⑧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 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 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⑨“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 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 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 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 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 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⑩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 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印月,都是园中 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 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 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 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这种组合使园林有了 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 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园林 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借景”在中国古 典园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B.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参以诗词画的情调,还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在世界造园艺术中 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C.颐和园有谐趣园、北海有静心斋、苏州拙政园有枇杷园、留园有揖峰轩,都是中国园林 中的大园中套小园的典型。 D.中国园林讲究巧妙安排建筑物,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中国园林会给人以 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的感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 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 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 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
3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 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印月,都是园中 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 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 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2.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 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这种组合使园林有了 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 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园林 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借景”在中国古 典园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B.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参以诗词画的情调,还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在世界造园艺术中 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C.颐和园有谐趣园、北海有静心斋、苏州拙政园有枇杷园、留园有揖峰轩,都是中国园林 中的大园中套小园的典型。 D.中国园林讲究巧妙安排建筑物,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中国园林会给人以 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的感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 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 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 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
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 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 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日:“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 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日: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 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 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 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 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 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 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 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梓人款其门 B.视栋宇之制 制度 C.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效法 D.举而加焉 选拔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梓人具有“智慧”的一组是()(3分) ①家不居砻斫之器②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③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 而左。④其床阙足而不能理⑤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⑥既成,书于上栋曰:“某 年某月某日某建。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 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4 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 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 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 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 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 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 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 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 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 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 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梓人款.其门 叩,敲 B.视栋宇之制. 制度 C.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效法 D.举.而加焉 选拔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梓人具有“智慧”的一组是( )(3 分) ①家不居砻斫之器②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③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 而左。④其床阙足而不能理⑤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⑥既成,书于上栋曰:“某 年某月某日某建。 A. 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 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B.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 收入的大半 C.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 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 D.作者认为,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 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2)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在长安东,诗人为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寄居此地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 之阶。 8.“空园白露滴”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 9.诗歌的尾联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五花马,千金裘 。(李白《将进酒》)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响水河的年轮
5 B.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 收入的大半。 C.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 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 D.作者认为,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 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2)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灞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在长安东,诗人为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寄居此地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 之阶。 8.“空园白露滴”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 分) 9.诗歌的尾联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 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 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3)五花马,千金裘, , 。( 李白《将进酒》)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响水河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