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2007—2008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泗水县教育局翟胜民QQ358718706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卷上。 第I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8e)瞋(zhen)目彷(pang)徨惆怅( chang) B.方遒(qi)颓(pI)瓦菲(fei) 青荇(xing) C.浪遏(e)浮藻(zao)参乘( sheng)漫溯(shuo) D.阙(que)秦忸怩(ni)深邃(sui) 团箕(q1)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怅廖廓,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C.敢于直面参淡的人生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班澜里放歌。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日前向记者 “嫦娥一号”卫星将于11 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 ②民族英雄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亲笔在府衙内题了一副堂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历来为人 赞不绝口 ③秸杆焚烧引起火灾的问题亟待重视 忽视了这一问题,悲剧_可能重 A.透露传颂否则/就B.披露传颂如果/还 C.披露传诵否则/就 D.透露传诵如果/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个人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当他与人民的利益、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 穷了。 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 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C.如今这里高楼林立,绿树成阴,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泗水县 2007-2008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泗水县教育局 翟胜民 QQ 358718706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卷上。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ě) 瞋(zhēn)目 彷.(páng)徨 惆怅.(chàng) B.方遒.(qiú) 颓圮 p ǐ (pǐ) 瓦菲.(fēi) 青荇.(xìng) C.浪遏.(è) 浮藻.(zǎo) 参乘.(shèng) 漫溯.(shuò) D.阙.(quē)秦 忸怩.(ní) 深邃.(suì) 团箕.(q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怅廖廓,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C.敢于直面参淡的人生。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班澜里放歌。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日前向记者 ,“嫦娥一号”卫星将于 11 月 5 日进入月球轨道。 ②民族英雄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亲笔在府衙内题了一副堂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历来为人 ,赞不绝口。 ③秸杆焚烧引起火灾的问题亟待重视。 __ 忽视了这一问题,悲剧 ___ 可能重 演。 A.透露 传颂 否则/就 B.披露 传颂 如果/还 C.披露 传诵 否则/就 D.透露 传诵 如果/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个人是微乎其微 ....的,但是当他与人民的利益、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 穷了。 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 ... 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C.如今这里高楼林立,绿树成阴,给人以面目全非 ....的感觉
D.经过老师耐心的启发,他终于幡然悔悟,茅塞顿开,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报纸上登载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开拓精神 B.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 毁 D.台湾当局如果误判形势,一意孤行,继续推进“渐进式的台独”分裂步骤,只会加 剧两岸关系紧张,必将自食其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 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 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 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 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 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 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 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 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 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 的。 6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 百国《春秋》
D.经过老师耐心的启发,他终于幡然悔悟 ....,茅塞顿开,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报纸上登载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开拓精神。 B.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 毁。 D.台湾当局如果误判形势,一意孤行,继续推进“渐进式的台独”分裂步骤,只会加 剧两岸关系紧张,必将自食其果。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 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 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 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 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 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 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 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 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 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 的。 ⒍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 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 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 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 会有百部以上。 7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背叛 C.共其乏困共:供应 D.若不阙秦 阙:缺少 1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 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 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 会有百部以上。 ⒎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背叛 C.共.其乏困 共:供应 D.若不阙.秦 阙:缺少 1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倍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 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 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仁”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 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 武勇。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本诗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简要分析本诗“诗中有画”的特点。(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长沙》)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再别康桥》)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倍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 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 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仁”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 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 武勇。 第Ⅱ卷(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吿以事。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阅读下面这首 诗,回答问题。(8 分)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本诗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2)简要分析本诗“诗中有画”的特点。(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 。(《再别康桥》)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述而》)
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卞之琳《断章》 五、(12分) 16.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完整的话。(3分) ①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在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 情怀一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②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一一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③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 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答案 17.仿照下面的诗句,在横线上再写两句话。(4分)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到处是开门的声音 18.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个,围绕图形内容 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至少两处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4分) 乒乓球 田 篮球 游冰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卞之琳《断章》) 五、(12 分) 16.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完整的话。(3 分) ①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在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 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②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③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 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答案: 17.仿照下面的诗句,在横线上再写两句话。(4 分)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 到处是开门的声音。 18.下面是 2008 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个,围绕图形内容, 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至少两处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 40 字(含标点符号)。(4 分) 六、(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老 家 孙 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