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2006-2007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试题 注: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一卷(21分) (6分,各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 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岀人的个性 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 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 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 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 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 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 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 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 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 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 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 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1、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等语句。A项错在“分类而居: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 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 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泉州一中 2006—2007 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试题 注: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一卷(21 分) 一、(6 分, 各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2 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 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 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 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 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 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 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 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 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 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 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 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 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 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1、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等语句。A 项错在“分类而居;C 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 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 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 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2、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 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二、(6分,各3分)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3-4题 无故寻愁覓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务,愚顽怕读文 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3.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是() A.事奈肖B事奈孝C世耐肖D世耐孝 4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 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 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3.C4C 三、课内文言阅读题(9分,5-7各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 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二、(6 分, 各 3 分)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 3-4 题 无故寻愁覓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_____务,愚顽怕读文 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____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____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3.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是 ( ) A. 事 奈 肖 B.事 奈 孝 C.世 耐 肖 D.世 耐 孝 4.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 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 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3.C 4.C 三、课内文言阅读题(9 分,5-7 各 3 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6、A.同为判断句 7、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第二卷(129分) 四、(32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9题:(共6分)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 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 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 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不期而遇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2)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9、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2分) 答 8(4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9(2分)学习本领不专一(1分);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1分) 10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分) 译文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译文: 11、默写与填空(15分,每空1分 原卷1-9文学常识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早寒有怀孟浩然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7.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C. 6、A.同为判断句。 7、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第二卷(129 分) 四、(32 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 8——9 题:(共 6 分)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 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 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 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不期而遇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2)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9、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2 分) 答: 8(4 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9(2 分)学习本领不专一(1 分);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1 分) 10 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分) 译文: __________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 分) 译文: 11、默写与填空(15 分,每空 1 分) 原卷 1-9 文学常识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 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答: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 是在秋季。 (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守望长城 杏臻 在人生匆匆而又珍贵的细节中,我又一次在这里久久驻足,长城大地之上的苍穹 苍穹之下的桑田,像一部经典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扣人心弦的惊叹。 站在长城之巅,突然涌上了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的感触。胸中有着一种茫茫的春秋起伏, 肩上总负有一种神圣的日月星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吏汇,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接壤,一个 眼神便是一页不朽的篇章。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沐浴在秦时明月之中,还是踏上了汉时 雄关,拽着唐风宋雨的浪漫情怀,便将自己濡湿得淋漓尽致。在整部人类史中,长城之外 还有长城吗?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提起中国北京,人们第一个念到的名字便是这神奇巍 峨的万里长城这蜿蜒于千山之巅、莽莽苍苍的中国的长城,这壮丽辉煌的荣光是祖先赐予 我们的永远的精神摇篮。 五千年的白云苍狗,五千年的日出日落,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长城时,整 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蒙昧时代。而在华夏,在闪光的《诗经》华章之外,在老子已 将宇宙和历史融会贯通的“道”中,在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金戈铁马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 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 如今长城横笛竖箫般的静美在古老中国的青春怀里,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 壮美的图腾。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奔涌的力和美的精彩组合。 无论是过去的帝王,还是今天的百姓,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视点,使 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透过一砖一石,我看到了从甲骨文演变成 方形汉字的中国;穿过蜿蜒流动的城墙,我看到了从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走来的中国。此时 此刻,我将双臂伸展到不可能再长的长度,渴望拥抱长城,更渴望拥抱今日之中国。登临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 分) 答: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 分) 答: (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 是在秋季。 (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守望长城 杏 臻 在人生匆匆而又珍贵的细节中,我又一次在这里久久驻足,长城大地之上的苍穹, 苍穹之下的桑田,像一部经典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扣人心弦的惊叹。 站在长城之巅,突然涌上了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的感触。胸中有着一种茫茫的春秋起伏, 肩上总负有一种神圣的日月星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吏汇,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接壤,一个 眼神便是一页不朽的篇章。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沐浴在秦时明月之中,还是踏上了汉时 雄关,拽着唐风宋雨的浪漫情怀,便将自己濡湿得淋漓尽致。在整部人类史中,长城之外 还有长城吗?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提起中国北京,人们第一个念到的名字便是这神奇巍 峨的万里长城!这蜿蜒于千山之巅、莽莽苍苍的中国的长城,这壮丽辉煌的荣光是祖先赐予 我们的永远的精神摇篮。 五千年的白云苍狗,五千年的日出日落,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长城时,整 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蒙昧时代。而在华夏,在闪光的《诗经》华章之外,在老子已 将宇宙和历史融会贯通的“道”中,在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金戈铁马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 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 如今长城横笛竖箫般的静美在古老中国的青春怀里,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 壮美的图腾。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奔涌的力和美的精彩组合。 无论是过去的帝王,还是今天的百姓,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视点,使 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透过一砖一石,我看到了从甲骨文演变成 方形汉字的中国;穿过蜿蜒流动的城墙,我看到了从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走来的中国。此时 此刻,我将双臂伸展到不可能再长的长度,渴望拥抱长城,更渴望拥抱今日之中国。登临
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丛灵魂中升起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生命高原,我真的很难想像在自己长长的一生中能否开启这万 里长城般的胸襟。这份由长城赐给我的属于历史的感觉,是希望和再生的感觉,是属于我 个人内心的起伏和超拔。 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一个秦时的女子将自己的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从此凝结在了 人类历史的枝头上,今日的明月就是你爱的前身,温婉动人如一支挽歌震颤在长城内外。 遥望曾经是凄风苦雨的山海关,曾经是令人回肠荡气的山海关,在后来者的眼中 却是一个曾经浪漫了千年的山海关。到了今天,我情愿把它理解成一对相濡以沫的灵魂是 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次真爱就是一场生死。只是如今谁懂呢?谁愿意相信呢? 我唯美的眼光正与一对情侣相遇时,发现他们正向空中随手抛出了两只空空的饮 料瓶。 我渴求完美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是的,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 你是幸福还是忧伤?会不会有人为之枕着长城的台阶而彻夜无眠? 枕着长城的台阶,我确信历史的存在。它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 抗着风雪并荡漾着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 枕着长城的台阶,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在人文空气日益稀薄的生命髙原上,我们 的心中还有一点什么没有熄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是我们不变的精神指标。 忘不了,这里曾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烽火狼烟、朝代更迭、外寇入侵、民族生死 都在那斑驳的墙体和被风雨侵蚀的台阶记录着。中国人曾有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炎黄子 孙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多少年风雨你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你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你 都尝过,我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你的未来我愿意肩负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分) (1)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 (2)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19.文章以“守望长城”为题,写作者自己在长城之巅的“感触”。从全文看,写了哪 几方面的感触?请概括回答。(6分) 20.文中说“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联系上下 文作答。(4分) 21.文中写到“秦时一女子泪洒长城”和“一对情侣随手丢弃饮料瓶”。其作用是什么?(4 分) 18.(1)指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成为本民族标志的长城 (2)为美好人性的衰缺而痛惜 (共4分,各2分)
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生命高原,我真的很难想像在自己长长的一生中能否开启这万 里长城般的胸襟。这份由长城赐给我的属于历史的感觉,是希望和再生的感觉,是属于我 个人内心的起伏和超拔。 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一个秦时的女子将自己的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从此凝结在了 人类历史的枝头上,今日的明月就是你爱的前身,温婉动人如一支挽歌震颤在长城内外。 遥望曾经是凄风苦雨的山海关,曾经是令人回肠荡气的山海关,在后来者的眼中 却是一个曾经浪漫了千年的山海关。到了今天,我情愿把它理解成一对相濡以沫的灵魂是 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次真爱就是一场生死。只是如今谁懂呢?谁愿意相信呢? 我唯美的眼光正与一对情侣相遇时,发现他们正向空中随手抛出了两只空空的饮 料瓶。 我渴求完美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是的,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 你是幸福还是忧伤?会不会有人为之枕着长城的台阶而彻夜无眠? 枕着长城的台阶,我确信历史的存在。它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 抗着风雪并荡漾着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 枕着长城的台阶,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在人文空气日益稀薄的生命高原上,我们 的心中还有一点什么没有熄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是我们不变的精神指标。 忘不了,这里曾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烽火狼烟、朝代更迭、外寇入侵、民族生死, 都在那斑驳的墙体和被风雨侵蚀的台阶记录着。中国人曾有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炎黄子 孙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多少年风雨你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你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你 都尝过,我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你的未来我愿意肩负。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4 分) (1)鼓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 (2)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19.文章以“守望长城”为题,写作者自己在长城之巅的“感触”。从全文看,写了哪 几方面的感触?请概括回答。(6 分) 20.文中说“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联系上下 文作答。 (4 分) 21.文中写到“秦时一女子泪洒长城”和“一对情侣随手丢弃饮料瓶”。其作用是什么?(4 分) 18.(1)指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成为本民族标志的长城 (2)为美好人性的衰缺而痛惜 (共 4 分,各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