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高中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氛围 不忿 分斤掰两 治丝益棼 B.拱券 渲染 头晕目眩轩然大波 C.熨帖馥郁 欲壑难填咸与维新 D.偌大 唱喏 青箬绿蓑 若无其事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观摩 照像馆 唇枪舌剑 湮没无闻 B.装潢影碟机 断章取义飞黄腾达 C.肤浅 扫瞄仪 名门望族黄天后土 辐射 座右铭 声败名裂精兵简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台湾岛内新一波“大陆热潮”,台湾当局再次绷紧了神经,但由于已无法阻止连 战“登陆”,于是对国民党提出各种要求, 干扰连战的大陆行。 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 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 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③得天独厚的旅游 ,成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商业运作的一大卖点。 A.妄图征候景观B.妄想症候 景观 妄图症候景致D.妄想征候景致 4.下列句子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的两鬓白发,他不由得发出“年 岁不饶人”的感叹 B.一方面不想参加竞选政治游戏,另一方面又担心当选者会对自己更为不利,美国民 众面对总统大选勉为其难 C.如今,开发祖国的西部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主客观条件已不可等量齐观了。 D.老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后进生的言行举动,坚持“.把钥匙开,把锁”,把握转变的 契机,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案 5.下列句子,语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 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B.日本政府肆意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行为,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是绝对不 能容忍的。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大公司调整经济结构和 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多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激光学术会议上
- 1 - 浙江省杭州高中 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9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氛.围 不忿. 分.斤掰两 治丝益棼. B.拱券. 渲.染 头晕目眩. 轩.然大波 C.熨.帖 馥郁. 欲.壑难填 咸与.维新 D.偌.大 唱喏. 青箬.绿蓑 若.无其事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观摩 照像馆 唇枪舌剑 湮没无闻 B.装潢 影碟机 断章取义 飞黄腾达 C.肤浅 扫瞄仪 名门望族 黄天后土 D.辐射 座右铭 声败名裂 精兵简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面对台湾岛内新一波“大陆热潮”,台湾当局再次绷紧了神经,但由于已无法阻止连 战“登陆”,于是对国民党提出各种要求, 干扰连战的大陆行。 ② 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 ,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 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③ 得天独厚的旅游 ,成为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商业运作的一大卖点。 A.妄图 征候 景观 B.妄想 症候 景观 C.妄图 症候 景致 D.妄想 征候 景致 4.下列句子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的两鬓白发,他不由得发出“年 岁不饶人”的感叹。 B.一方面不想参加竞选政治游戏,另一方面又担心当选者会对自己更为不利,美国民 众面对总统大选勉为其难 ....。 C.如今,开发祖国的西部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主客观条件已不可等量齐观 ....了。 D.老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后进生的言行举动,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把握转变的 契机,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案。 5.下列句子,语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 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B.日本政府肆意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行为,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民是绝对不 能容忍的。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大公司调整经济结构和 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 20 多个国家、400 多位科学家参加的激光学术会议上
有两篇论文受到了高度重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 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 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 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 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把“礼 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 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 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 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 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 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 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徴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 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 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
- 2 - 有两篇论文受到了高度重视。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 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 “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 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 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把“礼 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 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 之位以治天下,英才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 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 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 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 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 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 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
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 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 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 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ˆ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 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 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 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 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 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杄去治理,“乐ˆ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 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 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39期。有改动。) 6.下面对“乐治”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乐治是古代用来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D.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7.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8.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 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 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 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 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 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 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 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 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 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 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 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 年第 39 期。有改动。) 6.下面对“乐治”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乐治是古代用来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D.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7.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 )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 8.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1 0 0 0 8 0
A.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 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B.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 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C.儒家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 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创作乐,让人在音乐的主宰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 为规范的人。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而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 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 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 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烟云雪月之变, 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 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 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 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 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 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日:“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 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 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 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 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 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一一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A.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 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B.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 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C.儒家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 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创作乐,让人在音乐的主宰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 为规范的人。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而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 维。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 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 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 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烟云雪月之变, 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 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 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 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 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 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 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 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 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 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 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流瞩 流瞩:移目注视 B.亦往往寓庖于此 寓庖:聘请厨师 C.予病其然 病:担心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萦绕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越中山之大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C.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亦点缀其中 仅仅知我有七尺躯 C.虽近在目前 D.不可不交相勉者也 13.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龙山上的那一所堂,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令人心旷神怡, 烦虑顿消,确实是佳胜之地。 B.“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既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观景的人 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它,把人和景隔绝开来;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C.本文前半部分的叙述和写景,是后半部分所说道理的极为贴切、生动的比喻,故本 文的道理虽复杂而深刻,作者却一点即明 D.本文作者受王阳明学说影响很深,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本文中心在于批判 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分) 四、(21分) 14.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8分) (1)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 (2)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3)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干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 5 - A.每一流瞩.. 流瞩:移目注视 B.亦往往寓庖..于此 寓庖:聘请厨师 C.予病.其然 病:担心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萦绕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越中山之大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C.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时亦点缀..其中 B.仅仅..知我有七尺躯 C.虽近在目前.. D.不可不交相..勉者也 13.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卧龙山上的那一所堂,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令人心旷神怡, 烦虑顿消,确实是佳胜之地。 B.“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既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观景的人 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它,把人和景隔绝开来;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C.本文前半部分的叙述和写景,是后半部分所说道理的极为贴切、生动的比喻,故本 文的道理虽复杂而深刻,作者却一点即明。 D.本文作者受王阳明学说影响很深,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本文中心在于批判 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1 分) 四、(21 分) 14.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8 分) (1)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 (2)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3)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