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试题分析:C项,这是孔穿的观点。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 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 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 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 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痛恨当时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脱离的混乱现象, 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命题。 孔穿是孔子的后裔。孔穿拜会公孙龙,便说:“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 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点不敢苟 同的是您那套白马异于马的学说而已,请您放弃的主张,我就甘拜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说:“先生的话未免荒唐了,我的学问,就在于以白马异于马这个学术原则,要 我放弃它,我便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让我没有什么可教,而却要跟我学习,这就荒唐了。 孔穿说:“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象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齐王曾经对尹文说 ‘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什么缘故?’尹文说:‘想倾听大王所谓士的标 准是什么?’齐王一时说不上来。尹文接着说:‘现在有这样的人,效劳君主很忠诚,奉侍 父母很孝敬,结交朋友很诚实,对待乡亲很和顺,有这四种德行的人,可称为士了吗?’齐 王说:‘那太好了!这正是我所谓的士了。’尹文说:‘大王如果得到这样的人,愿意任用 他为臣下吗?’齐王说:‘那是我求之而不得的呀! 当时齐王提倡勇敢战斗,于是尹文便说:‘假使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欺负而 始终不敢搏斗,大王还肯用他为臣吗?’齐王说:‘嘻!这还算什么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 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尹文说‘虽然受到 欺侮而不争斗,可是并没有失去这四种德行呀!既然没有失去四种德行,那末人并没有失去 作为士的资格!然而,大王一下自想用他为臣,一下自又不肯用他为臣。那么请问:您刚才 所说的“士”的标准,不算数了吗?’齐王哑口无言了。” “尹文接着说:‘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 也要处罚他:有功劳便奖赏他,没有功劳也要奖赏他。这样管理他的国家,却反而埋怨人民 不好管理,对吗?’齐王说:‘这当然不对罗!’尹文说:‘以我的浅见看来,下面官吏治 理齐国的办法,就象这个样子!’齐王说:‘寡人治理国家,倘若象先生说的那样,人民即 使不服管理,我也不敢埋怨的。不过我想情况不至于那样吧! 尹文说:‘我那样说岂敢没有根据?大王的法令规定:“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判刑
- 6 - 8.试题分析:C 项,这是孔穿的观点。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 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 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 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 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痛恨当时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脱离的混乱现象, 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命题。 孔穿是孔子的后裔。孔穿拜会公孙龙,便说:“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 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点不敢苟 同的是您那套白马异于马的学说而已,请您放弃的主张,我就甘拜为您的弟子。 ” 公孙龙说:“先生的话未免荒唐了,我的学问,就在于以白马异于马这个学术原则,要 我放弃它,我便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让我没有什么可教,而却要跟我学习,这就荒唐了。 孔穿说:“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有点象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齐王曾经对尹文说: ‘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什么缘故?’尹文说:‘想倾听大王所谓士的标 准是什么?’齐王一时说不上来。尹文接着说 :‘现在有这样的人,效劳君主很忠诚,奉侍 父母很孝敬,结交朋友很诚实,对待乡亲很和顺,有这四种德行的人,可称为士了吗?’齐 王说:‘那太好了!这正是我所谓的士了。’尹文说:‘大王如果得到这样的人,愿意任用 他为臣下吗?’齐王说:‘那是我求之而不得的呀!’ 当时齐王提倡勇敢战斗,于是尹文便说:‘假使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欺负而 始终不敢搏斗,大王还肯用他为臣吗?’齐王说:‘嘻!这还算什么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 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尹文说‘虽然受到 欺侮而不争斗,可是并没有失去这四种德行呀!既然没有失去四种德行,那末人并没有失去 作为士的资格!然而,大王一下自想用他为臣,一下自又不肯用他为臣。那么请问:您刚才 所说的“士”的标准,不算数了吗?’齐王哑口无言了。” “尹文接着说:‘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 也要处罚他;有功劳便奖赏他,没有功劳也要奖赏他。这样管理他的国家,却反而埋怨人民 不好管理,对吗?’齐王说:‘这当然不对罗!’尹文说:‘以我的浅见看来,下面官吏治 理齐国的办法,就象这个样子!’ 齐王说:‘寡人治理国家,倘若象先生说的那样,人民即 使 不服管理,我也不敢埋怨的。不过我想情况不至于那样吧!’ 尹文说:‘ 我那样说岂敢没有根据?大王的法令规定:“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判刑
人们有威慑于大王法令的,受到欺负侮辱而始终不敢起来争斗,这是维护与遵守大王的法令 啊!然而大王却说:“受到欺负侮辱而不敢起来争斗的,太耻辱了!”大王说这种行为是耻 辱的,就是宣布它是错误的,本来并没有过错而大王却加以谴责,因而国家取消了他作官的 资格,不用他为臣了;不任用为臣就是一种惩罚,这是无罪而被大王惩罚了!既然大王鄙视 不敢争斗的人,必然赞扬敢于争斗的人;赞扬敢于争斗,就是宣布他是正确的,也就必然起 用这种人为臣了。必然起用为臣,就是最大的奖赏。这种人毫无功劳而大王却大加奖赏。这 样,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官吏所要诛罚的:君主所赞扬的,却是法律所禁止的。赏罚是非, 四个方面互相矛盾。这种与治国之道背道而驰的情况,即使有十倍于黄帝本事的人,也不可 能治理好国家。’齐王无话可答。 如上所说,所以我认为您的话,是类似齐王的言论。您只知道驳斥‘白马非马’的命题, 却不懂得逻辑‘反驳’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您跟齐王一样,只知道喜好‘士’的名称,却 不明白“士”概念的类别(一般与个别)。”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芳树 南北朝李爽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①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②三阳:早阳、正阳、晚阳。 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意。③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寄” (1)本诗是一首题材的诗(2分),是一首诗(古体诗还是近体诗)(1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 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思乡诗(2分,如答借景抒情诗给1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边塞诗不给分), 古体诗(1分)。 (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 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2分)本诗前面六句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 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 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最后,诗人笔锋陡转,写出长年 漂泊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到达。 诗人极力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
- 7 - 人们有威慑于大王法令的,受到欺负侮辱而始终不敢起来争斗,这是维护与遵守大王的法令 啊!然而大王却说:“受到欺负侮辱而不敢起来争斗的,太耻辱了!”大王说这种行为是耻 辱的,就是宣布它是错误的,本来并没有过错而大王却加以谴责,因而国家取消了他作官的 资格,不用他为臣了;不任用为臣就是一种惩罚,这是无罪而被大王惩罚了!既然大王鄙视 不敢争斗的人,必然赞扬敢于争斗的人;赞扬敢于争斗,就是宣布他 是正确的,也就必然起 用这种人为臣了。必然起用为臣,就是最大的奖赏。这种人毫无功劳而大王却大加奖赏。这 样,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官吏所要诛罚的;君主所赞扬的,却是法律所禁止的。赏罚是非, 四个方面互相矛盾。这种与治国之道背道而驰的情况,即使有十倍于黄帝本事的人,也 不可 能治理好国家。’齐王无话可答。 如上所说,所以我认为您的话,是类似齐王的言论。您只知道驳斥‘白马非马’的命题, 却不懂得逻辑‘反 驳’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您跟齐王一样,只知道喜好‘士’的名称,却 不明白“士”概念的类别(一般与个别)。”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 分) 芳 树 南北朝 李爽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①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②三阳:早阳、正阳、晚阳。 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意。③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寄”。 (1)本诗是一首 题材的诗(2 分),是一首 诗(古体诗还是近体诗)(1 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 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 分) 【答案】 (1)思乡诗(2 分,如答借景抒情诗给 1 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边塞诗不给分), 古体诗(1 分)。 (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 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2 分)本诗前面六句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 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 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最后,诗人笔锋陡转,写出长年 漂泊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到达。 诗人极力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