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有花朝善 国中,魏的建国最早,共历3代5帝,存国45年。孙吴存国时间 最长,从孙权为吴王(222年)到孙黠降晋(280年),前后计58 年,历3代4帝。蜀汉只有刘备、刘禅父子两帝,存国42年(221 一263年)。西晋建立(266年)之后十余年才完成统一大业。武 帝死后,内乱频仍,并由此触发内迁的胡族首领举兵而起参加混 战,最终灭西晋。西晋存国50年,历3代4帝。西晋灭亡后, 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等胡族军阀争杀的战场,并陆续出现许多割据 政权。北方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时间长达120年。其间只 有氏人的前秦短期建立过统的国家,绝大部分时间北方都处于 分裂混战状态。南方的东晋是汉人建立的政权,从司马睿称帝的 公元317年到司马德文亡国的公元420年,共存国103年,历4 代11帝。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特 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4个政权的 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 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一479年) 是域最大、国力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个政权,历4代8帝。 南齐(479一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由于争杀频繁,竟 历3代7帝,平均3年1帝,算是中国古代帝王更换速度最快的 一朝。梁代(502一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 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一589年)首尾凡33年,历3 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 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在历史 上,把宋、齐、梁、陈这4个南方王朝称之为南朝。十六国后 期,一个最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它先是打 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一534年)之后,又消灭 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按照史家的 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 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 汉化,政治中心也随之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
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个王朝。孝武 帝末年,权臣高欢、字文泰将北魏辖区分割成东、西两块。东魏 (534一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一556年) 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一577 年)和北周(557一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 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 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 元58!年,北周外戚杨坚受代称帝,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朝与北朝, 合称为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经历一个结构更新和充实的过程。这 -变化轨迹,大体可以沿着三条脉铭进行寻觅。这就是:()主 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三教并立。(2)胡、汉文化从异质冲突 渐进到兼容杂糅。(3)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两汉时期,神学化的儒学长期处独尊地位。然而,从汉未 起,社会环境的巨变以及白身方面的原因,使得儒学式微。以玄 学为先导的多种文化因素蓬勃生长,不但一变百草萧疏而为万木 峥嵘,而且也为道教从原始幼稚走向完备成熟、佛教在中国站稳 脚根并得到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经过不断的调整组合,到南 北朝后期儒、释、道三家并立的主导文化格局初步形成。魏晋南 北朝时期,各族人门的频繁流动与接触,使得异质性十分鲜明的 胡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随着长期磨合,入居 中原的胡人在被汉文化涵化融合的同时,也为汉人注人胡文化的 新鲜活力。在南北交往过程中,文化进步逐渐泯灭了民族隔阂, 中华文明在登上新的-一层台阶后终于实现了在根基方面的趋同。 然而,由于长期分裂隔绝,又使得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存 在。南人善创新,北人重传统;南人崇文,北人尚武:南人学问 清通简要,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凡此种种,都是这一时期南北文 化趋异性的表现形式
移着帝北朝善 本卷由曹文柱主编。曹文柱提出大纲初稿,经征求周兆望、 施光明意见,形成基本框架。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义视情况对个 别章、节、月进行了某些调整。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三 章内曹文柱撰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由施光明撰 写: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由周兆望撰写;第八章由薛振恺 撰写;第十章由旷天伟撰号;第十二章由张敏撰写;武正红为第 八章、第十三章提供了部分文稿。周兆望为第十二章的写作进行 ∫指导。全书由曹文柱统稿,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删增与修改,并 编制主要参考书目,确定彩贞和随文插图。本卷在写作过程中,参 阅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已在页下或书后参考书月中 注明,但是仍有部分内容可能因为疏漏没有注出,敬请原凉
剪一童 纪第共金克适瓦的文化 5 第一章 纷乱的社会与 活跃的文化 第一节社会变化对文化的震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与动荡的时期,也是封建 社会结构有所调整的一个时期。前者具体表现为:各种自然的 和人为的灾难频繁发生,使得人口大规模地死亡,即使幸存者 也难免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苦。后者则体现在土族地主势力 得到畸形发展和胡族入主中原等方面。社会的剧烈动荡,不但 造成文化载体的大量损失,而且打破儒家一尊的局面,刺激多 种文化因素的蓬勃生长、重家轻国观念的泛滥和胡汉文化的融 汇合流。 一、天灾人祸迭加的社会环境与士族地主势力的畸形 发展 根据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恰逢中 国历史上的一个气候寒冷期@。当时,年平均气温由西汉高于现 ①《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2期
6 路晋请北朝善 在1℃一2℃,降至比现在低1℃-一2℃。按现代农业技术,气温年 均下降4℃,对于农作物种植、管理尚有很多不易解决的困难。 古代社会,无霜期大大缩短,自然使谷物产量减少,部分耕种、 灌溉条件较差的田地被抛荒。气候寒冷,又使北方和西北方的草 场枯竭,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因无法从事畜牧业,转而进入汉 族传统的农业区,造成民族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开激烈的冲 突。祸不单行,与寒拎期降临同步的是太阳黑子(日斑)活跃性 的到来①。日班有否决定着太阳辐射的强弱,而太阳辐射的增强 又造成地球上气候的波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日斑,比气候温暖 期高约3倍多。其结果,不但导致气侯转寒,而且对其他自然灾 害的生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东汉后期起,自然灾害连绵不绝, 而且大灾频仍。到了“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 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间中遇灾凡304次,其频度甚密, 远逾前代。举凡地震水旱风雹蝗螟霜雪疫疾之灾,无不纷至沓 来,一时俱见”。这种灾情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后期。灾荒饥馑, 再加上人为的兵燹战祸,到处白骨委积,尸骸如山。当时社会的 卫生条件极差,大量人畜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容易使疾疫爆 发。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疫区迅速扩大,使死者数目骤增。曹操 晚年,在他割据的北方爆发过一一次严重的疾疫,这就是著名的建 安二十二年(217年)大疫。大疫使“家家存强尸之痛,室室有 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⑤。建安七子中,除孔融、 阮璃、王粲先逝外,余下4人皆死于此疫。上层社会的成员尚且 如此,一般百姓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与天灾相较,人祸更是造成社会苦雅的主要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黑暗与阶级压迫是非常严重的。官 ①程庭芳:《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 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第12页。 ③《练汉志·五行志》注引曹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