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师说》)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 (《师说》) 2.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三)我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老师—以.老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老师)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镜子——以….为镜子)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老师——以……为老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 (老师——以……为老师)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镜子——以……为镜子)
特征归纳: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 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 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 是 ●●● 或“把……当作 ●●●●
特征归纳: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 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 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 是……”或“把……当作……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A组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2.南取汉中。(《过秦论》 3.西举巴蜀。(《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六国论》) 5.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6.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A组: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2.南取汉中。(《过秦论》) 3.西举巴蜀。(《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六国论》) 5.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6.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2.南取汉中。 (南——向南) 3.西举巴蜀。 (西——向西) 4.东割膏腴之地。 (东——向东) 5.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 6.北收要害之郡。 (北——向北)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南取汉中。 3.西举巴蜀。 4.东割膏腴之地。 5.骊山北构而西折 6.北收要害之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