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个植株或一个群体的叶面积大,接受光能就多,物质生 产的容量大,反之,物质生产的容量小。所以增加叶面积是提高源的供给能力的最基本的保证。增加 叶面积即提高叶面积指数,对一个群体来说,就要增加栽培密度。种植密度加大,叶面积增加快,达 到LA,最大值的时间较早。增加栽培密度不是越密越好,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叶面积与产量成正相 关关系,超出此范围后,植株过密,叶层(或称冠层)互相遮荫,底层叶片光照强度低,光合生产率下降 有时会饥饿死亡,反到降低叶面积指数。一般茄科、豆科植物LA/大都在3-4之间为最佳,蔓性瓜 类爬地栽培LAI只有1.5,很少超过2,而搭架栽培可达4-5以上。 第二,延长叶子寿命。一个植株叶片寿命的长短与光、温、水、肥等因素有关,一般光照’强、肥水 充足,叶色浓绿,叶子寿命就长,光合强度也高,特别是延长最佳叶龄期的时间,光合积累率高 第三,增加群体的光照强度。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在饱和光照强度内,光照越强,光合积累愈 多,对于阴性植物即遮荫栽培植物,或保护地栽培时,都要保证供给的光照强度不低于光饱和点或接 近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对于露地栽培的药用植物,要保证群体中各叶层接受光照强度总合为最高 值。光强在一个群体的不同叶层的垂直分布,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服从于“比尔一兰伯特”定律 群体中各叶层接受光照强度的大小,除与种植密度有关外,还与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如行距、行向、 间作、混作、修剪、搭架等)有关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需光特点各异,它们的光合强度,光饱和点和补偿点都不同(表2—3),光饱和点 低的药用植物,是一种能充分利用弱光的特性,可与需光较强的植物搭配种植,这样不仅提高了叶面 积指数,而且也提高了喜光植物群体中各叶层的接光强度,而光饱和点低的植物受光又适宜。, 第四,创造适宜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温、水、肥条件。有了充足适宜的光照条件,没有水、肥基础 光合强度也不会提高。因此,适时适量的灌水、追肥也是不可少的措施 第五,提高净同化率。净同化率也称“净同化生产率”,是指单位叶面积,在一定时期内,由光合作用 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这个重量是除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之后的净重 在一定时期内的干物产量是叶面积与净同化率的乘积。净同化率提高,干物质增多,产量也随之增加。 提高净同化率不外平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和降低呼吸消耗。降低呼吸消耗的有效措施是 增加昼夜温差,温差大时,白天光合积累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增加昼夜温差对于保护地栽培较为 容易,对于露地栽培,应从选地、播期、增设保温棚等措施入手 净同化率的增加幅度,没有增加叶面积效率大,但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尤其是产品器官的形成期, 叶面积的增加已达到—一定限度。这个时候,维持——定强度的同化率使净同化率不下降,就成为影 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2)提高库的贮积能力第一,满足库生长发育的条件。药用植物贮积能力决定于单位面积上产量 容器的大小。药用植物不同,贮积的容器也不同。例如,根及根茎类药材产量的容积取决于单位土地 面积上根及根茎类的数量和大小的,一亡限值;花类药材产量容器的容积决定于单位土地面积上分枝 数目、分枝上花(花头、花序)的数日和小花大小的上限值:种子果实入药药材产量容器的容积决定于单 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每穗颖花数和籽粒大小的上,限值。这些容器的数目决定于分化期,而容器 容积的大小决定于生长、膨大、灌浆期持续的长短和生长、膨大、灌浆的速度。 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的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源大的时候,必然建立相应的库。人为的能动 作用在于促进其生长,保证满足植物分化期、生长期、膨大期、灌浆期的温、光、水、肥、气的条件。 第二,调节同化物的分配去向。植物体内同化物分配总的规律是由源到库。但是,由于植物体存在着 许多的源库单位,各个源库对同化物的运输分配都有分工,各个源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各自的库。对 于生产来讲,有些库并非有经济价值,对于这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库,就应通过栽培措施除掉,使其光 合产物集中供应给有经济价值的库。例如,根及根茎类药材,种子库没有用(繁殖用除外)应当摘蕾,以 减少营养损耗。例如,人参摘蕾后,参根产量可增加长14-4%:有些植物有无效分枝(蘖),也应及时 摘除。调节同化物分配去向,除摘蕾、打顶、修剪外,还可采用代谢调节(提高或降低叶内K/Na比例) 激素调节和环境调节(防止缺水、光暗处理、増加昼夜温差、氮肥调节)等
叶子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个植株或一个群体的叶面积大,接受光能就多,物质生 产的容量大,反之,物质生产的容量小。所以增加叶面积是提高源的供给能力的最基本的保证。增加 叶面积即提高叶面积指数,对一个群体来说,就要增加栽培密度。种植密度加大,叶面积增加快,达 到 LA,最大值的时间较早。增加栽培密度不是越密越好,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叶面积与产量成正相 关关系,超出此范围后,植株过密,叶层(或称冠层)互相遮荫,底层叶片光照强度低,光合生产率下降, 有时会饥饿死亡,反到降低叶面积指数。一般茄科、豆科植物 LA/大都在 3—4 之间为最佳,蔓性瓜 类爬地栽培 LAI 只有 1.5,很少超过 2,而搭架栽培可达 4—5 以上。 第二,延长叶子寿命。 一个植株叶片寿命的长短与光、温、水、肥等因素有关,一般光照’强、肥水 充足,叶色浓绿,叶子寿命就长,光合强度也高,特别是延长最佳叶龄期的时间,光合积累率高。 第三,增加群体的光照强度。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在饱和光照强度内,光照越强,光合积累愈 多,对于阴性植物即遮荫栽培植物,或保护地栽培时,都要保证供给的光照强度不低于光饱和点或接 近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对于露地栽培的药用植物,要保证群体中各叶层接受光照强度总合为最高 值。光强在一个群体的不同叶层的垂直分布,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服从于“比尔—兰伯特”定律。 群体中各叶层接受光照强度的大小,除与种植密度有关外,还与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如行距、行向、 间作、混作、修剪、搭架等)有关。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需光特点各异,它们的光合强度,光饱和点和补偿点都不同(表 2—-3),光饱和点 低的药用植物,是一种能充分利用弱光的特性,可与需光较强的植物搭配种植,这样不仅提高了叶面 积指数,而且也提高了喜光植物群体中各叶层的接光强度,而光饱和点低的植物受光又适宜。, 第四,创造适宜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温、水、肥条件。 有了充足适宜的光照条件,没有水、肥基础, 光合强度也不会提高。因此,适时适量的灌水、追肥也是不可少的措施。 第五,提高净同化率。净同化率也称“净同化生产率”,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定时期内,由光合作用 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这个重量是除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之后的净重。 在一定时期内的干物产量是叶面积与净同化率的乘积。净同化率提高,干物质增多,产量也随之增加。 提高净同化率不外平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和降低呼吸消耗。降低呼吸消耗的有效措施是 增加昼夜温差,温差大时,白天光合积累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增加昼夜温差对于保护地栽培较为 容易,对于露地栽培,应从选地、播期、增设保温棚等措施入手。 净同化率的增加幅度,没有增加叶面积效率大,但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尤其是产品器官的形成期, 叶面积的增加已达到——定限度。这个时候,维持——定强度的同化率使净同化率不下降,就成为影 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2)提高库的贮积能力 第一,满足库生长发育的条件。药用植物贮积能力决定于单位面积上产量 容器的大小。药用植物不同,贮积的容器也不同。例如,根及根茎类药材产量的容积取决于单位土地 面积上根及根茎类的数量和大小的,—亡限值;花类药材产量容器的容积决定于单位土地面积上分枝 数目、分枝上花(花头、花序)的数日和小花大小的上限值;种子果实入药药材产量容器的容积决定于单 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每穗颖花数和籽粒大小的上,限值。这些容器的数目决定于分化期,而容器 容积的大小决定于生长、膨大、灌浆期持续的长短和生长、膨大、灌浆的速度。 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的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源大的时候,必然建立相应的库。人为的能动 作用在于促进其生长,保证满足植物分化期、生长期、膨大期、灌浆期的温、光、水、肥、气的条件。 第二,调节同化物的分配去向。植物体内同化物分配总的规律是由源到库。但是,由于植物体存在着 许多的源库单位,各个源库对同化物的运输分配都有分工,各个源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各自的库。对 于生产来讲,有些库并非有经济价值,对于这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库,就应通过栽培措施除掉,使其光 合产物集中供应给有经济价值的库。例如,根及根茎类药材,种子库没有用(繁殖用除外)应当摘蕾,以 减少营养损耗。例如,人参摘蕾后,参根产量可增加长 14—44%;有些植物有无效分枝(蘖),也应及时 摘除。调节同化物分配去向,除摘蕾、打顶、修剪外,还可采用代谢调节(提高或降低叶内 K/Na 比例)、 激素调节和环境调节(防止缺水、光暗处理、增加昼夜温差、氮肥调节)等
(3)缩短流的途径植物同化物由源到库是由流完成的。植物光合产物很多,如果运输分配不利,经济产 量也不会高。同化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据报道,小麦穗部同化物的输入量与韧皮部横切面积成正 比,可见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是制约同化物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充 足的肥料(尤其是磷的供应)都可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运输,从而提高贮积能力。库与源相对位置的远 近也影响运输效率和同化物的分配。通常情况下,库与源相对位置较近,能分配到的同化物就多。因 此,很多育种工作者都致力于矮化株型的研究。现代矮化的新良种收获指数已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 到50—55%。这与矮化品种同化物分配输送途径短,穗轴横切面韧皮所占面积扩大有关 四、药材的品质 (一)药材品质的内涵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两部分。内在质量主要指药用成分或活 性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等;外观性状是指药材的色泽(整体外观与断面)、质地、大小和形状等 1.药用成分药材的功效是由所含的有效成分或叫活性成分所起的作用,没有药用成分也称不上药 材。目前已明确的药用成分种类有:糖类、甙类、木质素类、萜类、挥发油、鞣质类、生物碱类、氨 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脂类、有机酸类、树脂类、植物色素类、无机成分等 糖类包括单糖、低聚糖和多糖。其中特殊的单糖、低聚糖和许多多糖具有药理活性。如具免疫促进作 用和抗癌作用,有些己做成成药。 甙类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化合物以甙键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含 此类成分的药材,很多都是具有一定活性的常用药物(苦杏仁、大黄、黄芩、甘草、洋地黄等)。 木脂素又称木脂体,是一类天然的二聚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作用,是杀虫增效剂。如五味子素、鬼 臼毒素、厚朴酚等 萜类化合物数量很多,已知单萜约450种,倍半萜约1200种,二萜约1000种,具有降压、镇静、抗 炎、祛痰、抗菌、抗肿瘤等多种活性 挥发油又称精油,主要分布在松科、柏科、木兰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姜科等十几个科的植物 中。具有发汗解表、理气镇痛、芳香开窍、抑菌、镇咳祛痰、矫味等活性。 鞣质又称鞣酸或单宁,是一类结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尤以树皮为多。具有收敛、 止血、抗菌作用。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化合物,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多含在环内。生物碱有显著的生 物活性,是药材中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如抗菌消炎的小檗碱,平喘的麻黄碱,降压的利血平,抗肿 瘤的喜树碱,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等,目前分离出3000多种。分布在100多科植物中。生物碱的含量 般都较低,大多低于1%(长春花新碱只有百万分之一),金鸡纳生物碱含量高达10-15%。生物碱在 植物体内常与有机酸(草酸、枸橼酸、鞣酸)结合成盐类状态存在,有的与糖结合成甙 多肽、蛋白质等类成分中近年发现了有不少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如肽、引产蛋白。酶是具有催化作用 的蛋白质。已发现的约有300种。有助消化、化瘀、杀虫、抗炎等功效。 脂类在肌体代谢中有重要意义。医药上多作为赋形剂。有些含油脂的药材具特殊生物活性。, 有机酸虽然广泛分布在植物体中,但含有机酸类生药(药材)多具有抗菌、利胆、升高白血球等作用 供药用的树脂类不多,如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等,是活血、散瘀、止痛、芳香、开窍的药物。 药材中所含的药效成分因种类而异,有的含2—3种,有的含多种。有些成分含量虽微,但生物活性很 强。含有多种药效成分的药材,其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其它是辅助作用。 每种药材所含成分的种类及其比例是该种药材特有药理作用的基础,单看药效成分种类不看比例是不 行的。因为许多同科同属不同种的药材,它们所含的成分种类一样或相近,只是各类成分比例不同而 药材的药效成分种类、比例、含量等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可说是在特定的气候、土质、生态等环 境条件下的代谢(含次生代谢)产物。有些药材的生境独特,我国虽然幅员广大,但完全相同的生境不多, 这可能就是药材地道性的成因之 在栽培药用植物时,特别是引种栽培时,必须检査分析成品药材与常用药材或地道药材在成分种类上
(3)缩短流的途径植物同化物由源到库是由流完成的。植物光合产物很多,如果运输分配不利,经济产 量也不会高。同化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据报道,小麦穗部同化物的输入量与韧皮部横切面积成正 比,可见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是制约同化物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充 足的肥料(尤其是磷的供应)都可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运输,从而提高贮积能力。库与源相对位置的远 近也影响运输效率和同化物的分配。通常情况下,库与源相对位置较近,能分配到的同化物就多。因 此,很多育种工作者都致力于矮化株型的研究。现代矮化的新良种收获指数已由原来的 30%左右提高 到 50—55%。这与矮化品种同化物分配输送途径短,穗轴横切面韧皮所占面积扩大有关。 四、药材的品质 (一)药材品质的内涵 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两部分。内在质量主要指药用成分或活 性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等;外观性状是指药材的色泽(整体外观与断面)、质地、大小和形状等。 1.药用成分 药材的功效是由所含的有效成分或叫活性成分所起的作用,没有药用成分也称不上药 材。目前已明确的药用成分种类有:糖类、甙类、木质素类、萜类、挥发油、鞣质类、生物碱类、氨 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脂类、有机酸类、树脂类、植物色素类、无机成分等。 糖类包括单糖、低聚糖和多糖。其中特殊的单糖、低聚糖和许多多糖具有药理活性。如具免疫促进作 用和抗癌作用,有些已做成成药。 甙类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化合物以甙键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含 此类成分的药材,很多都是具有一定活性的常用药物(苦杏仁、大黄、黄芩、甘草、洋地黄等)。 木脂素又称木脂体,是一类天然的二聚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作用,是杀虫增效剂。如五味子素、鬼 臼毒素、厚朴酚等。 萜类化合物数量很多,已知单萜约 450 种,倍半萜约 1200 种,二萜约 1000 种,具有降压、镇静、抗 炎、祛痰、抗菌、抗肿瘤等多种活性。‘ 挥发油又称精油,主要分布在松科、柏科、木兰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姜科等十几个科的植物 中。具有发汗解表、理气镇痛、芳香开窍、抑菌、镇咳祛痰、矫味等活性。 鞣质又称鞣酸或单宁,是一类结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尤以树皮为多。具有收敛、 止血、抗菌作用。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化合物,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多含在环内。生物碱有显著的生 物活性,是药材中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如抗菌消炎的小檗碱,平喘的麻黄碱,降压的利血平,抗肿 瘤的喜树碱,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等,目前分离出 3000 多种。分布在 100 多科植物中。生物碱的含量 一般都较低,大多低于 1%(长春花新碱只有百万分之一),金鸡纳生物碱含量高达 10—15%。生物碱在 植物体内常与有机酸(草酸、枸橼酸、鞣酸)结合成盐类状态存在,有的与糖结合成甙。 多肽、蛋白质等类成分中近年发现了有不少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如肽、引产蛋白。酶是具有催化作用 的蛋白质。已发现的约有 300 种。有助消化、化瘀、杀虫、抗炎等功效。 脂类在肌体代谢中有重要意义。医药上多作为赋形剂。有些含油脂的药材具特殊生物活性。, 有机酸虽然广泛分布在植物体中,但含有机酸类生药(药材)多具有抗菌、利胆、升高白血球等作用。 供药用的树脂类不多,如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等,是活血、散瘀、止痛、芳香、开窍的药物。 药材中所含的药效成分因种类而异,有的含 2—3 种,有的含多种。有些成分含量虽微,但生物活性很 强。含有多种药效成分的药材,其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其它是辅助作用。 每种药材所含成分的种类及其比例是该种药材特有药理作用的基础,单看药效成分种类不看比例是不 行的。因为许多同科同属不同种的药材,它们所含的成分种类一样或相近,只是各类成分比例不同而 已。 药材的药效成分种类、比例、含量等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可说是在特定的气候、土质、生态等环 境条件下的代谢(含次生代谢)产物。有些药材的生境独特,我国虽然幅员广大,但完全相同的生境不多, 这可能就是药材地道性的成因之一。 在栽培药用植物时,特别是引种栽培时,必须检查分析成品药材与常用药材或地道药材在成分种类上
各类成分含量比例上有无差异。完全吻合才算栽培或引种成功。尚有部分不吻合时,还要进一步改进 栽培管理措施,直至吻合为止 这里顺便提一点,检查分析成分、含量时,提取方法和测试手段必须一致。 2.农药残留物栽培药材有时使用农药,虽然用药器官禁用,但也应检查有无化学农药残留。残留 物超过规定者禁止作药材。· 3.色泽色泽是药材的外观性状之一,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的色泽特征。许多药材本身含有天然色素 成分(如五味子、枸杞子、黄柏、紫草、红花、藏红花等),有些药效成分本身带有一定的色泽特征(如 蘖碱、蒽甙、黄酮甙、花色甙、某些挥发油等)。从此种意义上说,色泽是某些药效成分的外在表现 形式或特征。 药材是将栽培或野生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加工(干燥)的产品。不同质量的药材采用同种工艺加工或相 同质量的药材,采用不同工艺加工,加工后的色泽,不论是整体药材外观色泽,还是断面色泽,都有 一定的区别。所以,色泽又是区别药材质量好坏,加工工艺优劣的性状之一。 4.质地、大小与形状药材的质地既包括质地构成,如肉质、木质、纤维质、革质、油质等,又 包括药材的硬韧度,如体轻、质实、质坚、质硬、质韧、质柔韧润)、质脆等。坚韧程度、粉质状况如 何,是区别等级的高低的特征性状 药材的大小,通常用直径、长度等表示,绝大多数药材都是个大者为最佳,小者等级低下。个别药材(如 平贝母)是有规定标准的,超过规定的平贝母列为二等。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超过规定大小的平贝母; 其生物碱含量偏低 药材的形状是传统用药习惯遗留下来的商品性状,如整体的外观形状一一块状、球形、仿锤形、心形 肾形、椭圆形、圆柱形、圆锥状等,纹理,有无抽沟、弯曲或卷曲、突起或凹陷等。 用药材大小和形状进行分等,是传统遗留下来的方法。随着药材活性成分的被揭示,测试手段的改进, 将药效成分与外观性状结合起来分等分级才更为科学。 (二)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很多,情况也是错综复杂的,这里只谈几个主要的 影响因素 1.药材的种与品种问题种与品种问题,说到底是遗传因素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栽培的药材品种约千种,大面积生产的约300余种,其中半数左右是近几十年野生变家种 的药用植物。传统栽培的药用植物选育岀一些优良品种、品系或类型,如红花、枸杞、地黄、薄荷等 可是由于各地选育工作进度不一,尚有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沿用传统品种栽培。享有盛名的宁夏枸杞, 以大麻叶品种最佳、果大、肉厚、汁多、味甜,而其它品种远不及大麻叶。可是现阶段宁夏栽培的枸 杞中,仍有许多地区不是大麻叶品种。类似情况在红花、当归、地黄、菊花、人参等药材中都存在, 致使这些地区或单位的此类药材品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有些药材(如黄芪、白头翁、王不留行、独活等)由于产区广泛,地区用语及使用习惯的不同,把同科属 不同种植物的入药部位当作一种药材使用,临床应用久远,功效相似,药典已收载准用,近年分析比 较,它们的质地、含量、产量等性状也有优劣之差。所以,药材的商品质量差异较大。这些性状的差 异,许多都是遗传基因所致。如蒙古黄芪 C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var. mongholicus( Bge.)Hsia03 的茎直立性差,根部粉性大:而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Bge.)茎挺直,根部粉性小。值 得注意的是白头翁、独活、王不留行、贯众、石斛等药材,查其全国各地的植物来源,都在10种以上, 贯众多达30余种,有的甚至是不同科的植物,严重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这里说明一点,从植物化学分类角度看,同科不同属植物,特别是同科属不同种植物,虽然形态上有 差异,但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相同或相近的植物是有的,这些植物只要临床应用功效一样或相似,即不 影响药材品质,应作特例处理。 再者药材的经济性状在遗传上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就有可 能引起一定性状的分离,甚至引起基因突变,不同程度地出现品质变劣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2.气候生态因素的影响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的积累、产品的整体形状、色泽等受地理、季节、温光
各类成分含量比例上有无差异。完全吻合才算栽培或引种成功。尚有部分不吻合时,还要进一步改进 栽培管理措施,直至吻合为止。 这里顺便提一点,检查分析成分、含量时,提取方法和测试手段必须一致。 2.农药残留物 栽培药材有时使用农药,虽然用药器官禁用,但也应检查有无化学农药残留。残留 物超过规定者禁止作药材。· 3.色泽 色泽是药材的外观性状之一,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的色泽特征。许多药材本身含有天然色素 成分(如五味子、枸杞子、黄柏、紫草、红花、藏红花等),有些药效成分本身带有一定的色泽特征(如 小蘖碱、蒽甙、黄酮甙、花色甙、某些挥发油等)。从此种意义上说,色泽是某些药效成分的外在表现 形式或特征。 药材是将栽培或野生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加工(干燥)后的产品。不同质量的药材采用同种工艺加工或相 同质量的药材,采用不同工艺加工,加工后的色泽,不论是整体药材外观色泽,还是断面色泽,都有 一定的区别。所以,色泽又是区别药材质量好坏,加工工艺优劣的性状之一。 4.质地、大小与形状 药材的质地既包括质地构成,如肉质、木质、纤维质、革质、油质等,又 包括药材的硬韧度,如体轻、质实、质坚、质硬、质韧、质柔韧(润)、质脆等。坚韧程度、粉质状况如 何,是区别等级的高低的特征性状。 药材的大小,通常用直径、长度等表示,绝大多数药材都是个大者为最佳,小者等级低下。个别药材(如 平贝母)是有规定标准的,超过规定的平贝母列为二等。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超过规定大小的平贝母; 其生物碱含量偏低。 药材的形状是传统用药习惯遗留下来的商品性状,如整体的外观形状——块状、球形、仿锤形、心形、 肾形、椭圆形、圆柱形、圆锥状等,纹理,有无抽沟、弯曲或卷曲、突起或凹陷等。 用药材大小和形状进行分等,是传统遗留下来的方法。随着药材活性成分的被揭示,测试手段的改进, 将药效成分与外观性状结合起来分等分级才更为科学。 (二)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 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很多,情况也是错综复杂的,这里只谈几个主要的 影响因素。 1.药材的种与品种问题 种与品种问题,说到底是遗传因素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栽培的药材品种约千种,大面积生产的约 300 余种,其中半数左右是近几十年野生变家种 的药用植物。传统栽培的药用植物选育出一些优良品种、品系或类型,如红花、枸杞、地黄、薄荷等。 可是由于各地选育工作进度不一,尚有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沿用传统品种栽培。享有盛名的宁夏枸杞, 以大麻叶品种最佳、果大、肉厚、汁多、味甜,而其它品种远不及大麻叶。可是现阶段宁夏栽培的枸 杞中,仍有许多地区不是大麻叶品种。类似情况在红花、当归、地黄、菊花、人参等药材中都存在, 致使这些地区或单位的此类药材品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有些药材(如黄芪、白头翁、王不留行、独活等)由于产区广泛,地区用语及使用习惯的不同,把同科属 不同种植物的入药部位当作一种药材使用,临床应用久远,功效相似,药典已收载准用,近年分析比 较,它们的质地、含量、产量等性状也有优劣之差。所以,药材的商品质量差异较大。这些性状的差 异,许多都是遗传基因所致。如蒙古黄芪 C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var.mongholicus(Bge.)Hsia03 的茎直立性差,根部粉性大;而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茎挺直,根部粉性小。值 得注意的是白头翁、独活、王不留行、贯众、石斛等药材,查其全国各地的植物来源,都在 10 种以上, 贯众多达 30 余种,有的甚至是不同科的植物,严重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这里说明一点,从植物化学分类角度看,同科不同属植物,特别是同科属不同种植物,虽然形态上有 差异,但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相同或相近的植物是有的,这些植物只要临床应用功效一样或相似,即不 影响药材品质,应作特例处理。 再者药材的经济性状在遗传上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就有可 能引起一定性状的分离,甚至引起基因突变,不同程度地出现品质变劣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2.气候生态因素的影响 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的积累、产品的整体形状、色泽等受地理、季节、温光
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山茛菪中的山莨菪碱的含量,在一定海拔髙度内,有随生长地海拔髙度升高而増加的趋势。据报道: 在海拔2400m时含量为0.109%,海拔2800m时为0.196%。从纬度看,我国药用植物中挥发油含 量,越向南越高,而生物碱、蛋白质越向北含量越高。由于我国各地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 地形等的差异。省内地区间气候差异也较大,所以,省内不同地区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也会有差异。 如同一时期采收的兴安杜鹃,黑龙江五常县的挥发油含量为2.1%,穆林县的为0.3%:就所含的杜 鹃素而言,产于乌敏河的为6.0%,产于牡丹江的为2.88% 光照充足可使某些药材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如薄荷中挥发油含量及油中薄荷脑含量均随光照强度增强 而提高,晴天比阴天含量高:;人参中皂甙含量也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增加:芸香愈伤组织中,甲基正庚 基甲酮类成分和甲基正壬基甲酮类成分含量,有光培养物高于无光培养物。 至于生长季节不同,引起含量差异的事例更多。如灰色糖芥的强心甙含量:莲座叶丛期为1.17%,孕 蕾期1.82%,初花期2.15%,盛花期2.31%,种子形成期为1.99%:细辛活性成分花期最高 金银花蕾期最髙;人参待枯萎期皂甙含量最髙:蛔蒿中山道年含量,是以花蕾变黄时最髙等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状,受土壤深层地温的影响,砂性土壤深层地温高,表层干燥,所以黄芪根入土 深,表层支根少而细,其产品多为鞭杆芪:而粘壤通透性差,深层地温低,黄芪根入士浅,支根多而 粗,产品称鸡爪芪。人参根也有类似情况,砂性床土或深翻地高做床的条件下,床土底层温度高,长 出的参根主体长而粗,支根少而细,适合加工优质参 3.栽培与加工技术的影响栽培与加工技术的优劣对药材质量影响很大。就栽培技术而论,选择的 品种优劣,不仅关系到质量,也影响产量(详细内容见品种问题):选地整地是否符合药用植物生长发育 或代谢要求,直接关系到生长与代谢,不仅影响产量,也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品形状:播期的早晚 关系到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早晚和时间的长短,特别是产品形成期的气候因子适宜与否对产品的产量、 形状、质地、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很大:当然,施肥、灌水、生长调节等措施影响的大小也是因品种 而异的;栽培措施中,收获期的早晩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特别是花类药朸)。红花是花冠 入药,商品上以花色鲜红,有油性为佳晶,采收偏早,花色干后黄而不鲜红,降低品质,采收偏晩, 阴干后紫红或暗红色,且无油性。番红花柱头入药,采收早了柱头呈黄白色,采收晩了柱头上粘满花 粉,干后色泽发黄,另外,采回后的花朵不及时摘下柱头,其产品发暗且无油性;金银花只有在花蕾 膨大呈现青白或白色时,其质量最佳。花蕾刚开放时采收,不仅药效成分含量降低,而且折干率也显 著下降 加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例如,含挥发性成分药材,采收后不能在强 光下晒干,必须阴干。当归晒干、阴干的产品色泽、气味、油性等性状均不如熏干的好。玄参烘干过 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并要取下堆放发汗,使根内部变黑,待内部水分渗透出来后,才能再烘干 否则商品断面不是黑色。烘考温度对产品药效的影响很大,烘烤红参以55—75℃为好,温度过髙,虽 然干燥速度快,但挥发油含量降低,产品油性小,折干率也低。蒸参、烘参温度超过110℃,皂甙含量 也低。而且干燥的人参易出空心或被烤焦。贝母、元胡、枸杞子烘干温度高易出现柔粒,贝母的色泽 发黄等。总之,加工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药材商品的质量好坏,不可粗心大意 三)提高药材品质的途径 1.重视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提高药材品质的根本办法是进行品种选育,特别是品质育种。在作物、 蔬菜、果树等方面的品质育种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要因品种而异。对栽培历史较久,用量较大,品种资源丰富的那些药材,应把 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品种选育应侧重品质育种。据报告,许多药用植物个体间成分含 量差异较大,如一年生毛花洋地黄中,毛花洋地黄甙丙的含量高低相差10倍(由0.03%到0.3%) 又如蛔蒿中山道年的含量,株间个体差异在2.7%到4.7%间,所以,品质选育的潜力很大。品质 选育工作,除了采用常规手段外,还应借助组织培养手段,培育高含量水平的药材品种。目前报道组 织培养物药效成分含量高的药用植物有人参、三七、长春花、海巴戟等,人参、天然参根含皂甙为3
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山莨菪中的山莨菪碱的含量,在一定海拔高度内,有随生长地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据报道: 在海拔 2400m 时含量为 0.109%,海拔 2800m 时为 0.196%。从纬度看,我国药用植物中挥发油含 量,越向南越高,而生物碱、蛋白质越向北含量越高。由于我国各地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 地形等的差异。省内地区间气候差异也较大,所以,省内不同地区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也会有差异。 如同一时期采收的兴安杜鹃,黑龙江五常县的挥发油含量为 2.1%,穆林县的为 0.3%;就所含的杜 鹃素而言,产于乌敏河的为 6.0%,产于牡丹江的为 2.88%。 光照充足可使某些药材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如薄荷中挥发油含量及油中薄荷脑含量均随光照强度增强 而提高,晴天比阴天含量高;人参中皂甙含量也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增加;芸香愈伤组织中,甲基正庚 基甲酮类成分和甲基正壬基甲酮类成分含量,有光培养物高于无光培养物。 至于生长季节不同,引起含量差异的事例更多。如灰色糖芥的强心甙含量:莲座叶丛期为 1.17%,孕 蕾期 1.82%,初花期 2.15%,盛花期 2.31%,种子形成期为 1.99%;细辛活性成分花期最高; 金银花蕾期最高;人参待枯萎期皂甙含量最高;蛔蒿中山道年含量,是以花蕾变黄时最高等。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形状,受土壤深层地温的影响,砂性土壤深层地温高,表层干燥,所以黄芪根入土 深,表层支根少而细,其产品多为鞭杆芪;而粘壤通透性差,深层地温低,黄芪根入土浅,支根多而 粗,产品称鸡爪芪。人参根也有类似情况,砂性床土或深翻地高做床的条件下,床土底层温度高,长 出的参根主体长而粗,支根少而细,适合加工优质参。 3.栽培与加工技术的影响 栽培与加工技术的优劣对药材质量影响很大。就栽培技术而论,选择的 品种优劣,不仅关系到质量,也影响产量(详细内容见品种问题);选地整地是否符合药用植物生长发育 或代谢要求,直接关系到生长与代谢,不仅影响产量,也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品形状;播期的早晚 关系到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早晚和时间的长短,特别是产品形成期的气候因子适宜与否对产品的产量、 形状、质地、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很大;当然,施肥、灌水、生长调节等措施影响的大小也是因品种 而异的;栽培措施中,收获期的早晚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特别是花类药材)。红花是花冠 入药,商品上以花色鲜红,有油性为佳晶,采收偏早,花色干后黄而不鲜红,降低品质,采收偏晚, 阴干后紫红或暗红色,且无油性。番红花柱头入药,采收早了柱头呈黄白色,采收晚了柱头上粘满花 粉,干后色泽发黄,另外,采回后的花朵不及时摘下柱头,其产品发暗且无油性;金银花只有在花蕾 膨大呈现青白或白色时,其质量最佳。花蕾刚开放时采收,不仅药效成分含量降低,而且折干率也显 著下降。 加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例如,含挥发性成分药材,采收后不能在强 光下晒干,必须阴干。当归晒干、阴干的产品色泽、气味、油性等性状均不如熏干的好。玄参烘干过 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并要取下堆放发汗,使根内部变黑,待内部水分渗透出来后,才能再烘干, 否则商品断面不是黑色。烘考温度对产品药效的影响很大,烘烤红参以 55—75℃为好,温度过高,虽 然干燥速度快,但挥发油含量降低,产品油性小,折干率也低。蒸参、烘参温度超过 110℃,皂甙含量 也低。而且干燥的人参易出空心或被烤焦。贝母、元胡、枸杞子烘干温度高易出现柔粒,贝母的色泽 发黄等。总之,加工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药材商品的质量好坏,不可粗心大意。 (三)提高药材品质的途径 1.重视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 提高药材品质的根本办法是进行品种选育,特别是品质育种。在作物、 蔬菜、果树等方面的品质育种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药材品种的选育工作,要因品种而异。对栽培历史较久,用量较大,品种资源丰富的那些药材,应把 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品种选育应侧重品质育种。据报告,许多药用植物个体间成分含 量差异较大,如一年生毛花洋地黄中,毛花洋地黄甙丙的含量高低相差 10 倍(由 0.03%到 0.3%)。 又如蛔蒿中山道年的含量·,株间个体差异在 2.7%到 4.7%间,所以,品质选育的潜力很大。品质 选育工作,除了采用常规手段外,还应借助组织培养手段,培育高含量水平的药材品种。目前报道组 织培养物药效成分含量高的药用植物有人参、三七、长春花、海巴戟等,人参、天然参根含皂甙为 3
6%,培养物含皂甙21.1%:天然三七中人参皂甙元含量为6%左右,其培养物含量在10%以上: 天然长春花含阿马碱为0.3%,培.养物为1.0%;天然海巴戟中的蒽醌含量为2.2%,培养物中的 含量为18.0%:紫草培养物中的紫草宁含量比天然紫草高7倍。 有些药用植物,特别是许多多年生药用植物,应把良种提纯复壮与新品种选育结合起来,当前应适当 侧重良种的提纯复壮。 许多野生变家种的药用植物,应广泛收集品种资源,从中选优繁育推广,或为进一步纯化引变育种创 造条件。 2.完善栽培技术措施 (1)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建立合理的轮作、套种、间种等种植方式,可以消除土壤中有毒物质和病虫杂 草的危害,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和光能利用率,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不同植物因产品器官及其内含物的化学成分组成的不同,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 素也有很大差异。有些植物则因根系入土深度不同,它们从土壤不同层次吸取营养。如豆科植物对ca、 P需要量大,而根及根茎类药材吸收K较多。叶类药材、全草入药的药材需N素较多。贝母只能吸收 土壤表层营养,而红花、黄芪等则可吸收深层营养元素。把它们搭配起来,合理地轮作、套种或间作, 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又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药用植物中有许多是早春植物,生育期很短,还有些是喜阴植物或耐阴植物,在荫蔽环境中生长良好 这些药用植物还可以与作物、果树等间种,套种,并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2)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都能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尤以播期、密度、施肥、灌水、喷施生长调节剂、采收时期等措施影响较大。 红花对播期敏感,春播地方应尽力早播,早播红花生长发育健壮,病害少,产花产籽量均高,质量较 好。秋播地区则应适时晩播。否则提早抽薹影响安全越冬,薏苡播种早了易粉种,黑粉病増多。当归 伏播早了抽薹率高。天麻、贝母、细辛种子播种晩了种子就失去生命力。平贝母适当密植产量最髙。 当归育苗以均匀的撒播为最好。多数药材密植后,因通风透光不良易感染病害:人参、黄芪密度过大 易贪秧。增施氮肥能提髙生物碱类药材的成分含量。根及,很茎类药材适当增施P,K肥,不仅产量 髙,而且内含物中的淀粉和糖类的含量增加。采收期必须适时,要因地区、品种、气候而异 对于野生变家种的药材,要逐步完善栽培技术 总之,药材的优质高产,不是单一措施所能奏效的,是综合运筹各项农业技术措施的结果。 3.改进与完善加工工艺和技术目前多数药材的加工尚停留在传统加工工艺和手段上,传统加工工 艺绝大多数是科学的,在当时也是先进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加工 工艺艺,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药材加工机械化、自动化的能力。像人参加工那样,建 成许许多多的加工基地,以确保加工业尽快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工出更多,质量更好的药 材 第三章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基础 第一节栽培制度 、栽培制度的内函 栽培制度是各种栽培植物在农田上的部署和相互结合方式的总称。它是某单位或某地区的所有栽培植 物在该地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配置(布局),以及配置这些植物所采用的单作或间作、套作、轮作、再生作 复种等种植方式所组成的一套种植体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土壤、生态条件等都很复杂,加上栽培植物种类、品种繁多,各地的栽培 制度差异很大。 栽培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带有全局性的措施。它受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又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 术水平的制约,并随其发展而相应的变化。合理的栽培制度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又能 保护资源,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达到全面持续增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林
—6%,培养物含皂甙 21.1%;天然三七中人参皂甙元含量为 6%左右,其培养物含量在 10%以上; 天然长春花含阿马碱为 0.3%,培.养物为 1.0%;天然海巴戟中的蒽醌含量为 2.2%,培养物中的 含量为 18.0%;紫草培养物中的紫草宁含量比天然紫草高 7 倍。 有些药用植物,特别是许多多年生药用植物,应把良种提纯复壮与新品种选育结合起来,当前应适当 侧重良种的提纯复壮。 许多野生变家种的药用植物,应广泛收集品种资源,从中选优繁育推广,或为进一步纯化引变育种创 造条件。 2.完善栽培技术措施 (1)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建立合理的轮作、套种、间种等种植方式,可以消除土壤中有毒物质和病虫杂 草的危害,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和光能利用率,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不同植物因产品器官及其内含物的化学成分组成的不同,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 素也有很大差异。有些植物则因根系入土深度不同,它们从土壤不同层次吸取营养。如豆科植物对 ca、 P 需要量大,而根及根茎类药材吸收 K 较多。叶类药材、全草入药的药材需 N 素较多。贝母只能吸收 土壤表层营养,而红花、黄芪等则可吸收深层营养元素。把它们搭配起来,合理地轮作、套种或间作, 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又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药用植物中有许多是早春植物,生育期很短,还有些是喜阴植物或耐阴植物,在荫蔽环境中生长良好, 这些药用植物还可以与作物、果树等间种,套种,并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2)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都能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尤以播期、密度、施肥、灌水、喷施生长调节剂、采收时期等措施影响较大。 红花对播期敏感,春播地方应尽力早播,早播红花生长发育健壮,病害少,产花产籽量均高,质量较 好。秋播地区则应适时晚播。否则提早抽薹影响安全越冬,薏苡播种早了易粉种,黑粉病增多。当归 伏播早了抽薹率高。天麻、贝母、细辛种子播种晚了种子就失去生命力。平贝母适当密植产量最高。 当归育苗以均匀的撒播为最好。多数药材密植后,因通风透光不良易感染病害;人参、黄芪密度过大 易贪秧。增施氮肥能提高生物碱类药材的成分含量。根及,很茎类药材适当增施 P,K 肥,不仅产量 高,而且内含物中的淀粉和糖类的含量增加。采收期必须适时,要因地区、品种、气候而异。 对于野生变家种的药材,要逐步完善栽培技术。 总之,药材的优质高产,不是单一措施所能奏效的,是综合运筹各项农业技术措施的结果。 3.改进与完善加工工艺和技术 目前多数药材的加工尚停留在传统加工工艺和手段上,传统加工工 艺绝大多数是科学的,在当时也是先进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加工 工艺艺,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药材加工机械化、自动化的能力。像人参加工那样,建 成许许多多的加工基地,以确保加工业尽快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工出更多,质量更好的药 材。 第三章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基础 第一节栽培制度 一、栽培制度的内函 栽培制度是各种栽培植物在农田上的部署和相互结合方式的总称。它是某单位或某地区的所有栽培植 物在该地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配置(布局),以及配置这些植物所采用的单作或间作、套作、轮作、再生作、 复种等种植方式所组成的一套种植体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土壤、生态条件等都很复杂,加上栽培植物种类、品种繁多,各地的栽培 制度差异很大。 栽培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带有全局性的措施。它受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又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 术水平的制约,并随其发展而相应的变化。合理的栽培制度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又能 保护资源,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达到全面持续增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