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民用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和军工企业 的资本密集度是否接近,如果接近,就会有,如果差距大, 就不会有。所以,并不是在美国有,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就必 然有 当然国防安全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没有国防安全,社会、 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正常进行,不能因为技术、研发可能对民 用经济的外溢作用少而不去开发。对那些在国防安全上绝对 必要,而又只能国内自己来生产的产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来开发、生产,对这一点我没有任何异议。但假如这些产品 可以从国外进口,这就必须考虑到底是造船好还是买船好, 买船好还是租船好。因为一国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把过 多的资源投资于那些没有比较优势、从而效率较低的产业, 这些产业创造的剩余就少;另一方面使得本国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得到的资金就少,从而使得本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和占有的市场份额就少。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会 使得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慢。因此,要很谨慎很小心, 除非这种产品在国防上是绝对必要的,在国际上绝对买不 到,才自己生产。对其他产品的选择还是应该遵循比较优势, 决定自己应该生产什么,不应该生产什么,哪些东西靠进口, 哪些由本国生产。不能美国的国防产业发展什么,我们就跟 他竞争什么,否则即使在国防安全产业上发展得很好,整个 经济也可能被拖垮,这一点前苏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12 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民用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和军工企业 的资本密集度是否接近,如果接近,就会有,如果差距大, 就不会有。所以,并不是在美国有,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就必 然有。 当然国防安全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没有国防安全,社会、 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正常进行,不能因为技术、研发可能对民 用经济的外溢作用少而不去开发。对那些在国防安全上绝对 必要,而又只能国内自己来生产的产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来开发、生产,对这一点我没有任何异议。但假如这些产品 可以从国外进口,这就必须考虑到底是造船好还是买船好, 买船好还是租船好。因为一国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把过 多的资源投资于那些没有比较优势、从而效率较低的产业, 这些产业创造的剩余就少;另一方面使得本国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得到的资金就少,从而使得本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和占有的市场份额就少。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会 使得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慢。因此,要很谨慎很小心, 除非这种产品在国防上是绝对必要的,在国际上绝对买不 到,才自己生产。对其他产品的选择还是应该遵循比较优势, 决定自己应该生产什么,不应该生产什么,哪些东西靠进口, 哪些由本国生产。不能美国的国防产业发展什么,我们就跟 他竞争什么,否则即使在国防安全产业上发展得很好,整个 经济也可能被拖垮,这一点前苏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教训。以苏联为例,两国的人口规模差不多,自然资源方面 苏联还要优越一点,但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与美国的差距太 大。美国在航天产业、军事产业投入的绝对量很大,但相对 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量来说很小,并不挤占其他绝大多数有比 较优势的民用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所以可以持续。苏联在 要素禀赋结构很低的条件下,在军事产业投入的绝对量上要 达到美国的水平,就非常吃力,占每年的国内投资规模的比 重太大,其他有比较优势的民用产业就难于发展,因此不可 持续。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尤其要有清醒的了解。 即使我们是大国,真正让中国强大的,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 的提升,而不是某个产业的增长。因为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了, 整个产业结构一定得到提升;而如果仅仅提升少数几个产 业,必然造成无水之源,结果必然付出很大的代价。 李韶瑾: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有一些很关键的产业,对其他产 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比如汽车产业。 Shleifer andⅤ isney的 大推进战略中,十分强调“需求溢出效应”,他们认为发展 某些关键产业,即使它们会亏损,但是从全社会角度看,他 们增加了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 林老师:对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如果我们要投资一个新 的产业,要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协调。每一次升级中都需要
13 教训。以苏联为例,两国的人口规模差不多,自然资源方面 苏联还要优越一点,但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与美国的差距太 大。美国在航天产业、军事产业投入的绝对量很大,但相对 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量来说很小,并不挤占其他绝大多数有比 较优势的民用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所以可以持续。苏联在 要素禀赋结构很低的条件下,在军事产业投入的绝对量上要 达到美国的水平,就非常吃力,占每年的国内投资规模的比 重太大,其他有比较优势的民用产业就难于发展,因此不可 持续。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尤其要有清醒的了解。 即使我们是大国,真正让中国强大的,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 的提升,而不是某个产业的增长。因为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了, 整个产业结构一定得到提升;而如果仅仅提升少数几个产 业,必然造成无水之源,结果必然付出很大的代价。 李韶瑾: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有一些很关键的产业,对其他产 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比如汽车产业。Shleifer and Visney 的 大推进战略中,十分强调“需求溢出效应”,他们认为发展 某些关键产业,即使它们会亏损,但是从全社会角度看,他 们增加了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 林老师:对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如果我们要投资一个新 的产业,要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协调。每一次升级中都需要
一些配套的产业发展起来,这些配套产业不可能完全靠一家 企业将其内部化,这就是所谓的“需求溢出效应”。问题是, 政府希望发展一个产业去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这样的 产业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有自生能力?比如,我国在50年代 投资一汽、二汽,作为汽车制造业,要求一些配套的钢铁产 业、机械制造业、零部件加工业、橡胶业,但是即使这些产 业,相对于我国在50年代的要素禀赋结构,还是资本过于 密集。因此,就会造成与一、二汽配套的其他企业缺乏自生 能力,在竞争的市场中不会存在,全部必须由一、二汽自己 来投资,变成了“大而全”,而没有对产业发展产生“需求 外溢效应”。 韩国在70年代发展汽车产业与日本在60年代发展汽车产 业的比较也说明了这点。在60年代,日本发展汽车产业时, 各种机械行业的基础已经很不错了,很多生产零部件的企业 已经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这样,汽车厂的投资规模就比较 小,因为大部分零部件可以外包出去,拉动了那些外包企业 的发展,当然汽车厂设计的外包零部件的规格、用料的要求 可能高于这些外包企业的原有的水平。所以那些外包企业也 必须跟着产品、技术升级,但是这种升级是在整个经济的比 较优势提升的前提下实现的。汽车厂迈一步,其他小厂也跟 着迈一步,汽车产业的投资就小多了,风险也小多了,就很 容易成功。因此,日本政府在60年代本想支持两个汽车厂
14 一些配套的产业发展起来,这些配套产业不可能完全靠一家 企业将其内部化,这就是所谓的“需求溢出效应”。问题是, 政府希望发展一个产业去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这样的 产业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有自生能力?比如,我国在 50 年代 投资一汽、二汽,作为汽车制造业,要求一些配套的钢铁产 业、机械制造业、零部件加工业、橡胶业,但是即使这些产 业,相对于我国在 50 年代的要素禀赋结构,还是资本过于 密集。因此,就会造成与一、二汽配套的其他企业缺乏自生 能力,在竞争的市场中不会存在,全部必须由一、二汽自己 来投资,变成了“大而全”,而没有对产业发展产生“需求 外溢效应”。 韩国在 70 年代发展汽车产业与日本在 60 年代发展汽车产 业的比较也说明了这点。在 60 年代,日本发展汽车产业时, 各种机械行业的基础已经很不错了,很多生产零部件的企业 已经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这样,汽车厂的投资规模就比较 小,因为大部分零部件可以外包出去,拉动了那些外包企业 的发展,当然汽车厂设计的外包零部件的规格、用料的要求 可能高于这些外包企业的原有的水平。所以那些外包企业也 必须跟着产品、技术升级,但是这种升级是在整个经济的比 较优势提升的前提下实现的。汽车厂迈一步,其他小厂也跟 着迈一步,汽车产业的投资就小多了,风险也小多了,就很 容易成功。因此,日本政府在 60 年代本想支持两个汽车厂
后来有十几个汽车厂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进入了汽车产业, 都非常成功。而韩国在70年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比较 低,大宇、起亚、现代的投资规模就很大,很多企业从来没 有做过机械的生产,因此,作为配套的其他厂本身就没有自 生能力。韩国政府支持大宇、起亚、现代,但是没有支持其 他配套厂,所以大宇、起亚、现代自身的投资规模就要求相 当大,有点像中国的“大而全”“小而全”。当然,只要政 府愿意给予足够的保护与补贴,汽车厂总是可以建立起来 的。问题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企业,其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 上是否有竞争力、是否需要补贴?事实是这些产品在相当长 时间里是没有竞争力的、需要补贴的。当然,韩国经济的其 他产业在不断发展,经济规模在扩大,其要素禀赋结构也在 不断提升,到了现在,韩国的汽车产业在中低档汽车的国际 市场上也开始有竞争力了。问题是,这二十年来,韩国给予 汽车产业大量保护的代价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来说是否划 算?这里还可以用台湾作一个对比。台湾基本上以从发展零 部件机械加工业开始,国际上很多企业的零部件在台湾生 产,每个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技术等级也不是 特别高,适合台湾当时的经济基础。台湾的汽车产业以零部 件出口为主,如果不是把汽车产业定义为整车,而是包括零 部件,那么台湾汽车产业对美国的出口的价值与韩国差不 多,但是台湾的零部件生产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企业有自
15 后来有十几个汽车厂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进入了汽车产业, 都非常成功。而韩国在 70 年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比较 低,大宇、起亚、现代的投资规模就很大,很多企业从来没 有做过机械的生产,因此,作为配套的其他厂本身就没有自 生能力。韩国政府支持大宇、起亚、现代,但是没有支持其 他配套厂,所以大宇、起亚、现代自身的投资规模就要求相 当大,有点像中国的“大而全”、“小而全”。当然,只要政 府愿意给予足够的保护与补贴,汽车厂总是可以建立起来 的。问题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企业,其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 上是否有竞争力、是否需要补贴?事实是这些产品在相当长 时间里是没有竞争力的、需要补贴的。当然,韩国经济的其 他产业在不断发展,经济规模在扩大,其要素禀赋结构也在 不断提升,到了现在,韩国的汽车产业在中低档汽车的国际 市场上也开始有竞争力了。问题是,这二十年来,韩国给予 汽车产业大量保护的代价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来说是否划 算?这里还可以用台湾作一个对比。台湾基本上以从发展零 部件机械加工业开始,国际上很多企业的零部件在台湾生 产,每个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技术等级也不是 特别高,适合台湾当时的经济基础。台湾的汽车产业以零部 件出口为主,如果不是把汽车产业定义为整车,而是包括零 部件,那么台湾汽车产业对美国的出口的价值与韩国差不 多,但是台湾的零部件生产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企业有自
生能力,不需要政府保护,而韩国的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里是补贴出口,是不赚钱的。到现在台湾所能生产的汽车 零部件已经非常齐全了,如果要发展整车生产,条件已经如 60年代的日本,成熟了,台湾的中华汽车已经开始开发、生 产整车,当这个厂到福州来投资生产时,也随之带来了几十 家配套厂。所以,到底有没有“需求溢出效应”关键点还在 于所投资的关键产业是否合乎比较优势 李韶瑾:虽然韩国的汽车工业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是由 于汽车产业的带动作用,我们无法否认汽车产业在韩国的经 济腾飞中的作用。也许韩国不发展汽车产业和其他重化产 业,经济发展不会那么快呢 林老师:韩国的经济发展比拉美、南亚、非洲、社会主 义国家的经济成功得多,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是事实。总 的来说,韩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遵守比较优势, 出现赶超时,很快得到矫正,等到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比较 优势的条件符合后,再去发展原先提出的计划。但是韩国如 果不发展汽车产业,不试图在较早的阶段就去推行重机、重 化等赶超产业,而是一直按其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是否会发 展得更快、更好呢?从理论来说,答案应该是清楚的。在上 一个问题中,我已经谈到,如果是属于赶超,则“需求的溢
16 生能力,不需要政府保护,而韩国的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里是补贴出口,是不赚钱的。到现在台湾所能生产的汽车 零部件已经非常齐全了,如果要发展整车生产,条件已经如 60 年代的日本,成熟了,台湾的中华汽车已经开始开发、生 产整车,当这个厂到福州来投资生产时,也随之带来了几十 家配套厂。所以,到底有没有“需求溢出效应”关键点还在 于所投资的关键产业是否合乎比较优势。 李韶瑾:虽然韩国的汽车工业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是由 于汽车产业的带动作用,我们无法否认汽车产业在韩国的经 济腾飞中的作用。也许韩国不发展汽车产业和其他重化产 业,经济发展不会那么快呢。 林老师:韩国的经济发展比拉美、南亚、非洲、社会主 义国家的经济成功得多,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是事实。总 的来说,韩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遵守比较优势, 出现赶超时,很快得到矫正,等到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比较 优势的条件符合后,再去发展原先提出的计划。但是韩国如 果不发展汽车产业,不试图在较早的阶段就去推行重机、重 化等赶超产业,而是一直按其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是否会发 展得更快、更好呢?从理论来说,答案应该是清楚的。在上 一个问题中,我已经谈到,如果是属于赶超,则“需求的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