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讨论稿系列 Working Paper Series No.c1998019 1998-8-18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林毅夫1 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979至1997年间,GDP增长年均高达9.8%,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 家。对外贸易年均增长则为15.8%,内外贸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8%提 高到1996年的352%,从外贸依存度来说,到90年代初,在世界上人口过亿 的大国中,中国已成为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也使人民生活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这段时间提高了3.6倍,同时有2 亿人摆脱了最低贫困水平。回顾过去这20年来,我国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 成就,堪称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尤其,和同样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 经济体制过渡的东欧和前苏联囯家的经济崩溃相比,这些成就更值得所有炎黄 子孙同感骄傲。 中囯经济在1997年取得了“软着陆”成功的成就,然而,市场疲软,启 动乏力的现象接踵而来,零售物价已连续5个季度岀现负増长,连向来最具活 力的乡镇企业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重重的局面。虽然中国政府几度下调利率, 放宽信贷,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但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并未达到预定的8% 的目标。1999年的经济増长情况佔计不会好于1998年的情形。 亚洲四小龙和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小虎的经济也曾在60年代 以后取得了将近二、三十年奇迹般的增长,但终于在1997年爆发始料未及的金 融风暴,多年的建设成就一下倒退十数年。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过渡远未完成,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结构性矛盾。虽 然过去20年的增长成就可称得上是人类经济史未曾有过之旷古奇迹,而且,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1 No. C1998019 1998-8-18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林毅夫1 从 1978 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9 至 1997 年间,GDP 增长年均高达 9.8%,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 家。对外贸易年均增长则为 15.8%,内外贸占 GDP 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9.8%提 高到 1996 年的 35.2%,从外贸依存度来说,到 90 年代初,在世界上人口过亿 的大国中,中国已成为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也使人民生活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这段时间提高了 3.6 倍,同时有 2 亿人摆脱了最低贫困水平。回顾过去这 20 年来,我国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 成就,堪称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尤其,和同样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 经济体制过渡的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崩溃相比,这些成就更值得所有炎黄 子孙同感骄傲。 中国经济在 1997 年取得了“软着陆”成功的成就,然而,市场疲软,启 动乏力的现象接踵而来,零售物价已连续 5 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连向来最具活 力的乡镇企业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重重的局面。虽然中国政府几度下调利率, 放宽信贷,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但 1998 年的经济增长率并未达到预定的 8% 的目标。1999 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估计不会好于 1998 年的情形。 亚洲四小龙和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小虎的经济也曾在 60 年代 以后取得了将近二、三十年奇迹般的增长,但终于在 1997 年爆发始料未及的金 融风暴,多年的建设成就一下倒退十数年。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过渡远未完成,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结构性矛盾。虽 然过去 20 年的增长成就可称得上是人类经济史未曾有过之旷古奇迹,而且,在 1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最近这场横跨亚洲、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独能幸免于难,但在198年 ∞99年经济欲振乏力,到底这只是短期的调整,并为未来长期、稳定、快速、 持续的发展做好准备,还是预示着以渐进方式进行体制变换的改革策略已走到 尽头,经济快速増长的时期即将终结,渐进改革积累下来的矛盾将会总爆发, 而使过去20年来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中华民族的重新复兴功亏一篑? 中国在80年代以后已经取代日本经济成为整个东亚经济增展的动力,如 果中囯经济在未来几年间出现大的问题,对刚遭金融风暴袭击而未摆脱萧条困 局的东亚经济将如雪上加霜,东亚经济的迟迟未能复苏,也必将拖垮欧美经 济,反过来说,东亚经济的再度繁荣,也有赖于中囯经济强劲发展的拉动。处 于世纪之交、迈向新千年的中国经济到底往何处去,为世人所不得不关心!本 文拟就未来中国经济可能的走向,改革中积累下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等,提 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各界方家。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 1993年7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终于在1997年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软着陆 目标,但是经济増长率逐年下降的势头并未随着目标的实现而停止,为了防止 经济増长率继续下滑,中囯政府在1998年初提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増长的政策措 施,如几次调低存贷款利率,鼓励银行放欯,放松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增加对 基础设施的投资。自1978年底的改革以来,通常中国政府只要一放松信贷和投 资控制,国民经济马上会岀现投资拉动的快速増长。但是1998年中囯囯民经济 并没有象以前那样出现一放就活的局面,而1999年的经济形势也相当严峻,中 国政府已将199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主动下调为7%,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 依然很大。 为什么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与过去区别那么大?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 为现在的市场供需形势与过去大不相同。长期以来中囯一直处于短缺经济、卖 方市场的局面,比较容易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但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全 国各地出现了持续几年的投资高潮,外囯资本也全面看好中国,外囯直接投资 从1992年以前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到5%,一下跃升为以后几年15%左右的 水平,等这些投资项目在1995、%6年逐渐建成投产以后,中国经济一下从传统 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目前绝大多数产品出现买方市场,不再容易找到
2 最近这场横跨亚洲、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独能幸免于难,但在 1998 年 1999 年经济欲振乏力,到底这只是短期的调整,并为未来长期、稳定、快速、 持续的发展做好准备,还是预示着以渐进方式进行体制变换的改革策略已走到 尽头,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即将终结,渐进改革积累下来的矛盾将会总爆发, 而使过去 20 年来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中华民族的重新复兴功亏一篑? 中国在 80 年代以后已经取代日本经济成为整个东亚经济增展的动力,如 果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间出现大的问题,对刚遭金融风暴袭击而未摆脱萧条困 局的东亚经济将如雪上加霜,东亚经济的迟迟未能复苏,也必将拖垮欧美经 济,反过来说,东亚经济的再度繁荣,也有赖于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拉动。处 于世纪之交、迈向新千年的中国经济到底往何处去,为世人所不得不关心!本 文拟就未来中国经济可能的走向,改革中积累下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等,提 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各界方家。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 1993 年 7 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终于在 1997 年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软着陆 目标,但是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势头并未随着目标的实现而停止,为了防止 经济增长率继续下滑,中国政府在 1998 年初提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 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 施,如几次调低存贷款利率,鼓励银行放款,放松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增加对 基础设施的投资。自 1978 年底的改革以来,通常中国政府只要一放松信贷和投 资控制,国民经济马上会出现投资拉动的快速增长。但是 1998 年中国国民经济 并没有象以前那样出现一放就活的局面,而 1999 年的经济形势也相当严峻,中 国政府已将 1999 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主动下调为 7%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 依然很大。 为什么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与过去区别那么大?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 为现在的市场供需形势与过去大不相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短缺经济、卖 方市场的局面,比较容易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但在 1992 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全 国各地出现了持续几年的投资高潮,外国资本也全面看好中国,外国直接投资 从 1992 年以前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到 5%,一下跃升为以后几年 15%左右的 水平,等这些投资项目在 1995、96 年逐渐建成投产以后,中国经济一下从传统 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目前绝大多数产品出现买方市场,不再容易找到
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投资的市场风险増大。其次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过 去银行贷款受到直接的行政干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可以向银行下指令或变 相下指令要求银行为某个具体项目或单位发放贷款,接受贷款的单位,特别是 国有企业,对归还贷款往往并不认真对待,银行贷款对它们的约束力十分有 限。在这种情况下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就十分严重,银行呆、坏帐比较常见, 发放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不会对放款失败或低效率负责,即使不是由于政 策或行政干预造成的银行呆、坏帐,银行工作人员也会将之归咎于政府政策或 行政干预,两种类型的贲任搅和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因此一旦政府决定放 松银根,启动经济,银行工作人员就有放贷的积极性,企业也有贷款积极性, 经济马上可以走向繁荣。但是,1993年⑦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但以收紧银 根为主要措施,而且开始对银行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四大专业银行开始了商 业化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无权干预银行事务。银行 工作人员发放贷款的责任大大増强,一笔贷款的经手人必须对贷款负责任,即 使在贷款到期前调离原工作岗位,也逃不脱对贷款的责任,即岀现所谓的责任 终身制。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不能确保贷款安全,银行宁愿购买利率较低但 没有风险的国债,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因此,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当灵活 的货币政策,从1997年11月起,6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的利息,但社会的投资 和银行的放款,并未产生货币政策设计者所预期那样的扩张。 在国民经济处于过剩的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仅能借 助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但在绝大多数产品过剩的市场状况下,政府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诸多局限。这些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从立项设计到工程开 工,再到工程完工发挥效益,周期很长,见效很慢。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会 过剩,也有个投资效益问题,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沿海 部分地区机场、高速公路利用率很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在强劲的外贸需 求受制于东亚金融危机过后,东亚诸国经济复苏未见端倪的情况限制而不可能 出现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过剩的情况最终只能依賴中囯自己的人口和收入增长 所创造的内需的増长,以及没有效率企业的淘汰所消化掉的臃肿的生产能力, 才能最终消除。因此,可以预期中国经济将不可能在短期内再现1990年代初期 那样超强劲的增长。但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还相当低,尤其,多数农村地
3 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投资的市场风险增大。其次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过 去银行贷款受到直接的行政干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可以向银行下指令或变 相下指令要求银行为某个具体项目或单位发放贷款,接受贷款的单位,特别是 国有企业,对归还贷款往往并不认真对待,银行贷款对它们的约束力十分有 限。在这种情况下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就十分严重,银行呆、坏帐比较常见, 发放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不会对放款失败或低效率负责,即使不是由于政 策或行政干预造成的银行呆、坏帐,银行工作人员也会将之归咎于政府政策或 行政干预,两种类型的责任搅和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因此一旦政府决定放 松银根,启动经济,银行工作人员就有放贷的积极性,企业也有贷款积极性, 经济马上可以走向繁荣。但是,1993 年 7 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但以收紧银 根为主要措施,而且开始对银行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四大专业银行开始了商 业化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无权干预银行事务。银行 工作人员发放贷款的责任大大增强,一笔贷款的经手人必须对贷款负责任,即 使在贷款到期前调离原工作岗位,也逃不脱对贷款的责任,即出现所谓的责任 终身制。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不能确保贷款安全,银行宁愿购买利率较低但 没有风险的国债,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因此,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当灵活 的货币政策,从 1997 年 11 月起,6 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的利息,但社会的投资 和银行的放款,并未产生货币政策设计者所预期那样的扩张。 在国民经济处于过剩的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仅能借 助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但在绝大多数产品过剩的市场状况下,政府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诸多局限。这些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从立项设计到工程开 工,再到工程完工发挥效益,周期很长,见效很慢。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会 过剩,也有个投资效益问题,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沿海 一部分地区机场、高速公路利用率很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在强劲的外贸需 求受制于东亚金融危机过后,东亚诸国经济复苏未见端倪的情况限制而不可能 出现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过剩的情况最终只能依赖中国自己的人口和收入增长 所创造的内需的增长,以及没有效率企业的淘汰所消化掉的臃肿的生产能力, 才能最终消除。因此,可以预期中国经济将不可能在短期内再现 1990 年代初期 那样超强劲的增长。但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还相当低,尤其,多数农村地
区更是如此,目前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当前的过剩和与 其相伴随的一系列问题,早晚可随着收入和消费的增长而烟消云散。 对中国自身、东亚、以及世界经济格局来说,更具根本影响的问题是中 囯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景。如果,中国经济可以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自 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所达到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在渡过当前相对过 剩以及东亚金融风暴所带来的难关以后,中国经济将可以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所 预期的那样,在下个世纪上半叶重新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实现 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所魂牵梦系的强国愿望。 从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说,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再保持20~30年的快速增 长。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以下三因素:1。各种生产因素要素一尤其是资 本一的增加。2。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升级。3。技 术的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因为,在各种生产因素中,一个经济 拥有的自然资源的量可以看作是给定的,各个经济之间劳动力的増加差别则不 大,差异较大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而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受到技术 变迁的速度的制约。如果,技术不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必然会出现边际报酬递 减的情形,积累意愿就会下降。同样,一个经济中如果没有技术的升级,也就 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进步有两种实现方式:(1)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2)向其它国 家学习、模仿,或者说花钱购买先进技术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技术开发研 究的特点是成功率很低,一般而言,95%的科研投资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在 取得成果的技术中也仅有一小部分具有商业价值,因此开发新技术的投入很 而失败的概率很高;相对而言,模仿和购买技术所需的成本就要低得多。发达 国家由于处于技术的最前沿,因此必须通过自己从事研究和开发才能实现技术 进步,因而这些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高,总体的进步慢;而象我国样的 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技术 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后进优势,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方式来实现技术进 步。就是用买专利的方式,许多研究证明,其成本也只是原来开发成本的三分 之一左右,更何况,购买的技术一定是已经证明是成功的、有商业价值的技
4 区更是如此,目前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当前的过剩和与 其相伴随的一系列问题,早晚可随着收入和消费的增长而烟消云散。 对中国自身、东亚、以及世界经济格局来说,更具根本影响的问题是中 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景。如果,中国经济可以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自 1978 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所达到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在渡过当前相对过 剩以及东亚金融风暴所带来的难关以后,中国经济将可以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所 预期的那样,在下个世纪上半叶重新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实现 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所魂牵梦系的强国愿望。 从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说,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再保持 20~30 年的快速增 长。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以下三因素:1。各种生产因素要素-尤其是资 本-的增加。2。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升级。3。技 术的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因为,在各种生产因素中,一个经济 拥有的自然资源的量可以看作是给定的,各个经济之间劳动力的增加差别则不 大,差异较大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而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受到技术 变迁的速度的制约。如果,技术不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必然会出现边际报酬递 减的情形,积累意愿就会下降。同样,一个经济中如果没有技术的升级,也就 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进步有两种实现方式:(1) 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2) 向其它国 家学习、模仿,或者说花钱购买先进技术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技术开发研 究的特点是成功率很低,一般而言,95%的科研投资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在 取得成果的技术中也仅有一小部分具有商业价值,因此开发新技术的投入很大 而失败的概率很高;相对而言,模仿和购买技术所需的成本就要低得多。发达 国家由于处于技术的最前沿,因此必须通过自己从事研究和开发才能实现技术 进步,因而这些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高,总体的进步慢;而象我国样的一 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技术 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后进优势,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方式来实现技术进 步。就是用买专利的方式,许多研究证明,其成本也只是原来开发成本的三分 之一左右,更何况,购买的技术一定是已经证明是成功的、有商业价值的技 术
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 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直到最近也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 増长被认为是奇迹,他们依靠的就是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以引进技术来 实现技术快速的进步和经济快速的转型和增长。 中国经济从1978年底进行改革开放开始,才走上和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同 样的快速增长的道路。在1978年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大于 本于50年代以及亚洲四小龙于60年代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如果利 用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能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那 么单单利用这个技术差距中囯经济应该就有可能维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长。而 且,在70年代时,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50年代的日本和60年代的 亚洲四小龙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的潜力大;同 时,中国的资本积累率每年高达GDP的40%左右,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 。这些因素表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至少可以有50年的快速增长。从 1978年底的改革到现在才20年,因此,中国应该有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的快 速增长。 当前全世界最大的经济是美国。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5年中国的 人均GNP为620美元,美国为26,980美元,人均只有美国的43分之一。中国 的人口规模为美国的46倍,所以,按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在195年时的经济 规模约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199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 2920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在过去这20年美国GDP 的增长率年均只有3%左右。由于,美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全世界的最前 沿,技术开发的投入大,风险高,总体的技术进步慢,资本的投资报酬率低, 因此,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变迁也慢,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 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 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变迁、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发 展的潜力很大。自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 9.8%,为同期内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说明了这个潜力的存在。但是,过去 20年来在经济快速増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耽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
5 日本经济从 50 年代开始到 80 年代维持了将近 40 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 小龙的经济从 60 年代开始直到最近也维持了将近 40 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 增长被认为是奇迹,他们依靠的就是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以引进技术来 实现技术快速的进步和经济快速的转型和增长。 中国经济从 1978 年底进行改革开放开始,才走上和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同 样的快速增长的道路。在 1978 年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大于日 本于 50 年代以及亚洲四小龙于 60 年代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如果利 用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能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维持了近 40 年的快速增长,那 么单单利用这个技术差距中国经济应该就有可能维持近 50 年的快速增长。而 且,在 70 年代时,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 50 年代的日本和 60 年代的 亚洲四小龙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的潜力大;同 时,中国的资本积累率每年高达 GDP 的 40%左右,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 一。这些因素表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至少可以有 50 年的快速增长。从 1978 年底的改革到现在才 20 年,因此,中国应该有可能再维持 30 年左右的快 速增长。 当前全世界最大的经济是美国。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5 年中国的 人均 GNP 为 620 美元,美国为 26,980 美元,人均只有美国的 43 分之一。中国 的人口规模为美国的 4.6 倍,所以,按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在 1995 年时的经济 规模约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1995 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 2,920 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在过去这 20 年美国 GDP 的增长率年均只有 3%左右。由于,美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全世界的最前 沿,技术开发的投入大,风险高,总体的技术进步慢,资本的投资报酬率低, 因此,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变迁也慢,能长期维持 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 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 30 年左右的 8~10%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 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 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变迁、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发 展的潜力很大。自 1978 年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 9.8%,为同期内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说明了这个潜力的存在。但是,过去 20 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耽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