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哪个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战略, 也不会看到哪个国家完全按照赶超战略,各国在执行过程中 都会根据自己的状况、失败和成功的经验进行调整。对东亚 经济来讲,与拉美国家、南亚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比较,东 亚经济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比较好地遵循了比较优势来发展。 以韩国的例子来讲,60年代韩国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替代的 是什么?是轻工业产品。韩国在60年代发展轻工业产品, 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实际上,进口替 代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是不断发生的。比如说,每个国家都是 从农业社会开始发展现代工业,它的优势是什么?它的农业 发展的不错,社会稳定,积累了资金,它就要从进口纺织品、 肥皂等轻工业产品,转变为开始生产这些产品,这是一个进 口替代。现在既然产业升级了,就不用进口,可以自己生产 满足国内市场。到了70年代,资金、技术积累的更多了, 要素禀赋结构继续升级,产业、产品、技术结构也要求跟着 升级,许多原来进口的产品就变成国内自己生产,所以,进 口替代其实是不断发生的,并不是仅仅60年代才有进口替 代,70年代、80年代就不要进口替代了。而且,在进口替 代的同时,必然也伴随着出口替代,这些替代进口的产品, 会因为具有比较优势而成为出口产品,而原先出口的某些劳 动力比较密集、资源比较密集的产品,会因要素禀赋结构的 提升失掉比较优势,而不再出口,甚至变为进口
7 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哪个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战略, 也不会看到哪个国家完全按照赶超战略,各国在执行过程中 都会根据自己的状况、失败和成功的经验进行调整。对东亚 经济来讲,与拉美国家、南亚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比较,东 亚经济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比较好地遵循了比较优势来发展。 以韩国的例子来讲,60 年代韩国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替代的 是什么?是轻工业产品。韩国在 60 年代发展轻工业产品, 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实际上,进口替 代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是不断发生的。比如说,每个国家都是 从农业社会开始发展现代工业,它的优势是什么?它的农业 发展的不错,社会稳定,积累了资金,它就要从进口纺织品、 肥皂等轻工业产品,转变为开始生产这些产品,这是一个进 口替代。现在既然产业升级了,就不用进口,可以自己生产, 满足国内市场。到了 70 年代,资金、技术积累的更多了, 要素禀赋结构继续升级,产业、产品、技术结构也要求跟着 升级,许多原来进口的产品就变成国内自己生产,所以,进 口替代其实是不断发生的,并不是仅仅 60 年代才有进口替 代,70 年代、80 年代就不要进口替代了。而且,在进口替 代的同时,必然也伴随着出口替代,这些替代进口的产品, 会因为具有比较优势而成为出口产品,而原先出口的某些劳 动力比较密集、资源比较密集的产品,会因要素禀赋结构的 提升失掉比较优势,而不再出口,甚至变为进口
在进行进口替代的时候,重要的问题是替代的产品是如何 选择的?根据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要进口不少产品,有些 是与本国现在的要素禀赋相接近的,这样随着本国要素禀赋 结构的提升,就要自己去生产这些产品,也就是替代进口, 而且还可以出口。但是这一步不能跨的太远。如果是大跨步, 就会进入到一些产业或产业区段,对资金的要求超过本国的 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形成赶超 然而,韩国在70年代初的选择是明显的赶超,71年韩国 政府提出重机与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当时提出这个战略 有两个目的:其一与我国50年代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 的是一样的,一方面认为面对北韩的威胁,如果没有这些重 工、重化产业,就不会有完整的国防;其二认为这是一个发 达国家所必然要有的产业。但是,韩国71年推行重工、重 化产业优先发展以后,第二年就出现高额的通货膨胀。然后, 这个战略就基本停顿了,这样,整个经济的发展就继续沿着 60年代以轻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这当然符合它的比较优 势。既然符合其比较优势,就发展的不错,积累了资金,在 80年代才又把重机、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重新拾回来。 大部分发展中经济的政府,特别是政府的领导人,都普遍 存在赶超的思想。比如在台湾,50年代初,当局也提出要重 工业优先发展,因为当时台湾当局要反攻大陆,没有自己的 重工业,就不会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怎样反攻大陆?可是与
8 在进行进口替代的时候,重要的问题是替代的产品是如何 选择的?根据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要进口不少产品,有些 是与本国现在的要素禀赋相接近的,这样随着本国要素禀赋 结构的提升,就要自己去生产这些产品,也就是替代进口, 而且还可以出口。但是这一步不能跨的太远。如果是大跨步, 就会进入到一些产业或产业区段,对资金的要求超过本国的 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形成赶超。 然而,韩国在 70 年代初的选择是明显的赶超,71 年韩国 政府提出重机与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当时提出这个战略 有两个目的:其一与我国 50 年代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 的是一样的,一方面认为面对北韩的威胁,如果没有这些重 工、重化产业,就不会有完整的国防;其二认为这是一个发 达国家所必然要有的产业。但是,韩国 71 年推行重工、重 化产业优先发展以后,第二年就出现高额的通货膨胀。然后, 这个战略就基本停顿了,这样,整个经济的发展就继续沿着 60 年代以轻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这当然符合它的比较优 势。既然符合其比较优势,就发展的不错,积累了资金,在 80 年代才又把重机、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重新拾回来。 大部分发展中经济的政府,特别是政府的领导人,都普遍 存在赶超的思想。比如在台湾,50 年代初,当局也提出要重 工业优先发展,因为当时台湾当局要反攻大陆,没有自己的 重工业,就不会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怎样反攻大陆?可是与
韩国在70年代的情况相似,台湾在50年代推行重工业优先 发展,马上就出现高通货膨胀。因为要没有比较优势的重工 业优先发展,就要给与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很多补贴,但是 当时台湾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银行的存款很少,就用 财政直接来投资,但是财政的税收能力也很低,用财政进行 投资必然造成巨额财政赤字,从而导致货币的大量发行,第 二年就发生高通货膨胀。于是蒋硕杰等几个中央研究院的院 士就向蒋介石提出不能采用低利率政策,而要运用高利率政 策,以鼓励民间储蓄。在高利率政策下,重工业投资的成本 太高无法发展,而民间的投资因为利率高,就只能发展资金 投入少的轻工业项目,这样台湾的发展较好地遵循了比较优 势。台湾也是每四年就制定一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中 充满了赶超的思想,可是,台湾没有配套的财政手段和银行 贷款手段来补贴赶超的项目,因而这些计划就变成纸上的东 西。在韩国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政府也有这种赶超的意愿, 但推行后,韩国政府也迅速矫正了错误。 台湾和韩国政府对赶超战略的迅速矫正并不是政府主动 采取的,而是经济现实逼迫政府不得不给以矫正的。因为, 台湾和韩国都是自然资源极端贫乏的经济,而人口规模也不 大,如果追求赶超,除非能够从国外获得大量资金,很快就 会碰到资金瓶颈,面临高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等问题。台湾 在50年代、韩国在70年代,迅速终止赶超的项目,是因为
9 韩国在 70 年代的情况相似,台湾在 50 年代推行重工业优先 发展,马上就出现高通货膨胀。因为要没有比较优势的重工 业优先发展,就要给与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很多补贴,但是 当时台湾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银行的存款很少,就用 财政直接来投资,但是财政的税收能力也很低,用财政进行 投资必然造成巨额财政赤字,从而导致货币的大量发行,第 二年就发生高通货膨胀。于是蒋硕杰等几个中央研究院的院 士就向蒋介石提出不能采用低利率政策,而要运用高利率政 策,以鼓励民间储蓄。在高利率政策下,重工业投资的成本 太高无法发展,而民间的投资因为利率高,就只能发展资金 投入少的轻工业项目,这样台湾的发展较好地遵循了比较优 势。台湾也是每四年就制定一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中 充满了赶超的思想,可是,台湾没有配套的财政手段和银行 贷款手段来补贴赶超的项目,因而这些计划就变成纸上的东 西。在韩国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政府也有这种赶超的意愿, 但推行后,韩国政府也迅速矫正了错误。 台湾和韩国政府对赶超战略的迅速矫正并不是政府主动 采取的,而是经济现实逼迫政府不得不给以矫正的。因为, 台湾和韩国都是自然资源极端贫乏的经济,而人口规模也不 大,如果追求赶超,除非能够从国外获得大量资金,很快就 会碰到资金瓶颈,面临高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等问题。台湾 在 50 年代、韩国在 70 年代,迅速终止赶超的项目,是因为
国内资源的限制,而不得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这样做 其实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就要从这些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却歪打正 着”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其背后的道理,以变为一种主观的 认识,以实现恩格斯所讲的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 飞跃。”这个飞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经济情况好转以后, 赶超的战略又会死灰复燃。韩国在80年代以后就出现这样 的情形,丌1年提出的重机、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又被重新 提出,这时的条件虽然比70年代强了许多,但是不少项目 还是属于赶超,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盈利能力很低,开始时 靠国内银行的廉价资金来补贴这些企业,国内的资金枯竭以 后,就借国外的资金,越借越多,等东亚金融危机爆发,韩 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取消了给这些赶超企 业的各种特殊保护和支持,现在韩国最大的30家企业集团 已经倒闭了20家。中国是一个大国,每个老百姓挤压一点, 就能挤压出不少资金,实行赶超战略的可能性比小经济体要 大得多。因此,要使中国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就不能 完全依靠“必然王国”的外在约束,而更应该依靠“自由王 国”的自主、理智的选择。 李可:如果某一项产业与国防有很强相关性,我们既已不能 避免在国防上的开支,是否可以增加在这方面投资?举例
10 国内资源的限制,而不得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这样做 其实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就要从这些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却歪打正 着”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其背后的道理,以变为一种主观的 认识,以实现恩格斯所讲的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 飞跃。”这个飞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经济情况好转以后, 赶超的战略又会死灰复燃。韩国在 80 年代以后就出现这样 的情形,71 年提出的重机、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又被重新 提出,这时的条件虽然比 70 年代强了许多,但是不少项目 还是属于赶超,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盈利能力很低,开始时 靠国内银行的廉价资金来补贴这些企业,国内的资金枯竭以 后,就借国外的资金,越借越多,等东亚金融危机爆发,韩 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取消了给这些赶超企 业的各种特殊保护和支持,现在韩国最大的 30 家企业集团 已经倒闭了 20 家。中国是一个大国,每个老百姓挤压一点, 就能挤压出不少资金,实行赶超战略的可能性比小经济体要 大得多。因此,要使中国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就不能 完全依靠“必然王国”的外在约束,而更应该依靠“自由王 国”的自主、理智的选择。 李可:如果某一项产业与国防有很强相关性,我们既已不能 避免在国防上的开支,是否可以增加在这方面投资? 举例
来说,军用航空研究的成果对民用航空器的开发就有很强技 术外溢性,美国波音747客机就大量移植了军用C5A运输 机的开发经验和各项技术。 林老师:美国的国防产业的研发对其民用产业的发展确实有 不少外溢性,但是,这种外溢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小得多 美国总体的要素禀赋的水平高,所以民用产业在资金、技术 上也是很密集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国防产业的技术研发出 来以后,可以很容易使用于民用产业的生产上。但是,对于 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限制,民用产业只能 在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或资金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区 段上有优势,要把资金密集的国防产业上研发出来的技术运 用到民用产业上,可能会有杀鸡用牛刀的情形,难于适用 前苏联的国防产业在航空、高科技、生化等尖端技术上足以 与美国竞争,但民用产业非常落后,国防产业的优势并没有 转变为民用产业的优势的原因就在于这里。其实,这种情形 也发生在我国,当年我国在大三线建设的许多军工企业,由 于当地经济总体水平太低,并没有产生任何技术外溢,每个 企业成了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孤岛经济。相反,当年在沿 海的许多国有企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不如大三线的军工企 业,改革开放后成为沿海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时的技术 来源。可见军工企业开发的技术能否有外溢作用,主要决定
11 来说,军用航空研究的成果对民用航空器的开发就有很强技 术外溢性,美国波音 747 客机就大量移植了军用 C5A 运输 机的开发经验和各项技术。 林老师:美国的国防产业的研发对其民用产业的发展确实有 不少外溢性,但是,这种外溢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小得多。 美国总体的要素禀赋的水平高,所以民用产业在资金、技术 上也是很密集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国防产业的技术研发出 来以后,可以很容易使用于民用产业的生产上。但是,对于 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限制,民用产业只能 在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或资金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区 段上有优势,要把资金密集的国防产业上研发出来的技术运 用到民用产业上,可能会有杀鸡用牛刀的情形,难于适用。 前苏联的国防产业在航空、高科技、生化等尖端技术上足以 与美国竞争,但民用产业非常落后,国防产业的优势并没有 转变为民用产业的优势的原因就在于这里。其实,这种情形 也发生在我国,当年我国在大三线建设的许多军工企业,由 于当地经济总体水平太低,并没有产生任何技术外溢,每个 企业成了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孤岛经济。相反,当年在沿 海的许多国有企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不如大三线的军工企 业,改革开放后成为沿海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时的技术 来源。可见军工企业开发的技术能否有外溢作用,主要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