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讨论稿系列 Working Paper Series No.c2003027 2003-10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林毅夫李志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C2003027 2003年10月6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委托课题,董先安和张鹏飞对课题先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No. C2003027 2003-10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1 林毅夫 李志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3027 2003 年 10 月 6 日 1 1 香港金融管理局委托课题,董先安和张鹏飞对课题先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国有企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7 第二节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 第三章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21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系概览. .21 第二节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 第三节金融体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第四节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 第四章国企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92 第一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第二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五章大陆的金融、国企改革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处于困境中的香港经济. 第二节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新定位:从中介走向融合. 49 第三节内地国企、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的机遇. 参考文献:… 53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5 第二章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7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7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11 第三节 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14 第三章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21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系概览....................................................................................21 第二节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25 第三节 金融体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1 第四节 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37 第四章 国企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42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42 第二节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44 第五章 大陆的金融、国企改革对香港经济的影响............................48 第一节 处于困境中的香港经济............................................................................48 第二节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新定位:从中介走向融合................................49 第三节 内地国企、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的机遇....................................................51 参考文献: ..............................................................................................53 3
图表索引 表2-1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表2-2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4) 表2-3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6) 表3-1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2000 (22) 表3-2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 (23) 表3-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职工数 (24) 表3-4中国货币市场交易量与货币市场规模,1997-2001 (25) 表3-5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损失的一个估计,2001 (31) 表3-6中国银行体系的结构,2001 (32) 表3-7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贷款构成,1990-2001 (38) 表5-1香港主要年份部分经济指标统计,1990-2002 (49) 表5-2按经济活动划分的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51) 图2-1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5) 图2-2.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2001 (6) 图2-3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 (8) 图3-1上海A股指数,199501-200305 (33) 图3-2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年发行额,1987-2001 (34) 图3-3法定贷款利率、利差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41)
图表索引 表 2-1 国有资产近年的变化趋势,1995-2002 (4) 表 2-2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000 (4) 表 2-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80-2001 (6) 表 3-1 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2000 (22) 表 3-2 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 (23) 表 3-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职工数 (24) 表 3-4 中国货币市场交易量与货币市场规模,1997-2001 (25) 表 3-5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损失的一个估计,2001 (31) 表 3-6 中国银行体系的结构,2001 (32) 表 3-7 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贷款构成,1990—2001 (38) 表 5-1 香港主要年份部分经济指标统计,1990-2002 (49) 表 5-2 按经济活动划分的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51) 图 2-1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所占比重,1980-2001 (5) 图 2-2. 城镇就业人员分布,1979 - 2001 (6) 图 2-3 国有资产(净值)利润率,1979-2001 (8) 图 3-1 上海 A 股指数,1995.01-2003.05 (33) 图 3-2 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年发行额,1987-2001 (34) 图 3-3 法定贷款利率、利差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41) 4
第一章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伟大 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1979 2002年间,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94%,人均GDP年均增长8.1%;2002年,中国的出 口总额为3256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31亿美元,比1978年出口总额97.5亿美元、进口 总额10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及14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2年的27130元,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2年的7702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 增长率分别为,76%和81%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体系中 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那就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 展,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就不可能实现。此外,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而 wTO的加入又进一步敦促中国加快她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即将开始之季,政府 或者学者认真的回顾改革的历程,分析经济中现存问题的根源,并指明下一步经济改革的正 确方向就具有非常的意义。而这份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这份报告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顾、描述和分析。报告 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按照改 革的发展阶段,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中 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同样一个框架下,对国有企 业和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内地的国有企业与金 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两 个部分。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问题,而这两者之中,国有企 业问题又显得更为根本,因为金融体系的很多体制性问题实质上都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 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同其他的现代企业一样,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委托 代理问题,这是两者之间的共性。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它自身的特性一一它承担着由 政府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政策性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是 指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投资于不具比较优 势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和产业区段所形成的负担。由于这些企业所选择的产业、产业区段 和技术是同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违背的,它们会在高成本下从事生产,无法获得市场上的 正常利润,这些企业便是缺乏“自生能力”3的。而社会性政策负担则是指由于国有企业承担 过多的冗员和工人的退休、养老保险以及诸如职工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性职能所形成的负 据来源为《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中国统计年鉴》 3自生能力( Viability)是根据一个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的: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 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 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2002)
第一章 前言 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至今已经走过 20 多年的历程,在这一伟大 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1979- 2002 年间,中国的实际 GDP 年均增长 9.4 %,人均 GDP 年均增长 8.1 %;2002 年,中国的出 口总额为 3256.1 亿美元,进口总额为 2953.1 亿美元,比 1978 年出口总额 97.5 亿美元、进口 总额 108.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5.7%及 14.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3.6 元提高到 2002 年的 2713.0 元,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343.4 元提高到 2002 年的 7702.8 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 增长率分别为,7.6%和 8.1%2 。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体系中 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那就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 展,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就不可能实现。此外,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而 WTO 的加入又进一步敦促中国加快她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即将开始之季,政府 或者学者认真的回顾改革的历程,分析经济中现存问题的根源,并指明下一步经济改革的正 确方向就具有非常的意义。而这份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这份报告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顾、描述和分析。报告 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对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按照改 革的发展阶段,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中 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同样一个框架下,对国有企 业和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内地的国有企业与金 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两 个部分。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问题,而这两者之中,国有企 业问题又显得更为根本,因为金融体系的很多体制性问题实质上都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 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同其他的现代企业一样,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委托 代理问题,这是两者之间的共性。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它自身的特性——它承担着由 政府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政策性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是 指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投资于不具比较优 势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和产业区段所形成的负担。由于这些企业所选择的产业、产业区段 和技术是同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相违背的,它们会在高成本下从事生产,无法获得市场上的 正常利润,这些企业便是缺乏“自生能力”3 的。而社会性政策负担则是指由于国有企业承担 过多的冗员和工人的退休、养老保险以及诸如职工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性职能所形成的负 2 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中国统计年鉴》 3 自生能力(Viability)是根据一个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的: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 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 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2002)。 5
担。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必然 是要亏损的。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性负担便会引发国有企业严重的道 德风险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无论是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制,还是最近的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实际的着眼点都在于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但是,在国有企业最根本的问题 企业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一一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些着眼于改进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 方案都将无功而返,因为这些方案都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由于承担政策性负担而产生的预算软 约束问题。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经验也告诉我们,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预算软约 束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 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 义上的成功 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因为在入世的压力下,中国金 融体系所蕴含的巨大金融风险面临着爆发的可能,所以解决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已经变得迫 在眉睫。 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实际上也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同国有企业一样,中国的金 融机构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那就是向国有企业提供“廉价”资金,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服 务。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很长时间都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承担着向国有企业提供政策 贷款的任务,而政府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也是为国企改革服务。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比如 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扭曲的股票市场等等,都根源于金融体系承担 着由于国有企业问题所带来的政策性负担。而且,同国有企业的情况一样,这些政策性负担 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业绩和资产质量,也会带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 能够根除国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性负担,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金融体系内生 的体制性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金融系统的长期发展,我们还必须关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金融体 系,无论是它最初的产生还是后来的发展,都来自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考 虑最优金融结构时,就不能不考虑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各种金融安排的特性。对于处于起 步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劳动力相对富余、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短期内不会根本改 变,而劳动密集性的中小企业也必然成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为经济增长做出主要贡 献。而同大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在向中小企 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应该 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目标。 香港经济目前处于困境之中,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开放,香港所扮 演的大陆经济的“窗口”角色必然会被削弱,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她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定位 我们认为,香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从“中介”走向融合一一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 有赖于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 但是,香港经济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那就是大陆的经济必须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的前 提,就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香港凭借她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上的优势, 能够为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也能够为香港带来 很多的商机。报告对国企和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具体的分析
担。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同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这些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必然 是要亏损的。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性负担便会引发国有企业严重的道 德风险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无论是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制,还是最近的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实际的着眼点都在于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但是,在国有企业最根本的问题 ——企业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些着眼于改进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 方案都将无功而返,因为这些方案都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由于承担政策性负担而产生的预算软 约束问题。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经验也告诉我们,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预算软约 束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 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 义上的成功。 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因为在入世的压力下,中国金 融体系所蕴含的巨大金融风险面临着爆发的可能,所以解决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已经变得迫 在眉睫。 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实际上也根源于国有企业问题。同国有企业一样,中国的金 融机构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那就是向国有企业提供“廉价”资金,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服 务。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很长时间都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承担着向国有企业提供政策 贷款的任务,而政府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也是为国企改革服务。金融体系的很多问题,比如 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扭曲的股票市场等等,都根源于金融体系承担 着由于国有企业问题所带来的政策性负担。而且,同国有企业的情况一样,这些政策性负担 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业绩和资产质量,也会带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 能够根除国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性负担,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金融体系内生 的体制性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金融系统的长期发展,我们还必须关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金融体 系,无论是它最初的产生还是后来的发展,都来自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考 虑最优金融结构时,就不能不考虑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各种金融安排的特性。对于处于起 步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劳动力相对富余、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短期内不会根本改 变,而劳动密集性的中小企业也必然成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为经济增长做出主要贡 献。而同大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在向中小企 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应该 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目标。 香港经济目前处于困境之中,而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开放,香港所扮 演的大陆经济的“窗口”角色必然会被削弱,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她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定位。 我们认为,香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从“中介”走向融合——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 有赖于同内地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 但是,香港经济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那就是大陆的经济必须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而大陆经济要想实现真正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的前 提,就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香港凭借她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上的优势, 能够为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大陆的国企和金融改革也能够为香港带来 很多的商机。报告对国企和金融改革带给香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具体的分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