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 统一的。这无疑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另一方面,他在历史观上仍 然是唯心主义的,因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 就是“理性、爱、意志力”,这实际上把人的心理特征、人的自然属性看成了人 的本质,忽视了社会存在对人的理性或意识的决定作用,从而否定了具体的历史 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汲取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批判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 的历史唯心论,特别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变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这一科学论断呢?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 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这就是说,人的 本质要到社会生产中去寻找,人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下的人,活生生的 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单个人的抽象物”一一“类本质” (如意志、思维和情感),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把人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 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 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按照 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这两类社 会关系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生 产关系又可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也是很复杂的, 它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这两类社会关系一般是盘根错 节、交叉纠缠在一起的,且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
6 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 统一的。这无疑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另一方面,他在历史观上仍 然是唯心主义的,因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 就是“理性、爱、意志力”,这实际上把人的心理特征、人的自然属性看成了人 的本质,忽视了社会存在对人的理性或意识的决定作用,从而否定了具体的历史 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汲取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批判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 的历史唯心论,特别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变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这一科学论断呢?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29 页。)这就是说,人的 本质要到社会生产中去寻找,人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下的人,活生生的、 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单个人的抽象物”——“类本质” (如意志、思维和情感),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把人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 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 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33 页。),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按照 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这两类社 会关系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生 产关系又可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也是很复杂的, 它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这两类社会关系一般是盘根错 节、交叉纠缠在一起的,且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
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每个人从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一定 的社会关系之中。“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 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12页。)。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人类各种社会关系,尽管他先天具有发达的 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但他绝不是具体人的本质。国外的几起狼孩、熊孩事件就是 很好的例证。 当然,实际存在的作为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多方面、多 层次的有机整体,不是机械地简单相加所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最基本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对人的本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在私有制度下,生产关系具有阶级性 人也随之形成阶级的本质和阶级意识 第三,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 本质也不是永恒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正 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整个历史也无非是 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142页。)。在现实上,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现。随着历史的 进步,人类不断创造着愈来愈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其展示出来 的人的本质也就愈充分、愈丰富。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本质更加丰富, 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人的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 马克思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 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669页。)人的共性不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物特性,而是指贯穿在实践活动 中的心理、习惯等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倾向。一般地说,构成人类共性的内容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人类活动的协作性。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甚 至对立,但一旦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或不同集团面临着共同威胁, 不同范围的群聚性就立即表现出来,人们会超越原有的差别和对立而采取协作行
7 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每个人从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一定 的社会关系之中。“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 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2 页。)。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脱离人类各种社会关系,尽管他先天具有发达的 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但他绝不是具体人的本质。国外的几起狼孩、熊孩事件就是 很好的例证。 当然,实际存在的作为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多方面、多 层次的有机整体,不是机械地简单相加所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最基本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对人的本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在私有制度下,生产关系具有阶级性, 人也随之形成阶级的本质和阶级意识。 第三,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 本质也不是永恒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正 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69 页。),“整个历史也无非是 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 第 142 页。)。在现实上,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现。随着历史的 进步,人类不断创造着愈来愈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其展示出来 的人的本质也就愈充分、愈丰富。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本质更加丰富, 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人的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 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669 页。)人的共性不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物特性,而是指贯穿在实践活动 中的心理、习惯等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倾向。一般地说,构成人类共性的内容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人类活动的协作性。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甚 至对立,但一旦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或不同集团面临着共同威胁, 不同范围的群聚性就立即表现出来,人们会超越原有的差别和对立而采取协作行
动。其二,人与人之间的可理喻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集团的人们存在不同的 心理、认识和意识形态,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信息交流方式,但都可以相互 译解,相互转换;尽管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存在着文化差别,但不同类型的文 化之间,仍有一些共同的基点和特征,在一些基本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和可比 性,因而能够彼此理喻和相互理解。其三,人与人之间的类意识。社会中所有的 人,都从自身出发,把其他人作为同类。这种类意识是形成道德、法律的共同意 识的基础,也是人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要条件。人一旦丧失人类意识, 就将失去社会关系的保护作用。 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具体性,必然会肯定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其共性 的具体表现。脱离个性,人的本质就会被抽象化。“人们一一不是抽象概念,而 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一一就是这种存在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 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25页。)。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既是对人类而言的,也 是对个人而言的。不过,这种单个人不是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人,而是处于 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这种类,不仅仅是单个人所组成的纯生物意义上的种或类, 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组成的类,这就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当做 种内在的(没有表现出来的)、无声的(看不见听不到的)共同性,从而实现 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概念固然与人性概念有关,但不是完全等同的。人性是人类普遍具 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是一切人之为人的共同属性。而人的本质不仅是人所 具有的各种属性中的根本属性,而且必须能够说明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所具有的 其他属性的内在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 承认人有多种属性,并且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诸种属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的属 性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例如:发达的大脑,灵 活的四肢,直立的躯干,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加衣服,感到危险要躲避,性成 熟了要寻求配偶,等等。这些自然属性,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反而是人 类起源于动物的佐证;它既不构成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反而受人的本
8 动。其二,人与人之间的可理喻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集团的人们存在不同的 心理、认识和意识形态,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信息交流方式,但都可以相互 译解,相互转换;尽管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存在着文化差别,但不同类型的文 化之间,仍有一些共同的基点和特征,在一些基本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和可比 性,因而能够彼此理喻和相互理解。其三,人与人之间的类意识。社会中所有的 人,都从自身出发,把其他人作为同类。这种类意识是形成道德、法律的共同意 识的基础,也是人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要条件。人一旦丧失人类意识, 就将失去社会关系的保护作用。 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具体性,必然会肯定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其共性 的具体表现。脱离个性,人的本质就会被抽象化。“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 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 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5 页。)。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既是对人类而言的,也 是对个人而言的。不过,这种单个人不是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人,而是处于一 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这种类,不仅仅是单个人所组成的纯生物意义上的种或类, 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组成的类,这就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当做 一种内在的(没有表现出来的)、无声的(看不见听不到的)共同性,从而实现 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概念固然与人性概念有关,但不是完全等同的。人性是人类普遍具 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是一切人之为人的共同属性。而人的本质不仅是人所 具有的各种属性中的根本属性,而且必须能够说明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所具有的 其他属性的内在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 承认人有多种属性,并且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诸种属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的属 性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例如:发达的大脑,灵 活的四肢,直立的躯干,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加衣服,感到危险要躲避,性成 熟了要寻求配偶,等等。这些自然属性,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反而是人 类起源于动物的佐证;它既不构成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反而受人的本
质的制约和改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 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270页。)。从人的生理需要本身来看,“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 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人的生理需要是一种以 自然本性为基础的社会需要,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自然需要。人满足需要 的手段、方法,也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依靠社会的分配、交换、消费来实 现的。即使从性欲来说,人也早已超越动物异性结合的自然形式,性爱日益以男 女爱情为基础,并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形成婚姻、家庭、亲属等 许多社会关系,异性结合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所以,我们不能纯粹用生物 学观点来理解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属性。它虽 然受一般生物规律的规定和支配,但更受社会生活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定和支 配 人是感情、意志、直觉、意识、目的、理想等精神现象的存在物。作为社会 的产物,也受人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和规定。透过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 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共同点:既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又表现着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社会关系不同,其精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人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必然引起人的精神现象发生变化。 总之,人始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人 的本质,只有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构成人的现实本质。人与社会的联系 不像土豆与麻袋的关系,也不像谷粒与谷堆的关系,而像网结与鱼网的关系。人 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密不可分,社会的本质是怎样的,人的本质就是怎样的;反 之,人的本质是怎样的,社会也有同样的本质。“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 的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 页。) 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 质的制约和改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 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70 页。)。从人的生理需要本身来看,“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 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95 页。)。人的生理需要是一种以 自然本性为基础的社会需要,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自然需要。人满足需要 的手段、方法,也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依靠社会的分配、交换、消费来实 现的。即使从性欲来说,人也早已超越动物异性结合的自然形式,性爱日益以男 女爱情为基础,并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形成婚姻、家庭、亲属等 许多社会关系,异性结合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所以,我们不能纯粹用生物 学观点来理解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属性。它虽 然受一般生物规律的规定和支配,但更受社会生活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定和支 配。 人是感情、意志、直觉、意识、目的、理想等精神现象的存在物。作为社会 的产物,也受人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和规定。透过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 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共同点:既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又表现着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社会关系不同,其精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人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必然引起人的精神现象发生变化。 总之,人始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人 的本质,只有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构成人的现实本质。人与社会的联系 不像土豆与麻袋的关系,也不像谷粒与谷堆的关系,而像网结与鱼网的关系。人 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密不可分,社会的本质是怎样的,人的本质就是怎样的;反 之,人的本质是怎样的,社会也有同样的本质。“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 的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26 页。)。 到了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 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一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 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家庭关 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道德关系等。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 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面对生 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 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观念、价值判 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体现。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 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 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 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 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 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 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 他就必然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的概念 人生观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的。人 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 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 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生目 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 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
10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 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一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 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家庭关 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道德关系等。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 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面对生 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 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观念、价值判 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体现。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 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 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 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 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 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 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 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 他就必然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的概念 人生观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的。人 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 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 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生目 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 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