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 (全卷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 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 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 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 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 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 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 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 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 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 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 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 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祯《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 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 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 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 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 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 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 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 头》),以至于“中兴诸将军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 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 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 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 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 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 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 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全卷满分:150 分 完成时间:150 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 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 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 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 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 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 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 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 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 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 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 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 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 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祯《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 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 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 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 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 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 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 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 “杜陵有 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 头》),以至于“中兴诸将军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 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 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 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 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 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 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 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 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 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D.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 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 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 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 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 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的语句 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只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 异同。B.清王士祯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 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D.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 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 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 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 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 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 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 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畸,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 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 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遺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 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 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 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 之游,尽得其要。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 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繇:同“由”。②勔:堂兄王勔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擿.其 失 指出B.勃六岁解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 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 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 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 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 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 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 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的语句 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只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 异同。 B.清王士祯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 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D.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 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 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 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 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 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 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 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畸,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 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 客,莫敢当,至勃, 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 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 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 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 从 之游,尽得其要。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 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繇:同“由”。② 勔:堂兄王勔。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指瑕》以擿.其 失 指出 B.勃六岁解
属.文,构思无滞 撰 写C.倚才陵.藉,为僚吏共 嫉 欺侮 D.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声 讨的文章 5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B.都督怒 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C.都督怒起更衣/ 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 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天才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勃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才情过人,通 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B.王勃浮躁浅露。因写《檄 英王鸡》一文,被高宗贬斥出沛王府。补虢州参军,他杀死官奴,其父受到牵 连,被贬为交址令。C.王勃文思敏捷。援笔而成《滕王阁序》,被人称奇。因 为他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 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杨炯认为 自己的文章不如卢照邻,而胜过王勃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译文 (②)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南 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 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 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髙》相比,两首诗的景与情关系有异冋?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他用急流和瀑布发出巨大声响效果来描写蜀道沿 途山势的险峻 (2)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诉说王昭君离开故国,至死也不 得回归故里的凄凉和孤独 (3)在《劝学》里,荀子用一前一后两个比喻形成对比,其中 句从正面说明坚持不舍的精神对学习与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属.文,构思无滞 撰 写 C.倚才陵.藉,为僚吏共 嫉 欺侮 D.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声 讨的文章 5.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 分)( )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都督怒 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都督怒起更衣/ 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 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王勃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才情过人,通 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 B.王勃浮躁浅露。因写《檄 英王鸡》一文,被高宗贬斥出沛王府。补虢州参军,他杀死官奴,其父受到 牵 连,被贬为交址令。 C.王勃文思敏捷。援笔而成《滕王阁序》,被人称奇。因 为他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 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D.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杨炯认为 自己的文章不如卢照邻,而胜过王勃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译文: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南 征 杜 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 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 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高》相比,两首诗的景与情关系有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他用急流和瀑布发出巨大声响效果来描写蜀道沿 途山势的险峻 “ , ”。 (2)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诉说王昭君离开故国,至死也不 得回归故里的凄凉和孤独 “ , ” 。 (3)在《劝学》里,荀子用一前一后两个比喻形成对比,其中 “ , ” 一句从正面说明坚持不舍的精神对学习与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 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 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 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 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 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 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 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 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 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 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 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 把,鼻涕 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 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 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 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 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 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 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 女人!”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 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 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 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 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 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 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 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 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 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 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 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 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 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 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 把,鼻涕一 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 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 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 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 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 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 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 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 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 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 命……就当麻婶是我干 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 饭菜。马兰花呆了 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 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 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 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 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 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 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 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 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 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 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 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 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 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 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 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11.(2)小说重点突出了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11.(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11.(4)小说多次写马兰花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马兰花每次流泪时 的表现和心情,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字音字形题中,哪项是完.全.正.确.的( )(3分 A.石栈 猿猱 峥嵘( zheng rong) 参差(cen ci 错落 B.砧(zhan)板鬓(bing)角迁谪 呕哑嘲哳 C.蛤蟆陵 钿头银箅 阑干 偏僻(pi)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 饭菜。马兰花呆了, 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 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 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 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 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 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 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 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 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 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 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1.⑴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 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 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 .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 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D .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 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 .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 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11.(2)小说重点突出了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11.(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11.(4)小说多次写马兰花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马兰花每次流泪时 的表现和心情,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字音字形题中,哪项是完.全.正.确.的( )(3 分 A.石栈 猿猱 峥嵘(zhēng róng) 参差(cēn cī ) 错落 B.砧(zhān)板鬓(bìng)角 迁谪 呕哑嘲哳 C.蛤蟆陵 钿头银箅 阑干 偏僻(p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