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清单 资料来源:“四川高中语文教师团队超级群” 考查板块 掌握情 知识点清单 备注 况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 《三维》《知识清 基础 单》 知识2、识记现代汉字常见字的字形 《三维》《知识清 板块 单》 可以看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维》《知识清 试卷的前4 单》 题)A、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三维》 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快速判《病句专题学案》 定法:主干看搭配残缺,看并列名词,看并列 动词,看否定,看介词,看数量词,看关联词, 看两面词,看和字短语… 论述类 重点考查重要概念、重要句子、文章内容 《三维》 文本阅读的筛选和整合三个小考点。具体命题时紧扣文精炼10套高考题 可以看体,不引申、不拓展 试卷的57了解高考命题设置的干扰类型和设置干扰项的 题)防法 做到耐心、细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三维》 文(建议:回归教材1--5文言课文) 《知识清单》120个 言 实词 文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知识清单》18个虚 阅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何、乎、乃、词,《三维》 读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 板者。(可以看《知识清单》,默写义项:同时 块回归教材1-5文言课文) 三维》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 《三维》 识清单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固教材1-5文言课 和教材的定句式(翻译得分点)。 文 A、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直译,字字落实,《三维》,教材1 通顺无语病 文言课文。 5、断句,明大意,抓标志, 5-7四川以简答题型 6、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7、归纳内容要求,考,复习相关专题,看 概括中心思想 试卷11题 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三维》p141《如何 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读懂诗歌》 度 诗知识点: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三维》
2014 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清单 资料来源:“四川高中语文教师团队超级群” 考查板块 知识点清单 备注 掌握情 况 基础 知识 板块 (可以看 试卷的前 4 题)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的字音 《三维》 《知识清 单》 2、识记现代汉字常见字的字形 《三维》 《知识清 单》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维》 《知识清 单》 4、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快速判 定法:主干看搭配残缺,看并列名词,看并列 动词,看否定,看介词,看数量词,看关联词, 看两面词,看和字短语…… 《三维》 《病句专题学案》 论述类 文本阅读 (可以看 试卷的 5-7 题) 重点考查重要概念、重要句子、文章内容 的筛选和整合三个小考点。具体命题时紧扣文 本,不引申、不拓展。 了解高考命题设置的干扰类型和设置干扰项的 方法 做到耐心、细 心 《三维》 精炼 10 套高考题 文 言 文 阅 读 板 块 (《三维》 知识清单 和教材的 回归)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 个) (建议:回归教材 1---5 文言课文) 《三维》 《知识清单》120 个 实词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 个):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何、乎、乃、 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 者。(可以看《知识清单》,默写义项;同时 回归教材 1---5 文言课文) 《知识清单》18 个虚 词,《三维》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固 定句式(翻译得分点)。 《三维》 教材 1--5 文言课 文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直译,字字落实, 通顺无语病) 《三维》,教材 1--5 文言课文。 5-7 四川以简答题型 考,复习相关专题,看 试卷 11 题 5、断句,明大意,抓标志, 6、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7、归纳内容要求, 概括中心思想 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诗 考查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三维》p141《如何 读懂诗歌》 知识点: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 《三维》
歌论。(要特别问到,才回答此点;尤其要注意 鉴的描写手法,如动静、视听、声色、远近、虚 赏实、白描: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板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 块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典 《三维》 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 大、开门见山。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 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三维》 A、基本题型及答法:审题问什么就答什么,是 什么一一为什么(结合分析)一一怎么样(效 果,情感) 题一散文 第一节:分析作品的结构 、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 路,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 、过渡(承上启下) 四、作用类(内容、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 (一)、文首 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 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③点题,交代起 因或缘由。 、详见《三维》 内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2、对试卷第15-18 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题回头看,反思总结 归纳题型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 段(如反衬、对比),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 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 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 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二)、文中 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特殊表现手法 (三)、文末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写作对象什么特 ,深化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 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殊表现手法 第二节:概括段意、主题
歌 鉴 赏 板 块 论。(要特别问到,才回答此点;尤其要注意 的描写手法,如动静、视听、声色、远近、虚 实、白描;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 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典 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 大、开门见山。 《三维》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 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三维》 4、基本题型及答法:审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是 什么——为什么(结合分析)——怎么样(效 果,情感) 专题一 散文 第一节:分析作品的结构 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 思路,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二、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 三、过渡(承上启下) 四、作用类(内容、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 (一)、文首 1、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 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③点题,交代起 因或缘由。 2、内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 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 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 段(如反衬、对比),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 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 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 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二)、文中 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特殊表现手法: (三)、文末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写作对象什么特 点,,深化主旨,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 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殊表现手法: 第二节:概括段意、主题 1、详见《三维》 2、对试卷第 15--18 题回头看,反思总结、 归纳题型
归纳段落内容: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 抓中心句,抓关键词 现 归纳文章主旨:1、解读题目法;2分析首 尾法;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第三节:体会语句含义 代 、理解含蓄句 二、理解主旨句 从关键词语入手;2、从分析修辞入手;3 从特殊位置入手;4、从文本主旨入手;5、从 文相邻句子入手;6、从结构层次入手 第四节:鉴赏形象、技巧 人物形象 阅1、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2、形式上(结构)的作用 3、注意艺术手法 读4、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作用 、物象作用 l、形象特征(外在、内在) 板2、其他内同人物形象作用(内容、结构、艺术 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 块 l、记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 人称 ()、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1)、描写的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 描与细描②动静、虚实、正侧③借助修辞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2)写景的角度①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觉 (绘声绘色、绘形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 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景结合、高低 结合、内外结合 (3)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 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奠定感情基调。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 发展。⑤为下文作铺垫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 类比、烘托、对比、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 、修辞方法(侧重具体段落和句子):比喻 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
现 代 文 阅 读 板 块 一、归纳段落内容: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 抓中心句,抓关键词 二、归纳文章主旨:1、解读题目法;2 分析首 尾法;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第三节:体会语句含义 一、理解含蓄句 二、理解主旨句 1、从关键词语入手;2、从分析修辞入手;3、 从特殊位置入手;4、从文本主旨入手;5、从 相邻句子入手;6、从结构层次入手 第四节:鉴赏形象、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2、形式上(结构)的作用 3、注意艺术手法 4、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作用 二、物象作用 1、形象特征(外在、内在) 2、其他内同人物形象作用(内容、结构、艺术 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 写 1、记叙 ⑴、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 人称 ⑵、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⑴、描写的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 描与细描②动静、虚实、正侧③借助修辞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⑵写景的角度①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觉 等(绘声绘色、绘形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 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景结合、高低 结合、内外结合 ⑶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 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奠定感情基调。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 发展。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 类比、烘托、对比、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 大 三、修辞方法(侧重具体段落和句子):比喻、 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四、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
前后照应、铺陈、铺垫等 五、语言 考査角度语言特点与风格《三维》p204 第五节:探究与综合性选择题《三维》p207-210 专题二小说 第一节: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概括 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以线索为中心概括 、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 分析某处情节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 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 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 念作用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 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 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 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 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 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 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 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 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 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 惟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后照应、铺陈、铺垫等 五、语言 考查角度语言特点与风格《三维》p204 第五节:探究与综合性选择题《三维》p207-210 专题二 小说 第一节:把握故事情节 一、情节概括 1、以情节发展的过程概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2、以线索为中心概括 3、以人物形象角度概括 二、分析某处情节的作用 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 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 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 念作用。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 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 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 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 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 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 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 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 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 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 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 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 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 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 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 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 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 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 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 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 1.解答思路 (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 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 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 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 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十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 “总一分一总”式,有时也采用“总一分”式 线索的作用(或题目的作用):①是文章的 线索,贯穿始终;②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 上的作用 第二节:分析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①点名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 动的具体场景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表现人物性 格,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 环境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或活动的时代背景②揭 示小说主题 ③暗示小说结局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 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 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 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 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 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 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 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 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 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 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 略 1.解答思路 (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 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 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 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 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 “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 三、线索的作用(或题目的作用):①是文章的 线索,贯穿始终;②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 上的作用 第二节:分析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①点名时令,地点,交代人物活 动的具体场景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表现人物性 格,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 环境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或活动的时代背景②揭 示小说主题 ③暗示小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