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一)【2014·成都一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 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 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 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 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 展供养。二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 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 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 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 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 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 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 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事母孜孜,朝夕色养 孜孜:勤勉 B.常患甘鲜不赡 赡:赡养 C.服阕,乃慨然叹日 阕:完结 D.不营产业 营:谋求 8.B【解析】文言实词可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即将解释代入句子看看是 否说得通。多数情况下,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的,是错误的。B.赡:富足。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匍匐抚棺号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便为购赎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率意而动 怠而欲出者 9.C【解析】四川卷文言虚词的考査,对照句出自中学教材。可根据对相对熟悉 的教材中的句子的理解,先判断出对照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再代入选文中的 对应句,看看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C.均为介词,可译为“替、给”;A.副词 于是、就/副词,竟然;B.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因为:D.连 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 10.把第1卷中文言文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4分)
2014 年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一)【2014·成都一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 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 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 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 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 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 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 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 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 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 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 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 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事母孜孜,朝夕色养 孜孜:勤勉 B.常患甘鲜不赡 赡:赡养 C.服阕,乃慨然叹日 阕:完结 D.不营产业 营:谋求 8.B【解析】文言实词可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即将解释代入句子看看是 否说得通。多数情况下,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的,是错误的。B.赡:富足。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匍匐抚棺号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便为购赎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率意而动 怠而欲出者 9.C【解析】四川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对照句出自中学教材。可根据对相对熟悉 的教材中的句子的理解,先判断出对照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再代入选文中的 对应句,看看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C.均为介词,可译为“替、给”;A.副词, 于是、就/副词,竟然;B.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因为;D.连 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 10.把第 1 卷中文言文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4 分)
文 (2)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4分) 10.(8分)(1)(4分)(我)一下子孤独一人,不再有父母孝养(或“可以 依靠的人”),怎么能够再拿腐朽鲁钝之身去玷污清明的朝廷呢?(2)(4分)凡 是有人赠送(东西),(何琦)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自己来讲有剩余,就又随即把 它们散发出去。 【解析】文言文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特别留意通假字、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们往往是采分点。(1)译出大 意2分,落实“茕”“怙”各1分。(2)译出大意2分,落实“遗”“苟”各 1分 11.第1卷文言文中何琦高尚的德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1、(5分)事母至孝(重视亲情);节俭寡欲;乐善好施;修身养性;淡泊名利。 (答出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属于定向筛选。回答时要根据传主的言行 概括。传主何琦孝敬母亲,节俭,乐善好施,淡泊名利,注重修身养性,都是其 品德高尚的表现。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琦,字王伦,司空何充的堂兄,祖父何龛,是后将军,父亲何阜,是淮南内史。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好 古而博学,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孜孜不倦,早晚都是和颜悦色地伺候。 常常担心甘鲜的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 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不就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居丧期 间无声流泪,拄着拐杖才能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 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有爬到棺材前嚎啕大哭。一会儿,风 停火息,只有一间堂屋免于火灾,她他的精诚所至就是这样。 服丧期间,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我之所以去做官,不是说我有 点微末的才能来逞献智谋力量,其实是图微薄的俸禄,来供养(母亲)。一旦 (我)孑然一身,没有了父母,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清明的朝代呢?于是 在简陋的屋子里修养心志,不与外人交往,玩弄典籍,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愉悦 自己。不经营产业,节俭寡欲,与乡邻共享丰俭。乡里遭遇动乱,姐姐沦落他家, 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就以她赎取其姊。然而不做小的谦让,凡是有人赠送东西
译 文: (2)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4 分) 译 文: 10.(8 分) (1)(4 分)(我)一下子孤独一人,不再有父母孝养(或“可以 依靠的人”),怎么能够再拿腐朽鲁钝之身去玷污清明的朝廷呢? (2)(4 分)凡 是有人赠送(东西),(何琦)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自己来讲有剩余,就又随即把 它们散发出去。 【解析】文言文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特别留意通假字、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们往往是采分点。(1)译出大 意 2 分,落实“茕”“怙”各 1 分。(2)译出大意 2 分,落实“遗”“苟”各 1 分。 11.第 1 卷文言文中何琦高尚的德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11、(5 分)事母至孝(重视亲情);节俭寡欲;乐善好施;修身养性;淡泊名利。 (答出一点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属于定向筛选。回答时要根据传主的言行 概括。传主何琦孝敬母亲,节俭,乐善好施,淡泊名利,注重修身养性,都是其 品德高尚的表现。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琦,字王伦,司空何充的堂兄,祖父何龛,是后将军,父亲何阜,是淮南内史。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好 古而博学,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孜孜不倦,早晚都是和颜悦色地伺候。 常常担心甘鲜的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 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不就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居丧期 间无声流泪,拄着拐杖才能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 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有爬到棺材前嚎啕大哭。一会儿,风 停火息,只有一间堂屋免于火灾,她他的精诚所至就是这样。 服丧期间,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我之所以去做官,不是说我有 一点微末的才能来逞献智谋力量,其实是图微薄的俸禄,来供养(母亲)。一旦 (我)孑然一身,没有了父母,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清明的朝代呢?于是 在简陋的屋子里修养心志,不与外人交往,玩弄典籍,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愉悦 自己。不经营产业,节俭寡欲,与乡邻共享丰俭。乡里遭遇动乱,姐姐沦落他家, 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就以她赎取其姊。然而不做小的谦让,凡是有人赠送东西
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于自己来说有剩余,又随即把他们散发出去。随心做事, 任意举动,不占卜,也不从事什么职业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都争招聘命,都不就任。诏书征召他做博士,又不出任。简 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望德行,又召任参军,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公车 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肯动身。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 没有人能使他屈从。桓温曾经登上何琦县界是的山,叹息道:此山南面有人啊 何公真可谓知足知足的人 何琦善于养生,到老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 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年八十二岁 12.【2014·成都一诊】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乙希及其闻 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12.(4分)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 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答对两处给1分,共4分) 【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标志词辅助断句。 如“曰”“矣”“哉”等后可断开;并列结构中间可断开。此题“曰”后断开; 两个“与”前断开;“闻”“见”对举,断开。 参考译文]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 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 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 住 (二)【2014·绵阳二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勦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 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 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 邑里:长 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 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 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 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 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 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佗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 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 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 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 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 大梁,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
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于自己来说有剩余,又随即把他们散发出去。随心做事, 任意举动,不占卜,也不从事什么职业。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都争招聘命,都不就任。诏书征召他做博士,又不出任。简 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望德行,又召任参军,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公车 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肯动身。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 没有人能使他屈从。桓温曾经登上何琦县界是的山,叹息道:此山南面有人啊, 何公真可谓知足知足的人。 何琦善于养生,到老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 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年八十二岁。 12.【2014·成都一诊】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8 处)(4 分)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乙希及其闻 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12.(4 分)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 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也。 (答对两处给 1 分,共 4 分) 【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标志词辅助断句。 如“曰”“矣”“哉”等后可断开;并列结构中间可断开。此题“曰”后断开; 两个“与”前断开;“闻”“见”对举,断开。 [参考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 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 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 住。” (二)【2014·绵阳二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 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 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 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 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 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 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 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 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 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 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 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 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 大梁,至数千言。言 “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
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 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 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 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袒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 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館粥。市 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出与人见也 固:本来 B.遂为广陵儿所绐 绐:欺骗 C.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 D.他日拥节江上 拥:执持 8.A【解析】此题用代入法,即将加点字的解释代入句子中,放到选文中,看看 是否讲得通。A.固:坚决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则不如不与人见 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 B.若不复与予见者 若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 焉 则耻师焉 D.赎其田之易人者 亦犹今之视昔 9.A【解析】此题对照句出自教材。可先判断对照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再 代入选项另一个句子中进行比对。A.则: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后分句,表结果, “那么”。B.若:动词,好像/代词,你。C..焉:代词,相当于之,“那里” 语气词,无意义。D.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连接主谓,取 消独立性。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5分)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5 分) 10.(1)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 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5分 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 (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 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5分,画线处 各1分,大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先通读全文,初步弄懂大意后,再精读划线句 子前后内容,重点研读划线的句子,在弄懂大意后,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翻译。 两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声、肆力、中、尺度;(2)即、比、省、不果
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 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 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 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 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 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出与人见也 固:本来 B.遂为广陵儿所绐 绐:欺骗 C.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 D.他日拥节江上 拥:执持 8. A【解析】此题用代入法,即将加点字的解释代入句子中,放到选文中,看看 是否讲得通。A.固:坚决。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则不如不与人见 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 B.若不复与予见者 若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 焉 则耻师焉 D.赎其田之易人者 亦犹今之视昔 9. A【解析】此题对照句出自教材。可先判断对照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再 代入选项另一个句子中进行比对。A.则: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后分句,表结果, “那么”。B.若:动词,好像/代词,你。C..焉:代词,相当于之,“那里”/ 语气词,无意义。D.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连接主谓,取 消独立性。 10.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5 分)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5 分) 10.(1)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 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5 分, 画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 (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 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5 分,画线处 各 1 分,大意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先通读全文,初步弄懂大意后,再精读划线句 子前后内容,重点研读划线的句子,在弄懂大意后,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翻译。 两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声、肆力、中、尺度;(2)即、比、省、不果 行
11.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 由是什么?(3分) 答 11.(3分)①得数贤人,不足匡勦不逮;②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③盛 此公为广陵儿所绐。(3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干引句在 选文开头,作为一篇书序,开头大多先对作者进行概括或评价。选文开头总领全 文,紧随其后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借助分号,可筛选出两个答案要点。第 二段写了盛此公被广陵人所骗,对应了第一段分号后的观点,是事实论据。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几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 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一个不成材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 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 见。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出家 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 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 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 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 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 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 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 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 交结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 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 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盛此公非常沮丧,因 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 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 盛此公就生了重病。 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 “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 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 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 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 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 不能再见啊 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 瞎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 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 的坟墓就在那里。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
11.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 由是什么? (3 分) 答: 11.(3 分)①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②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③盛 此公为广陵儿所绐。(3 分,每点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干引句在 选文开头,作为一篇书序,开头大多先对作者进行概括或评价。选文开头总领全 文,紧随其后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借助分号,可筛选出两个答案要点。第 二段写了盛此公被广陵人所骗,对应了第一段分号后的观点,是事实论据。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几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 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一个不成材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 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 见。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出家 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 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 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 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 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 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 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 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 交结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 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 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盛此公非常沮丧,因 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 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 盛此公就生了重病。 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 “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 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 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 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 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 不能再见啊! 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 瞎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 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 的坟墓就在那里。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