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一) 【高考原貌再现】 1.(2013新课标全国I,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 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 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 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对比,表现作者 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 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借用贺知章的 故事,从表达技巧看,一是用典,一是对比。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诏赐他 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岀一层新意—一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 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 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 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 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 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2013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 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014 年高考二轮复习难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一) 【高考原貌再现】 1.(2013 新课标全国Ⅰ,8~9,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 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 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 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对比,表现作者 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 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借用贺知章的 故事,从表达技巧看,一是用典,一是对比。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诏赐他 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 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 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 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 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 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2013 湖南,10,8 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 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 飞 ”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査名句默写、炼字以及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根据上句“西 塞山前白鹭飞”的提示可写出下句,“鳜”字易错。(2)“春深”点明暮春时节, 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 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3)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 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 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 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 参考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 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 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3.(2013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 说阆山通阆苑,楼髙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 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 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贬任滁州太守 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仼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 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 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 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 飞, ”句。(1 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 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炼字以及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根据上句“西 塞山前白鹭飞”的提示可写出下句,“鳜”字易错。(2)“春深”点明暮春时节, 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 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3)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 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 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 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 参考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 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 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3.(2013 湖北,14,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 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 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 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 分) (2)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贬任滁州太守 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 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 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 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 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 作简要赏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 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 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 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 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 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 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 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 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 自如 4.(2013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 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 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 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 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 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 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 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 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 作简要赏析。(5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 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 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 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 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 “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 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 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 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 自如。 4.(2013 重庆,12,7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 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 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 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 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 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 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 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
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岀性格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解析∷本题考査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不仅要理解这句话的 表面含意,同时还要结合全词、注释等相关内容去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和其中 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句话的大意是词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拒绝出仕。表 现了词人不屑于清朝统治者用来笼络人的髙官厚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过凄楚 的生活,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参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 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2013四川,13,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 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所 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 “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 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 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 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 “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 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 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暮、雨、 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
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不仅要理解这句话的 表面含意,同时还要结合全词、注释等相关内容去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和其中 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句话的大意是词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拒绝出仕。表 现了词人不屑于清朝统治者用来笼络人的高官厚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过凄楚 的生活,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参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 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2013 四川,13,8 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 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所 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 “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 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 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 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 “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 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 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暮、雨、 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
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 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 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 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②)“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 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 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 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 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 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 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 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6.(2013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 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 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 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 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 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 美
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 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 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 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 赏析。(4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 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 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 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 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 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 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6.(2013 辽宁,8~9,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 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 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 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 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 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