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逆转录PCR,或者称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是将RNA 的反转录反应和PCR反应联合应用的一种技术。即首先以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 下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来扩增目的基因。该技术目前己经成为基 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最常用技术之一。 2.原位PCR(in situ PCR),该技术是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或细胞涂 片上的单个细胞内进行的PCR反应,然后用特异性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即可检测出待测DNA 或RNA是否在该组织或细胞中存在。该技术由Hasse等于1990年建立,它结合了具有细胞 定位能力的原位杂交和高度特异敏感的PC℉技术的优点,是细胞学科研与临床诊断领域里 的一项有较大潜力的新技术。原位PCR既能分辩鉴定带有靶序列的细胞,又能标出靶序列 在细胞内的位置,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过程及病理的转归有重大 的实用价值。 3.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该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技术,它将荧光信号强弱与PCR扩增情况结合在一起,通过监测PCR 反应管内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实时检测PCR反应进行的情况,因为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强度 到达设定阀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即C:值)与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所以可 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而常规的CR技术只 能对PC℉扩增的终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也无法对扩增反 应实时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的PCR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PCR技术难 以对扩增起始模板的量进行测定的难题,并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和避免交叉污染等特点,已 经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和临床实践中基因诊断等领域。 三、分子杂交技术 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azytion)技术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基本分子生 物学技术之一。分子杂交技术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Hall和Bolton等人的开拓性 工作,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限制性内切酶、核酸自动合成的发展和应用,一系列 成熟的分子杂交技术才得以建立完善和广泛应用。 分子杂交技术可按作用环境大致分为液相杂交和周相杂交两种类型。液相杂交所参加反 应的两条核酸链都游离在溶液中,是一种最早建立的杂交类型,其主要缺点是杂交后过量的 未杂交探针在溶液中除去较为困难,同时误差较高且操作繁琐复杂,因此其应用较少。固相 杂交是将参加反应的核酸等分子首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滤膜、尼龙膜、乳胶颗粒、磁珠和微 孔板等固体支持物上,然后再进行杂交反应,也称为膜上印迹杂交。固相杂交后,未杂交的
1.逆转录 PCR,或者称反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是将 RNA 的反转录反应和 PCR 反应联合应用的一种技术。即首先以 RNA 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 下合成 cDNA,再以 cDNA 为模板通过 PCR 反应来扩增目的基因。该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基 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最常用技术之一。 2.原位 PCR(in situ PCR),该技术是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或细胞涂 片上的单个细胞内进行的PCR反应,然后用特异性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即可检测出待测DNA 或 RNA 是否在该组织或细胞中存在。该技术由 Hasse 等于 1990 年建立,它结合了具有细胞 定位能力的原位杂交和高度特异敏感的 PCR 技术的优点,是细胞学科研与临床诊断领域里 的一项有较大潜力的新技术。原位 PCR 既能分辩鉴定带有靶序列的细胞,又能标出靶序列 在细胞内的位置,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过程及病理的转归有重大 的实用价值。 3.实时定量 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该技术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技术,它将荧光信号强弱与 PCR 扩增情况结合在一起,通过监测 PCR 反应管内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实时检测 PCR 反应进行的情况,因为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强度 到达设定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即 Ct 值)与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所以可 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而常规的 PCR 技术只 能对 PCR 扩增的终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也无法对扩增反 应实时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的 PCR 技术,实时定量 PCR 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 PCR 技术难 以对扩增起始模板的量进行测定的难题,并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和避免交叉污染等特点,已 经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和临床实践中基因诊断等领域。 三、分子杂交技术 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azytion)技术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基本分子生 物学技术之一。分子杂交技术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Hall 和 Bolton 等人的开拓性 工作,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限制性内切酶、核酸自动合成的发展和应用,一系列 成熟的分子杂交技术才得以建立完善和广泛应用。 分子杂交技术可按作用环境大致分为液相杂交和固相杂交两种类型。液相杂交所参加反 应的两条核酸链都游离在溶液中,是一种最早建立的杂交类型,其主要缺点是杂交后过量的 未杂交探针在溶液中除去较为困难,同时误差较高且操作繁琐复杂,因此其应用较少。固相 杂交是将参加反应的核酸等分子首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滤膜、尼龙膜、乳胶颗粒、磁珠和微 孔板等固体支持物上,然后再进行杂交反应,也称为膜上印迹杂交。固相杂交后,未杂交的
游离探针片段可容易地漂洗除去,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故该法最为常用。 固相杂交技术按照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印迹杂交(blotting hybridization、入疑点杂交(Dot blotting)和反向杂交等。其中原位杂交包括有菌落原位杂交 (Colony in situ hybridization)和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等方法,印迹 杂交则包括有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和Western印迹杂交等方法。 菌落原位杂交是将细茵从培养平板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然后将滤膜上的菌落裂菌 以释出DNA。将DNA烘干固定于膜上与P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菌落杂交信 号,并与平板上的菌落对位。 组织原位杂交简称原位杂交,指组织或细胞的原位杂交,它与菌落的原位杂交不同。菌 落原位杂交需裂解细菌释出DA,然后进行杂交。而组织原位杂交是经适当处理后,使细 胞通透性增加,让探针进入细胞内与DNA或RNA杂交。因此组织原位杂交可以确定探针 的互补序列在胞内的空间位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例如,对致密染色 体DNA的原位杂交可用于显示特定的序列的位置:对分裂期间核DNA的杂交可研究特定 序列在染色质内的功能排布:与细胞RNA的杂交可精确分析任何一种RNA在细胞中和组 织中的分布。此外,原位杂交还是显示细胞亚群分布和动向及病原微生物存在方式和部位的 一种重要技术。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是由E.M Southern于I975年建立的,故称为Southem杂交。其 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将DNA标本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各酶解片段, 然后变性处理后将DNA从凝胶中转印至硝酸纤维素滤膜等固相载体上,烘干固定后与标记 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最后通过放射自显影等方法显示杂交信号,从而可以确定被检测的 DNA样品中是否有与探针同源的片段以及该片段的长度。作为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 该项技术己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遗传病检测、DNA指纹分析等临床诊断工 作中。 继分析DNA的Southern杂交方法出现后,1977年Alwine等人提出一种与此相类似的、 用于分析细胞RNA样品中特定mRNA分子大小和丰度的分子杂交技术,科学家们则将这种 RNA印迹杂交方法趣称为Northern杂交,而后来的与此原理相似的蛋白质印迹杂交方法则 也相应地趣称为Western杂交。 与Southern杂交相似,Northern印迹杂交也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分子量大小不同的 RNA分离开来,随后将其原位转移至固相支持物(如尼龙膜、硝酸纤维膜等)上,再用放 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DNA或RNA探针,依据其同源性进行杂交,最后进行放射自
游离探针片段可容易地漂洗除去,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故该法最为常用。 固相杂交技术按照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印迹杂交(blotting hybridization)、斑点杂交(Dot blotting)和反向杂交等。其中原位杂交包括有菌落原位杂交 (Colony in situ hybridization)和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等方法,印迹 杂交则包括有 Southern 印迹杂交、Northern 印迹杂交和 Western 印迹杂交等方法。 菌落原位杂交是将细菌从培养平板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然后将滤膜上的菌落裂菌 以释出 DNA。将 DNA 烘干固定于膜上与 32P 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菌落杂交信 号,并与平板上的菌落对位。 组织原位杂交简称原位杂交,指组织或细胞的原位杂交,它与菌落的原位杂交不同。菌 落原位杂交需裂解细菌释出 DNA,然后进行杂交。而组织原位杂交是经适当处理后,使细 胞通透性增加,让探针进入细胞内与 DNA 或 RNA 杂交。因此组织原位杂交可以确定探针 的互补序列在胞内的空间位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例如,对致密染色 体 DNA 的原位杂交可用于显示特定的序列的位置;对分裂期间核 DNA 的杂交可研究特定 序列在染色质内的功能排布;与细胞 RNA 的杂交可精确分析任何一种 RNA 在细胞中和组 织中的分布。此外,原位杂交还是显示细胞亚群分布和动向及病原微生物存在方式和部位的 一种重要技术。 Southern 印迹杂交技术是由 E.M Southern 于 1975 年建立的,故称为 Southern 杂交。其 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将 DNA 标本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各酶解片段, 然后变性处理后将 DNA 从凝胶中转印至硝酸纤维素滤膜等固相载体上,烘干固定后与标记 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最后通过放射自显影等方法显示杂交信号,从而可以确定被检测的 DNA 样品中是否有与探针同源的片段以及该片段的长度。作为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 该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遗传病检测、DNA 指纹分析等临床诊断工 作中。 继分析 DNA 的 Southern 杂交方法出现后,1977 年 Alwine 等人提出一种与此相类似的、 用于分析细胞 RNA 样品中特定 mRNA 分子大小和丰度的分子杂交技术,科学家们则将这种 RNA 印迹杂交方法趣称为 Northern 杂交,而后来的与此原理相似的蛋白质印迹杂交方法则 也相应地趣称为 Western 杂交。 与 Southern 杂交相似,Northern 印迹杂交也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分子量大小不同的 RNA 分离开来,随后将其原位转移至固相支持物(如尼龙膜、硝酸纤维膜等)上,再用放 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 DNA 或 RNA 探针,依据其同源性进行杂交,最后进行放射自
显影(或化学显影),以目标RNA所在位置表示其分子量的大小,而其显影强度则可提示 目标RNA在所测样品中的相对含量(即目标RNA的丰度)。但与Southern杂交不同的是, 总RNA不需要进行酶切,即是以各个RNA分子的形式存在,可直接应用于电泳:此外, 由于碱性溶液可使RNA水解,因此不进行碱变性,而是采用甲醛等进行变性电泳。Northern 杂交技术自出现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分析mRNA最为常用的经典方法,用于检测 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分子量大小。 Western免疫印迹是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然后利用抗体进行检测。与Southern或 Northern杂交方法类似,但Western Blot采用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检测物是蛋白质, “探针“是抗体,“显色“用标记的二抗。经过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例 如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健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 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 再与酶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 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作为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蛋 白水平的表达 斑点杂交是先将被测的DNA或RNA变性后固定在滤膜上然后加入过量的标记好的 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该法的特点是耗时短,操作简单,事先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或凝胶电永分离核酸样品,可做半定量分析,可在同一张膜上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检测:根 据斑点杂交的结果,可以推算出杂交阳性的拷贝数。该法的缺点是不能鉴定所测基因的相对 分子质量,而且特异性较差,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 与上述的分子杂交技术不同,反向杂交则是用标记的样品核酸与未标记的固化探针 DA杂交,故称为“反向杂交”。这种杂交方法的优点是在一次杂交反应中,可同时检测样 品中几种核酸。这种杂交方式主要用于进行中的核酸转录试验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 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 基因突变的检测等。 四、分子克隆技术 基因克隆(Gene cloning)是指在体外将DNA分子片段与载体DNA片段连接,转入宿 主细胞获得大量拷贝的过程,也称为DNA克隆、分子克隆或DNA重组技术。该技术建立 的理论基础源于人们在对自然界基因转移和重组现象的认识。 基因克隆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①获取目的基因:②选择合适的载体并用相应的限制性
显影(或化学显影),以目标 RNA 所在位置表示其分子量的大小,而其显影强度则可提示 目标 RNA 在所测样品中的相对含量(即目标 RNA 的丰度)。但与 Southern 杂交不同的是, 总 RNA 不需要进行酶切,即是以各个 RNA 分子的形式存在,可直接应用于电泳;此外, 由于碱性溶液可使 RNA 水解,因此不进行碱变性,而是采用甲醛等进行变性电泳。Northern 杂交技术自出现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分析 mRNA 最为常用的经典方法,用于检测 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分子量大小。 Western 免疫印迹是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然后利用抗体进行检测。与 Southern 或 Northern 杂交方法类似,但 Western Blot 采用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检测物是蛋白质, “探针”是抗体,“显色”用标记的二抗。经过 PAGE 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例 如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 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 再与酶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 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作为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蛋 白水平的表达。 斑点杂交是先将被测的 DNA 或 RNA 变性后固定在滤膜上然后加入过量的标记好的 DNA 或 RNA 探针进行杂交。该法的特点是耗时短,操作简单,事先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或凝胶电永分离核酸样品,可做半定量分析,可在同一张膜上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检测;根 据斑点杂交的结果,可以推算出杂交阳性的拷贝数。该法的缺点是不能鉴定所测基因的相对 分子质量,而且特异性较差,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 与上述的分子杂交技术不同,反向杂交则是用标记的样品核酸与未标记的固化探针 DNA 杂交,故称为“反向杂交”。这种杂交方法的优点是在一次杂交反应中,可同时检测样 品中几种核酸。这种杂交方式主要用于进行中的核酸转录试验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 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 基因突变的检测等。 四、分子克隆技术 基因克隆(Gene cloning)是指在体外将 DNA 分子片段与载体 DNA 片段连接,转入宿 主细胞获得大量拷贝的过程,也称为 DNA 克隆、分子克隆或 DNA 重组技术。该技术建立 的理论基础源于人们在对自然界基因转移和重组现象的认识。 基因克隆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①获取目的基因;②选择合适的载体并用相应的限制性
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③用DNA连接酶连接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载体,获得重组 DNA分子:④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⑤筛选、鉴定出含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 细胞:©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扩增和表达。 基因克隆技术不仅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 术。对基因进行结构与功能研究,首先必须克隆相应的目的基因:另一方面,在基因工程中, 要想获得某一基因的表达产物,也必须首先将目的基因克隆在一合适的表达载体中。该技术 在疾病基因的发现、表达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DNA诊断及疾病的预防等方面具有广泛应 用价值,并促进了当代分子医学的诞生和发展。 五、其它新技术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理论和技术也不断着 其它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也是一门注重实验操作的学科,在其发展历史上,每 一次重大理论的发现都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近年来,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涌 现,层出不穷,并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如最近发展起来的RNA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技术,RNA干扰现象于I998 年发现,很快便被发展成为一个成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广泛应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研 究,它不仅在基因功能的研究方面是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基因治疗上也具有巨大 的应用前景。 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HGPp)的完成,生物医学的研究 也由此进入后基因组学时代,相应的一批在整个组学(~omics)水平上进行的全面、系统、 大规模、高通量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技术也得以建立完善和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推动了生物 医学的研究。代表性的技术有:()在基因组学水平上,有对肿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 进行全面分析的基因组错配扫描(Genomic Mismatch Scanning,GMS)和比较基因组杂交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以及对肿瘤表观遗传学进行系统分析的 甲基化组学技术等。(2)在转录组学水平上,cDNA微阵列技术、消减抑制杂交(Subtractive Suppression Hybridization,SSHD和差示反转录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DD-RT-PCR)技术则可以对正常和肿瘤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3) 在蛋白质组学水平上,以双向电泳和生物质谱技术为核心的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可以对正常和 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上进行全面的分析
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③用 DNA 连接酶连接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载体,获得重组 DNA 分子;④将重组 DNA 分子导入宿主细胞;⑤筛选、鉴定出含有重组 DNA 分子的转化 细胞;⑥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扩增和表达。 基因克隆技术不仅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 术。对基因进行结构与功能研究,首先必须克隆相应的目的基因;另一方面,在基因工程中, 要想获得某一基因的表达产物,也必须首先将目的基因克隆在一合适的表达载体中。该技术 在疾病基因的发现、表达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DNA 诊断及疾病的预防等方面具有广泛应 用价值,并促进了当代分子医学的诞生和发展。 五、其它新技术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理论和技术也不断着 其它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也是一门注重实验操作的学科,在其发展历史上,每 一次重大理论的发现都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近年来,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涌 现,层出不穷,并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如最近发展起来的 RNA 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技术,RNA 干扰现象于 1998 年发现,很快便被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广泛应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研 究,它不仅在基因功能的研究方面是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基因治疗上也具有巨大 的应用前景。 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HGP)的完成,生物医学的研究 也由此进入后基因组学时代,相应的一批在整个组学(-omics)水平上进行的全面、系统、 大规模、高通量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技术也得以建立完善和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推动了生物 医学的研究。代表性的技术有:(1)在基因组学水平上,有对肿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 进行全面分析的基因组错配扫描(Genomic Mismatch Scanning,GMS)和比较基因组杂交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以及对肿瘤表观遗传学进行系统分析的 甲基化组学技术等。(2)在转录组学水平上,cDNA 微阵列技术、消减抑制杂交(Subtractive Suppression Hybridization,SSH)和差示反转录 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DD-RT-PCR)技术则可以对正常和肿瘤组织的 mRNA 表达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3) 在蛋白质组学水平上,以双向电泳和生物质谱技术为核心的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可以对正常和 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上进行全面的分析
第三节、常用仪器使用 一、离心机 离心机的种类很多,根据转速不同,可以分为低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和超速离心机。 一般来说,转速少于6,000pm的为低速离心机,低于20,000pm的为高速离心机,超过 20,000pm的是超速离心机:根据用途不同,还可以将离心机分为分析离心机和制备离心机。 一般实验室装备的离心机其最大转速约为4,000rpm左右的台式或落地式离心机,现简 要叙述一般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1.将待离心的液体置于离心管中。 2.装有待离心液体的离心管分别放入两个完整的并且配备了橡皮软垫的离心套管之 中。置天平两侧配平,向较轻一侧离心套管内用滴管加水,直至平衡。 3.检查离心机内有无异物和无用的套管,并且运转平稳。将己配平的两个套管对称地 放置于离心机的离心平台上。盖好上盖,开启电源。 4.调节定时旋纽于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5.慢慢转动转速调节旋纽,增加离心机的转速。当离心机的转速达到要求时,记录 离心时间。 6。达到离心时间后,应将调速旋扭档逐档旋回至“0”,然后让它自行停转,当离心机 自然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和离心套管。不允许用手或其他物件迫使离心机停转。严禁在还未 停转的状态下和开机运转的状态下打开机盖。 7.倒去离心套管内的平衡用水并将套管倒置于干燥处晾干。 注意事项: (1)离心机要放在平坦和结实的地面或实验台上,不允许倾斜。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 离心机。 (2)离心管必须平衡后才能启动离心机。 (3)离心机启动后,如有不正常噪音及震动,应立即切断电源,分析原因,排除故障。 (4)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试液酒在机器上面及转头里面,用毕及时清理,擦拭 干净。 二、分光光度计 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无论哪一类分光光度计都包括:光源、单色器、吸收池、光 电转换装置和测量仪表
第三节、常用仪器使用 一、离心机 离心机的种类很多,根据转速不同,可以分为低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和超速离心机。 一般来说,转速少于 6,000 rpm 的为低速离心机,低于 20,000 rpm 的为高速离心机,超过 20,000 rpm 的是超速离心机;根据用途不同,还可以将离心机分为分析离心机和制备离心机。 一般实验室装备的离心机其最大转速约为 4,000 rpm 左右的台式或落地式离心机,现简 要叙述一般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1. 将待离心的液体置于离心管中。 2. 装有待离心液体的离心管分别放入两个完整的并且配备了橡皮软垫的离心套管之 中。置天平两侧配平,向较轻一侧离心套管内用滴管加水,直至平衡。 3. 检查离心机内有无异物和无用的套管,并且运转平稳。将已配平的两个套管对称地 放置于离心机的离心平台上。盖好上盖,开启电源。 4. 调节定时旋纽于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5. 慢慢转动转速调节旋纽,增加离心机的转速。当离心机的转速达到要求时, 记录 离心时间。 6. 达到离心时间后,应将调速旋扭档逐档旋回至“0”,然后让它自行停转,当离心机 自然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和离心套管。不允许用手或其他物件迫使离心机停转。严禁在还未 停转的状态下和开机运转的状态下打开机盖。 7. 倒去离心套管内的平衡用水并将套管倒置于干燥处晾干。 注意事项: (1)离心机要放在平坦和结实的地面或实验台上,不允许倾斜。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 离心机。 (2)离心管必须平衡后才能启动离心机。 (3)离心机启动后,如有不正常噪音及震动,应立即切断电源,分析原因,排除故障。 (4)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试液洒在机器上面及转头里面,用毕及时清理,擦拭 干净。 二、分光光度计 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无论哪一类分光光度计都包括:光源、单色器、吸收池、光 电转换装置和测量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