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三、优势杂交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 四、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 五、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与固定 第二节优势育种的一般程序(1学时) 一、自交系选育 二、配合力测定 三、配组方式的确定 第三节杂交种子的生产(0.5学时) 一、人工去雄制种法 二、苗期标记性状制种法 三、化学去雄制种法 四、雌性系和雌株系制种法 第四节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1.5学时) 一、雄性不育的概念及遗传类型 二、雄性不有系的选育 三、雄性不育系制种法 第五节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1学时) 一、自交不亲和系的概念 二、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三、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四、自交不亲和系制种法 五、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 3.思考题或练习题:(1)简述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2)与有 性杂交育种相比,杂种优势育种亲本选配有何特点?(3)简述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测定方 法及两者的关系。 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远缘杂交的意义与特点:理解远缘杂交育种的不亲和、 不育、不稔现象及原因,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掌握远缘杂交不亲和、不育、不稔障碍 的克服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远缘杂交育种的不亲和、不育、不稔现象及原因,远缘杂交 不亲和、不有、不稔障碍的克服方法。 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意义与特点(0.6学时)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 二、远缘杂交的特点 第二节远缘杂交的障碍与克服途径(1学时) 一、远缘杂交难交配性及其克服途径 二、远缘杂种难育性及其克服途径 6
16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三、优势杂交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 四、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 五、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与固定 第二节 优势育种的一般程序(1 学时) 一、自交系选育 二、配合力测定 三、配组方式的确定 第三节 杂交种子的生产(0.5 学时) 一、人工去雄制种法 二、苗期标记性状制种法 三、化学去雄制种法 四、雌性系和雌株系制种法 第四节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1.5 学时) 一、雄性不育的概念及遗传类型 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三、雄性不育系制种法 第五节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1 学时) 一、自交不亲和系的概念 二、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三、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四、自交不亲和系制种法 五、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简述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⑵与有 性杂交育种相比,杂种优势育种亲本选配有何特点?⑶简述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测定方 法及两者的关系。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远缘杂交的意义与特点;理解远缘杂交育种的不亲和、 不育、不稔现象及原因,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掌握远缘杂交不亲和、不育、不稔障碍 的克服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远缘杂交育种的不亲和、不育、不稔现象及原因,远缘杂交 不亲和、不育、不稔障碍的克服方法。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意义与特点(0.6 学时) 一、远缘杂交的意义 二、远缘杂交的特点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障碍与克服途径(1 学时) 一、远缘杂交难交配性及其克服途径 二、远缘杂种难育性及其克服途径
三、远缘杂种难稔性及其克服途径 第三节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0.4学时) 一、远缘杂种分离的表现 二、远缘杂种的鉴定和后代分离的控制 三、远缘杂种的选择 3.思考题或练习题:(1)请分析远缘杂交与近缘杂交相比,有哪些特点?(2)远缘杂 交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克服?(3)远缘杂种有哪些特点?如何控制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 第九章营养系杂交育种(3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营养系品种的遗传特点:理解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 究方法:掌握童期、童性等概念,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杂种培育和选择的特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缩短童期的措施,遗传力的估算。 第一节营养系品种的遗传特点(0.35学时) 一、遗传杂合程度大,实生后代常大幅变异 二、有性后代经济性状平均水平显著下降 三、歧化选择性状在实生后代表现趋中变异 四、质量性状异常分离 五、蕴藏较多体细胞突变 六、常携有较高频率的隐性致死基因 七、常拥有较多的倍性系列 第二节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0.1学时) 一、性状遗传方式 二、质量性状的遗传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三节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0.65学时) 一、亲本选配特点 二、杂交技术特点 第四节童期、童性和杂种培有选择特点(1学时) 一、童期的概念和实质 二、童性及其与成年期性状的相关 三、营养系杂种培育的特点 四、营养系杂种选择的特点 3.思考题或练习题:()营养系品种和有性繁殖的品种相比,遗传变异上有哪些特 点?(2)缩短童期,提早开花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营养系杂种的选择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诱变育种(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辐射育种的特点、用途、局限性和机理,诱变剂种类及 其作用机制:理解理化诱变的特异性,理化复合处理,突变体分离选择技术:掌握诱变育 种、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的概念,理化诱变的常用处理方法,影响因素,适宜剂量确 定。 1
17 三、远缘杂种难稔性及其克服途径 第三节 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0.4 学时) 一、远缘杂种分离的表现 二、远缘杂种的鉴定和后代分离的控制 三、远缘杂种的选择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请分析远缘杂交与近缘杂交相比,有哪些特点?⑵远缘杂 交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克服?⑶远缘杂种有哪些特点?如何控制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 第九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3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营养系品种的遗传特点;理解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 究方法;掌握童期、童性等概念,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杂种培育和选择的特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缩短童期的措施,遗传力的估算。 第一节 营养系品种的遗传特点(0.35 学时) 一、遗传杂合程度大,实生后代常大幅变异 二、有性后代经济性状平均水平显著下降 三、歧化选择性状在实生后代表现趋中变异 四、质量性状异常分离 五、蕴藏较多体细胞突变 六、常携有较高频率的隐性致死基因 七、常拥有较多的倍性系列 第二节 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0.1 学时) 一、性状遗传方式 二、质量性状的遗传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三节 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0.65 学时) 一、亲本选配特点 二、杂交技术特点 第四节 童期、童性和杂种培育选择特点(1 学时) 一、童期的概念和实质 二、童性及其与成年期性状的相关 三、营养系杂种培育的特点 四、营养系杂种选择的特点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营养系品种和有性繁殖的品种相比,遗传变异上有哪些特 点?⑵缩短童期,提早开花的主要措施有哪些?⑶营养系杂种的选择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 诱变育种(6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辐射育种的特点、用途、局限性和机理,诱变剂种类及 其作用机制;理解理化诱变的特异性,理化复合处理,突变体分离选择技术;掌握诱变育 种、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的概念,理化诱变的常用处理方法,影响因素,适宜剂量确 定
2.教学重点与难点: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的常用处理方法,影响因素,适宜 剂量的确定,种子诱变的培育及选择。 第一节辐射育种(2.5学时) 一、概况 二、特点、用途及局限性 三、基础知识及技术 四、适宜剂量的确定 五、机理 第二节化学诱变育种(2学时) 一、概况 二、诱变剂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三、处理方法 四、影响因素 第三节理化诱变的特异性及复合处理(0.5学时) 一、特异性 二、复合处理 第四节诱变材料的培育与选择(1学时) 一、有性繁殖植物 二、无性繁殖植物 3.思考题或练习题:(1)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有何优缺点?(2)辐射时如何选择合适 的剂量? 第十一章倍性育种(3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多倍体育种的意义及特点,单倍体的特点及获得方法: 理解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单倍体在育种中的应用;掌握倍性育种、单倍体等概念,多 倍体产生途径及秋水仙素诱变技术,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倍体形成方式,多倍体化学诱变技术,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第一节倍性育种的意义(0.7学时) 一、概念 二、园艺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 三、多倍体的形成方式 四、多倍体育种的意义及特点 五、多倍体育种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多倍体诱变技术(1学时) 一、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二、诱导多倍体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多倍体的选择、鉴定与利用(0.7学时) 一、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 二、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8
18 2. 教学重点与难点: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的常用处理方法,影响因素,适宜 剂量的确定,种子诱变的培育及选择。 第一节 辐射育种(2.5 学时) 一、概况 二、特点、用途及局限性 三、基础知识及技术 四、适宜剂量的确定 五、机理 第二节 化学诱变育种(2 学时) 一、概况 二、诱变剂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三、处理方法 四、影响因素 第三节 理化诱变的特异性及复合处理(0.5 学时) 一、特异性 二、复合处理 第四节 诱变材料的培育与选择(1 学时) 一、有性繁殖植物 二、无性繁殖植物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有何优缺点?⑵辐射时如何选择合适 的剂量?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3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多倍体育种的意义及特点,单倍体的特点及获得方法; 理解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单倍体在育种中的应用;掌握倍性育种、单倍体等概念,多 倍体产生途径及秋水仙素诱变技术,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倍体形成方式,多倍体化学诱变技术,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第一节 倍性育种的意义(0.7 学时) 一、概念 二、园艺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 三、多倍体的形成方式 四、多倍体育种的意义及特点 五、多倍体育种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多倍体诱变技术(1 学时) 一、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二、诱导多倍体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 多倍体的选择、鉴定与利用(0.7 学时) 一、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 二、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三、倍性材料的选择和利用 第四节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0.6学时) 一、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 二、单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 三、获得单倍体的方法 3.思考题或练习题:(1)简述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处理方法。(2)同源多倍 体和异源多倍体诱导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基因工程在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理解基因工程的局限性及安全管理:掌握基因工程、遗传标记等概念,基因工程的基本步 骤,分子标记的常用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分子标记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基因工程与育种(1.2学时) 一、概念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三、基因工程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四、基因工程的局限性及安全管理 第二节分子标记与育种(0.8学时) 一、遗传标记 二、分子标记 三、分子标记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思考题或练习题:(1)简述基因工程有种的基本原理。(2)简述几种常见的分子标 记类型及其植物育种上的主要用途。 第十三章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繁育(5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品种审定程序,品种推广的途径,无病毒苗的繁育方法, 良种繁育程序和体系:理解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品种 审定的关系:掌握品种审定、授权新品种、良种、品种退化等概念,品种区域化的步骤和 方法,品种退化的原因和防止对策,良种的加速繁殖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品种审定程序,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品种 区域化的步骤和方法,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第一节品种审定(0.7学时) 一、品种审定的意义 二、审定机构及其工作内容 三、报审条件和程序 四、品种审定、定名和登记 第二节植物新品种保护(0.8学时) 一、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二、国际上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措施 19
19 三、倍性材料的选择和利用 第四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0.6 学时) 一、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 二、单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 三、获得单倍体的方法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简述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处理方法。⑵同源多倍 体和异源多倍体诱导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二章 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基因工程在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理解基因工程的局限性及安全管理;掌握基因工程、遗传标记等概念,基因工程的基本步 骤,分子标记的常用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分子标记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1.2 学时) 一、概念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三、基因工程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四、基因工程的局限性及安全管理 第二节 分子标记与育种(0.8 学时) 一、遗传标记 二、分子标记 三、分子标记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简述基因工程育种的基本原理。⑵简述几种常见的分子标 记类型及其植物育种上的主要用途。 第十三章 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繁育(5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品种审定程序,品种推广的途径,无病毒苗的繁育方法, 良种繁育程序和体系;理解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品种 审定的关系;掌握品种审定、授权新品种、良种、品种退化等概念,品种区域化的步骤和 方法,品种退化的原因和防止对策,良种的加速繁殖措施。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种审定程序,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品种 区域化的步骤和方法,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第一节 品种审定(0.7 学时) 一、品种审定的意义 二、审定机构及其工作内容 三、报审条件和程序 四、品种审定、定名和登记 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0.8 学时) 一、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二、国际上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措施
三、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四、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的关系 第三节品种推广(1学时) 一、品种推广准则 二、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三、品种区域化和良种合理布局 四、良种与良法配套 第四节良种繁育(2.5学时) 一、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 二、品种退化及其对策 三、良种的加速繁殖 四、繁育无病毒苗 五、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程序和繁育体系 3.思考题或练习题:(1)请分析园艺植物品种退化的原因和克服途径?(2)何谓品种 审定?报审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以闭卷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景士西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曹家树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程金水主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沈德绪主编:果树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周长久等:现代蔬菜育种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 20
20 三、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四、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的关系 第三节 品种推广(1 学时) 一、品种推广准则 二、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三、品种区域化和良种合理布局 四、良种与良法配套 第四节 良种繁育(2.5 学时) 一、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 二、品种退化及其对策 三、良种的加速繁殖 四、繁育无病毒苗 五、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程序和繁育体系 3.思考题或练习题:⑴请分析园艺植物品种退化的原因和克服途径?⑵何谓品种 审定?报审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以闭卷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景士西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曹家树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 程金水主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沈德绪主编:果树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 周长久等:现代蔬菜育种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