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y.2022 第31卷第6期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1 No.6 精准治理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与破局 周禄涛 (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助人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激励直接关涉志愿服 务队伍的壮大和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与激励存在“画像”与“引航”“呈现”与 “发展”的密切关系,因而必须一并考察。作为一种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精准治理顺应了新时代 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转向要求。在精准治理理念指导下改 革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作,要基于系统性评价激励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智能化评价 激励运行平台尚未建立、回应型评价激励措施体系尚未成型的现实困境,在治理格局重塑、数宇技术 赋能、评价激励措施提质方面破局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治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22)06-0077-11 D0I: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1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e Governance ZHOU Lutao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have the dual identities of "helpers"and "educatees".Their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portrait”and“pilotage”,“presentation”and“development”,which must be explored together.As a kind of responsive governance empowered by technology,precise governance conform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in the new era.which change from"yes or no"to"good or not".Confront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that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governance pattern have not been formed,the intelligent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operation platform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asure system have not been formed,we should,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precise governance,innovate in reshaping the governance pattern. empowering digital technology.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asures,in order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evaluation and incentive:precise governance:people-oriente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逐 务具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展 渐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志愿服 示国家良好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 收稿日期:2022-0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福建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21 JDSZK014):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课题“突发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助人一自育’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一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1B03) 作者简介:周禄涛(1984一),男,福建南平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2022年11月 第31卷第6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2022 Vol.31No.6 收稿日期:2022-0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福建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21JDSZK014);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课题“突发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助人—自育’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1B03) 作者简介:周禄涛(1984—),男,福建南平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精准治理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与破局* 周禄涛 (福建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助人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激励直接关涉志愿服 务队伍的壮大和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与激励存在“画像”与“引航”“呈现”与 “发展”的密切关系,因而必须一并考察。作为一种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精准治理顺应了新时代 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转向要求。在精准治理理念指导下改 革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作,要基于系统性评价激励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智能化评价 激励运行平台尚未建立、回应型评价激励措施体系尚未成型的现实困境,在治理格局重塑、数字技术 赋能、评价激励措施提质方面破局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治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22)06-0077-11 DOI: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1 TheDilemmaandBreakthroughoftheEvaluationandIncentiveofCollegeStudent VolunteersintheNewErafromthePerspectiveofPreciseGovernance ZHOULutao (SchoolofMarxism,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Abstract:Collegestudentvolunteershavethedualidentitiesof“helpers”and“educatees”.Theirevaluationand incentivearedirectlyrelatedtothegrowthofthevolunteerserviceteam andtheeffectivenessof moraleducation.Theevaluationandincentiveofcollegestudentvolunteershaveacloserelationship with “portrait”and “pilotage”, “presentation”and “development”,which mustbeexplored together.As a kind ofresponsive governance empowered by technology,precise governance conformsto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requirementsoftheevaluationandincentiveofcollege studentvolunteersinthenewera,whichchangefrom “yesorno”to“goodornot”.Confrontingthe realisticdilemmathatthesystematicevaluationandincentivegovernancepatternhavenotbeen formed,theintelligentevaluationandincentiveoperationplatform havenotbeenestablished,the responsiveevaluationandincentive measuresystem havenotbeenformed,weshould,underthe guidanceoftheconceptofprecise governance,innovateinreshapingthe governance pattern, empoweringdigitaltechnology,andimprovingthequalityofevaluationandincentivemeasures,in orderto makeabreakthroughinthereform andimprovementoftheevaluationandincentiveof collegestudentvolunteersinthenewera. Keywords:collegestudentvolunteers;evaluationandincentive;precisegovernance;people-oriente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逐 渐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和抓手[1]。志愿服 务具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展 示国家良好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
78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 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 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壮大志愿服 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 务工作队伍”)的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主 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既是对拥 体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当前,学界围绕志愿服务 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应聘者的一种激励,也可 主体开展了不少研究,但基于精准治理思维,旨在 理解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过往志愿服务成效的一 提升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水平的研究力度有待 种评价。因此,某些情形下,可用“画像”的手段实 加强。作为在北京冬奥会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时 现“引航”的目的,用“引航”的功能达成“画像”的 代志愿服务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既是“助人者” 效果。 又是“受教育者”,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围绕新时 (二)“呈现”与“发展”:首尾相连,前后相继 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精准化路径开展研 另一些情形下,评价与激励前后相继,评价是 究,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壮大新时代志愿服务 激励的基础和依据,激励是评价的应用和延伸。 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在“画像”基础上,评价具有“呈现”功能,是志愿服 一、大学生志愿者评价与激励的关系辨析 务行为绩效的综合性“呈现”,这种“呈现”基于 评价与激励,是管理学和心理学中的两个重 各方主体反馈(如服务对象满意度)和各类量化数 要概念。评价是对照预设标准,评估和确定活动 据(如志愿服务时长)的分析归纳形成对大学生志 成效或主体价值的各类活动的总和]:激励是激 愿者的质性描述,因而可全面、直观地审视大学生 发主体动机,使其实现期望目标的内在动力得以 志愿者的状态以发现亮点、查找不足。在“引航” 产生和持续的各类活动的总称[)。评价与激励的 基础上,激励具有“发展”功能,精准的激励措施能 内涵存在部分重叠,二者关系密切。学界在以往 够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实现新时代志 对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有限探讨中,存在将 愿服务的育人价值。激励的“发展”功能体现在五 评价与激励“分而论之”的倾向”,导致研究结论 个方面:一是生成,生成参与志愿服务的正确动 不能全面、有效指导实践。把脉新时代大学生志 机和价值观:二是保持,保持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 愿服务的问题所在,必须将评价与激励放在一起 和行为:三是纠偏,纠正偏离助人、育人目标的个 审视。在精准治理视域下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 体行为使其符合预期:四是强化,对纠偏后的个体 者评价激励的优化路径,必须首先明确评价与激 行为及其动机予以强化:五是提升,提升新时代大 励的内在关系。 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由此可见,与评 (一)“画像”与“引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价“画像”意涵和激励“引航”意涵的相互交叠不 评价与激励都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 同,评价“呈现”功能和激励“发展”功能更体现为 量发展体系在“反馈”端的重要环节,对象都是大 一种时间上前后相继、线性展开的手段与目的关 学生志愿者。评价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过往的“画 系一先有“呈现”后有“发展”,基于“呈现”实现 像”,侧重于根据大学生志愿者过往志愿服务实践 “发展”。比如,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印发 的表现对其本人作出判断和总结性描述:激励是 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 为大学生志愿者未来的“引航”,偏向于对照期望 度的意见》在“主要内容”部分先后对“构建记录评 目标(如育人目标、社会治理目标等),聚焦大学生 价体系”和“构建价值应用体系”做了具体安排,明 志愿者的未来行动,为使其未来行为符合预期而 确指出要以“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评价体系为基 作出正向(或逆向®)的刺激、鼓励和引导。但在 础开展“引导学生成长、服务育人大局”的价值应 一些实践样态中,“画像”与“引航”却难以严格区 用工作,即是对评价“呈现”功能与激励“发展”功 分,体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一 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确证与应用。 一种评价手段往往同时蕴含着激励目的,比如教 近年来,有学者对激励的正当性提出质疑,认 育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7条确立 为这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出发点相悖)。 的“大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就兼具评价 实则不然,激励不同于对价、报酬、回报,从伦理学 和激励的双重功能:同样,一种激励方法从不同视 意义上看,激励同保障一样,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持 角看也可被认为是一种评价手段,比如国务院《志 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保护、肯定和奖掖;从心理 愿服务条例》第32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企业 学意义上看,有效的激励能使激励对象获得成就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 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壮大志愿服 务工作队伍”[2]的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主 体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当前,学界围绕志愿服务 主体开展了不少研究,但基于精准治理思维,旨在 提升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水平的研究力度有待 加强。作为在北京冬奥会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时 代志愿服务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既是“助人者” 又是“受教育者”,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围绕新时 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精准化路径开展研 究,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壮大新时代志愿服务 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评价与激励的关系辨析 评价与激励,是管理学和心理学中的两个重 要概念。评价是对照预设标准,评估和确定活动 成效或主体价值的各类活动的总和[3];激励是激 发主体动机,使其实现期望目标的内在动力得以 产生和持续的各类活动的总称[4]。评价与激励的 内涵存在部分重叠,二者关系密切。学界在以往 对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有限探讨中,存在将 评价与激励“分而论之”的倾向① ,导致研究结论 不能全面、有效指导实践。把脉新时代大学生志 愿服务的问题所在,必须将评价与激励放在一起 审视。在精准治理视域下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 者评价激励的优化路径,必须首先明确评价与激 励的内在关系。 (一)“画像”与“引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评价与激励都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 量发展体系在“反馈”端的重要环节,对象都是大 学生志愿者。评价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过往的“画 像”,侧重于根据大学生志愿者过往志愿服务实践 的表现对其本人作出判断和总结性描述;激励是 为大学生志愿者未来的“引航”,偏向于对照期望 目标(如育人目标、社会治理目标等),聚焦大学生 志愿者的未来行动,为使其未来行为符合预期而 作出正向(或逆向② )的刺激、鼓励和引导。但在 一些实践样态中,“画像”与“引航”却难以严格区 分,体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种评价手段往往同时蕴含着激励目的,比如教 育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7条确立 的“大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5],就兼具评价 和激励的双重功能;同样,一种激励方法从不同视 角看也可被认为是一种评价手段,比如国务院《志 愿服务条例》第32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企业 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 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 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6]既是对拥 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应聘者的一种激励,也可 理解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过往志愿服务成效的一 种评价。因此,某些情形下,可用“画像”的手段实 现“引航”的目的,用“引航”的功能达成“画像”的 效果。 (二)“呈现”与“发展”:首尾相连,前后相继 另一些情形下,评价与激励前后相继,评价是 激励的基础和依据,激励是评价的应用和延伸。 在“画像”基础上,评价具有“呈现”功能,是志愿服 务行为③ 绩效的综合性“呈现”,这种“呈现”基于 各方主体反馈(如服务对象满意度)和各类量化数 据(如志愿服务时长)的分析归纳形成对大学生志 愿者的质性描述,因而可全面、直观地审视大学生 志愿者的状态以发现亮点、查找不足。在“引航” 基础上,激励具有“发展”功能,精准的激励措施能 够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实现新时代志 愿服务的育人价值。激励的“发展”功能体现在五 个方面:一是生成,生成参与志愿服务的正确动 机和价值观;二是保持,保持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 和行为;三是纠偏,纠正偏离助人、育人目标的个 体行为使其符合预期;四是强化,对纠偏后的个体 行为及其动机予以强化;五是提升,提升新时代大 学生志愿者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由此可见,与评 价“画像”意涵和激励“引航”意涵的相互交叠不 同,评价“呈现”功能和激励“发展”功能更体现为 一种时间上前后相继、线性展开的手段与目的关 系———先有“呈现”后有“发展”,基于“呈现”实现 “发展”。比如,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印发 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 度的意见》在“主要内容”部分先后对“构建记录评 价体系”和“构建价值应用体系”做了具体安排,明 确指出要以“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评价体系为基 础开展“引导学生成长、服务育人大局”的价值应 用工作,即是对评价“呈现”功能与激励“发展”功 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确证与应用。 近年来,有学者对激励的正当性提出质疑,认 为这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出发点相悖[7]。 实则不然,激励不同于对价、报酬、回报,从伦理学 意义上看,激励同保障一样,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持 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保护、肯定和奖掖;从心理 学意义上看,有效的激励能使激励对象获得成就 78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31卷第6期 周禄涛:精准治理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与破局 79 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持续激发行为的内在动力。 理“结果”的异化。精准治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 实践中,各地已有因激励政策得宜而推动大学生 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的需求[1们,以人民幸不幸福、 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④。“追求幸福的 快不快乐、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通过准 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 确识别新时代社会成员多层次、动态化的发展需 础。”[]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给予精准激励,有 求,真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理决策 助于其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壮大新时代志愿服务 与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政策供给同个体 工作队伍。 诉求的动态、有机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说,精准治 二、精准治理: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高质量 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贯 发展的时代要求 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人占有自己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包括 面本质”的价值旨归在本质上是同构的。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内的志愿服务事业强调数量增 3.精准治理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长、规模扩张,重点解决“有没有”问题,行政动员 第一,精准治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 色彩浓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激励手段单 查研究接“地气”,充分占有真实、全面的大数据, 一、流于形式]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根据事情的是非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聚焦结构优化、内涵 曲直作出决策。第二,精准治理必须理论联系实 创新,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际,不能用理论的条条框框去限制、裁剪丰富多彩 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 的客观世界,要遵循社会治理规律和个人成长规 求”[]533,精准治理是其重要特征1,用高质量 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地开 发展要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 展工作。第三,精准治理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发 作,必须推动实现评价激励的精准化。 展,精准治理的科学性不靠“本本”论证,必须通过 (一)精准治理的内涵 治理实践加以验证、改进和完善。第四,精准治理 1.精准治理是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 要求治理主体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研究真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 情况、解决真问题,掌握实情、谋划实招、办好实 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在“治理”之 事、务求实效,反对“假大空”,杜绝“形式主义”,阻 前加上定语“精准”,其底层逻辑在于强调对善治 却治理结果异化。 目标的清晰理解,对海量信息的细致把握,对主要 4.精准治理强调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 矛盾的精确聚焦和对个体诉求的准确预判。新时 统 代,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彰显了 术赋予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新 精准治理的辩证法底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的理论意涵和改革向度,为精准治理提供了技术 延伸。一方面,必须明确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类 路径。实践层面,数字技术赋能的新时代治理范 社会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治理是人类社会普 式变革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北京冬奥会、抗击 遍存在的管理形态,国内外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治 新冠肺炎疫情中得以广泛开展、深入推进,有力地 理理论和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具有启示 提升了治理精准化水平®。质言之,精准治理是 意义和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必须明确新时代中 一种数字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范式,有着强烈 国的社会治理具有不同于国外和“历史的中国”@ 的问题意识和服务导向1],能够让治理主体更好 的矛盾特殊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 地观照个体的社会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诉求,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不同,在读的大学生 2.精准治理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 和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不同,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不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暗含了社会治 同。“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 理变革的价值要旨,以往以“目标一结果”为导向 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 的传统管理范式在凭借行政动员手段推进社会民 题就会被掩盖。[)精准治理在借鉴国外和历史 生项目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诉求同管理目标的 上成功经验的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 “结构距离”,简单地将“目标”等同于美好生活需 质量度辩证统一,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政 要体系下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群众诉求,造成管 策供给的靶向性
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持续激发行为的内在动力。 实践中,各地已有因激励政策得宜而推动大学生 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④ 。“追求幸福的 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 础。”[8]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给予精准激励,有 助于其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壮大新时代志愿服务 工作队伍。 二、精准治理: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高质量 发展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包括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内的志愿服务事业强调数量增 长、规模扩张,重点解决“有没有”问题,行政动员 色彩浓厚[9],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激励手段单 一、流于形式[10]3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聚焦结构优化、内涵 创新,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 求”[11]533,精准治理是其重要特征[11]11,用高质量 发展要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 作,必须推动实现评价激励的精准化。 (一)精准治理的内涵 1.精准治理是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 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2]在“治理”之 前加上定语“精准”,其底层逻辑在于强调对善治 目标的清晰理解,对海量信息的细致把握,对主要 矛盾的精确聚焦和对个体诉求的准确预判。新时 代,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 术赋予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新 的理论意涵和改革向度,为精准治理提供了技术 路径。实践层面,数字技术赋能的新时代治理范 式变革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北京冬奥会、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中得以广泛开展、深入推进,有力地 提升了治理精准化水平⑤ 。质言之,精准治理是 一种数字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范式,有着强烈 的问题意识和服务导向[13],能够让治理主体更好 地观照个体的社会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精准治理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暗含了社会治 理变革的价值要旨,以往以“目标—结果”为导向 的传统管理范式在凭借行政动员手段推进社会民 生项目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诉求同管理目标的 “结构距离”,简单地将“目标”等同于美好生活需 要体系下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群众诉求,造成管 理“结果”的异化。精准治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 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的需求[14],以人民幸不幸福、 快不快乐、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通过准 确识别新时代社会成员多层次、动态化的发展需 求,真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理决策 与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政策供给同个体 诉求的动态、有机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说,精准治 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贯 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人占有自己全 面本质”的价值旨归在本质上是同构的。 3.精准治理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精准治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 查研究接“地气”,充分占有真实、全面的大数据,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根据事情的是非 曲直作出决策。第二,精准治理必须理论联系实 际,不能用理论的条条框框去限制、裁剪丰富多彩 的客观世界,要遵循社会治理规律和个人成长规 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地开 展工作。第三,精准治理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发 展,精准治理的科学性不靠“本本”论证,必须通过 治理实践加以验证、改进和完善。第四,精准治理 要求治理主体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研究真 情况、解决真问题,掌握实情、谋划实招、办好实 事、务求实效,反对“假大空”,杜绝“形式主义”,阻 却治理结果异化。 4.精准治理强调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 统一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彰显了 精准治理的辩证法底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延伸。一方面,必须明确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类 社会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治理是人类社会普 遍存在的管理形态,国内外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治 理理论和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具有启示 意义和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必须明确新时代中 国的社会治理具有不同于国外和“历史的中国”⑥ 的矛盾特殊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 体诉求,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不同,在读的大学生 和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不同,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不 同。“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 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 题就会被掩盖。”[15]精准治理在借鉴国外和历史 上成功经验的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 质量度辩证统一,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政 策供给的靶向性。 第31卷第6期 周禄涛:精准治理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与破局 79
80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的 新人培育工程”,“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 价值审视 大格局[)。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 由于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涉 的主要载体,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推进新时 及社会保障、实践育人、群团改革等多个场域,将 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有助于更好发 精准治理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作 挥评价激励“指挥棒”作用,开掘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和思想政治工 实践育人过程中内蕴的“评价育人”功能,形成同 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高 “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立德树人合力,引导更 质量发展,有助于探索培育时代新人新路径,有助 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将课堂知 于高校共青团治理方式创新。 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综合素质。 1.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3.有助于高校共青团治理方式创新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100年发展 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志 史所凝练的光荣传统町。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 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 工作是共青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着力点。共 划”等项目和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赛会平台 青团中央《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践,为传播国家良好形象、助 的意见》明确将推进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作 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 为推动共青团组织建设、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截至2021年5 高校共青团机构设置完整,直接服务学生,活动经 月,该项目已累计招募37万余大学生赴2000多 验丰富,具有主管主抓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 个县(市、区、旗)开展基层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 天然优势。当前,部分高校共青团形式主义问题 发展奉献“青春力量”[)。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事 和“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仍未根 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从“有没有”迈向“好不 除[2],对大学生群体的联系、服务、引导不够。要 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 达成对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的目标,高 涵创新,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需求,提 校共青团作为治理主体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 升志愿精神培育、专业技能培训、服务项目运作、 取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 主体评价激励等各方面各环节治理水平。其中, 表现和成长需求出发进行客观全面评价和适时适 主体评价激励直接关涉大学生志愿者正确服务动 度激励,这必然会推动高校共青团治理方式的改 机和价值观的形成和保持,提升其精准化水平有 革创新。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应将大学生志愿者 助于持续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 评价激励精准化作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 动力,增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我满足感和社 发展的重点任务,以点带面推动高校共青团治理 会认同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 方式改革创新,通过治理层级的扁平化再造、服务 务的质量和效能。 平台的数字化赋能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常态化 2.有助于探索培育时代新人新路径 落实有效提升自身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 筹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 示,2020年我国有各类在校大学生52229952 者的获得感。 人刃。如何培育、引领好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 三、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分析 体,使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的服务实践中受历 为全面把握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现状,揭 练、明大德、长才干,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 示其存在的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对涉及 代新人,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 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23所高校的2500名大学 答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生志愿者开展抽样问卷调查。经德尔菲法征询专 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 家意见、开展问卷测试后将正式问卷确定为“评价 本标准,…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 激励满意度”“评价激励主体”“评价激励依据”“评 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 价激励方式”四个维度。共发放正式问卷2500 展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 份,回收有效问卷2449份。四个维度相关题目 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时代 之间的一致性水平(Cronbach's Alpha)均在0.7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的 价值审视 由于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涉 及社会保障、实践育人、群团改革等多个场域,将 精准治理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作 中,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和思想政治工 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高 质量发展,有助于探索培育时代新人新路径,有助 于高校共青团治理方式创新。 1.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 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志 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 划”等项目和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赛会平台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践,为传播国家良好形象、助 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截至2021年5 月,该项目已累计招募37万余大学生赴2000多 个县(市、区、旗)开展基层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奉献“青春力量”[16]。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事 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从“有没有”迈向“好不 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 涵创新,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需求,提 升志愿精神培育、专业技能培训、服务项目运作、 主体评价激励等各方面各环节治理水平。其中, 主体评价激励直接关涉大学生志愿者正确服务动 机和价值观的形成和保持,提升其精准化水平有 助于持续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 动力,增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我满足感和社 会认同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 务的质量和效能。 2.有助于探索培育时代新人新路径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 示,2020 年 我 国 有 各 类 在 校 大 学 生 52229952 人[17]。如何 培 育、引 领 好 数 量 庞 大 的 大 学 生 群 体,使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的服务实践中受历 练、明大德、长才干,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 代新人,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 答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 本标准,……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 片面 办 学 行 为,促 进 学 生 身 心 健 康、全 面 发 展”[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 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时代 新人培育工程”,“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 大格局”[2]。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 的主要载体,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推进新时 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有助于更好发 挥评价激励“指挥棒”作用,开掘大学生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过程中内蕴的“评价育人”功能,形成同 “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立德树人合力,引导更 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将课堂知 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综合素质。 3.有助于高校共青团治理方式创新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100年发展 史所凝练的光荣传统[19]。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 工作是共青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着力点。共 青团中央《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 的意见》明确将推进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作 为推动共青团组织建设、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高校共青团机构设置完整,直接服务学生,活动经 验丰富,具有主管主抓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 天然优势。当前,部分高校共青团形式主义问题 和“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仍未根 除[20],对大学生群体的联系、服务、引导不够。要 达成对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精准化的目标,高 校共青团作为治理主体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 取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 表现和成长需求出发进行客观全面评价和适时适 度激励,这必然会推动高校共青团治理方式的改 革创新。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应将大学生志愿者 评价激励精准化作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 发展的重点任务,以点带面推动高校共青团治理 方式改革创新,通过治理层级的扁平化再造、服务 平台的数字化赋能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常态化 落实有效提升自身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统 筹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 者的获得感。 三、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分析 为全面把握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现状,揭 示其存在的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对涉及 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23所高校的2500名大学 生志愿者开展抽样问卷调查。经德尔菲法征询专 家意见、开展问卷测试后将正式问卷确定为“评价 激励满意度”“评价激励主体”“评价激励依据”“评 价激励方式”四个维度。共发放正式问卷 2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449份。四个维度相关题目 之间的一致性水平(Cronbach’sAlpha)均在0.7 80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31卷第6期 周禄涛:精准治理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与破局 81 以上。效度检验KMO值为0.811,Bartlett球形 式”维度下,调查对象除对“评价结果没有充分运 度检验Sig(P)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用”选项表达中立态度外(平均值3.32),对其他 数据显示(见表1),调查对象对当前大学生 测量指标均表达了认同态度,其中“意见建议难以 志愿者评价激励的总体效果不甚满意(平均值 反馈”“评价激励依据不够全面”“评价激励不够客 3.85),但对“评价激励无法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继 观”选项的平均值都在4以上。基于以上结果进 续参与志愿服务”选项保持了价值中立(平均值 行深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并 3.33),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志愿者对评价激励“呈 没有发挥应有效用,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 现”“发展”功能的认同和对其改革完善的期待。 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在“评价激励主体”“评价激励依据”“评价激励方 表1大学生志愿者对评价激励现有问题的态度调查结果 维度 测量指标 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平均值 评价激励满意度 对评价激励总体效果不满意 0.34 0.42 0.06 0.10 0.08 3.85 评价激励无法推动大学生志愿者 0.17 0.39 0.17 0.15 0.12 3.33 继续参与志愿服务 评价激励主体 评价激励主体多元 0.13 0.36 0.05 0.26 0.20 2.96 评价激励标准混乱 0.21 0.46 0.12 0.13 0.07 3.60 评价激励流程复杂 0.18 0.49 0.10 0.09 0.13 3.52 评价激励不够及时 0.33 0.42 0.16 0.05 0.04 3.96 意见建议难以反馈 0.37 0.51 0.05 0.03 0.04 4.14 评价激励依据 数字技术没有很好运用 0.29 0.45 0.10 0.12 0.04 3.83 志愿服务数据不够准确 0.15 0.49 0.18 0.12 0.05 3.58 申报材料存在造假风险 0.29 0.38 0.16 0.10 0.07 3.72 评价激励依据不够全面 0.36 0.47 0.10 0.03 0.04 4.08 评价邀励不够客观 0.37 0.41 0.16 0.04 0.02 4.06 评价激励方式 评价激励类型单一 0.19 0.40 0.20 0.15 0.06 3.52 评价结果没有充分运用 0.15 0.46 0.09 0.16 0.14 3.32 激励方法不够灵活便捷 0.21 0.49 0.14 0.08 0.08 3.67 评价激励方式没有满足成长需求 0.16 0.63 0.09 0.08 0.05 3.78 (一)统一高效的系统性评价激励治理格局尚 查对象认为现有评价激励标准混乱、流程复杂,超 未形成 过七成调查对象认为现有评价激励不够及时。对 统一高效的系统治理格局是精准治理得以实 此,共青团系统作为“离学生最近、覆盖最广泛、活 施的制度性基础。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兼具“大学 动最经常”[们的管理主体理应发挥优势、主动作 生”和“志愿者”双重身份属性,对其评价激励涉及 为,担负起统筹协调各方的主抓主管责任。虽然 要素众多,包括共青团、文明办、教育部门、民政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门、人社部门在内的主体均具有管理职权。各主 要求加强团教合作,在全国和省级层面建立共青 体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分别 团与教育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但该机制职责宽 建构了涉及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管理闭环, 泛、组织松散,且并未囊括其他管理主体,因而无 客观上造成了当前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程序繁杂 法有效统合各方资源,对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 的“九龙治水”窘境。问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调 工作的指导协调作用有限,多元共治、协同高效的
以上。效度检验 KMO 值为0.811,Bartlett球形 度检验Sig(P)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数据显示(见表1),调查对象对当前大学生 志愿者评 价 激 励 的 总 体 效 果 不 甚 满 意 (平 均 值 3.85),但对“评价激励无法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继 续参与志愿服务”选项保持了价值中立(平均值 3.33),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志愿者对评价激励“呈 现”“发展”功能的认同和对其改革完善的期待。 在“评价激励主体”“评价激励依据”“评价激励方 式”维度下,调查对象除对“评价结果没有充分运 用”选项表达中立态度外(平均值3.32),对其他 测量指标均表达了认同态度,其中“意见建议难以 反馈”“评价激励依据不够全面”“评价激励不够客 观”选项的平均值都在4以上。基于以上结果进 行深入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并 没有发挥应有效用,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 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表1 大学生志愿者对评价激励现有问题的态度调查结果 维度 测量指标 非常同意 同意 不确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平均值 评价激励满意度 对评价激励总体效果不满意 0.34 0.42 0.06 0.10 0.08 3.85 评价激励无法推动大学生志愿者 继续参与志愿服务 0.17 0.39 0.17 0.15 0.12 3.33 评价激励主体 评价激励主体多元 0.13 0.36 0.05 0.26 0.20 2.96 评价激励标准混乱 0.21 0.46 0.12 0.13 0.07 3.60 评价激励流程复杂 0.18 0.49 0.10 0.09 0.13 3.52 评价激励不够及时 0.33 0.42 0.16 0.05 0.04 3.96 意见建议难以反馈 0.37 0.51 0.05 0.03 0.04 4.14 评价激励依据 数字技术没有很好运用 0.29 0.45 0.10 0.12 0.04 3.83 志愿服务数据不够准确 0.15 0.49 0.18 0.12 0.05 3.58 申报材料存在造假风险 0.29 0.38 0.16 0.10 0.07 3.72 评价激励依据不够全面 0.36 0.47 0.10 0.03 0.04 4.08 评价激励不够客观 0.37 0.41 0.16 0.04 0.02 4.06 评价激励方式 评价激励类型单一 0.19 0.40 0.20 0.15 0.06 3.52 评价结果没有充分运用 0.15 0.46 0.09 0.16 0.14 3.32 激励方法不够灵活便捷 0.21 0.49 0.14 0.08 0.08 3.67 评价激励方式没有满足成长需求 0.16 0.63 0.09 0.08 0.05 3.78 (一)统一高效的系统性评价激励治理格局尚 未形成 统一高效的系统治理格局是精准治理得以实 施的制度性基础。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兼具“大学 生”和“志愿者”双重身份属性,对其评价激励涉及 要素众多,包括共青团、文明办、教育部门、民政部 门、人社部门在内的主体均具有管理职权。各主 体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分别 建构了涉及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管理闭环, 客观上造成了当前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程序繁杂 的“九龙治水”窘境。问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调 查对象认为现有评价激励标准混乱、流程复杂,超 过七成调查对象认为现有评价激励不够及时。对 此,共青团系统作为“离学生最近、覆盖最广泛、活 动最经常”[21]的管理主体理应发挥优势、主动作 为,担负起统筹协调各方的主抓主管责任。虽然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要求加强团教合作,在全国和省级层面建立共青 团与教育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但该机制职责宽 泛、组织松散,且并未囊括其他管理主体,因而无 法有效统合各方资源,对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 工作的指导协调作用有限,多元共治、协同高效的 第31卷第6期 周禄涛:精准治理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的困境与破局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