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教学大纲
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教学大纲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课程是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文科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它 直接由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指的 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持续至今日仍处在发展中的文学。本课程的这种 性质 求授课教师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消长及其演进规律。在重点把 了中 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趋势和整体状貌的基础上,对文学思海 重要日 文学现象和主要的作家作品做出有见地的分析。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逐步提高分析文学作品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习者应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提前阅读教材及相关作品:做读书笔记及课堂笔记:课外时 间广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论著。 三、先修课程要求 学习者应先完成《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上)》课程的学习。 四、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计划72学时、4学分 五、选用教材 本课程教材以朱栋霖 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为主,兼参考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六、教学手段 木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程的教学:此外,教 师授课除讲授方式外,还可辅助采用多媒体演示、影祝作品欣赏、作家讲座、学生课堂讨论 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七、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写作 八、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备注 1 4 绪论 讲授 23 8 19491976文学思湖 讲授、幻灯展示 45 8 50、60年代小说 进授 教师可根据实 4 50、60年代新诗与散文:50、60年代讲授、朗诵 际情况对教学 戏剧: 内容和学进 7 4 “文革”文学 讲授 度加以调整 8 4 19761989文学思海 讲授、幻灯展示 0.1112 80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4 80年代新诗 讲授、朗诵 13 4 80年代戏刷:80年代散文 讲授 14 90年代文学思潮 排妈 151712 90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4 90年代新诗散文 讲授、朗诵
2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课程是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文科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它 直接由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指的 是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且仍处在发展中的文学。本课程的这种 性质,要求授课教师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消长及其演进规律。在重点把 握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趋势和整体状貌的基础上,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的 文学现象和主要的作家作品做出有见地的分析。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逐步提高分析文学作品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学习者应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提前阅读教材及相关作品;做读书笔记及课堂笔记;课外时 间广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论著。 三、先修课程要求 学习者应先完成《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上)》课程的学习。 四、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计划 72 学时、4 学分。 五、选用教材 本课程教材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为主,兼参考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六、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程的教学;此外,教 师授课除讲授方式外,还可辅助采用多媒体演示、影视作品欣赏、作家讲座、学生课堂讨论 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七、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写作 八、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备注 1 4 绪论 讲授 教师可根据实 际情况对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 度加以调整 2~3 8 1949~1976 文学思潮 讲授、幻灯展示 4~5 8 50、60 年代小说 讲授 6 4 50、60 年代新诗与散文;50、60 年代 戏剧; 讲授、朗诵 7 4 “文革”文学 讲授 8 4 1976~1989 文学思潮 讲授、幻灯展示 9~11 12 80 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12 4 80 年代新诗 讲授、朗诵 13 4 80 年代戏剧;80 年代散文 讲授 14 4 90 年代文学思潮 讲授 15~17 12 90 年代小说 讲授、影片欣赏 18 4 90 年代新诗散文 讲授、朗诵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研究对象,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方法。 绪论计划四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文学的意义 (1)民族文化传承:(2)个体心灵抚慰 2.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辨析以下几组概念: 1)中周党-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中围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当代文学: 3) 十世纪中国文学 国现当代文学。 3.文学与文学史 (1)文学史是在一定历史观念指导下的对文学发展的整理归纳。文学史试图寻求 文学发展的可理解性。 (2)关干文学中分期问顾的争论与分期的必要性】 (3)本课程所采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文学史分期:1949-1976年文学: 1976-1989年文学:90年代文学:台港文学。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变动的密切关系。 一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潮的关系。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 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2.根据对象特质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3.本课程主要采用历史的、社会的及美学的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 (二)难点提示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点的理解与评价。 (三)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3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研究对象,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方法。 绪论计划四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 1. 文学的意义 (1)民族文化传承;(2)个体心灵抚慰。 2.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辨析以下几组概念: (1)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 (2)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3.文学与文学史 (1)文学史是在一定历史观念指导下的对文学发展的整理归纳。文学史试图寻求 文学发展的可理解性。 (2)关于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与分期的必要性。 (3)本课程所采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下)的文学史分期:1949~1976 年文学; 1976~1989 年文学;90 年代文学;台港文学。 (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变动的密切关系。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潮的关系。 (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 1.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2.根据对象特质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3.本课程主要采用历史的、社会的及美学的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 重点提示 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 (二) 难点提示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点的理解与评价。 (三)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第二章1949-1976文学思潮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1949-1976年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本时期文学思潮与 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湖 (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 1.时代及文化背景 “五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不同的文化及文艺形态。 2.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在北平召开。郭沫若、茅盾、周扬做报告。 3.延安文学所代表的工农兵方向被确定为 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 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文艺部门的管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文协,1953年改称为中国作家协会),茅后为主席: 《文艺报》为全国文联机关刊物,1949年9月创刊于北平,冯雪峰担任主编: 《人民文学》为全国文协机关刊物,1949年10月北京创刊: 出版社的重组与创建: 全国文联下属各部门、各省市文联及作协、各地方刊物及出版社的建立。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1.关于电影《武训传》 2.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 3.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批判 成立“武训历史调查团”,发表《武训历史调查记》。 4.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人民日报》1950年8月23日 至28日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1955 1.关于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2.“两个小人物” 李希凡、蓝翎 3.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年10月16日 4.全国范围大规模批判文艺与学术研究中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胡适思想批判 冯雪峰与《文艺报》: 胡风: 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四)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 1.胡风文艺思想及左翼文学的内部冲突 2.舒芜与胡风
4 第二章 1949~1976 文学思潮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 1949~1976 年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本时期文学思潮与 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 年 7 月) 1.时代及文化背景 “五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不同的文化及文艺形态。 2.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在北平召开。郭沫若、茅盾、周扬做报告。 3.延安文学所代表的工农兵方向被确定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文艺部门的管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文协,1953 年改称为中国作家协会),茅盾为主席; 《文艺报》为全国文联机关刊物,1949 年 9 月创刊于北平,冯雪峰担任主编; 《人民文学》为全国文协机关刊物,1949 年 10 月北京创刊; 出版社的重组与创建; 全国文联下属各部门、各省市文联及作协、各地方刊物及出版社的建立。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1.关于电影《武训传》 2.1951 年 5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 3.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批判 成立“武训历史调查团”,发表《武训历史调查记》。 4.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人民日报》1950 年 8 月 23 日 至 28 日。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1955) 1.关于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2.“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3.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 年 10 月 16 日 4.全国范围大规模批判文艺与学术研究中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胡适思想批判 5.冯雪峰与《文艺报》;胡风;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四)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 1.胡风文艺思想及左翼文学的内部冲突 2.舒芜与胡风
3.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 4.“胡风反革命集团”,胡风入狱,“胡风分子”78人,株连2000多人 (五) “双百”方针与“百花”文学(1956 1.“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报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6月13 日全文发表: 2. 双百”方针具体内容 有限自由 3.“百花”文学 干预生活:爱情题材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 1.“整风”与“反右” 55万“右派” 2.文艺界的“整风”与“反右 “丁陈反党小集团” “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文艺报》“再批判”专栏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七)文艺“大跃进” (1958 1.“大跃进”民歌运动 2.“两结合”创作方法 郭沫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型结合” (八)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1.1961年6月,“新侨会议” 2.1962年3月,“广州会议” 3.1962年8月,“大连会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60年代前期文学激进运动 1.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判小说《刘志丹》 2.19631965,批“有鬼无害”论,批电影创作,批文艺观点 3.1965年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二)《纪要》 1.1966年2月,上海,《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3.江青替代周扬确立在“文革”十年中文艺界领导地位 (二)灯盐”分动 1.1966年5月, “五一六通知 1966年8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文艺的重创:作家、作品、刊物、出版、外国文艺 (四)“革命样板戏”运动 1.60年代初京剧改革成果
5 3.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 4.“胡风反革命集团”,胡风入狱,“胡风分子”78 人,株连 2000 多人 (五)“双百”方针与“百花”文学(1956) 1.“双百”方针 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 年 5 月 26 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报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6 月 13 日全文发表; 2.“双百”方针具体内容 有限自由 3.“百花”文学 干预生活;爱情题材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 1.“整风”与“反右” 55 万“右派” 2.文艺界的“整风”与“反右” “丁陈反党小集团”; “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文艺报》“再批判”专栏;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七)文艺“大跃进”(1958) 1.“大跃进”民歌运动 2.“两结合”创作方法 郭沫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型结合” (八)60 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1.1961 年 6 月,“新侨会议”; 2.1962 年 3 月,“广州会议”; 3.1962 年 8 月,“大连会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60 年代前期文学激进运动 1.1962 年 9 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判小说《刘志丹》 2.1963~1965,批“有鬼无害”论,批电影创作,批文艺观点 3.1965 年 11 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二)《纪要》 1.1966 年 2 月,上海,《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3.江青替代周扬确立在“文革”十年中文艺界领导地位 (三)“文革”发动 1.1966 年 5 月,“五一六通知” 2.1966 年 8 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文艺的重创:作家、作品、刊物、出版、外国文艺 (四)“革命样板戏”运动 1.60 年代初京剧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