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 教学单元:第五章二十年代的诗歌 实施的班级或专业:文典学院 课程设计思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部分的教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中小学时 期学习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但对中国现代新诗却知之甚少,因为不了解,往往形成误区,认为现代 学生在中学时学过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但并不了解其背后的诗歌理论脉络,本次教学 就是要针对他们熟悉的作品进行新诗理论训练,其中有一位代表性诗人朱湘是安徽人,又曾在安徽 大学执教过,这对学生来说很新奇,会让学生有熟悉感,也有探究的兴趣,加之朱湘是年少成名 湘本人也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月派,让学生理解诗歌”三美“”理论。 2、让学生熟悉朱湘这位诗人,他虽是研究会成员但其诗歌创作却是新月派风格。通过朱湘代表 司乡、校友、师辈在诗歌界的影响力和价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 3、鼓励学生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新诗创作,或阅读相关诗人作品,了解中国新诗 发展概况,进行学术论文储备。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徐志摩 ·、诗人介绍:徐志摩(1896-1931),折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 学时曾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 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 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 下,时年35岁。 应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 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教,举止瑞庄,料理家务、养有孩子、照顾公婆,打 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张幼仪 嫁给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遵从兄长选择:“想到了母亲的苦心,想到了四哥的慈爱,自己有什么理由 不嫁给四哥相中的男人呢?“婚后为了侍奉公婆放弃完成学业的念头,凡此种种莫不见出其因循传统 的一面。离婚后徐志摩写信给她:“自由离婚,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在男权社会,女人仅仅是一个点缀,一个装饰。那些游走在繁华奢蜜,檬胧暧珠的气息所欧漫 的社交场合,艳帜高扬,风情万种的女子,才能给予他们更为美好的幻想空间。张幼仪是一个传统 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 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 生活,也不会有你依我依的爱情。她不似林微因高雅不俗,灵气福人,也不像陆小曼璀餐艳丽,今 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 教学单元:第五章 二十年代的诗歌 实施的班级或专业:文典学院 课程设计思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部分的教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中小学时 期学习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但对中国现代新诗却知之甚少,因为不了解,往往形成误区,认为现代 诗歌没什么可读的,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兴趣。因此在本门课程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新诗的 创作,让他们知道现代新诗的美,从而鼓励他们研究和写作新诗,补齐这一学术点。 学生在中学时学过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但并不了解其背后的诗歌理论脉络,本次教学 就是要针对他们熟悉的作品进行新诗理论训练,其中有一位代表性诗人朱湘是安徽人,又曾在安徽 大学执教过,这对学生来说很新奇,会让学生有熟悉感,也有探究的兴趣,加之朱湘是年少成名, 他写诗作的年龄与现在学生上课的年龄差距不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朱湘本人也是 公认的天才诗人,了解并解读他的作品,对于学生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是很好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月派,让学生理解诗歌"三美"理论。 2、让学生熟悉朱湘这位诗人,他虽是研究会成员但其诗歌创作却是新月派风格。通过朱湘代表 作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同乡、校友、师辈在诗歌界的影响力和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 豪感,激发他们阅读与探究的兴趣。 3、鼓励学生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新诗创作,或阅读相关诗人作品,了解中国新诗 发展概况,进行学术论文储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徐志摩 一、诗人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 学时曾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 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 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 下,时年35岁。 应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 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 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张幼仪 嫁给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遵从兄长选择:"想到了母亲的苦心,想到了四哥的慈爱,自己有什么理由 不嫁给四哥相中的男人呢?"婚后为了侍奉公婆放弃完成学业的念头,凡此种种莫不见出其因循传统 的一面。离婚后徐志摩写信给她:"自由离婚,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在男权社会,女人仅仅是一个点缀,一个装饰。那些游走在繁华奢靡,朦胧暧昧的气息所弥漫 的社交场合,艳帜高扬,风情万种的女子,才能给予他们更为美好的幻想空间。张幼仪是一个传统 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 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 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 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
概就是张幼仪。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 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落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 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 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 著作。这些,在张幼仪女士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小脚 与西服 一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里,都有详细的记述。 二、创作简介 1、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个人自由,崇拜哈代、托尔斯泰、罗曼·罗兰、 泰戈尔、罗素、卢梭、尼采等人,他的理想是个人性灵最大自由的发展。 他一生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31)、《猛虎集》 (1931)、《云游》(1932),记载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历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 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 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 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 还找不到第二个。“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 才的天直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闲中的理相主义者的幼雅和可笑。徐志摩不阳 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徐志 摩深受英美式资立阶级文化重染,向往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他的许多诗歌如《婴儿》、《为要寻 颍明星》、《我有一个恋爱》等,抒写了自己追寻民主政治理想的决心与信心,体现了那一代自由 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茅盾曾在《徐志摩论》中充分揭示了徐志摩诗歌的这一思想特征。“对于 徐志摩,生活就是诗”,”徐志摩的诗则是赤裸地抒写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2、徐志摩的诗歌是独抒性灵的诗。 徐志摩自己有一段闸述:“我要的筋骨里进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 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朱自清在讨论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时,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 根:"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那样错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 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 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 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 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 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胡适曾说徐志摩一生的历史, 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这是颇有见地的。 3、徐志摩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自己对爱情、自由、美的理解、向往与赞美。 在徐志摩看来,理想的爱情、婚烟意味着”良心之安顿”、“人格之自由”、“灵魂之救度”,他的 大部分诗歌抒写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想象与多种体验
概就是张幼仪。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 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 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 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 著作。这些,在张幼仪女士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小脚 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里,都有详细的记述。 二、创作简介 1、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个人自由,崇拜哈代、托尔斯泰、罗曼•罗兰、 泰戈尔、罗素、卢梭、尼采等人,他的理想是个人性灵最大自由的发展。 他一生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31)、《猛虎集》 (1931)、《云游》(1932),记载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历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 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 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 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 还找不到第二个。"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 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徐志摩不但 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徐志 摩深受英美式资产阶级文化熏染,向往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他的许多诗歌如《婴儿》、《为要寻一 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等,抒写了自己追寻民主政治理想的决心与信心,体现了那一代自由 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茅盾曾在《徐志摩论》中充分揭示了徐志摩诗歌的这一思想特征。"对于 徐志摩,生活就是诗","徐志摩的诗则是赤裸地抒写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2、徐志摩的诗歌是独抒性灵的诗。 徐志摩自己有一段阐述:"我要的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 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朱自清在讨论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时,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 握:"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 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 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 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 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 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胡适曾说徐志摩一生的历史, 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 ,这是颇有见地的。 3、徐志摩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自己对爱情、自由、美的理解、向往与赞美。 在徐志摩看来,理想的爱情、婚姻意味着"良心之安顿"、"人格之自由"、"灵魂之救度",他的 大部分诗歌抒写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想象与多种体验
《我等候你》(听朗诵)抒写的是爱的想望与痴情。《我等候你》将“我“等候她时的种种复杂 情绪化为一系列独特的比喻:一开始,诗人将等待她的情绪比作“希望,在每秒钟上开花”;稍后, 因她不来希望落空,于是”希望在每一秒钟上枯死”:地不来对我的打击颊大,有如"打死我生命中乍 放的阳春”,“打死可怜的希翼的嫩芽”;最后,诗人如此吟咏:“每一次到点的打动,我听来是/我自 己的心的/活埋的丧钟。“微妙复杂的情绪借助于比喻而变得形象生动,暗示出人生的无望与苦痛 诗人的可爱就在于他的痴情,他“是一种痴鸟”,”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在他心 中,爱是神圣的、忠贞的,“你放心走”,“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我爱你!”(《你去》): 在“容不得恋爱“的世界,“我拉者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所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所凭冰 霄跨破我们的头,你跟若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是一个需 怯的世界》)。 在徐志摩诗歌中,爱情与自由、美往往又是同义的,对爱的歌咏就是对自由、美的向往与赞 美。《翡冷翠的一夜》、《“起造一座墙“》等诗,爱与美、自由相互渗透、生成,成为诗歌内在的 情感、思想结构,诗化地表现了诗人的“单纯信仰“,构成了徐志摩诗歌的主要魅力所在。《“起造 座墙“》想象爱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起造一座墙”,以维护人生自由。 《“起造一座墙“》,写 热恋之人希望对方“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 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 一/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也就是期望恋人建 造爱情之墙以维护情感的纯真与自由,想象奇异,意境独特。比喻是徐志摩常用的一种修辞,他诗 歌中的比喻鲜明、贴切,且往往富有暗示性。 4、对爱、美、性灵自由的追寻,使诗人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 生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 《盖上几张油纸》 《太平景象》、《一小幅的穷乐图》、《婴儿》、《毒药》、《大帅》、《人变兽》等诗,或暴露 军阀战争的罪恶,或展示淫猥的世态,或同情叫化子、孤老鳏寡,或哀悼不幸的爱国青年。这一切 其实还是在维护他的“单纯信仰“,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的珍贵品质。 5、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的失望,使诗人憧憬大自然,崇拜大自然。他曾说大自然是 安顿人类灵魂最伟大的一部书,能使人的性灵迷醉。他那些抒写自然的作品,如《山中大雾看 景》、《再别康桥》、《石虎胡同七号》、《雷峰塔》、《常州天宁寺闻礼杆声》等,描绘了旖旎 的自然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过,它们大都并非单纯的自然风景诗,其中仍有他那“单纯信仰”。在“五老蜂“前,他“饱啜自 由的山风!”(《五老蜂》):以快乐的“雪花”,表现精神的自由(《雪花的快乐》):渴望”不朽 的灵光”、”神明的火焰”永远跳动、不变(《那一点神明的火焰》)。大自然有时是他抒写爱、美与 自由的场所,有时则是自由“性灵“的化身,寄予着他的人生理想 徐志摩后期的《秋虫》、《西窗》 《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听朗诵)等诗,书写了 自己“单纯信仰“受挫后对现实政治的怨气与迷茫感,是那一时期一些中上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普遍 心境的写照。至于《深夜》、《别拧我,疼》等诗,则并非格调不高的作品,而是男女间真性情的 诗化表现。 三、作品解读 1、《雪花的快乐》(听朗诵): 是诗人桔成的精华,它把材爱情的追求与收变现实社会的理相联系在一起,积极的思相音义」 真挚的独抒心灵,主张爱与实现个性解放。作者的情思,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所愿,又有自己独立的 品格。这也正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我等候你》(听朗诵)抒写的是爱的想望与痴情。《我等候你》将"我"等候她时的种种复杂 情绪化为一系列独特的比喻:一开始,诗人将等待她的情绪比作"希望,在每秒钟上开花";稍后, 因她不来希望落空,于是"希望在每一秒钟上枯死";她不来对我的打击颇大,有如"打死我生命中乍 放的阳春","打死可怜的希翼的嫩芽";最后,诗人如此吟咏:"每一次到点的打动,我听来是/我自 己的心的/活埋的丧钟。"微妙复杂的情绪借助于比喻而变得形象生动,暗示出人生的无望与苦痛。 诗人的可爱就在于他的痴情,他"是一种痴鸟","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 在他心 中,爱是神圣的、忠贞的,"你放心走","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我爱你!"(《你去》); 在"容不得恋爱"的世界,"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听凭冰 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是一个懦 怯的世界》)。 在徐志摩诗歌中,爱情与自由、美往往又是同义的,对爱的歌咏就是对自由、美的向往与赞 美。《翡冷翠的一夜》、《"起造一座墙"》等诗,爱与美、自由相互渗透、生成,成为诗歌内在的 情感、思想结构,诗化地表现了诗人的"单纯信仰",构成了徐志摩诗歌的主要魅力所在。《"起造一 座墙"》想象爱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起造一座墙",以维护人生自由。《"起造一座墙"》,写 热恋之人希望对方"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 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也就是期望恋人建 造爱情之墙以维护情感的纯真与自由,想象奇异,意境独特。比喻是徐志摩常用的一种修辞,他诗 歌中的比喻鲜明、贴切,且往往富有暗示性。 4、对爱、美、性灵自由的追寻,使诗人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 生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盖上几张油纸》、 《太平景象》、《一小幅的穷乐图》、《婴儿》、《毒药》、《大帅》、《人变兽》等诗,或暴露 军阀战争的罪恶,或展示淫猥的世态,或同情叫化子、孤老鳏寡,或哀悼不幸的爱国青年。这一切 其实还是在维护他的"单纯信仰",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的珍贵品质。 5、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的失望,使诗人憧憬大自然,崇拜大自然。他曾说大自然是 安顿人类灵魂最伟大的一部书,能使人的性灵迷醉。他那些抒写自然的作品,如《山中大雾看 景》、《再别康桥》、《石虎胡同七号》、《雷峰塔》、《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等,描绘了旖旎 的自然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过,它们大都并非单纯的自然风景诗,其中仍有他那"单纯信仰"。在"五老蜂"前,他"饱啜自 由的山风!"(《五老蜂》);以快乐的"雪花",表现精神的自由(《雪花的快乐》);渴望"不朽 的灵光"、"神明的火焰"永远跳动、不变(《那一点神明的火焰》)。大自然有时是他抒写爱、美与 自由的场所,有时则是自由"性灵"的化身,寄予着他的人生理想。 徐志摩后期的《秋虫》、《西窗》、《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听朗诵)等诗,书写了 自己"单纯信仰"受挫后对现实政治的怨气与迷茫感,是那一时期一些中上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普遍 心境的写照。至于《深夜》、《别拧我,疼》等诗,则并非格调不高的作品,而是男女间真性情的 诗化表现。 三、作品解读 1、《雪花的快乐》(听朗诵): 是诗人情感的精华,它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积极的思想意义, 真挚的独抒心灵,主张爱与实现个性解放。作者的情思,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所愿,又有自己独立的 品格。这也正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作者把对理相的官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骨象交种互参,从而化实昌为虎培,创出了一个 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 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 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 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 雪花代替我出场,描画了品莹美丽的“雪花”,翻翻地在半空里”蒂洒”、“飞舞“,朝若恋人“清幽的住 处“努力”飞扬”的优美图景,意境独特,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和理想的执著追求。这是被诗人 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 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 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 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 2、《再别康桥》(播放mv):1928年7月作者第三次游历欧洲,11月6日归国途中在南中国海上 写下的诗歌,抒写了告别一段难以启齿的情感(徐志摩曾在剑桥结识林徽因,后与张幼仪离婚后与 陆小曼结婚,一直琴瑟不和谐,徐志摩游历旧地,牵扯起从前的一段情缘,而林徽因己嫁他人) 又夹杂着无法告别的怀念情绪。在优美宁静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和谐。诗歌通过回忆、梦想 与现实的交织,告别与怀念的缠绕,抒发了诗人的失落与忧郁,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欲说还休,欲罢 不能“复杂情感。 不自觉的怀想,理性的告别,构成了诗人情感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诗歌用自然的物象,细节化 的陈述,显示了诗人情感的真挚,孤独与失落。诗人将伤感控制得非常恰当,伤感但不绝望,痛苦 的失落中有内心的沉静。 这首诗的诗眼是"告别”:第一层是和云彩告别:第二层是和云彩告别是不可能的,强调和自己 的情感告别:第三层是轻轻的、悄悄的告别,这是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不是和别人言 语。第四层是诗人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表现了诗人的默默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 赏,”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第五层是在默默回味中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情感是自己的,是别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秘密。诗歌抒发了诗人对一段 美好时光和往事的回忆之情。 四、创作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诗歌的意象化表达,对诗意的寻觅。多采用和谐温馨的古典意境来表 现现代感受。他的诗歌大都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生活》将“生活”比作”阴沉,黑暗, 毒蛇以的蜿延”甬道,比作“在妖魔的脏腑内静扎”,贴切而隽永。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内在的音乐化为诗歌的旋律与节奏,诗歌具有内在音乐的和谐,旋 律和节奏感与诗人情感、情绪彼此契合。《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骄羞,蓝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一沙扬那拉!第一、二句缓樱 的节奏和柔和的旋律,传神地表现了娇羞的日本女郎低头与人道别时的情景:第三句,“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平声多于仄声,是女郎与人道别时清脆声音的艺术表现:第四句在音乐上则是第 三句的延伸和深化,是整个诗乐曲的高潮:第五句是女郎道别话语的直接记录。全诗五句,长短相
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 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 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 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 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 雪花代替我出场,描画了晶莹美丽的"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飞舞",朝着恋人"清幽的住 处"努力"飞扬"的优美图景,意境独特,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和理想的执著追求。这是被诗人 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 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 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 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 2、《再别康桥》(播放mv):1928年7月作者第三次游历欧洲,11月6日归国途中在南中国海上 写下的诗歌,抒写了告别一段难以启齿的情感(徐志摩曾在剑桥结识林徽因,后与张幼仪离婚后与 陆小曼结婚,一直琴瑟不和谐,徐志摩游历旧地,牵扯起从前的一段情缘,而林徽因已嫁他人), 又夹杂着无法告别的怀念情绪。在优美宁静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和谐。诗歌通过回忆、梦想 与现实的交织,告别与怀念的缠绕,抒发了诗人的失落与忧郁,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欲说还休,欲罢 不能"复杂情感。 不自觉的怀想,理性的告别,构成了诗人情感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诗歌用自然的物象,细节化 的陈述,显示了诗人情感的真挚,孤独与失落。诗人将伤感控制得非常恰当,伤感但不绝望,痛苦 的失落中有内心的沉静。 这首诗的诗眼是"告别":第一层是和云彩告别;第二层是和云彩告别是不可能的,强调和自己 的情感告别;第三层是轻轻的、悄悄的告别,这是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不是和别人言 语。第四层是诗人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表现了诗人的默默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 赏,"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第五层是在默默回味中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情感是自己的,是别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秘密。诗歌抒发了诗人对一段 美好时光和往事的回忆之情。 四、创作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诗歌的意象化表达,对诗意的寻觅。多采用和谐温馨的古典意境来表 现现代感受。他的诗歌大都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生活》将"生活"比作"阴沉,黑暗, 毒蛇似的蜿蜒"甬道,比作"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贴切而隽永。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内在的音乐化为诗歌的旋律与节奏,诗歌具有内在音乐的和谐,旋 律和节奏感与诗人情感、情绪彼此契合。《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 娜拉!第一、二句缓慢 的节奏和柔和的旋律,传神地表现了娇羞的日本女郎低头与人道别时的情景;第三句,"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平声多于仄声,是女郎与人道别时清脆声音的艺术表现;第四句在音乐上则是第 三句的延伸和深化,是整个诗乐曲的高潮;第五句是女郎道别话语的直接记录。全诗五句,长短相
间,旋律柔和多情,反映了女郎与人道别时的真实神态与情绪。大体而论,徐志摩诗歌的节奏轻柔 舒缓,旋律和谐悠扬,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精神的自由。 3、词藻华美,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徐志摩诗歌的辞藻大都明丽富有色彩感。《她 是睡着了》、《五老峰》 《月下雷峰影片》、《消息》、《北方的冬天是冬天》等诗,以富有色 彩感的语词,描绘诗人经验中或想象中的某种情景,将之化为形象的画面,明丽或暗淡,灵动或静 止,传达出诗人某种独特的情感。其代表作《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第 节,康河边那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婀娜多姿的垂柳,与波光潋滟中荡漾的艳影,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康 河晚照图:又如第五节,斑斓星辉倒映着的水面,随着小舟激起的潋滟柔波荡漾开去,是一幅充满 诗情画意的星夜泛舟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4、章法整饬,形式灵活。讲究诗歌的形式美,整齐中富于变化。他至少运用和创造了十几种类 型的诗形,其中虽也有闻一多那种豆腐块式的,但绝大多数诗体是在变化中求整饬,整伤中求变 化,富有现代自由感。《悲思》、《那一点神明的火焰》、《落叶小唱》、《为要寻一棵明星》等 诗歌,都是典型的徐志摩式的单节参差不齐而各节形式基本相同的诗体。《再别康桥》全诗7节,每 节4行,整齐匀称,但诗人为避免过于整齐而导致的呆板,别出心裁地将每节的二、四行退后一格, 且将每行的字数稍作增减,使全诗整齐中富有变化,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 5、单纯化人生的表现。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 爱, 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胡适《追忆志摩》)。徐志摩的诗句是“从心灵暖处来的诗句“。飘 逸中含若温柔,忧郁中带若蒂洒。徐志摩以诗人艺术性的方式生活、恋爱,诗人的气质成就了他诗 歌的美丽,但诗化的人生限制了他人生的完善,反过来他的诗歌又失去了的大气。从诗歌发展史上 看,郭沫若开一代诗风,开了现代自由诗的先河,形成了现代自由诗歌的自由体式,郭沫若成就高 于徐志摩:从诗美的创造上看,徐志摩改变了现代诗歌纯粹自由而强调诗美的建构,是把诗歌写得 很美的诗人,徐志摩高于郭沫若。 第二节闻一多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出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 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专攻美术,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红烛》,1925年回国后一直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的诗歌大 都收入《红烛》、《死水》中。1928年创作了长诗《奇迹》。他是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新格律 诗理论的倡导者。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 者.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在西南联大期 间,他把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个角色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讲古代神话时图文并茂,把相 当枯燥的课题,也讲得引人入胜,很是“叫座”。因此不仅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 的同学也来听。而西南联大的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 城。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一书中写道:“闻一多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 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 也值得。“在楚辞班里,虽人不多,但气氛也其是活跃。在闻一多的课堂上,学生是可以抽因 的。“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一多写字爱用秃笔,所以别人用过的废笔 他都收集起来
间,旋律柔和多情,反映了女郎与人道别时的真实神态与情绪 。大体而论,徐志摩诗歌的节奏轻柔 舒缓,旋律和谐悠扬,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精神的自由。 3、词藻华美,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徐志摩诗歌的辞藻大都明丽富有色彩感。《她 是睡着了》、《五老峰》、《月下雷峰影片》、《消息》、《北方的冬天是冬天》等诗,以富有色 彩感的语词,描绘诗人经验中或想象中的某种情景,将之化为形象的画面,明丽或暗淡,灵动或静 止,传达出诗人某种独特的情感。其代表作《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第二 节,康河边那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婀娜多姿的垂柳,与波光潋滟中荡漾的艳影,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康 河晚照图;又如第五节,斑斓星辉倒映着的水面,随着小舟激起的潋滟柔波荡漾开去,是一幅充满 诗情画意的星夜泛舟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4、章法整饬,形式灵活。讲究诗歌的形式美,整齐中富于变化。他至少运用和创造了十几种类 型的诗形,其中虽也有闻一多那种豆腐块式的,但绝大多数诗体是在变化中求整饬,整饬中求变 化,富有现代自由感。《悲思》、《那一点神明的火焰》、《落叶小唱》、《为要寻一棵明星》等 诗歌,都是典型的徐志摩式的单节参差不齐而各节形式基本相同的诗体。《再别康桥》全诗7节,每 节4行,整齐匀称,但诗人为避免过于整齐而导致的呆板,别出心裁地将每节的二、四行退后一格, 且将每行的字数稍作增减,使全诗整齐中富有变化,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 5、单纯化人生的表现。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 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胡适《追忆志摩》)。徐志摩的诗句是"从心灵暖处来的诗句"。飘 逸中含着温柔,忧郁中带着潇洒。徐志摩以诗人艺术性的方式生活、恋爱,诗人的气质成就了他诗 歌的美丽,但诗化的人生限制了他人生的完善,反过来他的诗歌又失去了的大气。从诗歌发展史上 看,郭沫若开一代诗风,开了现代自由诗的先河,形成了现代自由诗歌的自由体式,郭沫若成就高 于徐志摩;从诗美的创造上看,徐志摩改变了现代诗歌纯粹自由而强调诗美的建构,是把诗歌写得 很美的诗人,徐志摩高于郭沫若。 第二节 闻一多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出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 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专攻美术,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红烛》,1925年回国后一直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的诗歌大 都收入《红烛》、《死水》中。1928年创作了长诗《奇迹》。他是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新格律 诗理论的倡导者。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 者.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在西南联大期 间,他把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个角色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讲古代神话时图文并茂,把相 当枯燥的课题,也讲得引人入胜,很是"叫座"。因此不仅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 的同学也来听。而西南联大的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 城。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一书中写道:"闻一多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 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 也值得。"在楚辞班里,虽人不多,但气氛也甚是活跃。在闻一多的课堂上,学生是可以抽烟 的。"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一多写字爱用秃笔,所以别人用过的废笔, 他都收集起来